張志豪
(山東大學 外國語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爆發(fā)。疫情發(fā)展速度之快,涉及之廣,給我們的身體健康、救治、防控帶來嚴峻的考驗,同時也考驗著新聞媒體及外宣翻譯人員。譯者要將中國的防控政策和措施快速準確地傳達給全世界,并確保翻譯文本的可讀性,遵循“外宣三貼近”原則,即貼近中國發(fā)展的實際、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1]讓世界不僅聽到中國的聲音,還要聽進中國的聲音,并展示中國的國家治理能力和大國擔當精神。
功能對等理論是由美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語言學家奈達提出來的。他根據(jù)翻譯《圣經(jīng)》的經(jīng)驗,從語言交際功能出發(fā)提出了翻譯的“功能對等”( functional equivalence)這一經(jīng)典翻譯理論。簡單來說,就是使譯語讀者在接受信息時產(chǎn)生與源語讀者大致相同的感覺,重視讀者的客觀反應(yīng),強調(diào)語用和語境。奈達認為:“翻譯是用最恰當、自然和對等的語言從語意到文體再現(xiàn)源語的信息,首先是意義上的對等,其次是風格上的對等”[2],翻譯就是要使譯文“最恰當、自然”地達到與原文的等值。功能對等包括四個方面,一是要詞匯對等,二是句法對等,三是篇章對等,四是文體對等?!肮δ軐Φ取崩碚摫徽J為是一種客觀可靠的翻譯標準,也是一種難以達到的標準。
準確傳遞信息,實現(xiàn)譯文與原文意義和形式的對等,是翻譯的首要任務(wù),對新冠肺炎疫情報道的翻譯來說,信息的準確性、讀者的客觀反應(yīng)尤為重要,這與奈達功能對等理論的內(nèi)涵相通,功能對等理論對疫情信息的翻譯具有指導意義。詞匯是表達中最基本、最直接的語言形式,本文在詞匯層面上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報道的英譯,研究為追求意義與形式的對等而采取的翻譯策略。
疫情報道關(guān)乎全世界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與一般的新聞報道相比,人們對于疫情信息的透明度和及時性要求更高。同時,還要加強對外宣傳,將中國的抗疫舉措迅速準確地傳播出去,講好中國抗疫故事,便于世界各國借鑒中國抗疫經(jīng)驗,體現(xiàn)大國擔當,為構(gòu)筑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從內(nèi)容上看,疫情報道文本有自身獨特的特點:敏感性高、時效性強、受眾面廣,更加突出“新”“實”“快”?!靶鹿诜窝椎穆恿餍惺且粋€全球性的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它所造成的社會大動蕩、大變革必然會刺激新詞語的產(chǎn)生”,[3]產(chǎn)生了很多時效性極強的熱詞、新詞,如“復工復產(chǎn)”“方艙醫(yī)院”“綠碼”“健康碼”。還涌現(xiàn)出了各種縮略語,有些縮略語在以前的“非典”疫情防控時也曾出現(xiàn),但當時大眾關(guān)注度不高。由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這些縮略詞又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頻頻出現(xiàn)在媒體報道中,成為熱詞,如“三早”方案、“消殺”“留觀”等。各種中國特色的新短語和表達也比比皆是。比如,“科學戰(zhàn)疫、綠色通道、健康申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抗擊疫情第一線、武漢勝則湖北勝,湖北勝則全國勝”,等等。
“無磚不成房,無詞不成章?!?no brick, no construction; no word, no composition)詞匯是構(gòu)成語言的基本單位,詞匯層面的翻譯是翻譯活動中最基本的部分。[4]如何翻譯好這些熱詞、新詞、縮略語、新短語、中國特色表達,關(guān)系到中國在世界上的形象,要在準確理解原文的基礎(chǔ)上,堅持“外宣三貼近原則”,考慮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和閱讀習慣,靈活處理,以“功能對等理論”中的詞匯對等原則為指導,選擇合適的譯法。
漢語和英語詞匯在詞義上涵蓋面寬窄不同,搭配習慣因詞而異。每個詞匯都具有不同的中心意義(central meaning)、基本意義(basic meaning)或原本意義(original meaning)。在中英詞匯中,不同的意義之間是交叉對等的。選擇合適的對等關(guān)系來做到與原文信息最接近的、最自然的對等。因此,在翻譯新冠肺炎疫情報道時,要考慮讀者的閱讀習慣和客觀反應(yīng),靈活處理,求得詞匯層面上的功能對等。本文選用最具權(quán)威性的英語新聞媒體之一《中國日報》(ChinaDaily)中的譯例進行分析,探討相關(guān)詞匯的翻譯策略。
翻譯詞匯時,應(yīng)根據(jù)詞義,在詞典等資料求證的基礎(chǔ)上通過直譯、意譯、音譯或者增譯等方法確切地翻譯出詞語的含義。而直譯是最常用的一種翻譯方法,只要在直譯過程中詞匯原有的意思可以得到保留、不產(chǎn)生誤解和歧義的話,都可以采取直譯的方式。[5])直譯即不僅反應(yīng)原文意思,也遵循原文的形式, 即“在不違背漢語文化傳統(tǒng)的前提下,在英譯文中完全保留漢語詞語的指稱意義,求得內(nèi)容與形式相符的方法”[6]。
例1: 各省在大力抗擊疫情的同時也出臺了具體措施幫助貧困學生參與網(wǎng)課學習。
譯文:Many provinces are introducing concrete measures to help poverty-stricken students attend online courses while making great efforts to fight the epidemic.
