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彥斌
事物非順應自然即往往陷于極端而被淘汰。作為明清科舉應試產物的八股文文體,早已慘遭舉世聲討、控訴的命運,其之所以被詬病主要在于取題、體式、層次、用語、字數(shù)、乃至強調駢體化等不可逾越的固定格式,成為一種束縛思想和文采的形式主義桎梏。其實,八股文文體作為眾多文章體式之一,未必是一無是處。至少,其破題、承題(闡述題旨要義)、起講、入題、起股(論述)、束股(結尾)等的本身,迄今仍然是寫文章不可逾越的基本方法和流程,只是脫離了八股文的名字但并未脫離它的實質。
現(xiàn)在,作這篇《歷代漢語民俗語匯珍稀文獻集成》(以下簡稱《集成》)的前言文章,同樣繞不過這個規(guī)律性的套路。那么,筆者就從文章題目中的聚珍、民俗語匯和無盡藏三個“關鍵詞”切入,是為“破承”。題目的三個“關鍵詞”,也正是本文的題旨和輯選《集成》的目的和意義所在?!按呵镏畷r,言詞惡質,故曾子斥為鄙詞, 荀子譏為俚語。一語一詞,必加修飾?!?劉師培《文章源始》)民俗語匯珍稀文獻所輯,雖多屬“鄙詞俚語”,卻系文化之根。八股文用語一向尤忌難登大雅之堂的民俗語匯等俗語常言。如此一來,本文似乎又增添了一點突破八股范式的意味,一次以“鄙詞俚語”為“硬核”之“逆襲”耶。
《集成》是歷代漢語民俗語匯珍稀文獻“聚珍”和“無盡藏”的產物。
“民俗語匯”,是發(fā)端于20世紀初日本“柳田國男時代”民俗學的一種研究文本。以采集的方言為基礎編纂多系列的《日本民俗語匯》,是當時人類學、社會學等國際學術方法史的深厚的學術背景下的柳田國男民俗學主要的研究方法。
追溯漢語史和文化史的歷時性軌跡可知,漢語話語中的“民俗語匯”及其學術史源遠流長,并且有其自身特定的蘊含?!盾嚽踯幨拐呓^代語釋別國方言》是“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考八方之風雅,通九州之異同,主海內之音韻,使人主居高堂知天下風俗”采風制度的產物。在此意義上,那些采風所得的所謂“方言”,與現(xiàn)在所說的“民俗語匯”是同質異稱。
關于“民俗語匯”概念的闡述,不妨略引多年前的拙論[1]。筆者認為:
民俗語言學最基本的研究文本,是民俗語言。民俗語言的主體由俗語與民俗語匯兩大語類構成。民俗語匯,是各種反映民俗事象或涵化了民俗要素的語匯。一如俗語與俚語概念間的交叉,就作為語言材料這一功能特征而言,俗語亦堪謂民俗語言中的一種典型民俗語匯。但就形態(tài)構造特點而言,俗語以定型化或趨于定型化的簡練習用語和短語形式為主體,即以“語”為基本特征;而民俗語匯則以詞的形式為主體,即“詞”為基本特征。無論俗語還是民俗語匯,都是涵化了民俗要素的語言文化符號,這是民俗語言最本質的內部特征。民俗語言的外部特征,主要表現(xiàn)在其功能方面,是言語交際活動中最活躍、最富民間社會生活色彩的通俗語言材料。
在此意義上,《集成》亦可謂之《歷代漢語民俗語言珍稀文獻集成》,兩者亦屬于同質異稱。
清乾隆年間,武英殿采用木刻活字印刷選刻《四庫全書》珍本,名為“聚珍版”,即武英殿聚珍本。后來各地官書局也仿聚珍版印書,亦冠名曰“聚珍”。其詞源,顯然出自匯聚《四庫全書》的珍本之旨。
