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試論馬敘倫、陳鼓應先生對《道德經(jīng)》的刪調(diào)

2021-02-27 16:17:11衣?lián)嵘?/span>
關(guān)鍵詞:帛書馬先生押韻

衣?lián)嵘?/p>

(河北經(jīng)貿(mào)大學 發(fā)票博物館,河北 石家莊 050061)

《道德經(jīng)》版本眾多,歧義紛呈,學者們也往往根據(jù)己意對字句進行刪改和位置調(diào)整。本文討論馬敘倫先生的《老子校詁》和陳鼓應先生的《老子注譯及評介》對《道德經(jīng)》的刪調(diào)。之所以選取這兩位學者,是因為馬先生的刪調(diào)影響很大,往往是其他學者此類做法的重要參考資料,而陳先生是當今影響最大的《道德經(jīng)》研究者之一,在學界和民間都擁有眾多讀者。因此,本文的研究對于此類問題具有一定的普適性。

一般來說,有四條判斷原則:第一,是否有版本上的依據(jù)?!兜赖陆?jīng)》的版本繁多,郭店本、馬王堆帛書本、北大本等為新出土文獻,時代較早,保留了較多的古義,尤為值得重視。倘若沒有版本上的依據(jù),就認為不應刪調(diào),畢竟我們很難想象不同來源的所有版本都錯了。第二,是否有前輩學者的研究成果作為支持。第三,情理分析。由于思想上的判斷難免言人人殊,該原則不能單獨使用,必須配合其他原則使用。第四,是否押韻?!兜赖陆?jīng)》為韻文,如果原本前后押韻,刪改后不押韻,就認為很可能不應該刪調(diào),否則就認為很可能應該刪調(diào)。應該說,馬先生和陳先生在第二點和第三點上做的都比較好,尤其是陳先生引用了《道德經(jīng)》的不同版本和研究成果達到272種。馬先生由于沒有見到出土文獻,無法兼顧第一點,陳先生則吸收了一些相關(guān)的研究成果。至于第四點,似乎是馬先生和陳先生所未特別重視的,將是本文的關(guān)注內(nèi)容。本文對傳世本和帛書本《道德經(jīng)》的判斷主要參考了高明先生的《帛書老子校注》,對韻律的判斷主要參考了唐作藩先生的《上古音手冊》,對押韻的判斷則主要參考了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唐先生和王先生的著作引用較多較為繁瑣,不單獨出注。

下面,我們結(jié)合馬先生和陳先生的刪調(diào)之處,進行分析。需要說明的是,不同版本的《道德經(jīng)》章節(jié)劃分有區(qū)別,本文的章節(jié)以王弼本為準。

一、第四章

原文:“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p>

陳鼓應先生認為,“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這四句,“疑是五十六章錯簡重出,因上句‘淵兮似萬物之宗’與下句‘湛兮似或存’正相對文”[1]69。

陳先生所說的“對文”其實根本就不是一個問題。對文或者是語義相關(guān)的兩句話被分割開來,在《道德經(jīng)》中有相關(guān)例證。比如,第二十章:“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薄氨娙私杂杏啵要毴暨z”與“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對文,然而其中插入了別的文句。又比如,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睆恼Z義來看,先說“不爭”,再說“夫唯不爭,故無尤”,比較順暢,然而其中插入了“居善地”等語。因此,對文的參考價值并不是很大,不具有一錘定音的作用。

