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路
摘要:皖地處于“吳頭楚尾”,是文化交融的重要區(qū)域。沿淮地區(qū)是皖地較早開發(fā)的區(qū)域,早在漢代就有淮南王文學集團,沿江區(qū)域則是六朝皖地詩的主要創(chuàng)作地?,F(xiàn)可知漢晉六朝時期約有40余位詩人(包括無名氏)在皖地留下近90首詩歌。對漢晉六朝皖地詩歌的系統(tǒng)考述,可為該時期皖地文學、文學地理的研究提供基礎(chǔ)。因皖地的特殊地理位置,該研究還有助于深入探討六朝荊楊政治文化交流等問題。
關(guān)鍵詞:漢晉;六朝;皖地;詩歌;文學地理
中圖分類號:I207.2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1-862X(2021)06-0170-010
今安徽省以淮河、長江、新安江三大水系為界,分為淮北、江淮、徽州三大地理區(qū)域,相應(yīng)產(chǎn)生三大文化區(qū)。淮北屬于中原文化區(qū),安徽地名來自安慶府與徽州府,分別屬于江淮、徽州文化區(qū),故皖文化區(qū)主要就是指今安徽一帶的江淮與皖南文化區(qū)。本文所說的皖地就主要包括指今安徽省的淮河以南地區(qū),大致相當于晉代的丹陽郡的西部、宣城郡、廬江郡、淮南郡(這些地區(qū)屬皖地江淮文化區(qū))以及新安郡的西部(屬皖地徽州文化區(qū))。(1)漢晉六朝時期除新安郡的西部外,其余為皖地詩歌的主要創(chuàng)作地。皖地處于“吳頭楚尾”,東臨江東文化區(qū),西接荊楚文化區(qū),北承中原文化區(qū),南近江州文化區(qū),是文化交融的重要區(qū)域。早在漢代,壽春一帶就因淮南王劉安招賓客著書而一度成為學術(shù)文化興盛地,也是皖地較早的詩歌創(chuàng)作地,六朝時沿淮一帶作為邊境具有特殊的政治文化意義,亦時有詩人在此留下詩篇。沿江地區(qū)作為連接吳楚的大動脈,則是六朝皖地詩歌最主要的創(chuàng)作地。唐先田、陳友冰主編《安徽文學史》(安徽文藝出版社2013年版)研究先秦至當代的安徽文學,主要介紹原籍在今安徽政區(qū)的作家的文學活動,也涉及部分曾在安徽活動的著名作家,限于體例,未能專門研究作于皖地的詩歌。本文擬以郡為綱,按時間順序,系統(tǒng)考索漢晉六朝皖地詩歌的創(chuàng)作狀況(詩歌系地研究遵循屬地原則,作于某地的詩歌即為該地詩歌),亦可為漢晉六朝皖地文學、文學地理研究等提供基礎(chǔ)。
一、漢晉六朝皖地詩考
(一)丹陽尹西部
丹陽尹的西部屬于皖地的江淮文化區(qū),大致包括西晉丹陽郡西部的丹陽(今安徽當涂縣東北丹陽鎮(zhèn))、于湖(今安徽當涂縣南)、蕪湖(今安徽蕪湖市)等縣,約相當于今安徽省轄馬鞍山市、蕪湖市的長江以南地區(qū)(不包括繁昌縣、南陵縣等)。
1.晉。袁宏《詠史》二首,《晉書》卷九二《文苑傳·袁宏》:“謝尚時鎮(zhèn)牛渚,秋夜乘月,率爾與左右微服泛江。會宏在舫中諷詠,聲既清會,辭又藻拔,遂駐聽久之,遣問焉。答云:‘是袁臨汝郎誦詩。’即其詠史之作也。尚為安西將軍、豫州刺史,引宏參其軍事?!盵1]2391袁臨汝郎即臨汝令袁勗子袁宏,為臨汝郎袁勖子??芍辍对伿贰纷饔谂d疽粠У慕嫔?,牛渚在今安徽馬鞍山西南江邊。謝尚于晉穆帝永和元年至升平元年為豫州刺史五年,永和元年豫州鎮(zhèn)歷陽(今安徽和縣),永和二年移鎮(zhèn)蕪湖(今安徽蕪湖),永和四年進屯壽春(今安徽壽縣)。[2]3475永和四年八月謝尚為安西將軍(《晉書》卷八《穆帝紀》)[1]194。歷陽在江北,與牛渚隔江相望,蕪湖在江南臨近牛渚,則袁宏在牛渚一帶作《詠史》為謝尚所聞,約在永和四年春夏(八月前)。
顧愷之《拜桓宣武墓》,《輿地紀勝》卷一八:“桓溫墓,《寰宇記》云:‘桓玄父墓,今謂之司馬陵?!笢嘏??!跺居钣洝罚骸诋斖靠h南,齊宜都王鏗為南豫州刺史,鎮(zhèn)姑孰,于時人發(fā)桓溫女冢,得金巾箱,織金蔑為奩器,又有金蠶銀蠒等物甚多,鏗自往修復,纎毫無犯。”[3]889桓溫墓在今安徽當涂青山上。《晉書》卷九二《顧愷之傳》:“顧愷之,字長康……桓溫引為大司馬參軍,甚見親昵。溫薨后,愷之拜溫墓,賦詩云:‘山崩溟海竭,魚鳥將何依?!騿栔唬骸鋺{重桓公乃爾,哭狀其可見乎?’答曰:‘聲如震雷破山,淚如傾河注海。’”[1]2404桓溫卒于寧康元年(373),《資治通鑒》卷一百三《晉紀二十五》:“寧康元年三月,溫有疾,停建康十四日,甲午,還姑孰。秋七月己亥,南郡宣武公桓溫薨……溫以世子熙才弱,使沖領(lǐng)其眾。于是桓秘與熙弟謀共殺沖,沖密知之,不敢入。俄頃,溫薨,沖先遣力士拘錄熙、濟而后臨喪。秘遂被廢棄,熙、濟俱徙長沙。詔葬溫依漢霍光及安平獻王故事。沖稱溫遺命,以少子玄為嗣,時方五歲,襲封南郡公。”[4]3262桓溫正是卒于當涂,此為桓溫常年鎮(zhèn)守之地,故葬于是,其子繼續(xù)鎮(zhèn)守該地。顧愷之為桓溫司馬,故桓溫安葬后拜謁其陵。是詩至早作于寧康元年秋拜謁桓溫陵時。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南州,即姑孰。九井,即九井山,在姑孰。《文選》卷二二該詩李善注:“《水經(jīng)注》曰:淮南郡于湖縣南,所謂姑孰,即南州矣。庾仲雍《江圖》曰:姑孰至直瀆十里,東通丹陽湖,南有銅山,一名九井山,山有九井,井與江通?!盵5]1361《晉書》卷五五《劉毅傳》:“初,桓玄于南州起齋,悉畫盤龍于其上,號為盤龍齋?!盵1]2207《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八《江南道四》:“九井山,在(當涂)縣南一十里。殷仲文九日從桓溫登九井賦詩,即此山也。”[6]684《資治通鑒》卷一一二《晉紀》:“元興元年夏四月,太尉玄出屯姑孰,辭錄尚書事,詔許之;而大政皆就咨焉,小事則決于尚書令桓謙及卞范之……元興二年九月,侍中殷仲文、散常侍卞范之勸大將軍玄早受禪,陰撰九錫文及冊命……丙子冊命玄為相國,總百揆,封十郡,為楚王,加九錫,楚國置丞相以下官?!盵4]3543,3552殷仲文為桓玄姐夫,隨桓玄鎮(zhèn)姑孰。詩云:“景氣多明遠,風物自凄緊。夾籟警幽律,哀壑叩虛牝?!盵5]1362此詩約元興元年(402)或二年秋作于姑孰(今安徽當涂)。