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忠文
雜劇是在元朝統(tǒng)一中國之前便存在的一種文學樣式,最先出現(xiàn)在南宋時期。由于宋金對峙,那時候的戲劇又分為南戲和雜劇兩種類型,這兩種分類影響了戲劇在隨后數(shù)百年之內(nèi)的發(fā)展。戲劇在元初成型,并在之后的時間里發(fā)揚光大,元朝則是其發(fā)展的巔峰時期。此時名家輩出,名作層出不窮,據(jù)《錄鬼簿》《錄鬼簿續(xù)編》記載,有名有姓者近百人[1]。戲劇作品創(chuàng)作亦是蔚為大觀,至今猶存的劇本仍有南戲二百多種,雜劇五百多種。與元曲并為元朝最有特色的文化符號,符合王國維“一朝有一朝之文學”的定論,是以后人總以元戲劇稱之,并以之為雜劇的巔峰階段。
元戲劇題材所含內(nèi)容極為豐富,包括愛情、婚姻、歷史、公案等多方面,愛情戲是其中最為重要、作品最多的題材之一。流傳至今的劇本,不管是什么題材,或多或少都有女性角色的出現(xiàn),也有不少作品直接是以女性為主角進行展現(xiàn)。
元代戲劇有一個與前代戲劇很大的不同,那便是女性形象出現(xiàn)了極為明顯的反傳統(tǒng)性。女性形象或傳統(tǒng)如《竇娥冤》里的竇娥寧死不屈恪守名節(jié),或如《秋胡戲妻》里的羅梅英堅貞頑強忠于丈夫,反傳統(tǒng)的女性形象如《西廂記》里的崔鶯鶯大膽追求愛情,又如《墻頭馬上》里的李千金潑辣大方勇敢求愛。在元朝時期,女性形象有這么大的突破和改變,原因是多方面的。
元雜劇中有很多愛情劇,如《杜蕊娘智賞金線池》中,杜蕊娘為了與韓輔臣在一起,奮起反抗老鴇的阻撓;《倩女離魂》里,張倩女為了自己的愛情,也鼓起勇氣反對張母的束縛;《墻頭馬上》中,李千金為了裴少俊,不惜被父親逐出家門。這些女性雖然家境不一,背景不同,但是有一個相同之處,那便是對于愛情有著強烈的自主意識。她們知道自己想要的愛情,她們渴求得到自己的愛情。她們遇到重重困難,卻從未放棄,始終在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在與封建教條斗爭的過程中一直堅持不棄,歷經(jīng)磨難之后,都是以獲得自己的幸福為美滿的結局。
在女性對愛情的執(zhí)著追求的表現(xiàn)方面,《倩女離魂》是其中最出色的作品之一。此劇中,封建家長的代表是張倩女的母親。她對書生王文舉的回答“俺家三輩兒不招白衣秀士……但得一官半職,回來成此親事,有何不可?”不是張母一人之觀念,而是那個時代的封建家長的婚戀觀和價值觀。但是,張倩女卻很明顯地與母親的觀念不同,表現(xiàn)出了極其的反傳統(tǒng)性。她指責母親“可待要隔斷巫山窈窕娘,怨女鰥男各自傷”,并決定了“你不拘箝我可倒不想,你把我越間阻越思量”。很顯然,《倩女離魂》中張倩女的“離魂”終極題旨,是為了表現(xiàn)不管是來自封建家長的阻撓和反對,還是來自世俗旁人的閑言和碎語,或是相愛的兩人地理位置上的相隔,都不能夠阻擋她對愛情的追求。且“離魂”進一步表明,在封建禮教和家長宗法束縛下,青年女性所向往的愛情難以得到,只能通過“離魂”的靈異狀態(tài)去獲得。這使得整部劇作對于扼殺自主愛情和個人幸福的現(xiàn)實的抨擊更加有力,同時使得張倩女這一反叛封建傳統(tǒng)禮教的形象更加鮮明和具體:即使是“魂體分離”,也要把愛情和幸福緊緊掌握在自己手中。
元雜劇里很多女性也表現(xiàn)出了與傳統(tǒng)女性截然不同的要求掌握自己命運的女權意識。在中國古代,女子一向被認為是男子的附庸,甚至早在《周易·系辭傳上》中,就對男女的社會地位作了說明:“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迸耘c男性之間的地位一直不對等,女性一直處于弱勢地位,女權意識更是無從談起。