馬敘倫先生說:“譚獻曰:‘五十六章亦有挫其銳四句,疑羼誤?!瓊愔^此文‘挫其銳’四句乃五十六章錯簡。而校者有增無刪。遂復出也?!盵2]116譚獻和馬敘倫先生都認為,《道德經(jīng)》中的文句只能出現(xiàn)一次,如果出現(xiàn)兩次,就懷疑是“羼誤”或“錯簡”。實際上,同一本書中的同一文句重復出現(xiàn),是古書中的常見現(xiàn)象。比如,《論語》:“博學于文,約之以禮” 既出現(xiàn)在《顏淵篇》,也出現(xiàn)在《雍也篇》?!安辉谄湮?,不謀其政”既出現(xiàn)在《泰伯篇》,也出現(xiàn)在《憲問篇》。又比如,《孟子》:“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痹凇睹献印?.3和1.7中各出現(xiàn)過一次,只有一個字的差別。既然《論語》《孟子》等同時代的典籍都可以出現(xiàn)重復,為什么要要求《道德經(jīng)》不能有重復呢?如果出于某種特定的需要,為什么就不能重復呢?而且,“塞其兌,閉其門”在《道德經(jīng)》第五十二章和第五十六章重復出現(xiàn),諸家并未質(zhì)疑,可見《道德經(jīng)》自身也是存在重復的。譚獻先生的說法顯然是不合理的,不足為據(jù)。馬先生所說的“錯簡”更不可能:如果是“錯簡”,第五十六章的字句被移動到了第五十二章,那么第五十六章的相關(guān)字句應該沒有了才對。實際情況是第五十二章和第五十六章都有,因此不能用“錯簡”來解釋。

陳柱先生提出新的依據(jù):“‘淵兮似萬物之宗’與‘湛兮似或存’相接。若間以‘挫其銳’四句,文義頗為牽強?!盵1]69陳柱先生除了考慮對文,還從文義的角度來考慮,自然更進了一步。但陳先生所說的文義牽強,也可能是沒有讀懂原文,畢竟《道德經(jīng)》博大精深,有讀不懂的地方是很正常的現(xiàn)象。蔣錫昌、高明等先生都有很好的解釋。蔣錫昌先生說:“銳、紛二字皆指欲望而言,蓋人欲之銳,可以起爭盜,其紛可至亂心。故‘挫其銳,解其紛’……皆圣人所以減少人民之欲望,此乃圣人取法乎道之沖也?!盵3]31高明先生說:“經(jīng)文主要在闡述道的作用。道之旨,主張?zhí)撿o無為,無知無欲,而‘銳’與‘紛’皆源于‘知’和‘欲’,知多而欲銳,欲銳而紛爭。使民無欲無爭,所謂‘挫其銳,解其紛’……如此則銳挫既無損,紛解亦不勞,使民無知、無欲、虛心、實腹、弱志、強骨,皆無殊無異,和光同塵,即可達到無為之治的理想世界。故用此文具體說明‘道沖而用之或不盈’之深遠道理。”[4]241-242因此,陳柱先生的分析,似乎也不可取。

我們還需要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馬先生、陳先生的刪改缺乏版本上的依據(jù)。陳先生大概也覺得有些不妥,就說:“惟帛書甲、乙本均有此四句,其錯簡重出早在戰(zhàn)國時已形成。”[1]69其實,不只是帛書甲、乙本,王弼本、河上公本、北大本[5]145等各種《道德經(jīng)》版本都有此四句,難道是所有的版本都錯了嗎?

第二,與前一條相呼應,兩千年間的學者對此都無異詞,都沒有說這四句讀不通,為何到了民國,才開始有學者說讀不通,難道是兩千年間的學者們都在不懂裝懂嗎?

第三,此章的韻律情況大致如下:“道沖(冬部),而用之或不盈(耕部)。淵兮,似萬物之宗(冬部)。挫其銳,解其紛(文部),和其光,同其塵(真部)。湛兮,似或存(文部)。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文部)?!倍颗c耕部旁轉(zhuǎn),前兩句屬于王力先生所說的甲類旁轉(zhuǎn),文部與真部旁轉(zhuǎn),后面的部分屬于王力先生所說的乙類旁轉(zhuǎn)。耕部和真部還可以通轉(zhuǎn),因此,整章是押韻的,從韻律的角度來看,沒有問題。