此言“聚珍”,則套用“匯聚《四庫全書》的珍本之旨”,取義為將盡可能收集到的歷代漢語民俗語言珍稀文獻“聚珍”,成為一個展示民俗語言學學說、學術史生長軌跡和基本研究文本的數(shù)據(jù)庫。是為因其“珍稀”而發(fā)掘、而輯集之“聚珍”。
“無盡藏”,源于漢譯佛經(jīng)用語,大約含有三種意義。首先,為佛德廣大無窮、妙用無邊。如,隋朝慧遠《大乘義章》卷十四:“德廣難窮,名為無盡。無盡之德苞含曰藏?!庇秩?,唐代法藏《華嚴探玄記》卷十九:“出生業(yè)用無窮,故曰無盡藏?!逼浯?,亦指佛寺中儲積各方所施舍的財物的地方。如,《太平廣記》卷四九三引唐代陸長源《辨疑志·裴玄智》:“武德中,有沙門信義習禪,以三階為業(yè),于化度寺置無盡藏。貞觀之后,舍施錢帛金玉,積聚不可勝計?!弊詈?,藉以泛指事物之取用無窮者。如,宋代蘇軾 《前赤壁賦》:“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p>
事實上,“無盡藏”的三個基本語義,均融在了本題目的題旨和輯選《集成》的目的意義的涵蓋之中。
若論“何以《集成》”?簡而言之,即前述“破承”所云,“歷代漢語民俗語匯珍稀文獻”,是設定的內容基本范疇;“珍稀”則是內容范疇的特指性限定。套用索緒爾的符號學學說,前二者若為“所指”,則“集成”勘謂與“無盡藏”對應的限定性“能指”。
之所以萌生將歷代漢語民俗語匯珍稀文獻“集成”為《集成》,由來有三。
首先,是發(fā)端于求索、研究民俗語言學學說的路徑與歷程。這個學說是根植于傳統(tǒng)語文學,借鑒文化人類學、社會學理論孳生孕育而來。由于采用的基本研究文本,主要是向為傳統(tǒng)語文學的小學、訓詁學所關注的《通俗文》,尤其是揚雄《方言》以來的一系列成果,諸如宋代的《釋常談》《圓社錦語》,明代的《目前集》《俚言解》《常談考誤》《詢蒭錄》《諺原》《俗呼小錄》《(增定)雅俗稽言》,清代以來的《通俗編》《俚俗集》《土風錄》《新刻江湖切要》《語竇》《談征》《常談叜》《證俗文》《俚語證古》等。這個過程的直接研究成果,主要是《民俗語言學》《中國民間隱語行話》等,其中納入《中國民俗語言文化叢書》出版的《俗語古今》(署名屈仆),則以“俗語”的名目梳理、著錄并記述了數(shù)十種本類珍稀文獻,成為如今《集成》的最初書目。
其次,是以民俗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和漢語文本作為探析中國社會生活史的實踐方法。求索、研究民俗語言學的歷程,使筆者獲得一個已經(jīng)成為習慣性的學術思維方式,就是從語言切入展開研究的研究方法。由此生發(fā)開去,其直接的收獲,就是在關于中國典當史的研究,關于中國傳統(tǒng)保安史的研究,關于中國傳統(tǒng)廣告藝術史的研究,關于中國經(jīng)紀人史的研究,關于中華民族虎文化史的研究,以及關于中國乞丐史的研究等一系列有關中國社會生活史、民俗專門史的研究過程中,獲益匪淺。例如,筆者從《金瓶梅詞話》中的有關描述及其用語的考證認為,中國的傳統(tǒng)保安業(yè)——鏢行,至遲在明代就已經(jīng)形成了,而并非以往有的著作所認為的肇始于清代。而且,還根據(jù)有關文獻認定,“鏢行”“保鏢”之“鏢”,本字應是“標”,與“錦標”同源,均出自傳統(tǒng)的民間“競標”游藝民俗。