“網(wǎng)課”即網(wǎng)上課程,線上課程,直譯為online courses即可,內(nèi)容清晰,形式和源語一樣簡潔。同樣,“在線教育”譯為 online education,“網(wǎng)上就業(yè)” 譯為online employment,采用的都是直譯方法。
例2:通知要求,各地要落實“健康碼”信息互認機制和規(guī)則,切實方便人員出行和跨省流動,實現(xiàn)防疫“健康碼”全國互認。
譯文:All regional authorities should implement regulations and mechanism for mutual recognition of health QR codes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ravel and cross-provincial mobility and achieve universal recognition of health QR codes nationwide, stressed the circular.
“健康碼”直譯為Health QR codes,QR是quick response (快速響應(yīng))的縮寫,QR code指二維碼或者條形碼,簡單明確,意義清楚且容易理解。
例3: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一、二、三級響應(yīng)。
譯文:Level 1/2/3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response.
醫(yī)學術(shù)語“一、二、三級響應(yīng)”中的“一、二、三級”直接譯為Level 1/2/3,用斜線把阿拉伯數(shù)字隔開,簡潔明了,又清晰易懂,中英文達到了意義和形式的對等。同樣,“甲/乙/丙類傳染病”譯為Class A/B/C infectious diseases,形式上的對等更為直觀。
新冠肺炎疫情報道中, “行話”“套話”、速記式語言很多,變化多端,內(nèi)涵豐富。為了保持原文符號意義的完整,單單采取直譯的方式并不能傳達清楚意思,常常需要用到解釋性和注釋性的翻譯方法。
例1:2020年1月1日,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成立疫情應(yīng)對處置領(lǐng)導小組。1月2日,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制定《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防控“三早”方案》。
譯文:January 1, 2020: The NHC set up a leading group on the disease response. The next day, it formulatedGuidelinesonEarlyDetection,EarlyDiagnosisandEarlyQuarantineforPreventionandControlofViralPneumoniaofUnknownCause.
“‘三早’方案”是新冠肺炎疫情中出現(xiàn)的標數(shù)統(tǒng)括式新詞,是“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早隔離”的縮略統(tǒng)括表達方式,標數(shù)統(tǒng)括詞是對幾種并列事物共有的詞語或意義抽取或概括,并在前面標出與項數(shù)相等的數(shù)詞或數(shù)量詞。這里如果直譯成three-early principle,譯語讀者會一頭霧水,絲毫不理解什么意思。應(yīng)該采取直譯加解釋的翻譯策略,把“三早”的具體內(nèi)容譯出來,即Early Detection, Early Diagnosis and Early Quarantine。“‘三早’方案”這個詞語有著簡潔明快、朗朗上口的美感,譯者采用三組“Early”開頭的短語,既對詞語的指稱意義做了補充說明,又巧妙地保持了原文的語言風格,達到了功能對等的效果。同樣,“一客一用一消毒”也是標數(shù)統(tǒng)括式新詞,意譯為disinfection after each serving 。
例2:教育部要求,開學前做好物資儲備,開展應(yīng)急演練,嚴格落實校園疫情防控措施,嚴把“校門關(guān)”,堅持“人”“物”同防,定期開展重點人員和環(huán)境核酸檢測、重點場所環(huán)境消殺。
譯文:They should prepare enough equipment, conduct emergency drills and strictly implement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the ministry said, adding that all people and items entering universities must be checked. Universities should also conduct routine nucleic acid tests on key groups of people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frequently sterilize and disinfect important venues, it added.