總之,我認為馬先生、陳先生的刪改是有問題的。

二、第十章

原文:“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p>

馬先生、陳先生將“無知”和“無為”的位置互換,改為:“愛民治國,能無為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1]92-93,[2]145-150這種調(diào)整有合理之處,可以自圓其說,更符合后人無為而治的認知,而且有傳世版本和前輩學者的研究成果為依據(jù),可成一家之言。但實際上出土文獻更值得重視。北大本、帛書甲乙本在這兩處都寫為“無知”(或“無智”,智與知為通假字)[4]265-267,[5]145,“明白”事理當然與“知”(智)相關(guān),“愛民治國,能無知乎”也跟第六十五章的如下描述相呼應:“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笨梢姡兜赖陆?jīng)》的早期版本是出現(xiàn)了兩次“無知”(“無智”)的,而且完全可以自圓其說,與全書相融洽,本來無需修改。王弼為了避免文字相同而進行了修改,其實沒有太大必要。更嚴重的問題是:如果真的要改,王弼改的也不好,“明白四達”與無為的聯(lián)系不是很緊密,不如“愛民治國”。這說明后人在刪改前人融洽貫通的著作的時候,一定要非常謹慎,尤其是不能用自己的邏輯、自己發(fā)現(xiàn)的某一點問題,來進行強制修改。

明白這一點,我們再來看陳先生的如下論述:

本章的排序或有錯亂。按照老子“修之于身”、“修之于天下”的文例推測,可試將其文序調(diào)整如下: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無離”、“無疵”文法辭例一致;“營”、“魄”分別說形、神,“滌除”、“玄覽”亦分別說形、神的高境界修煉。

“如嬰兒”與“為雌”同一辭例,也是相近的比喻。“兒”說其“和”,“雌”說其“守”,這是老子修身的兩種形式而同一指向的最高境界。二十八章“知雄守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也是“嬰兒”與“雌”共舉。

“無知”“無為”也是一樣的辭例?!懊靼姿倪_”卻若“無知”是 “營魄抱一”、“滌除玄覽”、“專氣致柔”、“天門開闔”等修養(yǎng)的終極結(jié)果;而“修之于身”的“余德”之自然流衍,便是以“無為”去“愛民治國”的“修之于天下”。[1]94-95

陳先生說的“文例”是《道德經(jīng)》第五十四章的如下內(nèi)容:“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xiāng),其德乃長;修之于國,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边@段內(nèi)容能否成為此處的“文例”,是很成問題的。原因是:第一,兩者一為第十章,一為第五十四章,間隔比較遠,未必有同樣的邏輯。第二,第十章只有“修之于身”和“修之于國”的內(nèi)容,并無其它內(nèi)容,無法與第五十四章一一對應,而修身和治國是《道德經(jīng)》中的常見內(nèi)容,并非第十章和第五十四章所特有的,恐怕也不能對應。第三、陳先生所說的,是陳先生自己的一套邏輯,這一套邏輯又不是很明顯,老子未必就會這么想。第四、陳先生的調(diào)整缺乏版本上的依據(jù),恐怕難以成立。

另外,馬先生、陳先生認為:“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這幾句重見于五十一章,疑為五十一章錯簡重出?!盵1]93馬先生、陳先生因為這幾句在《道德經(jīng)》中多次出現(xiàn)而懷疑為錯簡,這是有問題的。當然,馬先生還有如下論證:“自‘生之畜之’以下,與上文義不相應……皆五十一章之文?!盵2]151其實,這幾句話跟上文是相應的:“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講的是圣人的治國理民之術(shù),和上文的“愛民治國,能無知乎”相呼應。

此章的韻律情況大致如下:“載營魄抱一,能無離(歌部)乎?專氣致柔,能嬰兒(支部)乎?滌除玄覽,能無疵(支部)乎?愛民治國,能無知(支部)乎?天門開闔,能無雌(支部)乎?明白四達,能無為(歌部)乎?生之(之部),畜之(之部)。生而不有(之部),為而不恃(之部),長而不宰(之部),是謂玄德(職部)。” 從押韻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得出兩個結(jié)論:第一,“無知”改為“無為”,并不恰當,會導致不押韻,應以北大本、帛書甲乙本為準,即“無知”出現(xiàn)兩次。第二,之部與支部旁轉(zhuǎn),之部與職部對轉(zhuǎn),整章是押韻的,沒有問題,不應刪掉“生之畜之……是謂玄德”。