而這一收獲,反過來也進一步充實了關于民俗語言學的民俗語源問題的研究。(1)詳參拙文《中國經(jīng)紀人史的“關鍵語”與社會史研究的“套路”——關于社會生活專門史研究及書寫方法的思想軌跡》,《文化學刊》,2016(10)。這個研究過程,不僅顯示了這些珍稀文獻的漢語文化史的價值,更凸顯了這個語料庫的社會生活史意義。同時,則進而還斷續(xù)發(fā)現(xiàn)、發(fā)掘了許多相關珍稀文獻。
最后,是東瀛漢學成就的啟示與激勵。首先是日本古典研究會編輯的二十集《唐話辭書類集》(日本汲古書院,1969—1977)和日本已故“漢學家”長澤規(guī)矩也編修的《明清俗語辭書集成》(1974—1977),其次則是20世紀90年代日本多卷本《隱語辭典集成》叢書的出版。20世紀80年代初,筆者在《辭書研究》(1984年第3期)發(fā)表的專題文章《日本出版的<明清俗語辭書集成>》中談到,“三年來,筆者除細讀了其中有關部分外,尚對全書粗覽了兩遍。每有所得,獲益不少。尤其是其中的幾種版本較好、國內鮮見的關于俗語、民俗的工具書,頗值得引起從事辭書研究以及語言學、民俗學、文獻學工作者的重視?!?/p>
基于這些,繼《俗語古今》之后,筆者有意識地陸續(xù)展開這項專題研究。一是以斷續(xù)發(fā)現(xiàn)、發(fā)掘的文獻加以考釋解讀充實豐富《俗語古今》的內容,出版了《葑菲菁華錄:歷代采風問俗典籍鉤沉》(大象出版社,2015年),撰寫了十年前被納入國家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的《漢語俗語俗語詞辭書史稿》(初稿暫擬名,已完成并結項)。期間還初步完成了少量民俗語匯珍稀文獻的研究和整理,如《雜纂七種》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雅俗軒校箋<猥談>》(《文化學刊》2007年第1期)。
從2001年開始,筆者在遼寧師范大學、遼寧大學、沈陽師范大學等院校招收并直接指導民俗語匯珍稀文獻專書研究與整理方向的數(shù)十位碩士研究生,先后研究并初步整理了四十余種,并在筆者主政的《文化學刊》開設了《民俗語言珍稀文獻研究與刊布》欄目,公開發(fā)表專書專題研究論文三十六篇。
凡此種種,數(shù)十年學說理論的探索與豐厚的文獻積累,皆為“集成”之為《集成》奠定了比較扎實的前提與基礎。
如何才使“集成”之為《集成》?或言之,《集成》如何“集成”?
古今采風所得的所謂“方言”,與當今所謂“民俗語匯”是同質異稱?!都伞肺墨I的輯選范圍,即以此為界定。
具體的“集成”輯集范圍,是在歷代流行不廣、受關注較少、學術價值珍貴而又稀見的前提下,廣泛選輯自成卷軼或散見于各類比較集中收錄輯釋俗語、俗語詞的筆記雜著,特別是各種雜存的以輯釋民俗語匯為旨趣的專書,如漢代的《通俗文》,唐代的《資暇集》《刊誤》,宋代的《釋常談》《古今諺》,明代的《目前集》《俚言解》《常談考誤》《詢蒭錄》《俗言》《諺原》《俗呼小錄》《(增定)雅俗稽言》,清代以來的《通俗編》《直語補正》《俚俗集》《土風錄》《里語征實》《恒言錄》《邇言》《語竇》《鄉(xiāng)言解頤》《江湖切要》《俗語紀始》《談征》《常談叜》《證俗文》《俚語證古》,等等。
