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振杰,武法東,王雅薇,強笑笑,張麗華,許 磊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北京 100083
隨著地質公園的不斷發(fā)展,地學旅游逐漸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這種具有科學意義的旅游將成為一種趨勢(穆桂松和李大偉,2007)。地質公園是以地質遺跡為主,同時向公眾進行科普教育活動,以促進當?shù)乜沙掷m(xù)發(fā)展的重要平臺(趙汀和趙遜,2005)。截止到2019年,中國共有39處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在世界地質公園網絡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分量。目前,關于地質公園的研究方法主要以定性和定量相結合(Cai et al., 2019;陳鑫和郭鈺穎,2019;趙宇等,2019),研究內容包括地質遺跡的成因分析、地質旅游資源的評價、世界地質公園的申報、地質公園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等(甘夏等,2019;李戰(zhàn)和陳方明,2019;岳芯等,2019)。
龍巖地質公園位于我國福建省西部,由于處于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經濟發(fā)展環(huán)境,福建省的地質公園建設數(shù)量和質量位居我國的前列。目前,福建省有2個世界地質公園,即寧德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和泰寧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有包括漳州濱海火山、平和靈通山、深滬灣、石牛山、永安和連城冠豸山等在內的15處國家地質公園(圖1a)。龍巖地質公園地跨連城縣、上杭縣和新羅區(qū),地理 位置處在 東 經116°21′32″~117°04′00″,北 緯25°07′15″~25°47′50″,海 拔255~1811 m。從 地質學上看,這里是華夏古陸基底與蓋層和中生代西太平洋大陸邊緣活動帶形成、發(fā)展、演化過程的一個縮影(福建省地質礦產局,1985)。它見證了區(qū)內漫長的地質發(fā)展史,保留了豐富多樣的地質遺跡,并與閩西客家文化、紅色文化相融合,是一座以地質科學意義為主、歷史文化內涵并重的地質公園。龍巖地質公園由冠豸山園區(qū)、梅花山園區(qū)、黃連盂園區(qū)和紫金山園區(qū)組成(圖1b),將于今年申報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
圖1 擬建福建龍巖世界地質公園地理位置及地質遺跡分布圖①福建省地質調查研究院. 2019. 福建龍巖地質公園位置與交通圖(內部資料).Fig. 1 Locations of geoparks in Fujian Province and the geoheritages in Longyan Geopark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通過野外實地考察,本文分析了龍巖地質公園的主要地質遺跡類型,并部分進行了國際對比,介紹了公園內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認為這些資源具有重要的地質學價值、教育學價值、美學價值和旅游學價值。以此為基礎,對照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建設指南與要求,探討了龍巖地質公園申報世界地質公園的優(yōu)勢,指出了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改進建議。