“嚴把‘校門關(guān)’,堅持‘人’‘物’同防”這樣的中國式表達沒有按照字面意思逐一譯出, 而是做了解釋性翻譯,讀起來更易理解和接受?!跋麣ⅰ币辉~為醫(yī)學術(shù)語專有名詞,是醫(yī)務(wù)人員為工作需要創(chuàng)造的簡便表達方式,在這次疫情中廣為流傳,成為大眾耳熟能詳?shù)脑~語,為術(shù)語泛化方式構(gòu)成的新詞。該詞是“消毒殺菌”的縮略,翻譯時需要將兩個字分別解釋出來,消毒sterilize,殺菌disinfect。這樣可準確傳遞源語內(nèi)容含義,讓目的語讀者更好地理解。
例3:武漢市對全部69所二級以上醫(yī)院發(fā)熱門診就醫(yī)和留觀治療的患者進行主動篩查。
譯文:Wuhan began to screen all patients treated in fever clinics or under medical observation in the 69 hospitals at or above the level of grade two in the city.
“留觀”是“留院觀察”的縮略,需要在直譯的基礎(chǔ)上解釋出“留院”和“觀察”的意思 ,將其譯為under medical observation。
例4:武漢火神山醫(yī)院于2月2日交付,將專門用于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
譯文:Huoshenshan (Fire God Mountain) Hospital was delivered Sunday in Wuhan. It is dedicated to treating patients infected with the novel coronavirus.
“火神山醫(yī)院”的翻譯,直接將“火神山”音譯出來,再加上Fire God Mountain的解釋,從而達到了準確、生動、內(nèi)涵豐富的目的。同樣,“雷神山醫(yī)院”翻譯成Leishenshan (Thunder God Mountain)hospital。能夠讓目的語讀者準確迅速理解原詞匯的意思。這兩座醫(yī)院名稱聽起來霸氣響亮,其命名蘊含著特殊的中華文化內(nèi)涵,反應(yīng)了人們戰(zhàn)勝病魔的愿望與決心。[7]而有的媒體把這兩座醫(yī)院簡單意譯為makeshift hospital(臨時醫(yī)院),而makeshift的意思是:Makeshift things are temporary and usually of poor quality, but they are used because there is nothing better available. (通常指質(zhì)量很差、因別無選擇而臨時湊合使用的代用品,常為貶義)。因此,此譯法不但不準確,還缺乏政治敏感性,沒有表達出中國人抗疫的決心和勇氣、速度和力度,反而曲解原文,有貶低之意,遠遠達不到功能對等的效果。
奈達指出,以下情況需要意譯:直譯會曲解原文意思;原文的表達方式在譯入語中找不到對等含義;直譯使譯文含混不清或產(chǎn)生歧義;直譯在語言風格、交際模式等方面違反目的語的表達習慣。[8]
從用詞角度來說,漢語追求文字典雅,常用四字成語以及各種修辭手法,而英語崇尚簡單樸實,趨于直白文體,在風格上有差異。段連城曾指出:“對外國讀者,由于感情基礎(chǔ)的差異,閱讀習慣的不同,華麗詞藻一般只能減少傳播的清晰性和效果,甚至被視為空話冗詞和夸大宣傳。尤其是英語讀者,更慣于低調(diào)陳述,而不慣于用詞強烈?!盵9]因此,翻譯此類漢語四字格詞語時如果字面上譯得通,可以采用直譯加解釋法,而更經(jīng)常采用刪“繁”就“簡”的意譯翻譯手法。
在新冠肺炎疫情報道中,許多表現(xiàn)中國防疫政策成效的報道往往極具這種中國特色。比如,鏗鏘有力、朗朗上口的“同舟共濟,共克時艱”,翻譯成to act in the spirit of solidarity in face of difficulties,簡單直白,一目了然。再比如,“白衣執(zhí)甲、逆行出征”,“白衣執(zhí)甲”這個詞可以說是疫情期間的爆款熱詞,有人認為是亂造的一個詞,缺乏構(gòu)詞理據(jù),[10]但自從在網(wǎng)絡(luò)上出現(xiàn)以后,該詞被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各大主流媒體廣泛使用,突出、渲染了醫(yī)護人員在抗擊疫情中的大無畏精神。“白衣執(zhí)甲”這個特殊時期誕生的特殊詞匯,更加難以直譯,只能采用意譯,譯文堪稱為“低調(diào)陳述”:Heedless of their own safety, medical workers headed for the frontline against the virus.