“集成”是發(fā)現(xiàn)、發(fā)掘和輯錄、整理的過程,經(jīng)此過程成為《集成》。除坊間各類未經(jīng)整理刊行的抄本不在本次選輯范圍外,入選的文獻版本,特別是迄今尚未進行整理的珍稀文本,擇善而從。選用最佳底本,遵循古籍整理常規(guī),在進行基本的點校整理的同時,盡可能將搜集到的有關該文獻作者(輯錄者)的生平事跡,撰著該書相關的背景情況,該書的版本流布軌跡及其影響,歷代評價以及點校整理者對該書的總體評價的信息,或于卷首介紹,或載入附錄。
《集成》文獻的體裁形式,有訓詁學專著,如《方言》《肯綮錄》《證俗文》《俚語證古》;輯釋民俗語匯為旨趣具有準辭書性質的專書,如《釋常談》《目前集》《俚言解》《常談考誤》《(增定)雅俗稽言》《通俗編》《俚俗集》《土風錄》等;更多的是被列為“非主流”的筆記雜著、小說之屬,如《集成》以專題整體輯入的《歷代雜纂?yún)R編》中的《李義山雜纂》及其續(xù)仿作品八十余種;再如比較特殊的亦為《集成》以專題整體輯入的《歷代錦語選匯》,則是一向被排斥于主流文獻之外甚至不登大雅之堂的文獻。另外,還有《上海俗語大辭典》等,清末民初涌現(xiàn)的出自于報人兼作家筆下的近現(xiàn)代俗語辭書,或是《圖畫日報·俗語畫》等在報刊連載后被輯集成書的照作品。凡此種種散在各個時期、不同層面的珍稀文獻,蔚為大觀,但缺乏系統(tǒng)與集約性整理,均在編纂《集成》的主旨要義之中,現(xiàn)在則悉數(shù)“集成”于《集成》。
概觀《集成》文獻的作者、輯錄者的身份背景,可謂參差不一。有歷史上的著名學者揚雄、方以智,著名的文學家李義山、蘇軾、楊慎,乾嘉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錢大昕、錢大昭兄弟和郝懿行,有清末民初曾經(jīng)入仕的著名學者胡樸安、吳秋輝、丁惟汾,有終身布衣的會稽(今紹興)人范寅,還有清末民初的嚴芙孫、汪仲賢、徐卓呆等一大批滬上的報人兼作家,以及佚名氏作者或輯錄人。
《集成》文獻的生成出現(xiàn)的歷時性軌跡,因題材與體裁有關屬性的多樣性的差異而別。
《集成》文獻濫觴于兩漢“考八方之風雅”的“采風”時代,如《通俗文》和《方言》,是社會學性質的產物。作為傳統(tǒng)語文學性質、以輯釋民俗語匯為旨趣的專著,發(fā)端于宋代的《釋常談》,盛見于明清,直至清末民初仍綿延不絕。作為筆記雜著、小說之屬者,始于偏重于文學性的《李義山雜纂》及其續(xù)仿作品,時下仍為讀者津津樂道。清末民初開始正式出現(xiàn)輯釋民俗語匯的辭書形式的著作,如《俗語考原》《俗語典》《上海俗語大辭典》。
《歷代錦語選匯》專輯選輯的十七種歷代漢語“錦語”亦即隱語行話文獻顯示,這個獨特品類的民俗語匯文獻的生成是個特殊的歷史軌跡。主要表現(xiàn)為,以宋代《圓社錦語》《綺談市語》專輯為發(fā)端,至明清初具準辭書形式的《新刻江湖切要》《江湖行話譜》,直至民初的正式辭書《全國各界切口大詞典》《梨園話》。之所以如此,則在于這類特殊珍稀語料資源的稀缺。
凡此種種,都是數(shù)十年專項研究過程中陸續(xù)積淀的一得之見,均為“集成”結果為《集成》之后的總覽獲得驗證。
《集成》“集成”了什么,是什么?