庾闡《登楚山》,《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五:“白纻山,在(當涂)縣東五里。本名楚山,桓溫領(lǐng)妓游山奏樂,好為白纻歌,因改為白纻山?!盵7]2082《資治通鑒》卷二三《晉紀二十三》:“興寧三年春正月,大司馬溫移鎮(zhèn)姑孰。二月乙未,以其弟右將軍豁監(jiān)荊州、揚州之義城、雍州之京兆諸軍事,領(lǐng)荊州刺史;加江州刺史桓沖監(jiān)江州及荊、豫八郡諸軍事;并假節(jié)?!盵4]3197則桓溫在姑孰攜妓游楚山奏白纻歌至早在興寧三年(365),而據(jù)曹道衡先生考證庾闡卒于永和(345—355)中[8]203,即便卒于永和十二年(355),也遠在桓溫鎮(zhèn)姑孰前,故庾闡之時,當涂此山正名為楚山。詩云:“拂駕升西嶺,寓目臨浚波。想望七德耀,詠此九功歌。龍駟釋陽林,朝服集三河。回首盼宇宙,一無濟邦家?!盵9]123姑孰為建康的門戶,一直是東晉南朝的軍事重地,在此想到建功立業(yè)的抱負是非常自然的。今湖北南漳縣一帶的荊山又名楚山,《水經(jīng)注》卷四十:“荊山在南郡臨沮縣東北,東條山也。卞和得玉璞于是山,楚王不理懷璧哭于其下,后使玉人理之,所謂和氏之玉焉?!盵10]955此山因為和氏璧的典故而成為最有名的楚山。該地屬于雍州(治襄陽,今湖北襄陽),但終庾闡一生未到過這一帶,故詩中楚山非此荊山明矣。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未詳。
2.南朝宋。鮑照《還都道中作》《還都道中》三首,此二題四詩為元嘉十七年(440)冬隨臨川王自江州赴南兗州(治廣陵,今江蘇揚州市西北蜀崗上)途中還都作[11]51,《文選》卷二七鮑照《還都道中作》李善注:“《集》曰:‘上潯陽,還都道中作。’都,謂揚州也?!痹撛娫疲骸白蛞顾弈狭?,今旦入蘆洲……鱗鱗夕云起,獵獵晚風遒?!盵5]1713《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南陵戍,在今太平府繁昌縣西南?!盵12]171則是詩當作于繁昌(今安徽繁昌縣東北)至建康間的江面上?!鄂U氏集》卷五該詩題作“潯陽還都道中”、《古詩紀》卷六十一作“上潯陽還都道中作”,結(jié)合《文選》李善注所引鮑照集注釋可知,皆是把小注中說明創(chuàng)作背景的文字混入了詩題中。《還都道中》其一云:“孤獸啼夜侶,離鴻噪霜群?!盵13]379冬天之風遒勁,季節(jié)正與鮑照隨臨川王義慶離開江州時節(jié)相符。鮑照《遇銅山掘黃金》,銅山即九井山,在姑孰。詩云:“蹀蹀寒葉離,灇灇秋水積。松色隨野深,月露依草白?!盵13]397寫冬景。從建康到江州或荊州,及從那些地方回建康都會經(jīng)過姑孰,鮑照兩次到荊州都會經(jīng)過此地,第一次由建康到荊州入臨川王義慶幕,在元嘉九年(432)夏,第二次到荊州是隨臨海王子頊,在大明六年(462)七月,皆與詩中描述的冬景不符。元嘉十七年冬十月隨臨川王義慶自江州返回建康,正與該詩描述景象相符,且自尋陽回建康必然經(jīng)過姑孰,故此詩作于此時。
3.南朝梁。何遜《慈姥磯》,慈姥磯在今安徽當涂西北。此詩大約天監(jiān)九年(510)隨建安王偉至江州過慈姥磯時作。吳均《詠慈姥磯石上松》,天監(jiān)九年六月隨蕭偉到江州(治尋陽,今江西九江)。天監(jiān)十二年九月吳均隨蕭偉回建康,該詩約作于是年自江州回建康途中經(jīng)過慈姥磯時。吳均在梁武帝時并不得志,詩云:“賴我有貞心,終凌細草輩。”[14]687越是不得志越是要表現(xiàn)自己的堅貞,故借松詠之。
蕭綱《泛舟橫大江》、王臺卿《奉和泛江》,蕭綱詩云:“滄波白日暉,游子出王畿。旁望重山轉(zhuǎn),前觀遠帆稀。廣水浮云吹,江風引夜衣。旅雁同洲宿,寒鳧夾浦飛。行客誰多興,當念早旋歸。”[15]953和詩云:“春江下白帝,畫舸向黃牛。錦纜回沙磧,蘭橈避荻洲。濕花隨水泛,空巢逐樹流。建平船柹下,荊門戰(zhàn)艦浮。岸社多喬木,山城足迥樓。日落江風靜,龍吟迥上游?!盵15]772和詩《藝文類聚》卷八引(牛、洲、流、樓四韻)題為王臺卿作,而《初學記》卷六、《文苑英華》卷一六二以為庾信作,趙以武指出,詩中所寫為前往江陵的江景,而蕭綱天監(jiān)十三年為荊州刺史時,只有兩歲,不可能作詩。故和詩約為王臺卿作。[16]156《南史》卷五二《梁宗室傳·南平王》:“(南平王偉)世子恪字敬則,弘雅有風則,姿容端麗。位雍州刺史。年少未閑庶務(wù),委之群下,百姓每通一辭,數(shù)處輸錢,方得聞徹。賓客有江仲舉、蔡薳、王臺卿、庾仲容四人,俱被接遇,并有蓄積。故人間歌曰:‘江千萬,蔡五百,王新車,庾大宅。’遂達武帝。帝接之曰:‘主人憒憒不如客?!瘜ひ詮]陵王代為刺史?!盵17]1292《梁書》卷二《武帝紀中》:“天監(jiān)十三年春正月壬戌,以丹陽尹晉安王綱為荊州刺史……十四年二月辛丑,以新除中撫將軍始興王憺為荊州刺史。五月丁巳,以荊州刺史晉安王綱為江州刺史……十七年二月癸巳,鎮(zhèn)北將軍、雍州刺史安成王秀薨?!盵18]55,58《梁書》卷三《武帝紀下》:“普通三年正月己未,以宣毅將軍廬陵王續(xù)為雍州刺史?!盵18]65《梁書》卷四《簡文帝紀》:“天監(jiān)十四年,徙為都督江州諸軍事、云麾將軍、江州刺史,持節(jié)如故。十七年,征為西中郎將、領(lǐng)石頭戍軍事,尋復為宣惠將軍、丹陽尹,加侍中?!盵18]103廬陵王續(xù)是代南平王世子恪為雍州刺史,則可推知天監(jiān)十七年二月安成王去世后,接替其為雍州刺史的是蕭恪,直至普通三年蕭續(xù)代蕭恪為雍州刺史。天監(jiān)十三年春至十四年五月蕭綱為荊州刺史,大約此期間王臺卿隨蕭綱在荊州,蕭綱任江州刺史,王臺卿當亦隨往。天監(jiān)十七年隨蕭綱回建康,此后隨蕭恪前往雍州,普通二年蕭恪被召回,王臺卿亦隨之回建康,前往南徐州重入蕭綱幕府,普通三年與蕭綱唱和,有《奉和往虎窟山寺》等。王臺卿與蕭綱早有淵源,并作詩唱和,故后來隨蕭恪回建康后,會再入蕭綱幕府,趙以武之說正合理,今從之。據(jù)蕭綱詩“滄波白日暉,游子出王畿。旁望重山轉(zhuǎn),前觀遠帆稀”,則是時剛離開建康,此地長江兩岸多崇山,而今蕪湖鳩江區(qū)大橋鎮(zhèn)與馬鞍山和縣白橋鎮(zhèn)間長江兩岸的東梁山、西梁山(李白《望天門山》“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即指此)正與蕭綱詩中描寫的地理位置和景象相合,蕭綱原詩及王臺卿和詩約即天監(jiān)十三年春離開建康不久,途經(jīng)東西梁山一帶的江面所作。