三、第二十三章

原文:“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故從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p>

對于“信不足焉,有不信焉”,馬先生認為:“疑一本有十七章錯簡在此。校者不敢刪。因復記之?!盵2]265陳先生認為:“這二句已見于十七章。疑是錯簡重出,帛書甲、乙本并無此二句?!盵1]147馬先生、陳先生的話有版本上的依據(jù),“帛書《老子》甲乙本均無此句”,但是北大本中有這句話,可見這個問題還是應該慎重為是[5]155。

其實,這句話也可以得到合理解釋。陳先生引用盧育三先生的解釋:“細究此章旨義,有此一句亦可說通。謂‘信不足’,指失于道,違背‘希言自然’,實行‘多言’、‘有為’的政治,這與人事之飄風驟雨不能長久,正相應?!盵1]147我認為,盧先生的解釋似嫌迂遠。“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可以直接上承前文,解釋為:有道有德,統(tǒng)治者就會在民眾中有信用(證據(jù)如下:第八章水由于“幾于道”而“言善信”;第四十九章“圣人……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德”通“得”);失道失德,“失亦樂得之”,也就失去了信,統(tǒng)治者的信用不足,老百姓自然對統(tǒng)治者“有不信焉”。

到底是否應該刪去這兩句,還應該看是否押韻。此章的韻律情況大致如下:“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宵部),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魚部)?故從事于道(幽部)者,道者同于道(幽部),德者同于德(職部),失者同于失(質(zhì)部)。同于道(幽部)者,道亦樂得之(之部);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之部);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之部)。信不足焉,有不信(真部)焉。”宵部、支部、之部、幽部與魚部旁轉(zhuǎn),屬于王力先生所說的甲類旁轉(zhuǎn),而真部無法與之押韻。因此,從韻律的角度來看,應該刪掉“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瘪R先生、陳先生的處理是準確的。

四、第二十八章

原文:“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

馬先生、陳先生都認為應該刪去“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知其榮”等二十三字。馬先生引易順鼎先生之言:“此章有后人竄入之語?!肚f子·天下篇》引無‘知其黑’至‘知其榮’二十三字。蓋老子原文。老子本以雌對雄,以辱對白。后人不知辱為黑義。以辱對白為自周至漢古義,此其竄改之跡顯然者一也。為天下溪,為天下谷,溪、谷同義,皆水所歸。為天下式,則與溪谷不溪(按:此處懷疑有誤,似應為不類),其顯然者二也。王弼已為式字等作注,則竄改已在魏晉之間?!瘪R先生進一步論證說:“老子以溪喻無有能入,谷喻無所不處。間以式字,則不倫矣。又離與足對,嬰兒與樸對,間以忒與無極,亦義不相貫也?!盵2]296-297

易先生、馬先生之言有問題:

第一,《莊子》引用《道德經(jīng)》,不一定是一字不差地引用,可能有刪節(jié)或者調(diào)整。比如,我們可以比較《道德經(jīng)》和《莊子》的如下文字: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道德經(jīng)》第八十章)

當是時也,民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莊子·胠篋》)

《莊子》的這段文字顯然來自《道德經(jīng)》,然而《莊子》引用的時候,有所修改:“使人”改為“民”,調(diào)整了“安其居”和“樂其俗”的位置,“犬”改為“狗”,“聲”改為“音”,末句多了一個“而”字。因此,《莊子》對于考察《道德經(jīng)》原文的參考價值不大。

第二,確實如易先生、馬先生所言,辱有黑的意思,高亨先生對此有進一步闡釋[6]。但是黑對白、榮對辱是更為常見的組合,而辱的黑義則不常見,為何要舍近求遠、舍常見組合而求罕見義項呢?