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行業(yè)標準《地質遺跡調查規(guī)范》(DZ/T0303-2017),本文將龍巖地質公園地質遺跡類型劃分為基礎地質和地貌景觀兩大類。其中,基礎地質大類包括地層剖面、巖石(體)剖面、構造剖面和重要巖(礦)石產地四類7個亞類;地貌景觀大類包括巖土體地貌、水體地貌、火山地貌和構造地貌四類12個亞類(表1)。各個亞類所對應的典型地質遺跡詳見表1。
表1 龍巖地質公園地質遺跡類型劃分表Table 1 Types of geoheritages in Longyan Geopark
1.2.1 地質學價值
連城晚白堊世斷陷盆地及其紅層堆積是冠豸山丹霞地貌發(fā)育的基礎和載體,是形成丹霞地貌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部的上白堊統(tǒng)沙縣組以河湖相細碎屑巖為主,上部的崇安組為沖積扇相—河流相紅色粗碎屑巖,構成粗—細—粗的沉積旋回,是大陸邊緣活動帶拉張裂陷沉積盆地的典型代表(梁詩經,2011)。這些巨厚的紅層沉積由于構造隆升,并在多種外動力的作用下形成了丹霞地貌。梅花山復式花崗巖體記錄了華南多時代、多階段的構造演化過程和不同構造體系的轉換過程,是華南花崗巖的縮影和典型代表。它對于研究華南構造演化以及大型花崗巖基的侵位等問題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1.2.2 美學價值
多樣的地質遺跡是龍巖地質公園最具美感和觀賞性的景觀。密集分布的丹霞地貌,因各種內外動力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態(tài)的峰墻、峰叢、石堡、峽谷等地貌組合和栩栩如生的象形石微地貌;由于多組斷裂、裂隙、節(jié)理發(fā)育,加上流水侵蝕作用,黃連盂形成了著名的“江山大峽谷”;書院文化是文化流變、民主融合以及古代福建社會歷史發(fā)展的體現(xiàn),以龍池書院和東山草堂最為典型;這里還是全國著名革命老區(qū),是紅軍長征出發(fā)地之一,是全國著名的“將軍之鄉(xiāng)”,紅色文化在這塊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1.2.3 教育學價值
龍巖地質公園是天然的教育科研基地。這里是閩西生物群落比較豐富的地區(qū)(葉倩等,2008;傅文源等,2012),對于研究動植物和普及生物多樣性知識,是非常理想的生態(tài)學研究基地;這里還有著豐富的古建筑、古書院、寺廟、摩崖石刻等人類活動遺跡,具有很高的考古學價值;公園內地貌類型多樣,丹霞地貌的形成和發(fā)展,記錄了龍巖地質公園在地史上的演變過程,是地貌學研究的對象之一;公園地處典型的亞熱帶濕潤型季風氣候,降雨豐富,水系眾多,濕地、河流地貌等是研究水文學的首選之地。
1.2.4 旅游學價值
公園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旅游資源,決定了其未來旅游市場的進一步擴大和發(fā)展。從資源條件上來看,公園內不僅有地質地貌景觀、水體景觀等,還有客家文化和紅色文化等人文景觀;從生態(tài)環(huán)境上來看,龍巖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四季氣候溫和(朱誠等,2000),是旅游休閑、度假避暑的理想勝地;從交通區(qū)位上來看,公園內擁有公路、鐵路和機場,可進入性和通達性使旅游具備便利條件。因此,對龍巖地質公園進行科學的規(guī)劃,按照要求進行建設,盡快使它滿足世界地質公園的要求是當前工作的重點。
本區(qū)在晚白堊世后撤式俯沖作用導致的伸展構造環(huán)境下發(fā)育了連城盆地,由于受盆緣斷裂的控制(梁詩經,2011),在盆地內形成了巨厚的紅層沉積,這些紅層沉積成為丹霞地貌發(fā)育的巖石基礎。之后,由于構造抬升,并在多種外動力地質作用下形成了丹霞峰叢(圖2a)、石墻(圖2b)、石堡(圖2c)、石柱(圖2d)等正地貌,以及丹霞線谷(圖2e)、峽谷(圖2f)等負地貌。這里地貌類型齊全,尤其是丹霞石墻群,是我國丹霞地貌中極為少見的類型。
