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陳姣 編輯 | 吳冠宇
古戲臺晚場演出 攝影/視覺中國
韓城王峰古村寨 攝影/劉玉虎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黃河邊的小村落記錄了這塊土地歷經(jīng)千年的故事,也成為我們窺探關(guān)中歷史的一扇窗。黃河、黃土,不再是景觀的符號,而是跨越千年的文化傳承;積善余慶的家風治學,也早已融入我們民族血脈。
關(guān)中秦川八百里,雖受唐末戰(zhàn)亂、明清匪患等影響,但關(guān)中傳統(tǒng)村落堡寨式的聚落空間與民俗文化卻跨越時空傳承千年,有45 個村子入選國家級傳統(tǒng)村落,其中韓城就有11 個。這些村落分布在黃河沿岸:桑樹坪鎮(zhèn)王峰村、龍門鎮(zhèn)西原村、西莊鎮(zhèn)黨家村、西莊鎮(zhèn)柳枝村、西莊鎮(zhèn)郭莊砦村、西莊鎮(zhèn)柳村、西莊鎮(zhèn)薛村、西莊鎮(zhèn)張帶村、新城辦周原村、新城辦相里堡村、芝陽鎮(zhèn)清水村……一個個村名背后,都有一縷鄉(xiāng)愁、一段歲月、一抔黃土繪成的歷史畫卷。
多少旅人專為拜謁太史公祠來到韓城,而韓城的傳統(tǒng)村落宛若穿越時空,在史圣故里訴說著跨越千年的故事?!澳贤抉R逛古城,北眺王峰游古寨”,從韓城順著沿黃觀光公路一路北上,途經(jīng)輝煌磅礴的禹門口,感受“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的壯闊景象。黃河穿越晉陜峽谷,濁浪排空沖出龍門,浩浩蕩蕩奔流向前。駕車穿過龍門隧道、桑樹坪隧道后,沿著縣道朝西北方向行駛約半小時,我們探訪了韓城特有的村寨——分離型的寨堡王峰古寨?!按濉敝饕侨粘I罹铀?,“寨”多建立在高地上,用作防災御敵。過去這里是通往陜、甘、寧、內(nèi)蒙等地的必經(jīng)之路,村寨分離的營建方式不僅起到了防御要塞的功能,也使得古寨完整地保留至今。
村里的向?qū)Ц嬖V我們,王峰村始建于南北朝,相傳為了紀念鯀的治水功績而得名大熊村。隋唐時期,李淵在調(diào)任山西河東慰撫大使的上任途中曾留宿于此,有感于草木蔥榮,水波澹澹,遂取名“櫟灃村”。李淵稱帝后,由于村名出自皇帝的金口玉言,櫟灃村自此改名“王封村”。關(guān)于村名,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女媧后人王鳳手持神弓化身為石橋造福于民,石橋名為王鳳橋,村子也因此橋得名“王鳳村”。清朝時期,韓城新來的縣令聽聞王鳳橋傳奇來此游歷,誤聽王鳳成王峰,故又得村名“王峰村”,且延續(xù)至今。
王峰村位于鑿開河與大老虎河、葦龍河交匯處。鑿開河古稱錯開河,康熙《韓城縣志》記載:“士人相傳,鯀欲使河直行東北入海,而地漸高,勢不能達,至今所經(jīng)治處,猶稱錯開?!痹阼忛_河的三條支流上,清朝修建的五孔王峰古橋、老虎河古石橋、西高渠橋、玲瓏橋、浮橋、鐵索橋、滾水橋等別具造型的橋讓王峰村成為西北第一“橋村”。隋朝摩巖石刻,北宋遼國肖家墓、練兵校場,元代玉皇廟,明代古寨和祖師行宮,清朝王峰橋和戲樓等傳統(tǒng)建筑,古意悠悠,韻味十足。摩崖造像形象生動,釋迦摩尼及左右文殊、普賢仿佛置身于天然殿宇之中。道光年間的民居,精美的石刻木雕,讓人留戀駐足。韓城最大的龍?zhí)镀俨甲溆诖?,潭水清澈見底,瀑布飛流直下,流水淙淙聲中古橋古寨別有一番韻味。
韓城黨家村祠堂 攝影/劉玉虎
陜西省韓城黨家村民居 攝影/劉玉虎