第三,易先生、馬先生、陳先生等人的刪改缺乏版本上的依據(jù)。北大本[5]158、帛書甲乙本、王弼本等各種版本均有這二十三字,可見不應刪。

第四,易先生、馬先生分析的“溪、谷同義”,“離與足對”等,在格式上可謂非常嚴格,問題在于:如果一定要是“同義”,那就不能有新的意思出現(xiàn)了,而且《道德經(jīng)》的格式未必如后人那么嚴格,一定要如此僵化、細致,無疑會大大限制《道德經(jīng)》的表達。

第五,此章的韻律情況大致如下:“知其雄,守其雌(支部),為天下溪(支部)。為天下溪(支部),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支部)。知其白,守其黑(職部),為天下式(職部)。為天下式(職部),常德不忒(職部),復歸于無極(職部)。知其榮,守其辱(屋部),為天下谷(屋部)。為天下谷(屋部),常德乃足(屋部),復歸于樸(屋部)。” 三段各自押韻,從韻律的角度來看,沒有問題。

高明先生對此也有很好的辨析[4]372-374,可以參看,這里就不贅述了。

五、第二十九章

原文:“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p>

馬先生、陳先生都認為,應該在“不可為也”之后補充“不可執(zhí)也”。馬先生引劉師培先生之言:“‘不可為也’下當有‘不可執(zhí)也’一句?!段倪x》、干寶《晉紀·總論》注引、《文子》引《老子》曰:‘天下大器也,不可執(zhí)也,不可為也?!写艘痪洹!瘪R先生又舉出別的引文,茲不贅述[2]301-302。

馬先生的話可以自圓其說。我注意到:如果是“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zhí)也”,那就是和后文的“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相對應。如果是“天下神器,不可為也”,那就是和前文的“將欲取天下而為之”相對應。這兩種可能性都是存在的。但是,如果是從《道德經(jīng)》的版本的角度來講,由于北大本、帛書甲乙本、王弼本、河上公本等均無“不可執(zhí)也”四字,我主張還是不加為好。畢竟《文選》、干寶《晉紀·總論》等等的引文,有可能并非原貌,遠不如上述《道德經(jīng)》的早期版本可靠。

韻律無法為此處提供參照,茲不贅述。后文的類似情況也如此處理。

六、第三十章

原文:“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p>

馬先生和陳先生都認為,應刪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馬先生發(fā)現(xiàn)王弼注沒有分析這一句,就說:“王亦無此兩句……蓋古注文所以釋上兩句者也?!盵2]309-310陳先生進一步指出:“簡帛本及景龍本、《次解》本、唐人敦煌丁本均缺此二句。”[1]175

我贊同二位先生的結(jié)論,但對馬先生的論證方法略有質(zhì)疑:王弼并沒有對《道德經(jīng)》進行逐字逐句的解釋,我們不能因為王弼沒有解釋,就認為這一句不存在。

七、第三十九章

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fā),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

陳先生認為,“侯王無以貴高”應改為“侯王無以正”。陳先生引用了易順鼎先生之言:“當作‘侯王無以貞,將恐蹶。’‘貞’誤為‘貴’。后人見下文‘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二句,以為承上文而言,妄為‘貴’下又加‘高’字,遂致踵訛襲謬,而義不可通矣?!盵1]205又引用嚴靈峰先生之言:“程大昌本作‘侯王無以為天下貞將恐蹶’,范應元本作‘為貞’,趙至堅本正作‘貞’。作‘貞’是矣……”陳先生說:“‘貞’、‘正’古字通用,上文‘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為求文例一律,改‘貞’為‘正’。”陳先生的處理存在問題:沒有任何一個版本寫為“侯王無以正”,陳先生怎么能根據(jù)“文例”,就自行修改呢?要是大家都按照自己理解的“文例”,自行修改原著,那原著豈不是會被改得面目全非?因此,即便是要改,也只能改為“侯王無以貞”。當然,“侯王無以貞”也是有問題的:程大昌本、范應元本、趙至堅本都不是優(yōu)秀而重要的《道德經(jīng)》版本,單獨拿出來作為證據(jù),說服力不是很強。而且,陳先生考慮的是本句與前保持一致,那么本句為什么就不能作“貴高”,和后文相一致呢?從句式來看,和后文相一致的可能性更大?!肮寿F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故”字表示承前而來,那么“貴”“高”承前而來不是很合理嗎?