圖2 龍巖地質公園丹霞地貌景觀Fig. 2 Danxia landform in Longyan Geopark
中國丹霞地貌主要集中分布在東南、西南和西北地區(qū)(李廷勇和王建力,2002;程馳,2013),其中福建泰寧、廣東丹霞山等丹霞地貌最為著名。國外由紅色砂巖組成的國家公園分別為澳大利亞烏盧魯國家公園(McIntyre and Boag, 1995)、美國阿切斯國家公園(Weissinger et al., 2016)、阿富汗巴米揚地區(qū)(Gruen et al., 2004)等50余處。至今,“丹霞地貌”一詞只出現(xiàn)在國內(吳軼凡,2013),國外均稱為紅色砂(礫)巖地貌,與上述丹霞地貌地相比,龍巖地質公園丹霞地貌所處大地構造位置具有特殊性,丹霞地貌類型具有多樣性,而其它地區(qū)丹霞地貌特征較為單一(表2)。
紫金山銅金礦床(圖3)位于華南褶皺系東部(陳景河,1999),云霄—上杭北西向深斷裂和北東向宣和復背斜的交匯處,大地構造位置處于陸內拉張斷裂帶上(高天鈞,1999),它是中國首例發(fā)現(xiàn)的高硫淺成低溫熱液金屬礦床(張德全等,1991)。目前已探明高硫化淺成中低溫熱液型大型金、銅礦床各1處,低硫化熱液型大型銀多金屬礦床2處,斑巖型銅鉬礦床1處,中小型銅、金礦床3處(張錦章,2013)。紫金山銅金礦床是中國銅金礦勘探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其獨特的成礦模式為國內外尋找銅金礦提供了借鑒意義。根據(jù)預測,紫金山礦床的鄰區(qū)乃至整個東南沿海都具有進一步尋找淺成低溫熱液型金礦床及伴生的斑巖型銅礦床的潛力(阮詩昆,2018)。
表2 國內外典型丹霞地貌(紅色砂巖)特征對比②福建省龍巖市人民政府. 2017. 擬建龍巖世界地質公園綜合考察報告[R](內部資料).Table 2 Comparison of global type Danxia landform
圖3 紫金山銅金礦床露天采場——人造“天坑”Fig. 3 “Tiankeng”: the open pit of Zijinshan copper-gold deposit in Longyan Geopark
表3 紫金山銅金礦床與金瓜石及國外其他高硫型礦床特征對比Table 3 Characteristics comparison of global high sulfur-type copper-gold deposits
目前,世界上關于高硫化型淺成熱液金(銀)礦床和高硫化型淺成熱液銅金礦床主要環(huán)繞在太平洋周圍,現(xiàn)以金瓜石(Wang et al., 1999)、薩米維爾、勒班陀、埃爾印第奧礦床為代表與紫金山礦床作對比(表3)??梢钥闯觯谝?,紫金山成礦時代最早,是早白堊世巖漿演化的產物;第二,從大地構造背景來看,紫金山處于火山巖帶的后緣板內拉張斷裂帶上,其它均處于島弧帶上或大陸邊緣,這便限定了其找礦范圍;第三,從成礦深度來看,除臺灣金瓜石高于紫金山外,其它均低于紫金山;第四,世界上銅金礦床主要有斑巖型礦化和淺成低溫熱液型礦化兩類,前者以銅為主,后者以金為主,產在火山巖中,但銅的工業(yè)礦體不發(fā)育,像紫金山這樣的銅礦石發(fā)育在淺成低溫蝕變帶中,且有高品位的銅礦化,實屬罕見(高天鈞,1999)。
梅花山花崗巖復式巖體位于華南東西向南嶺花崗巖帶和北東向沿?;◢弾r帶的交叉部位(王麗娟等,2007),由加里東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早期、燕山晚期等多期花崗巖組成。巖石類型多樣,從片麻狀花崗巖、含鉀長石巨晶的二長花崗巖、正長花崗巖、花崗閃長巖到含晶洞的堿性長石花崗巖(毛建仁等,2001),記錄了華南從早古生代陸內造山、印支碰撞造山以及古太平洋板塊俯沖等多階段的構造演化過程和不同構造體系的轉換過程,是華南多時代花崗巖的縮影和典型代表。