王僧孺《至牛渚憶魏少英》,魏少英,即東漢桓帝時期的賢士魏朗。據(jù)《后漢書》卷六七《黨錮列傳·魏朗》,魏朗曾為尚書,因遭黨錮之禍,免歸家,后竇武等誅,朗以黨被急征,行至牛渚,自殺。著書數(shù)篇,號《魏子》。[19]2201《梁書》卷二九《王僧孺?zhèn)鳌罚骸捌馂榘参靼渤赏鯀④?,累遷鎮(zhèn)右始興王中記室,北中郎南康王咨議參軍,入直西省,知撰譜事。普通三年,卒,時年五十八?!盵18]467《梁書》卷二《武帝紀中》:“天監(jiān)十三年春正月丙寅,以翊右將軍安成王秀為安西將軍、郢州刺史?!盵18]54是詩即作于天監(jiān)十三年春隨安成王秀前往郢州(治江夏,今湖北武漢武昌區(qū))途經(jīng)牛渚(在馬鞍山采石鎮(zhèn)),想起賢士魏少英在此自殺,感懷而作。
庾肩吾《游甑山》,王象之《輿地紀勝》卷第一八:“甑山,在當涂縣東三十里,上有尨窟。遇歲旱人多焚此窟以起尨,往往得雨?!盵3]876《梁書》卷四九《庾肩吾傳》:“初為晉安王國常侍,仍遷王宣惠府行參軍,自是每王徙鎮(zhèn),肩吾常隨府。歷王府中郎,云麾參軍,并兼記室參軍?!盵18]690《梁書》卷二《武帝紀中》:“天監(jiān)十三年春正月壬戌,以丹陽尹晉安王綱為荊州刺史?!盵18]54此詩大約天監(jiān)十三年隨蕭綱到荊州途中經(jīng)甑山作。陸倕《以詩代書別后寄贈》,詩云:“江派資賢牧,宗英出建旟。不勞王布鼓,無賴露田車。弼政非責實,求名已課虛。長卿病猶在,修齡疾未祛。詎知亭長肉,寧掛府丞魚。不能未能止,內(nèi)訟慚諸已。黽勉從王事,纚舟出淮涘。朋故遠追尋,暝宿清江陰。明旦一分手,翻飛各異林。歸舟隨岸曲,猶聞歌棹音。行者日超遠,誰見別離心。夕次冽洲岸,明登慈姥岑。水流多回復,余歸良未尋。江關(guān)寒事早,夜露傷秋草。心縷姑蘇臺,目送邯鄲道。葭葦日蒼蒼,親知慎早涼?!盵15]1247淮涘指秦淮河,江指長江,自秦淮出長江正是離開建康溯江西上的路線。天監(jiān)十五年秋,陸倕前往荊州任晉安王綱長史、尋陽太守離開建康,以此詩贈前來送行者?!端囄念惥邸肪矶讳浭窃婎}作“贈京邑僚友”,結(jié)合《文苑英華》詩題中的“別后”,則該詩是作于離開建康后,離開建康后來到南豫州即今安徽江面上,故該詩約作于此處。蕭繹《泛蕪湖》,蕪湖,古湖名,在今安徽蕪湖市東。詩云:“桂潭連菊岸”[9]169,當作于夏秋之際。普通七年(526)十月蕭繹自丹陽尹出為荊州刺史,大同五年(539)九月自荊州回建康,大約在回建康途中曾游蕪湖作是詩。
(二)宣城郡
宣城郡,西晉太康二年(281)分漢以來揚州之丹陽郡而置,為原丹陽郡的中部地區(qū)。治宛陵(今安徽宣城市),轄境大致相當于今皖南沿江一帶,即安徽省宣城市、蕪湖市西南部(繁昌區(qū)、南陵縣等)、銅陵市的長江以南地區(qū)、池州市大部分(不包括東至縣以西地區(qū))等。宣城詩歌主要作于宛陵一帶。
1.晉。無名氏《為陶汪歌》,據(jù)《陶氏家傳》,東晉咸康中陶汪為宣城內(nèi)史,廣開學舍,教化百姓,民作七言歌頌之。[9]119
2.南朝宋。袁淑《登宣城郡》,《宋書》卷七十《袁淑傳》:“衛(wèi)軍臨川王義慶雅好文章,請為咨議參軍。頃之,遷司徒左西屬。出為宣城太守,入補中書侍郎,以母憂去職。服闋,為太子中庶子。元嘉二十六年,遷尚書吏部郎。”[20]1835《宋書》卷五《文帝紀》:“元嘉十六年夏四月丁巳,平西將軍臨川王義慶為衛(wèi)將軍、江州刺史……十七年冬十月戊午,以司空、南兗州刺史江夏王義恭為司徒、錄尚書事。戊寅,衛(wèi)將軍臨川王義慶以本號為南兗州刺史……二十一年二月己丑,司徒、錄尚書事江夏王義恭進位太尉,領(lǐng)司徒。甲午,以廣陵王誕為南兗州刺史。”[20]85,87,91,則袁淑元嘉十六年為衛(wèi)軍臨川王義慶咨議參軍,十七年隨義慶回建康,為司徒江夏王義恭僚屬,大約元嘉二十一年,義恭進位太尉,袁淑出為宣城太守,是詩大約元嘉二十一年(444)作于宣城。
3.南朝齊。謝朓《始之宣城郡》,謝朓大約建武二年(495)夏出為宣城太守,是詩作于此時。[21]458謝朓《郡內(nèi)登望》:“借問下車日,匪直望舒圓。寒城一以眺,平楚王蒼然。山積陵陽阻,溪流春谷泉。威紆距遙甸,巉巖帶遠天。切切陰風暮,桑柘起寒煙?!盵5]1971到宣城已經(jīng)一段時間了,深秋登高遠眺。《宋書》卷三五《州郡志一·揚州》:“(宣城太守)廣陽令,漢舊縣曰陵陽,子明得仙于此縣山,故以為名。晉成帝杜皇后諱陵,咸康四年更名?!盵20]1035廣陽縣治今安徽青陽縣廣陽鎮(zhèn)。陵陽子明得仙之山,因以名陵陽山。春谷泉在春谷縣,治今安徽繁昌縣西北。該詩描寫了宣城郡內(nèi)的秋景,約作于建武二年(495)秋。謝朓《敬亭山》,《文選》卷二七該詩李善注引《宣城郡圖經(jīng)》:“敬亭山,宣城縣北十里?!盵5]1716據(jù)該詩中所寫秋景及仕隱的矛盾心理,大約建武二年秋作于宣城。謝朓《落日悵望》“寒槐漸如束,秋菊行當把”[21]230,《賽敬亭山廟喜雨》“登秋雖未獻,望歲佇年祥”[21]236,約建武二年秋作于宣城,謝朓《祀敬亭山廟》約亦同期作。
謝朓《冬日晚郡事隙》,據(jù)謝朓《將游湘水尋句溪》“興以暮秋月,清霜落素波”。則建武三年秋冬之交謝朓已經(jīng)離開宣城。謝朓《游山》《高齋視事》中之“山水郡”“大國”皆指宣城郡[21]234,281,二詩亦寫冬景。以上三詩約建武二年冬作于宣城。謝朓《郡內(nèi)高齋閑望答呂法曹》,郡指宣城郡?!段倪x》卷三十呂向注:呂僧珍,齊王法曹也。《梁書》卷十一《呂僧珍傳》:“齊隨王子隆出為荊州刺史,齊武以僧珍為子隆防合,從之鎮(zhèn)……建武二年,魏大舉南侵,五道并進。高祖率師援義陽,僧珍從在軍中。”[18]211永明九年春,謝朓為隨郡王文學從之到荊州,而呂僧珍亦從隨郡王在荊州,可知二人曾為同僚?!赌淆R書》卷六《明帝紀》:“建武二年春正月辛未,索虜寇司、豫、徐、梁四州……秋七月壬申,以冠軍將軍梁王為司州刺史。”[22]86陳慶元已指出齊王為梁王之誤,是時蕭衍未拜梁王,乃史家追書。[23]200約建武三年春作于宣城。謝朓《賦貧民田》:“中歲歷三臺,旬月典幫政……舊埒新塍分,青苗白水映?!盵21]242“典邦政”正指謝朓為宣城太守,詩中寫春耕景象,當作于建武三年春。