帛書甲、乙本已經(jīng)解決了這個問題。帛書甲本作:“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ü龋┑靡灰杂?,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誡)之也,胃(謂)天毋已清將恐裂,胃(謂)地毋已寧將恐發(fā),胃(謂)神毋已靈將恐歇,胃(謂)?。ü龋┪阋延瘜⒖挚剩ń撸?,胃(謂)侯王毋已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乙本作:“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ü龋┑靡灰杂钔醯靡灰詾樘煜抡?。其至(誡)也,胃(謂)天毋已清將恐裂,胃(謂)地毋已寧將恐發(fā),胃(謂)神毋已靈將恐歇,胃(謂)?。ü龋┪阋延瘜⒖挚剩ń撸福ㄖ^)侯王毋已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4]11正如高明先生所言,帛書本與今本有一個重要區(qū)別:“其中主要差異,帛書各句‘毋已’,今本皆作‘無以’。乃將‘已’字寫為‘以’,因一字之差,則經(jīng)義全非,故各家注釋頗多臆測,尤其是詮釋‘侯王’一句,更是眾說紛紜,不著邊際。”[4]11高明先生的論述可謂一針見血?!盁o以”的“以”,意思是“來”,“無以”就是沒有辦法來。“毋已”的“已”,意思是“已經(jīng)”,說的是當時客觀存在的現(xiàn)實情況?!捌湔]也”的“誡”,意思是“告誡”,倘若不如此,就無法維持已經(jīng)存在的現(xiàn)實情況,正與“毋已”相呼應。因此,“胃(謂)天毋已清將恐裂,胃(謂)地毋已寧將恐發(fā),胃(謂)神毋已靈將恐歇,胃(謂)?。ü龋┪阋延瘜⒖挚剩ń撸福ㄖ^)侯王毋已貴高將恐蹶”說的均是已經(jīng)存在的現(xiàn)實:天清、地寧、神靈、谷盈、侯王貴高。至于陳先生所主張的侯王為天下正,則不是事實。因此,陳先生的修改是有問題的。

八、第四十二章

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p>

馬先生、陳先生都發(fā)現(xiàn)本章的內(nèi)容前后不相關(guān)。馬先生說:“石田羊一郎曰:‘此章三節(jié)文意各完。不相屬?!盵2]412-413陳先生說:“本章分兩段,后一段文字是:‘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菊率钦f萬物的生成,和這一段文義并不相屬,疑是他章錯簡……從文義上看,似為三十九章錯移本章?!盵1]221所以陳先生在《〈老子〉校定文》中,直接刪掉這一段[1]443。

韻律也可以證明本章的內(nèi)容前后不相關(guān)。此章的韻律情況大致如下:“道生一(質(zhì)部),一生二(脂部),二生三(侵部),三生萬物(物部)。萬物負陰而抱陽(陽部),沖氣以為和(歌部)。人之所惡(鐸部),唯孤寡不穀(屋部),而王公以為稱(蒸部)。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文部)。人之所教,我亦教之(之部)。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魚部)。” 第一句,質(zhì)部和脂部對轉(zhuǎn),侵部和物部通轉(zhuǎn),它們之間則不押韻。第二句,陽部和歌部通轉(zhuǎn),和前后則都不押韻。第三句,鐸部和屋部旁轉(zhuǎn),和前后則都不押韻。第四句和第五句,文部和之部通轉(zhuǎn)。第五句和第六句,之部和魚部旁轉(zhuǎn)。押韻的不斷變換,表明這一章的前后關(guān)聯(lián)性不強。

但是,從版本來看,北大本、帛書甲乙本、王弼本、河上公本等均有這一段話,陳先生的刪改是有問題的,缺乏版本依據(jù)。不過,馬先生、陳先生提出的問題也是確實存在的,我們該如何解釋此章中的前后內(nèi)容不相關(guān)的問題?我認為,這就要結(jié)合《道德經(jīng)》為什么分為八十一章來看。八十一在古代是有講究的:九是最大的單數(shù),因此九九八十一代表著數(shù)之極。同時,九九八十一也是數(shù)的終極來源,比如《周髀算經(jīng)》說:“數(shù)之法出于圓方,圓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盵7]1-2《道德經(jīng)》欲窮天地宇宙的終極奧秘,所以就分為八十一章。實際上,《道德經(jīng)》中的內(nèi)容不止八十一個部分,這樣就勢必會導致不同部分的內(nèi)容被分到同一章中。我們不能機械地認為《道德經(jīng)》恰由八十一個部分組成。