對于研究華南構造演化和大陸演化,以及大型花崗巖基的侵位空間和方式等問題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龍巖地質公園擁有閩西最集中的天然林,大面積分布的花崗巖、火山巖風化殼為植被的生長提供了豐富的營養(yǎng),作為“八閩母親山”的梅花山是閩西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qū),森林覆蓋率達93.5%,維管束植物有184科734屬1628種,蘭科植物6屬20種,省級保護和珍稀瀕危動物有53種(丘云興,2003),被譽為“生物物種基因庫”,這里不僅是世界瀕危動物華南虎的故鄉(xiāng),還是金斑喙鳳蝶等國家級保護動物以及鐘萼木、南方紅豆杉(圖4a)、傘花木和桫欏等珍稀植物的共同家園。
圖4 龍巖地質公園自然景觀Fig. 4 Natural landscape in Longyan Geopark
龍巖地質公園山川靈秀,水體類資源豐富,主要有溫泉、河流、瀑布等。冠豸山園區(qū)的石門湖(圖4b)和九龍湖,湖內港汊眾多,丹山碧水交相輝映,構成了景色秀麗、風光旖旎的“水上丹霞”。竹貫溪河流風景河段從村中穿越而過,溪寬約10 m,深約0.5~2 m,溪水較為清澈,洗心池泉水上涌,別具一格。公園內知名的上堡溫泉是地下水天然露天溫泉,該溫泉水可作為理療洗浴、采暖和農業(yè)灌溉、漁業(yè)養(yǎng)殖等用水。
在地貌的發(fā)育與演化上,巖溶地貌也有其發(fā)生、發(fā)展和消亡的過程(李劍玲,2010)。地質公園內幽琴洞(圖4c)、仙云洞等13個大小溶洞組成的溶洞群發(fā)育在海拔893~968 m的石灰?guī)r山體內,是福建已知海拔最高的溶洞群(梁詩經等,2012),巖溶發(fā)育系統(tǒng)完整,景觀優(yōu)美,是研究不同洞穴環(huán)境和不同流態(tài)水流化學沉積極其珍貴的地質遺跡,對新生代地殼運動、地貌學、流水侵蝕等具有重要科學研究意義。
龍巖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和發(fā)祥地,客家文化和土著文化在這里水乳交融??图胰诉w徙、僑居的過程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歷史寫照。以培田山水圍屋(圖5a)、四堡書坊建筑、竹貫古村落等古建筑和以“走古事”、“姑田游大龍”(圖5b)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共同構成了獨具特色的客家文化。這里還是古田會議(圖5c)的召開地,紅色文化的發(fā)揚地,閩西兒女在這片赤色的土地上抒寫了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
圖5 龍巖地質公園人文景觀Fig. 5 Cultural landscape in Longyan Geopark
(1)解說系統(tǒng)單一,缺乏科普旅游體驗
地質公園的解說系統(tǒng)是為了向游客傳遞一種地質遺跡的科學意識,是地質公園建設的重要目的之一。目前,公園內解說系統(tǒng)存在的問題是解說內容過于專業(yè),游客能看懂的不多(閆遠方等,2016);其次,景點解說牌上的內容大多都是圖片加文字以靜態(tài)的形式存在,內容專業(yè),形態(tài)單一,不便于提升游客的科普素質(閆遠方,2017)。
(2)公園自我定位較低,缺乏統(tǒng)一的認識
龍巖地質公園要跨入世界地質公園的行列,需要全新的視野,需要更高的標準。如何在世界地質公園中彰顯其魅力,需要沿用世界地質公園的高標準來建設。例如在對外交流、管理機構等方面,地質公園不能照葫蘆畫瓢,按照其它地質公園的模式進行。應該結合本公園特色,發(fā)揮創(chuàng)新意識。另外,地質公園是一個單一的、統(tǒng)一的整體,不能過多的強調四個園區(qū),而應該作為一個整體來建設和推介。
(3)宣傳力度不夠,地質公園“氛圍”不濃厚
龍巖地質公園內擁有“八閩母親山”、“中國虎園”、“中國第一大金礦”、客家文化、紅色文化、書院文化和牌坊文化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歷史景觀資源。由于宣傳力度不夠,現(xiàn)在的知名度并不高。申報與建設世界地質公園的氛圍目前仍然還不夠濃郁,對外宣傳力度還欠缺,地質公園的顯示度還有差距。