謝朓《秋竹曲》、朱孝廉《白雪曲》、檀約《陽春曲》、江奐《淥水曲》、陶功曹《采菱曲》,謝朓與朱孝廉等以樂府唱和,謝朓集中,檀約題為秀才,江奐題為朝請,二人事跡未詳,僅因《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齊中書郎《江奐集》九卷,而知江曾為中書郎。朱孝廉、陶功曹,事跡未詳。謝朓集云“同賦雜曲名”,并指出謝朓“時為宣城守”[21]173-178,則作于建武二年夏至三年在宣城太守任上。檀、江、陶、朱或為謝朓宣城太守的僚佐,故可以與謝朓在宣城唱和。
謝朓《送江兵曹檀主簿朱孝廉還上國》,江兵曹,聞人倓、曹融南皆以為江兵曹指江泌,檀主簿指檀超。朱孝廉當即作《白雪曲》者。詩云:“香風蕊上發(fā),好鳥葉間鳴。”[21]247上國指都城建康。建武三年春謝朓在宣城送江兵曹等回建康而作是詩。謝朓《和王著作<八公山>》:“浩蕩別親知,連翩戒征軸。再遠館娃宮,兩去河陽谷。風煙四時犯,霜雨朝夜沐。春秀良已雕,秋場庶能筑?!盵5]1981春秋時吳國都城有館娃宮,此處代指南齊都城建康,西晉石崇在河陽有別業(yè),此處約指故鄉(xiāng)。謝朓第一次離開建康是永明九年春隨隨王子隆到荊州,第二次離開建康是建武二年夏前往宣城任太守,直至建武三年冬前往湘州。據(jù)上引詩句可知該詩建武二年或三年秋在宣城遙和。八公山在今安徽壽縣。詩中根據(jù)王著作詩中的描述,想象八公山之景。王著作,名與事跡未詳,《八公山》已佚。謝朓《后齋迥望》詩云:“夏木轉(zhuǎn)成帷,秋荷漸如蓋?!盵21]230是詩約建武二年或三年夏秋之際作于宣城。謝朓《侍筵西堂落日望鄉(xiāng)》《新治北窗和何從事》,第一首為聯(lián)句詩。西堂在宣城。參與連句者有:太守謝朓、紀功曹晏、曹丞、何從事,后三人為謝朓僚佐,事跡未詳,寫深秋景象。第二首為和何從事之作,何從事原詩已佚。二詩建武二年夏至三年秋作于宣城。
謝朓《紀功曹中園》《往敬亭路中》《祀敬亭山春雨》《閑坐》,四詩皆為連句。紀功曹即參與西堂聯(lián)句的謝朓僚佐紀晏,他大約是宣城當?shù)厝?,中園是他的庭院。該詩謝朓、何從事、吳郎一同聯(lián)句?!锻赐ぢ分小窞橹x朓、何從事、陳郎一同聯(lián)句。《祀敬亭山春雨》為謝朓、齊舉郎、何從事一同聯(lián)句?!堕e坐》為謝朓、紀功曹、何從事、陳郎一同聯(lián)句。四詩皆稱謝朓為府君,前三詩皆寫春景,約建武三年春作于宣城。第四首寫夏景,建武三年夏作于宣城。
謝朓《在郡臥病呈沈尚書》,沈尚書即沈約??ぃ葱强?。詩云:“夏李沈朱實,秋藕折輕絲?!盵5]1639沈約任五兵尚書當在建武三年秋。所以謝朓該詩作于建武三年夏秋之際,因為建武二年秋雖然亦在宣城,但此時沈約任東陽太守,并不是尚書。沈約在建康作《和謝宣城》以答。謝朓《將游湘水尋句溪》:“既從陵陽釣,掛鱗驂亦螭。方尋桂水源,謁帝蒼山垂……興以暮秋月,清霜落素枝?!盵21]250句溪在宣城,陵陽山在今安徽青陽廣陽鎮(zhèn)。桂水源,指桂陽縣,治今湖南郴州。謁帝蒼山垂指到衡山祭祀南岳神。當時謝朓還未離開宣城,這是想象湘州的人文景點。謝朓《臨溪送別》《忝役湘州與宣城吏民別》,溪即句溪,二詩約作于建武三年(496)秋離開宣城前往湘州時?!哆€途臨渚》為何從事、吳郎之聯(lián)句,謝朓遙和之。據(jù)吳郎之句“傷此物運移,惆悵望還律”,則亦作于秋季,感嘆又將臨近歲暮了。謝朓聯(lián)句云:“白水田外明,孤頂松上出。即趣佳可淹,淹留非下秩。”[21]411大約謝朓急著趕往湘州,未能同何、吳聯(lián)句,離開宣城不久,遙和何、吳之聯(lián)句。[16]95
4.南朝梁。劉孝儀、劉孝威皆作有《帆渡吉陽洲》,《讀書方輿紀要》卷二七:“吉陽磯,(東至)縣北三十里江濱。”[12]1345《(嘉慶)東至縣志》卷一:“吉陽磯之下有吉陽洲?!盵24]吉陽洲,位于今安徽東至縣東流鎮(zhèn)?!读簳肪硭囊弧秳⑿x傳》:“晉安王綱出鎮(zhèn)襄陽,引為安北功曹史,以母憂去職。王立為皇太子,孝儀服闋,仍補洗馬,遷中舍人……(孝威)初為安北晉安王法曹,轉(zhuǎn)主簿,以母憂去職。服闋,除太子洗馬?!盵18]594《梁書》卷四《簡文帝紀》:“(普通)四年,徙為使持節(jié)、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隨郡諸軍事、平西將軍、寧蠻校尉、雍州刺史。”[18]103《梁書》卷三《武帝紀下》:“(普通)五年春正月辛卯,平西將軍、雍州刺史晉安王綱進號安北將軍……中大通三年秋七月乙亥,立晉安王綱為皇太子?!盵18]67,75服喪期為27個月,則孝儀兄弟去職約在中大通元年(529)二月,普通四年(523)至中大通元年二月孝儀兄弟在晉安王雍州刺史府。二人回建康途中經(jīng)過吉陽洲各作一詩。
劉孝綽《夕逗繁昌浦》《月半夜泊鵲尾》,《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卷一百二十:“泥浦港,在繁昌縣西北三十五里,與月子港、橫山港三港合流入江,曰三港口。劉孝綽詩有繁昌浦即此?!盵25]劉孝綽一生中天監(jiān)九年隨安成王秀到荊州,十二年春回建康。天監(jiān)十三年隨郢州刺史安成王秀到郢州,十四年春回建康。普通八年(大通元年527)任荊州刺史湘東王繹咨議到荊州。大同元年(535)任荊州刺史湘東王繹咨議參軍到荊州,二年回建康。這幾次都會經(jīng)過繁昌浦及鵲頭、鵲尾渚,至于二詩作于哪一年則未詳。
(三)廬江郡
廬江郡源自秦之九江郡。秦得楚淮南之地置九江郡,轄境大致相當于今安徽、河南淮河以南,江西省大部(不包括今省轄九江市西部、宜春市、萍鄉(xiāng)市等)等。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分九江郡江南地區(qū)立廬江郡,治番陽(今江西上饒市鄱陽縣東北)[26]40,轄境相當于今安徽長江以南大部及江西大部(除九江市西部、宜春市、萍鄉(xiāng)市等)。漢武帝元狩元年,淮南王謀反,國除為九江郡。元狩二年,漢武帝分廬江郡東部歸丹陽郡,西部歸豫章郡,至此江南不復有廬江郡。分九江郡西部為六安國(治六安,今安徽六安市),以其南部諸縣并衡山郡東部(即今長江以北、巢湖大別山一線以南地區(qū))置廬江郡,治舒縣(今安徽合肥市廬江縣西南)。漢光武帝建武十三年(37),六安國并入廬江郡,漢章帝元和二年(85)以廬江郡置六安國,漢和帝章和二年(88)六安國除為廬江郡,此后廬江郡未有變動。轄境大致相當于今蕪湖以西的皖北沿江一帶及皖西大別山區(qū),即今安徽省轄蕪湖市和銅陵市的長江以北地區(qū)、合肥市的巢湖以南地區(qū)、安慶市、六安市東部,以及河南省轄信陽市的固始縣、商城縣等?,F(xiàn)可知廬江詩歌較早作于東晉時,廬江詩歌主要創(chuàng)作地在沿江一帶。