“生命重于泰山”翻譯成life is of paramount importance。如果直譯成Life is weightier than Mountain Tai. ,在形式上更對等,“泰山”在中國話語中寓意偉大莊重,但不了解中國文化的受眾一般缺乏這個認知。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說,筆者認為前者的意譯更佳。胡開寶認為,話語翻譯和話語傳播嚴重脫節(jié)容易導致傳播效果差強人意: “我們在翻譯話語時,很少考慮到話語的傳播問題,往往過分強調(diào)話語的民族性,常常應(yīng)用一些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色的術(shù)語?!盵11]這導致譯語讀者在接受信息時不能產(chǎn)生與源語讀者大致相同的感受,因為譯語讀者常常難以理解民族性表達的含義。
例1:面對前所未知、突如其來、來勢洶洶的疫情天災,中國果斷打響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
譯文:Facing this unknown, unexpected, and devastating disease, China launched a resolute battle to prevent and control its spread.
這是一段極具中國特色的表達,“前所未知、突如其來、來勢洶洶”均為四字詞語,讀起來頓挫有力、朗朗上口,英語譯文則只用了三個形容詞表示,“前所未知、突如其來”翻譯為unknown、unexpected,準確表達了此次疫情前所未有,突然暴發(fā)的特點,將“來勢洶洶”譯為devastating,其原意是“破壞性強大的”,也傳神地表達出了此次疫情兇猛的特點。
例2: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譯文:True heroes arise in times of hardship.
例3:堅持全國一盤棋,首先要加強黨中央集中統(tǒng)一領(lǐng)導。
譯文: To ensure a coordinated national response, the centralized and unified leadership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must be strengthened.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全國一盤棋”,這類約定俗成的表達,按照字面意義不好解釋,也不能按字面直譯。將其意譯為平白直敘的英文,符合英文表達習慣,受眾易于接受,也準確地傳達出了原文的意思。
例4:武漢市針對患者數(shù)量急劇增長、80%左右是輕癥的情況,集中力量將一批體育場館、會展中心等改造成16家方艙醫(yī)院,床位達到1.4萬余張,使輕癥患者應(yīng)收盡收、應(yīng)治盡治,減少了社區(qū)感染傳播,減少了輕癥向重癥轉(zhuǎn)化。
譯文:In Wuhan, faced with surging infections and considering that 80 percent of cases were mild, the city government mobilized resources to repurpose stadiums and exhibition centers into 16 temporary treatment centers. With some 14,000 beds, these centers were able to admit all confirmed mild cases for treatment. This helped to reduce infections and virus transmission in communities and prevent mild cases from worsening.
在這句話中,“應(yīng)收盡收、應(yīng)治盡治”這一對對偶式的四字詞語,也屬中國式表達,譯為admit all confirmed mild cases for treatment,貼近英語讀者的思維習慣,平白直敘,易于接受。將“方艙醫(yī)院”意譯為temporary treatment centers,準確傳達了“方艙醫(yī)院”的所指。“方艙醫(yī)院”的英譯法學者們關(guān)注討論得較多。“方艙醫(yī)院”原來指野戰(zhàn)醫(yī)院,在這個意義上對應(yīng)的英文應(yīng)是mobile field hospital,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爆發(fā)中,賦予了這個詞新的意義,指的是用現(xiàn)有設(shè)施改造成的醫(yī)院,用以隔離收治患者。在這樣的語境下,有些媒體用音譯加注釋法譯作 fangcang shelter hospital。[12]在媒體上還可見以下幾種譯法: fangcang hospital、alternate care site、mobile field hospital或alternate care site,這幾種譯法均符合功能對等原則,可以讓讀者理解“方艙醫(yī)院”的本質(zhì),但同時也暴露出一個問題:類似的術(shù)語在外宣翻譯工作中需要譯名統(tǒng)一,應(yīng)該“一名一譯”,以免使譯文含混不清或產(chǎn)生歧義。
每種翻譯方法都不是絕對的,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也不是對立的,而是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的??梢哉f,翻譯方法和策略難以嚴格區(qū)分,還常常重合。例如,主張翻譯“寧信不順”的魯迅曾經(jīng)諷刺過直譯的“牛奶路”(milk way):“喜鵲疑不來 ,迢迢牛奶路”。奈達曾指出翻譯中的直譯可能帶來的問題:即使嚴格對照,直譯也經(jīng)常會產(chǎn)生嚴重的誤導。這一點在外宣翻譯上顯得尤為突出。 比如,“科學防治”中的“科學”不能直譯為scientific ,因為scientific 的意思為things that relate to science or to a particular science,而應(yīng)譯為science-based。因為此處“科學”一詞的含義是指基于客觀實際采取比較合理(rational, sound)的措施。
新冠肺炎疫情詞語翻譯屬于外交話語翻譯,不論采用哪種翻譯策略,目的是將中國的抗疫舉措更準確地介紹、傳播出去,展示中國的大國擔當精神,促進全球共同防疫,服務(wù)于“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國家戰(zhàn)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