(4)對地質公園理念認識不夠
建設地質公園的宗旨有三,即保護地質遺跡、普及地球科學知識、促進地方的經濟發(fā)展。因此,只有明確了地質公園建設的意義,才能做好申報工作。就目前來看,地質公園的很多工作人員并沒有真正理解這三層含義,建設世界地質公園最重要的兩點就是向屬地居民或游客普及科學知識,惠及地方居民的生活,促進當?shù)氐慕洕l(fā)展。地質公園在科普宣傳、走進校園和走進社區(qū)方面做的還不足,許多當?shù)氐木用癫⒉涣私馐澜绲刭|公園,更不知道世界地質公園與他們息息相關。
(1)完善基礎設施,助推精準扶貧
首先,要提高交通的便捷性,提高游客的旅游舒適程度,避免旅游交通的擁擠(陳金華和秦耀辰,2008),可以建設具有龍巖地質公園特色的觀景大道、文化大道、林蔭大道等;其次,對旅游步行道和車行道、游客服務中心、景點解說牌、地學博物館等基礎設施進行升級改造,使其能夠滿足不同層次游客的需求;最后,大力推進農旅結合、文旅結合和商旅結合,開展農家樂采摘、家庭旅館住宿等服務,真正實現(xiàn)精準扶貧,實現(xiàn)地質公園與當?shù)亟洕?、文化的緊密聯(lián)系。
(2)提高核心意識,保護地質遺跡
地質公園應該建立一個核心,所有的工作都應該圍繞這個核心開展,層層遞進。地質公園的管理者從上到下要統(tǒng)一思想,統(tǒng)一管理,明確職責和任務,共同服務于地質公園這一核心。另一方面,保護地質遺跡是地質公園的重要工作。地質遺跡的破壞主要包括自然和人為兩個方面,前者的破壞是難以完全抗拒的,只能通過各種手段盡量地降低自然破壞的程度,后者的破壞是可控的。因此,對重要地質遺跡應加強保護措施,通過建設保護工程、增加提示標語、加強科普宣傳以及建立保護制度等,提高保護地質遺跡的效果。
(3)營造地質公園“氛圍”,重視地質公園之間的交流
比較理想的地質公園氛圍應該是每個到地質公園游覽的人,都能意識到自己是置身地質公園,每個生活在地質公園的人,以居住在這里而驕傲,以地質公園帶來的社會和經濟效益而自豪。龍巖地質公園近幾年和其它地質公園簽署了締結姊妹公園協(xié)議,其目的是互相交流,共同發(fā)展。但是,它們之間并沒有太多的學習交流。姊妹公園之間可以互派人員進行交流,這樣既可以開拓自己的眼界,又能相互學習,認識到公園本身的優(yōu)勢和不足,以期提高地質公園的建設和管理水平。
(4)培養(yǎng)高水平的地質導游,提高地質科普“質量”
地質公園接待的游覽對象是面向全球的旅游群體。因此,對于地質公園導游員的培養(yǎng)就顯得十分重要。目前,地質公園內的導游員大多數(shù)是非地學專業(yè)人員。因此,既然要準備走上國際舞臺,就要盡早培養(yǎng)一批專業(yè)性知識豐富、解說能力強的地質公園導游員。此外,地質公園作為面向公眾的科普基地,如何把那些專業(yè)性強的內容用生動、趣味、通俗的方式展示出來,使得上至老者,下至兒童都理解和明白,而不只是把書本上的文字搬到科普材料上,這就是地質公園管理者和科普工作者應攜手完成的艱巨任務。
(1)龍巖地質公園地質遺跡類型多樣,具有重要的世界級地質遺跡,主要地質遺跡與國內外對比具有典型性;豐富的地質遺跡資源、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具有地質學價值、美學價值、教育學價值和旅游學價值。因此,龍巖地質公園申報和建設世界地質公園是可行的。
(2)龍巖市政府和地質公園管理者需要按照《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操作指南》的要求,積極解決目前現(xiàn)存的問題,明確方向,舉全市之力,抓住時機,努力使龍巖地質公園申報成為世界地質公園成員。
致謝:感謝南京大學林春明教授對圖件繪制的指導和幫助;感謝中國地質科學院鄭元、王敏、孫文燕、張志光等老師及項目組成員在野外工作和室內工作中給予的幫助;感謝審稿人對本文提出的修改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