走出王峰村,驅(qū)車南下近40 公里,來到泌水河谷北側(cè)的黨家村。黨家村村落整體呈葫蘆形,俗稱“黨仡嶗”。元至順二年(1331),黨族始祖遷至此處定居。傳說村東南的文星閣藏著一顆“避塵珠”使得這座黃土高原上的小村落“瓦屋千宇,不染塵?!?。這一美好傳說背后是黨家村村落選址所蘊含的生態(tài)智慧。村莊背靠高塬,塬體可減緩冬日西北風風勢,灰塵或降于塬上,或飄落于村前泌水河谷中。夏秋季節(jié),東南風吹過濕潤的泌水河谷,文星閣閣檐鐵鈴迎風搖曳,清脆作響,鳥語風鈴次第催。若是接連兩天風鈴聲不斷,一場雨總會如約而至。黨家村所有的巷道都用條石與卵石鋪成兩邊略高、中間稍低的樣式。雨大的時候,雨水從各家院落流入街巷,再緩緩匯入泌水河,加之村落與河谷的紅膠泥土不易起塵土,所以村落街巷少有積塵,空氣清新。
相里堡村民居 攝影/樸聿
夜宿黨家村,晚餐來一碗羊肉胡卜或是臊子餛飩,吃一塊酥角饃,感受當?shù)仫嬍澄幕羰峭腥硕嗫梢赃x擇品嘗當?shù)氐摹拔宕?、五小、一糕、一湯、一丸子”的“十三花”酒席。晚飯后,淡淡暮色中靜聽風鈴,行至文星閣畔,低聲誦讀“配地配天洋洋圣道超千古,在左在右耀耀神靈保萬民”的楹聯(lián),此情此景仿佛自己不是游客,而是歸人。文星閣供奉著儒家圣人孔子及其弟子,頂層奉養(yǎng)文曲星祈求文運。漫步村間,共有三處惜字爐,駐足爐邊,遙想當年集中焚燒字紙的儀式感,體味黨家村歷代村民對文字的敬畏之心和敬文惜字的傳統(tǒng)文化。據(jù)村史記載清乾隆年間始建私塾,到清末不足百戶人家的黨家村就有私塾13 所,逾半數(shù)人家有人考取功名。每年的農(nóng)歷七月初七“乞巧節(jié)”,家家都要蒸“硯臺饃”給孩子吃,硯臺饃形似筆、墨、紙、硯、書,寄情孩子能夠好好讀書。
雕刻在照壁、門廳、祠堂的黨家村家訓也彰顯著這座古村落代代傳承恪守、耳濡目染的崇文重教的家學淵源。“守祖宗一脈真?zhèn)髟磺谠粌€,教子孫兩條正路惟讀惟耕”,教育子孫生活勤儉,踐行耕讀治家;“讀圣賢書,立修齊志”教育子孫多讀圣賢書,立修身齊家大志;“無益之書勿讀,無益之話勿說;無益之事勿為,無益之人勿親”,更是淺顯易懂地道出讀書做人之真諦,有所為有所不為;“古今來多少世家,無非積德;天地間第一人品,還是讀書”,天下唯有讀書高,積德造就顯貴家族,讀書培養(yǎng)好的人品。這些抬頭可見的家訓,讓人隨處可感知剛正家風與耕讀傳家的樸素價值觀。
駕車自黨家村向南約16 公里,抵達相里堡村。相里堡村得名悠久,村名始見于金承安四年(1199)園覺寺古鐘鑄文。春秋時期,韓城地屬晉國。晉獻公去世時,晉國大夫里克連殺獻公兩子,希望奉迎重耳回國即位。但是在秦國的支持下,夷吾被立為晉惠公,惠公忌憚里克弒殺王子之事,不久即尋機誅滅里氏家族。里氏族人四散逃命,據(jù)說有一支逃至韓城安居繁衍。因里克在晉地位相當于后世的“相位”,里氏后人遂以“相里”為姓,成為今天韓城極其特殊的一個姓氏,而里氏后人所居之地也被稱為“相里堡村”。據(jù)傳明朝初年,相里氏后裔相里瞻在此招兵買馬,圍堡筑城,企圖抗明復元。不料城只修建了一半,便被明朝官府發(fā)覺,于是派兵前來誅滅九族,相里氏人聽說后便紛紛外逃,這也就是為什么相里堡村無人姓相里的緣由。現(xiàn)在相里堡張家巷西頭還留有一座南北走向的“半截子城”。
相里堡村由王柳巷、張家巷、陳家巷、東頭和花園組成,號稱南北五村。相里堡村選址黃土塬上平坦空地,巧用黃土塬間的溝壑劃界,利用孤立臺塬“無影山”修建寨堡,構(gòu)筑村寨的防御體系。村落中心、臺塬崖邊、寨堡高點等關(guān)鍵位置修祠建廟。別具文化風格的“精忠洞”是村里的排洪工程,照碑上建廟敬神,照碑下建槽流水,兩側(cè)對聯(lián)曰:“江南文武寒心,河北英雄喪膽?!睋?jù)張奇所著《古堡拾遺》一書記載,相里堡有“八景”,分別是:相里古堡、無影仙山、精忠水洞、稀奇古樹、半截子城、龍鳳灘坡、黃河堤壩和河灘濕地。
相里堡村的龍鳳坡、精忠洞、槐抱椿、無影山、半截子城都充滿傳奇色彩。龍鳳坡相傳是闖王李自成揮師南下攻打韓城縣,路過此處感慨路窄坡陡,提議修建“龍鳳亭”,后龍鳳亭于同治年間被拆,坡名沿用至今。無影山傳說是清道光年間,進士張敬亭在禁煙失敗后停職回家養(yǎng)老,忽然想起年輕時因保護被老鷹抓捕的白狐,遭老鷹迫害得了怪病,白狐化身白發(fā)老人幫他治病的故事,后來村人據(jù)此傳說在神廟山門題詞“無影山”。上世紀九十年代,相傳相里氏掘井筑村時手栽的古槐中長出一株椿樹,成為村中著名的景觀“槐抱椿”。