1.漢?!蛾惲絷扰f傳》曰:“爰珍除六令。吏人訟息。教誨其子弟。歌之曰:‘我有田疇,爰父殖置。我有子弟,爰父教誨。’”[27]2139六縣(治今安徽六安市),東漢時改稱六安縣(治今安徽六安市東北)[26]377,990,此處稱六縣,則當作于西漢時。(2)
2.晉。陶淵明《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guī)林》二首,庚子為隆安四年(400),是時陶淵明在荊州刺史桓玄幕府,因公至建康,詩云:“行行循歸路,計日望舊居。一欣侍溫顏,再喜見友于?!笨芍诨厍G州治所江陵(今湖北荊州市)途中,計劃經(jīng)尋陽省親,在到尋陽前,阻風于規(guī)林(在今安徽宿松縣境內(nèi)),作是詩。[28]198
3.南朝梁。何遜《至大雷聯(lián)句》,大雷在今安徽望江縣,何遜天監(jiān)九年(510)六月隨建安王偉前往江州,經(jīng)過大雷時作此詩。大約在此遇到劉孺、桓季珪(當為垣季珪)聯(lián)句作詩,劉孺為何經(jīng)過大雷,未詳?!读簳肪矶妒寂d王憺傳》:“天監(jiān)九年春,遷都督益寧南梁南北秦沙六州諸軍事、鎮(zhèn)西將軍、益州刺史。開立學校,勸課就業(yè),遣子映親受經(jīng)焉,由是多向方者。時魏襲巴南,西圍南安,南安太守垣季珪堅壁固守,憺遣軍救之,魏人退走,所收器械甚眾?!盵18]355南安郡治南安縣(今四川劍閣縣)?!读簳肪矶段涞奂o中》:“天監(jiān)九年春正月乙亥,以尚書令、行太子少傅沈約為左光祿大夫,行少傅如故,右光祿大夫王瑩為尚書令,行中撫將軍建安王偉領(lǐng)護軍將軍,鎮(zhèn)北將軍、南兗州刺史始興王憺為鎮(zhèn)西將軍、益州刺史,太常卿王亮為中書監(jiān)。丙子,以輕車將軍晉安王綱為南兗州刺史。”[18]49大約垣季珪為始興王憺司馬,天監(jiān)九月春未隨憺前往益州,是年六月前往益州任南安郡太守,在大雷遇到何遜、劉孺一同聯(lián)句。何遜《臨別聯(lián)句》,詩云:“君望長安城,予悲獨不見?!保ā读娂ず嗡考肪矶29]約作于《至大雷聯(lián)句》之后。大約何遜前往尋陽,劉孺回建康。何遜《道中贈桓(垣)季珪》:“晨纜雖同解,晚洲阻洪入。猶如征鳥飛,差池不可及?!保ā读娂ず嗡考肪矶29]可見二人一同出發(fā),而目的地不同。大約過大雷后劉孺繼續(xù)往東回建康,何遜與垣季珪繼續(xù)西上,何至尋陽,垣至益州,在大雷至尋陽的江上何遜作該詩。
(四)淮南郡
漢高祖五年(前202),項羽以九江、衡山、廬江、豫章四郡置淮南國,封英布為淮南王,不久英布即投漢,都六縣(今安徽六安市)。漢高祖十一年(前196)英布反,漢高祖率軍破之,國除。以英布故地封長子劉長為淮南王,治壽春(今安徽淮南市壽縣)。漢文帝七年,淮南王國除,入漢為九江、廬江、豫章、衡山四郡。漢文帝十一年(前169)封城陽王劉喜為淮南王。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封劉長子阜陵侯劉安為淮南王,僅領(lǐng)九江一郡。轄境大致相當于今安徽淮河以南、長江以北地區(qū)之大部。漢武帝元狩元年,淮南王謀反,國除為九江郡。元狩二年,漢武帝分廬江郡東部歸丹陽郡,西部歸豫章郡,至此江南不復有廬江郡。分九江郡西部為六安國(治六安,今安徽六安市),以其南部諸縣并衡山郡東部(即今長江以北、巢湖大別山一線以南地區(qū))置廬江郡,治舒縣(今安徽合肥市廬江縣西南)。則九江郡只?;春右阅?、巢湖以北地區(qū),此九江郡轄境相當于今安徽省轄淮南市淮河沿線以南地區(qū)(即不包括北部之潘集區(qū))、蚌埠市淮河沿線(即蚌埠市區(qū)、懷遠縣等)、合肥市大部(即不包括廬江縣)、滁州市大部(不包括明光市、天長市)、馬鞍山市的江北地區(qū)(和縣、含山縣等)等,此后轄境變化不大。曹魏時改九江郡為淮南國。西晉時稱淮南郡,仍治壽春。現(xiàn)可知淮南郡詩歌始于西晉,主要作于治所壽春(今安徽壽縣)一帶。
1.漢。無名氏《淮南王歌》,《漢書》卷四四《淮南王傳》:“(孝文六年)乃不食而死??h傳者不敢發(fā)車封。至雍,雍令發(fā)之,以死聞……乃以列侯葬淮南王于雍,置守冢三十家……十二年,民有作歌歌淮南王曰:‘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上聞之曰:‘昔堯舜放逐骨肉,周公殺管蔡,天下稱圣,不以私害公。天下豈以為我貪淮南地邪?’乃徙城陽王王淮南故地,而追尊謚淮南王為厲王,置園如諸侯儀?!盵30]2143則淮南王劉長卒于雍縣,亦葬于是。劉長為文帝弟,故云兄弟二人。大約是淮南民思王而作是歌,因此孝文帝封城陽王王淮南故地。劉安《八公操》,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劉安封淮南王,武帝元狩元年(前122),謀反自殺。詩中所述是劉安在淮南求仙學道生活的顯現(xiàn),則是詩約為淮南王期間作于壽春,具體時間未詳。
2.晉。陸機《贈顧交趾公真》、顧秘《答陸機》,《唐鈔文選集注匯存》:“顧尚,字公真,初曾同事太子,令出為交趾太守,故贈之也?!盵31]289《文選》卷二四《贈顧交趾公真》李善注:“《晉百官名》云:交州剌史顧秘,字公真?!痹娫疲骸鞍l(fā)跡翼藩后,改授撫南裔。”李善注:“藩后,吳王也?!额櫴献V》曰:秘為吳王郎中令。南裔,謂交趾?!盵5]1535則顧秘與陸機同為太子屬官,后又同為吳王郎中令,陸機元康四年秋至元康六年(294—296)冬為吳王郎中令,吳王鎮(zhèn)淮南郡治壽春(治今安徽壽縣西南),此期間顧秘出為交趾太守,陸機在壽春作此詩贈別,顧秘作詩答之。[32]79陸云《答吳王上將顧處微》,陸云元康六年冬接替陸機為吳王郎中令,而元康八年秋冬之際陸云入為尚書郎[32]84,故是詩大約此期間作于吳王治所壽春(治今安徽壽縣),顧處微贈陸云詩已佚。無名氏《歷陽歌》,《晉書》卷二八《五行志》:“庾楷鎮(zhèn)歷陽,百姓歌曰:‘重羅黎,重羅黎,使君南上無還時?!罂媳蓟感?,為玄所誅?!盵1]848庾楷太元十五年(390)至隆安二年(398)為豫州刺史,鎮(zhèn)歷陽[2]3461-3462,此歌大約此期間作于歷陽(今安徽和縣)。