《集成》總計輯集漢代至民國大約一百六十余位作者的民俗語匯珍稀文獻一百五十四種,包括占有半數(shù)以上迄今尚未整理的珍稀文本,集中進行了一次逐一點校整理,匯為一編,并采集原圖和插圖約千幅,總編為二十二卷二十七冊,合計約一千萬字,《集成》集約性地為漢語文化史、尤其是中國社會生活史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專項的初具規(guī)模的“語言化石”的數(shù)據(jù)庫、語料庫。
《集成》的意義和價值何在?
歷史上很多卓有建樹的著名學者的關注乃至親力親為,亦旁證了《集成》的意義和價值。即如鐘敬文先生主編《民俗學概論》的第十四章《中國民俗學史略》注意到的,“明清時期,文人學者做了許多歸納民俗語言的工作,連錢大昕、郝懿行這樣的著名學者都參加進來,撰寫了《恒言錄》和《證俗文》等著作。他們經(jīng)過親自調查,記錄和保存了一批當時活在群眾口頭的民俗語匯,為后人研究前代語言民俗的傳承情況提供了第一手材料”[2]。
《集成》的意義和價值,主要體現(xiàn)為漢語史意義和社會史意義。
語言的民間性,首先在于其原生態(tài)的口語性形態(tài)?!都伞穮R輯的民俗語匯珍稀文獻中的民俗語匯,多屬原生態(tài)的口語性的民間語言。由此,《集成》的漢語史意義,首要是為探析漢語古今語匯的生成和詞義源流衍變軌跡提供了豐富的語料實證。
以“家私”的漢語史詞義衍變軌跡為例。
世人通常將歷代漢語文獻中的“家私”一詞概括為四種語義。一是指家庭私事、家務。其書證如漢代王粲的《從軍詩》:“外參時明政,內不廢家私。”宋代蘇軾《代呂大防乞錄呂誨子孫札子》:“(呂誨)臨終之日,召司馬光面托后事,無一言及其家私,惟云朝廷事猶可救,愿公更且竭力。”二是用指家財、家產。其書證如元代無名氏的《鴛鴦被》第一折:“自從俺父親往京師,妾身獨自憂愁死,掌把著許大家私,無一個人扶侍。”《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元代白話短篇(話本)世情小說集):“王招宣贖免張士廉罪犯,將家私給還,仍舊開胭脂絨線鋪?!比怯弥讣沂馈⒓抑械准?。其書證如清代李漁的《風箏誤·囑鷂》:“說戚大爺?shù)拿郑€欣動得他,說是相公,他若訪問你的家私,連詩的成色都要看低了。”四是用指家庭日用器物、家具。其書證始見于唐代李商隱的《雜纂》:“早晚不點檢門戶家私,失家長體?!痹偃?,明代李翊的《俗呼小錄·世俗語音》:“器用曰家生,一曰家火,又曰家私。”究其實,以“家私”用指家具器用,始見于晚唐,而且《李義山雜纂》所謂“早晚不點檢門戶家私,失家長體”的“家私”,以其語境究其語義,需要“家長”“早晚點檢門戶時‘點檢’的家私”,當指包括家具在內的家中財物即家財、家產,無論家具貴重與否,皆屬私有家中財物。由此可知,以“家私”用指私有財物,義起唐代民間語言,若明代李翊的《俗呼小錄·世俗語音》所述,至明代才衍生出語義縮小了的用指家具器用之義。
考釋解讀不同歷史時期的民俗語匯珍稀文獻,往往為傳承擴布過程中出現(xiàn)的民俗字、俗體字所困惑,直接關系著版本認定和語義辨析。