相里堡村也有著尊師重教的傳統(tǒng),陳家巷有一條“義學巷”,培養(yǎng)了不少飽學之士。倘若時間充裕,可以在村上多住幾日,感受這里的一磚一瓦,凝聽村里老人講這輩輩人口口相傳的故事。
清水村薛姓聚居,以做工精細、鐵質(zhì)優(yōu)良的犁鏵而遠近聞名,村名又稱“鏵薛”。村子在明代最為興盛,村內(nèi)文風昌盛,百業(yè)興隆。清水村鑄的犁鏵、香爐、馬鐙等供不應求,萬歷年間清水人鑄造了山西解州關(guān)帝廟的鐵獅。直至明末傳統(tǒng)手工業(yè)逐漸消失,才成為傳統(tǒng)農(nóng)耕村落?!疤鹚疁现行踊ㄔ?,五溝四水繞村前。西河水碨東溝橋,溫泉倒映虎岸灣?!备柚{唱出了清水村曲折婉轉(zhuǎn)的布局。清水村依山面水,北依北頂塬,南臨芝水河,符合“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溝防省”的營造選址理念,以塬為屏障藏風聚氣,東西南三面有東溝、西溝(甜水河)、南溝及芝水河,加之引西溝的清泉水入村,東西向與自然水系通聯(lián),形成了“三塬環(huán)抱,四水繞村”的村落格局。村中條石鋪成的街巷兼具行走與排水功能,避免水患發(fā)生,對比都市暴雨過后的內(nèi)澇場景,不禁感慨小小村落營建中潛藏著的生態(tài)智慧。
潺潺泉水流經(jīng)村落,串聯(lián)時空,古老的建筑、河畔的面碾、油坊都默默刻著歲月的印記。手端一碗蕎麥面羊肉饸饹坐在樹下,聽村民們敘談著家長里短,看小渠旁婦女扎堆洗衣,孩童嬉戲玩鬧,感受清水村特有的關(guān)中風情。據(jù)村民介紹,村子東南、西南、正北方向高處,分布著三個易守難攻的古寨堡。其中北寨子城距今2600 年,為古韓侯國時所筑。村中還留存了韓長城遺址,為韓侯沿韓原邊境所筑防晉國侵擾,是中國歷史上最早修筑的長城。
飯后在村民帶領(lǐng)下參觀了薛文學宅,這是清水村保存較為完整的院落。薛文學祖上曾是清嘉慶年間的布政使。該院落三面連廊,下雨天可以方便家人出入任何房間。上房一木到頂,有十八扇精美的雕花木門。上房兩側(cè)刻有“志欲光前惟是詩書教子,心存裕后莫如勤儉持家”的家訓?!拔甯q壵椤迸曝以⒁鈮?、富、貴、安樂、子孫眾多。正房正中有嘉慶年間的壽匾“古稀同慶”。清水村其他現(xiàn)存建筑也大多為四合院,門楣、房梁、照壁存留精美的石雕、木雕和磚雕?!包S金無種獨長勤儉人家”“荊樹有花兄弟樂,書田無稅子孫耕”“居家惟是孝弟宜重,處世莫如中和為先”“志欲光前惟是詩書教子,心存裕后莫如勤儉治家”,這些家訓反映出清水村世代慈孝為先、勤慎治學的民風。
在韓城,這一座座古老的村落靜靜地佇立在黃河岸邊,仿佛未能跟得上時間的步伐,等我們踏著縷縷晨光,走近這近乎停滯的時空。這些小小村落的房屋樹木不僅見證了黃河的變遷,就連那些木石磚雕的門楣影壁,也都寫滿了歲月的故事?!吧仙迫羲评f物而不爭”,黃河沿岸的村子,依水耕作,隨形開墾。一輩又一輩,面朝黃土不懈耕耘,世代不忘耕讀傳家的家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出了村子,漸漸村里只剩臉上寫滿故事的老人。白日里游人穿梭不停,到晚上,這些村落仿佛更加落寞。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秉S河邊的小村落記錄了這塊土地歷經(jīng)千年的故事,也成為我們窺探關(guān)中歷史的一扇窗。黃河、黃土,不再是景觀的符號,而是跨越千年的文化傳承,積善余慶、忠厚仁義的家風治學,也早已融入我們民族血脈。在萬物生發(fā)的春天,來感受黃土高原柳樹萌新,春燕銜泥。夏天,端一碗關(guān)中的特色面食,在樹蔭下邊吃邊聊。秋天,去麥田秋收,黃葉黃土仿佛跨越千年而來。冬天,或白雪覆蓋,或在微冷的風中看黃河水裹著冰凌船流。每每到來,都有不同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