明白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看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陳先生說:“本章談‘慈’,這一段和下文的意思似不相應,疑是他章錯簡?!盵1]295-296如上所述,《道德經(jīng)》的內(nèi)容不止八十一個部分,不相關(guān)聯(lián)的內(nèi)容出現(xiàn)在同一章,也是可以理解的,不必認為是錯簡。

九、第六十三章和第七十九章

第六十三章原文:“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p>

第七十九章原文:“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為善?是以圣人執(zhí)左契,而不責于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馬先生和陳先生都認為,應該將第六十三章的“報怨以德”移到第七十九章。馬先生主張移到“和大怨”之前,陳先生則主張移到“安可以為善”之前。馬先生說:“‘報怨以德’一句,當在七十九章‘和大怨’上,錯入此章。”[2]540陳先生說:“本段的意思是說:和解大怨,必然仍有余怨,所以老子認為以德來和解怨(報怨),仍非妥善的辦法,最好是根本不和人民結(jié)怨……”[1]328陳先生的修改是很危險的。第六十三章對“報怨以德”持肯定態(tài)度,按照陳先生的修改,“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就變成否定態(tài)度了,意思完全變了。因此,此類修改必須很慎重。

從版本的角度來看,北大本、帛書本、王弼本、河上公本的第六十三章和第七十九章都是如此,并無馬先生和陳先生所說的情況,可見不應調(diào)整。當然,郭店本第六十三章作:“為亡為,事亡事,未(味)亡未(味)。大少之,多易必多難?!盵8]112這可能是因為郭店本并非全本。

從韻律的角度來看,將“報怨以德”移到第七十九章,也是有問題的?!昂痛笤梗ㄔ浚?,必有余怨(元部),報怨以德(職部),安可以為善(元部)?”職部和元部不押韻,可見不能如此調(diào)整。

余論

綜上所述,馬先生、陳先生對《道德經(jīng)》的刪改和位置調(diào)整,存在較多的問題。馬先生沒有見到過北大本、帛書本、郭店本等出土材料,對《道德經(jīng)》的文句進行某些刪調(diào),是可以理解的。陳先生見到了如此眾多而良好的出土文獻,再進行刪調(diào),似乎應該更慎重一點。這也是本文想要提醒陳先生的讀者所注意的。

當然,本文所述只是筆者的一家之言,不足之處,敬請指正。

猜你喜歡
帛書馬先生押韻
帛書《黃帝四經(jīng)》之“道”的“入世”特征
押韻押出韻味兒
馬敘倫與“三白湯”
梁潮印簵·鐘鼎文帛書人物傳寫
找路邊“專業(yè)防水”上門服務,說好的3000元卻變8000元?!
中國簡帛書對隸書發(fā)展的現(xiàn)實影響
參花(下)(2017年5期)2017-03-24 14:44:13
小豬不肯學做事
小青蛙報(2016年13期)2016-10-31 11:04:42
我給小雞起名字
Watch Out
《馬王堆漢墓帛書[叁]》釋文補正四則
西南學林(2013年2期)2013-11-12 12:59:14
武定县| 海丰县| 泸州市| 游戏| 科技| 桑日县| 临颍县| 繁峙县| 武功县| 于都县| 互助| 巴青县| 太湖县| 襄樊市| 凤山市| 新巴尔虎左旗| 曲阳县| 嵊州市| 景德镇市| 大英县| 郯城县| 洪雅县| 马龙县| 库伦旗| 桦川县| 崇州市| 青岛市| 依兰县| 岗巴县| 潜江市| 保德县| 东兴市| 繁昌县| 霍城县| 铅山县| 贞丰县| 合肥市| 河曲县| 太和县| 富川| 永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