3.南朝宋。謝莊《從駕頓上(丘)》,并沒有頓上一地,約為頓丘之誤。醫(yī)學書局本嚴可均《全三國文》之《曹瞞傳》中“(曹操)遷為頓丘令”,“丘”避孔子諱作“? ”[35],極易訛為“上”。頓丘本在今河南清豐縣。此地已接近今河北省,謝莊不可能有機會到此地。此處之頓丘指僑置頓丘縣,屬于徐州新昌郡,治今安徽滁州市。《宋書》卷六《孝武帝紀》:“大明五年九月丁卯,行幸瑯邪郡,囚系悉原遣?!盵20]128瑯琊郡屬于徐州,治費縣(今山東費縣)。大明五年(461)九月孝武帝幸徐州,從建康出發(fā)到徐州治所彭城(今江蘇徐州),必然會經(jīng)過頓丘(今安徽滁州),《宋書》卷八五《謝莊傳》:“大明五年,又為侍中,領(lǐng)前軍將軍。”[20]2176則謝莊大明五年正在建康,詩云:“中權(quán)臨楚路,前茅望吳云。冀馬依風蹀,邊簫當夜聞?!盵9]1066將要前往的彭城正是楚地,這一帶已臨近當時劉宋邊境,故此詩乃大明五年九月從孝武帝至徐州經(jīng)過頓丘時所作。
4.南朝齊。吳均《初至壽春作》《登壽陽八公山》《壽陽還與親故別》,《南齊書》卷七《東昏侯紀》:“(永元二年500)二月乙丑,裴叔業(yè)病死,兄子植以壽春降虜?!盵22]99《梁書》卷三《武帝紀》:“普通七年(526)十一月辛巳,夏侯亶、胡龍牙、元樹、曹世宗等眾軍克壽陽城。丁亥,以壽陽置豫州,合肥改為南豫州。”[18]70 500至526年壽春屬于北魏,而吳均卒于普通元年(520),則吳均作于壽陽一帶的詩當作于500年之前。林家驪認為建武三年(496)吳均沿淮河以南一線游歷過壽陽、北兗州等地。[33]260《宋書》卷三五《州郡志》:“兗州刺史。宋末失淮北,僑立兗州,寄治淮陰。”[20]1060而北豫州寄治壽春。吳均游歷的北兗州、北豫州地區(qū)在淮河以南。八公山在壽縣。《登壽陽八公山》云:“遠澗自傾注,曲石溆戔戔。含珠岸恒翠,懷玉浪多圓。疏峰時吐月,密樹不開天?!盵15]754《水經(jīng)注》卷三二《肥水》:“肥水西徑壽春縣故城北,右合北溪,水導北山,泉源下注,漱石頹隍,水上長林插天,高柯負日,出于山林。精舍右,山淵寺左,道俗嬉游,多萃其下,內(nèi)外引汲,泉同七凈,溪水沿注,西南徑陸道士解南精廬,臨側(cè)川溪,大不為廣,小足閑居,亦勝境也。溪水西南流注于肥水?!盵10]750吳均描寫的大約就是八公山上見到的北溪等水流。據(jù)所寫景致,吳均初到壽春約在建武三年夏,前二詩作于此時。《壽陽還與親故別》云:“露繁秋色慢,氣愴蟪聲煎”[15]1454,則吳均離開壽陽約在是年秋?!读簳蔷鶄鳌肺囱詤蔷螝v北兗州、北豫州,這些詩歌可補史之缺。
5.南朝梁?!读簳肪矶段涞奂o中》:“天監(jiān)四年冬十月丙午,北伐,以中軍將軍、揚州刺史臨川王宏都督北討諸軍事,尚書右仆射柳惔為副……五年五月辛未,太子左衛(wèi)率張惠紹克魏宿預城(今江蘇宿遷東南)。乙亥,臨川王宏前軍克梁城(今安徽淮南市東南淮河南岸)。辛巳,豫州刺史韋??撕戏食牵ń癜不蘸戏适校?。丁亥,廬江太守裴邃克羊石城(今安徽霍邱縣東南);庚寅,又克霍丘城(今安徽霍邱縣)。”[18]42-43梁城、壽陽、霍丘等淮河沿岸地區(qū)即是北伐的前線,大約吳均亦隨軍,吳均大約此期間作有《戰(zhàn)城南》三首、《入關(guān)》、《從軍行》、《胡無人行》、《邊城將》四首、《詠懷》二首(又題作《九江詠懷》,秦置九江郡治壽春)等邊塞、戰(zhàn)爭題材的詩歌。[33]270
無名氏《北軍歌》,《南史》卷五一《梁宗室·臨川王宏》:“(天監(jiān))四年,武帝詔宏都督諸軍侵魏。宏以帝之介弟,所領(lǐng)皆器械精新,軍容甚盛,北人以為百數(shù)十年所未之有。軍次洛口(今安徽淮南市東北青洛河與高塘湖北入淮河口),前軍克梁城。宏部分乖方,多違朝制,諸將欲乘勝深入,宏聞魏援近,畏懦不敢進,召諸將欲議旋師。呂僧珍曰:‘知難而退,不亦善乎?!暝唬骸乙嘁詾槿??!避姼柙唬骸晃肥捘锱c呂姥,但畏合肥有韋武。’武謂韋睿也?!盵17]1275蕭呂指想要退兵的蕭宏、呂僧珍。北魏軍之歌約即天監(jiān)五年作于淮河對岸。無名氏《夏侯歌》,普通七年至大同四年譙郡夏侯亶、夏侯夔兄弟先后為豫州(治壽陽)和南豫州(治合肥)刺史,皆有善政,故鄉(xiāng)民作詩“我之有州,頻仍夏侯;前兄后弟,布政優(yōu)優(yōu)”贊之。(《梁書》卷二八《夏侯亶傳》)[18]419,421
二、漢晉六朝皖地詩的特點
現(xiàn)可知漢晉六朝皖地詩約87首,現(xiàn)存約84首。丹陽尹西部18首(現(xiàn)存),宣城郡37首(現(xiàn)存36首),廬江郡6首(現(xiàn)存),淮南郡26首(現(xiàn)存24首)。漢代3首(現(xiàn)存),晉代13首(現(xiàn)存12首),南朝宋7首(現(xiàn)存),南朝齊35首(現(xiàn)存33首),南朝梁29首(現(xiàn)存)。有主名的作者約39人(存詩兩首及以上者標出詩歌數(shù),名下有下劃線者其皖地詩已佚):劉安、陸機、陸云、顧秘、顧處微、袁宏、顧愷之、殷仲文、庾闡、陶淵明(2)、謝莊、袁淑、鮑照(5)、謝朓(26)、江泌、檀超、朱孝廉、紀晏、曹丞、何從事、吳郎、陳郎、齊舉郎、檀約、江奐、陶功曹、王著作、吳均(16)、何遜(4)、劉孺、垣季珪、蕭綱、王臺卿、王僧孺、陸倕、庾肩吾、蕭繹、劉孝綽(2)、劉孝儀、劉孝威等。還有無名氏6首。
丹陽郡開發(fā)較早,又是南朝的政治文化中心,其西部屬于皖地的江淮文化區(qū),建康的門戶,早在東晉時期已有詩歌,此地的詩歌主要是在建康的門戶姑孰,姑孰的九井山、楚山、甑山等是重要的游覽地,亦是重要的詩歌創(chuàng)作地。僅今當涂、馬鞍山、蕪湖一帶就有詩歌14首,殷仲文的《南州桓公九井作》中“景氣”四句,描寫九井山秋景,雖然詩中尚有一些理語,但已開對玄言詩風轉(zhuǎn)變的端倪。鮑照《還都道中作》:“鱗鱗夕云起,獵獵曉風遒。騰沙郁黃霧,翻浪揚白鷗。登艫眺淮甸,掩泣望荊流。絕目盡平原,時見遠煙浮。倏悲坐還合,俄思甚兼秋?!盵5]1713鮑照《還都道中》其一:“急流騰飛沫,回風起江濆。孤獸啼夜侶,離鴻噪霜群。”其二:“風急訊灣浦,裝高偃檣舳。夕聽江上波,遠極千里目。寒律驚窮蹊,爽氣起喬木。隱隱日沒岫,瑟瑟風發(fā)谷。鳥還暮林喧,潮上水結(jié)洑。夜分霜下凄,悲端出遙陸?!逼淙骸熬没旅赃h川,川廣每多懼。薄止閭邊亭,關(guān)歷險程路。霮■冥寓岫,蒙昧江上霧。時涼籟爭吹,流洊浪奔趣?!盵13]379-384是較早描繪皖江宏闊之景的詩作,亦以秋景蕭瑟襯詩人內(nèi)心之凄涼。