再如,坊刻本《江湖切要》生成年代的認定。《江湖切要》是迄今繼《永樂大典·凈發(fā)須知》而外記述中國古代江湖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典籍。今所見版本,主要是晚清光緒年間署名“卓亭子”的增廣本《新刻江湖切要》和翟灝《通俗編·識余》的部分引述。關于是書的成書年代,歷來眾說紛紜。最終以《新刻江湖切要》沿用“嫖”的明代“俗字”“闝”(2)清初吳任臣編的《字匯補》:“闝,溺倡也。俗字?!币喽嘁娪诿鞔叭远摹钡葦M話本通俗小說作品。為主證,輔之以明代晁瑮編的《寶文堂書目》卷中《樂府》類目之下《江湖切要》名目的著錄為佐證,認定這部民俗語匯特殊珍稀文獻生成于明季,為相關的多領域研究提供了語文學和版本的可靠信息。[3]
“民俗語匯”是印證人類社會各時期歷史文化的最重要的“語言化石”。日本民俗學研究所編輯出版的五卷本《改訂綜合日本民俗語匯》(1955年),20世紀70年代蘇聯(lián)學者編輯出版的《國俗語言學詞典》,和此間出版的由英、俄學者合編的《英國國俗詞典》,均屬以民俗語匯作為主要文本進行研究的產物。這些先行者的實踐與價值,勘為“集成”之為《集成》社會史意義的旁解。
例如,以可謂“語言化石”的民俗語匯詞義源流衍變軌跡,可以綜合考辨還原具體歷史文化事物、現(xiàn)象的原生態(tài)場境。根據(jù)有關文獻考釋認定,“鏢行”“保鏢”之“鏢”,本字應是“標”,與“錦標”同源,均出自傳統(tǒng)的民間“競標”游藝民俗。[4]
通過考釋民間秘密語的語源與流變,可以透視一些相關社會群體或職事集團的當行行事、習俗慣制、社會心理等歷史文化背景,為研究社會史和民俗提供一些來自特殊層面的線索、數(shù)據(jù)或印證。例如,清末的一部傳寫本《江湖走鏢隱語行話譜》,是迄今研究中國傳統(tǒng)保安業(yè)史的頗為稀見的珍貴文獻;有幸收錄于《永樂大典》而得以留存下來的《剃發(fā)須知》記述中夾雜有許多當行隱語行話,是研究中國理發(fā)業(yè)史和發(fā)飾民俗不可多得的重要數(shù)據(jù)。[5]
總括言之,《集成》的主旨與實踐,有三個基本特點。
首先,是因保存和致用的急迫性而為之,或可謂“經(jīng)世致用”(3)《易·系辭上》:“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笨追f達疏:“謂備天下之物,招致天下所用?!保黄浯?,是因珍稀而傾力發(fā)現(xiàn)、發(fā)掘,使之集約存在,作為特別的“語言化石”語料庫加以保存;最后,是因雜亂散在而規(guī)?!熬壅洹?,總成為初具規(guī)模的數(shù)據(jù)庫、語料庫。
《集成》凸顯的這三個基本特點,無疑也正是其意義與價值的呈現(xiàn)。
最后,再例行說點自慰的話和致謝的話。
莫論幾十年廢寢忘食殫精竭慮,僅為尋覓稀見文本曾多次甚至反復求助于海內外八方友人,為搜求購置珍稀版本數(shù)十年不惜累費數(shù)十萬金之多,幾十年甘苦寸心知耶。雖道如此,《集成》成,卻愈發(fā)惴惴不安。因為,平心而論,《集成》尚屬“初級階段”成果,輯集文獻仍待深入發(fā)掘充實,尤其是點校整理還很粗疏若粗糙毛坯,不免遺漏舛誤,質量遠不理想。因而,特別誠摯地期望各領域方家給予指正糾謬,以期日益完善。尤其渴望不久的將來會有一套規(guī)模更大、更為精審的新版《集成》問世,此亦編纂這套《集成》的一個初衷和預期。無論學術還是人生,本人已屆七秩開始走往謝幕之路,若幸獲拋磚引玉之功,則可自得矣。
真誠感激數(shù)十年來,海內外相關學界友人的熱誠鼓勵與相助,并期盼繼續(xù)獲得鼓勵與相助!
2020年7月17日生日前夕 記于沈陽城北書齋邨雅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