宣城郡是皖地留存詩歌最多的郡,早在東晉時就有民眾頌揚太守陶汪所作七言歌。劉宋時袁淑任宣城太守,是現(xiàn)可知較早在宣城作詩的文士,該詩四句似乎是殘句,此四句未描寫宣城之景,全詩是否有描寫已無從知曉。六朝宣城詩最主要是謝朓任太守期間創(chuàng)作的,現(xiàn)存詩26首,其中十二句以上的長篇約17首,其中押仄聲韻者達11首,可見謝朓宣城詩中猶以五古為多。謝朓宣城詩所描繪的主要是皖南丘陵地帶的風貌。謝朓之后,宣城詩歌歸于沉寂,說明南朝時期宣城本土詩歌創(chuàng)作尚不繁榮。
謝朓宣城詩還體現(xiàn)一定的文體觀。如,同樣是寫景游覽之作,謝朓《敬亭山》:“茲山亙百里,合沓與云齊。隱淪既已托,靈異俱然棲。上干蔽白日,下屬帶回溪。交藤荒且蔓,樛枝聳復低。獨鶴方朝唳,饑鼯此夜啼。渫云已漫漫,夕雨亦凄凄。我行雖紆組,兼得尋幽蹊。緣源殊未極,歸徑窅如迷。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识骶挂岩樱澙硎鼰o暌。”[5]1716上半部分以十四句鋪陳描寫敬亭山風光,下半部分八句抒情,表達雖為官同時亦能寄情山水。此類詩還有《宣城郡內(nèi)登望》。又如《游山》也是前景后情的模式,全詩三十句,鋪敘描繪山景達二十句。而描寫相對小一些的景物則更多使用新體,如《后齋回望》:“高軒瞰四野,臨牖眺襟帶。望山白云里,望水平原外。夏木轉(zhuǎn)成帷,秋荷漸如蓋。鞏洛常眷然,搖心似縣旆?!盵21]230
除了皖南丘陵地帶外,皖江作為來往吳楚地區(qū)的必經(jīng)路,亦是皖地詩歌的重要表現(xiàn)內(nèi)容,如果說鮑照的詩歌更多以五古表現(xiàn)皖江的蕭瑟,那么劉孝綽等的皖江詩則以新體詩描繪皖江的恬靜以及江上人家的生活,如劉孝儀《帆渡吉陽洲》:“揚帆乘浪華,噪鼓揚風力。近樹倏而遐,遙山俄已逼。”劉孝威《帆渡吉陽洲》:“江潮凌晚急,鉦鼓候晨催。幸息榜人唱,聊望高帆開。聯(lián)村倏忽盡,循汀俄頃回。疑是傍洲退,似覺前山來?!盵9]488劉孝綽《夕逗繁昌浦》:“暮煙生遠渚,夕鳥赴前洲。隔山聞戍鼓,傍浦喧棹謳?!盵15]784
廬江郡詩歌主要創(chuàng)作于今皖地江北沿江一帶?,F(xiàn)存詩有一些寫及這一帶皖江的陰云和急流,如陶淵明《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guī)林》:“山川一何曠,巽坎難與期。崩浪聒天響,長風無息時?!盵28]201何遜《至大雷聯(lián)句》:“閔閔風煙動,蕭蕭江雨聲。(何遜)密云窮浦暗,飛電遠洲明。(劉孺)”(《六朝詩集·何水部集》卷二)[29]
淮南郡是皖地較早開發(fā)的地區(qū),此地早期為道家文化傳播地,沿淮的壽春(今安徽壽縣)一帶是其政治文化中心,早在西漢時期淮南王劉安就在此作詩,其《八公操》以騷體表達道家思想。西晉元康間陸機、陸云先后為吳王郎中令,在壽春作詩。南朝時沿淮一帶是邊境地區(qū),南齊末,吳均曾游歷至壽春一帶,吳均對八公山有較詳細描述,又作《八公山賦》鋪陳八公山之高峻。天監(jiān)四年十月梁臨川王蕭宏北伐,吳均隨軍,壽春正是北伐前線,吳均第二次來到壽春,壽春的政治軍事地位、戰(zhàn)爭場面以及壽春山水的高峻,感染了吳均而寫出多首以戰(zhàn)場實際體驗為基礎(chǔ)的邊塞詩歌,可以說是壽春一帶成就了吳均詩歌的清拔有古氣。
三、結(jié) 語
綜上所述,皖江沿岸、皖南丘陵一帶、沿淮地區(qū)是漢晉六朝皖地詩歌創(chuàng)作最興盛的區(qū)域,該時期皖地本土詩歌創(chuàng)作尚不發(fā)達,皖江流域因其是往來上游與建康的必經(jīng)之地,而詩歌創(chuàng)作較多。位于皖江流域和丘陵地帶交匯處的宣城郡,因謝朓任太守而一度詩歌創(chuàng)作繁榮,謝朓在宣城與曹丞、何從事、吳郎、陳郎、齊舉郎等僚屬聯(lián)句,這些僚屬有可能是宣城本地人,當有一定詩才,但其名皆失傳,當非知名詩人。謝朓去任后詩歌創(chuàng)作就歸于沉寂?;茨峡な峭畹刈钤玳_發(fā)的地區(qū),六朝時期又是邊境前線,此地在邊塞詩史上具有很重要意義,是六朝真正邊塞詩的產(chǎn)生地之一。但亦無可知的本土詩人。皖地淮南郡、廬江郡開發(fā)最早,早在漢代就有詩歌,到了東晉南朝文化中心南移,丹陽郡西部和宣城郡成為皖地詩歌創(chuàng)作的興盛地(淮南郡因南齊和梁初吳均兩次至此作詩,而詩歌數(shù)一度提高,但不能改變此地在南朝逐漸下降的文化地位),詩歌創(chuàng)作中心的變遷與皖地經(jīng)濟文化中心的南移大致吻合??傮w上漢晉六朝在皖地作詩的皖地本土詩人不多,與皖地在六朝的地理位置以及經(jīng)濟文化地位不甚合。唐代皖地本土詩人約49位:淮南道14人即滁州1人、壽州5人、廬州7人、舒州1人,江南東道歙州9人,江南西道26人即宣州13人、池州13人。[34]唐代皖地詩興盛地仍在原六朝的丹陽尹西部宣城郡一帶(即宣州、池州),皖南新安江一帶的歙州文化有所發(fā)展,而詩歌創(chuàng)作有所進步??傮w上唐代皖地詩人雖較漢晉六朝有一定增加,但在唐代詩人總數(shù)中所占比例仍較小,且在皖地作詩的著名詩人中本土文士仍不多,這與皖地在唐代的經(jīng)濟文化地位仍不甚合。
注釋:
(1)漢代時江南地區(qū)開發(fā)尚有限,州郡包括范圍太廣,南朝時期州郡設(shè)置泛濫,而晉代江南已有所開發(fā),一些過大的郡已分為若干郡,州郡范圍漸趨合理,又不像南朝那么泛濫,故本文政區(qū)以西晉政區(qū)為綱。本文歷史地理政區(qū)依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版?,F(xiàn)行政區(qū)劃據(jù)杜秀榮、唐建軍《中國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2011年版。
(2)《玉臺新詠》所錄《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序言以為焦仲卿為漢末建安中廬江府小吏,但此詩大約經(jīng)過晉至南朝人的敷衍潤色?!端囄念惥邸肪砣洖樵撛姳容^接近原始狀態(tài)的文本(參見章培恒《關(guān)于<古詩為焦仲卿妻作>的形成過程與寫作年代》,《復旦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藝文類聚》卷三三該文本但云“后漢焦仲卿妻劉氏,為姑所遣,時人傷之,作詩曰”[9]653,并未提及焦仲卿為皖地人,所以該詩難以簡單歸入皖地詩,該詩創(chuàng)作地只能姑且存疑。
參考文獻:
[1]房玄齡,等.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2.
[2]萬斯同.東晉方鎮(zhèn)年表[M]//二十五史補編.上海:開明書店.1937.
[3]王象之.輿地紀勝[M].李勇先,點校.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
[4]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
[5]蕭統(tǒng),編.李善,等,注.俞紹初,等,點校.新校訂六家注文選[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13.
[6]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M].賀次君,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
[7]樂史,王文楚,等,點校.太平寰宇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7.
[8]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學史料叢考[M].北京:中華書局,2003.
[9]歐陽詢.藝文類聚[M].汪紹楹,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0]酈道元.水經(jīng)注校證[M].陳橋驛,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
[11]丁福林.鮑照年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2]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M].賀次君,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5.
[13]鮑照.鮑照集校注[M].丁福林,等,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
[14]徐堅,等.初學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2
[15]李昉,等.文苑英華[M].北京:中華書局,1966.
[16]趙以武.唱和詩研究[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7.
[17]李延壽.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8]姚思廉.梁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19]范曄.后漢書[M].李賢,注.北京:中華書局,1962.
[20]沈約.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1]謝朓.謝宣城集校注[M].曹融南,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2]蕭子顯.南齊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2.
[23]陳慶元.謝朓詩歌系年[J]//文史(21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193-206.
[24李兆洛,等.(嘉慶)東至縣志[M].清嘉慶刻本.
[25]潘錫恩.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M]//四部叢刊續(xù)編(第21冊).上海:上海書店,1984.
[26]周振鶴,等.中國行政區(qū)劃通史·秦漢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
[27]李昉,等.太平御覽[M].北京:中華書局,1960.
[28]陶淵明.陶淵明集校箋(修訂本)[M].龔斌,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29]佚名.六朝詩集[M]//續(xù)修四庫全書(158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30]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0.
[31]佚名.唐鈔文選集注匯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2]劉運好.二陸年譜[M]//中古作家年譜匯考輯要(卷二).西安:世界圖書西安出版公司,2014.
[33]吳均.吳均集校注[M].林家驪,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34]陳尚君.唐代文學叢考[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156-157,160,162.
[35]嚴可均,輯.全上古秦漢三國六朝文[G].北京:中華書局,1958:1455.
(責任編輯 黃勝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