石君寶的《諸宮調風月紫云庭》中,韓楚蘭為生活所迫,淪為妓女,流落風塵之中。在封建朝代,妓女一直是處于社會階層的下層。她們的人生是悲哀的,能夠從良改嫁便是幸運與幸福?!吨T宮調風月紫云庭》寫的是底層賣唱女韓楚蘭敢于沖破封建世俗枷鎖,敢于向老鴇和官員反抗,不向妄圖支配自己的勢力低頭,毅然遵循自己的心之所想,與靈春馬相愛,并隨他私奔的故事。在開場時,韓楚蘭便表明她對老鴇的不滿:“你教俺盡世兒廝守著,娘呵,(唱)你這般毒害心,狠劣情?!北憩F(xiàn)出她對剝削社會的仇恨。她勇敢地和靈春馬私奔,表露她對掌握自己命運以獲得幸福的強烈追求。似韓楚蘭這般強烈的信念在女性角色里面雖然極少,但是表現(xiàn)出了女性要求掌握自身命運的女權意識。
《鄭月蓮秋夜云窗夢》是無名氏的作品,但在一定程度上并不遜色于大家之作?!多嵲律徢镆乖拼皦簟分朽嵲律徟c張均卿相愛,許下生死之約,在老鴇將為鄭月蓮耗盡資財?shù)膹埦溱s走并要她嫁給與她糾纏不休的茶客李多多時,她說:“你愛的是販江淮茶數(shù)船,我愛的是撼乾坤詩百聯(lián)。你愛的是茶引三千道,我愛的是文章數(shù)百篇”“書生有一日跳龍門,咱便是夫人縣君”,體現(xiàn)出了極為自主的女權意識。元雜劇中,尤其是描寫娼女的劇目,更是較多凸顯這類獨特群體形象,她們生存在封建社會的底層,卻依舊表現(xiàn)出希冀掌握自己命運的強烈的女權意識。
具有反抗精神也是元雜劇里女性形象的突出方面。關漢卿作為中國戲劇史上最杰出的劇作家之一,他的《竇娥冤》在中國戲劇里亦是一朵奇葩。竇娥是封建社會里被剝削、被迫害卻無力反抗的婦女典型,除了竇娥一類的逆來順受的女性形象之外,亦有趙盼兒、譚記兒等一類具有抗爭意識的女性形象。
關漢卿的《救風塵》《望江亭》,白樸的《墻頭馬上》等劇,寫的便是婦女不堪凌辱、奮起反抗的故事[2]。這些作品揭露了壓迫者的丑態(tài),更描繪出了被迫害者以強勝弱的場景。這些女性作為這些劇中的主要角色,她們雖是弱質女子,卻具有機智、仗義、勇略,又兼具有極強的抗爭性,表現(xiàn)出與傳統(tǒng)女性截然不同的形象。
《望江亭》中,譚記兒面對的是比《救風塵》里周舍更有來頭、更為兇狠的楊衙內(nèi)這個自稱“花花太歲為第一,浪子喪門世無對”的權豪勢要。楊衙內(nèi)想害譚記兒家破人亡繼而霸占她,譚記兒不是逆來順受,而是奮起反抗。不管是識破楊衙內(nèi)詭譎的行蹤繼而定下計謀,還是在中秋之夜巧設圈套賺得勢劍、金牌和捕人文書,都表現(xiàn)了譚記兒的聰明機警和膽識過人。在惡勢力的壓迫下,她奮起反抗,以果敢、機敏譜寫了一曲自己拯救自己的凱歌。她的抗爭不僅是封建社會女性的抗爭,更是廣大的底層被壓迫的人民的抗爭。
元雜劇中的一個個女性以自身為武器反抗壓迫她們的社會,這些反抗無一不是對封建社會不合理的社會制度發(fā)起的沖鋒。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大一統(tǒng)的王朝,其游牧民族所具有的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等方面都與中原地區(qū)的農(nóng)耕文明有很大區(qū)別。
政治層面,元朝的統(tǒng)治者實行游牧文明的等級制度,存在民族歧視,推行民族壓迫政策?!对贰ば谭ㄖ舅摹份d:“諸蒙古人與漢人爭,毆漢人,漢人勿還報,許訴于有司?!苯K元一朝,民族對立的情緒未見緩和,加上吏治腐敗,階級壓迫深重,故而社會一直激烈動蕩。據(jù)趙翼《廿四史札記》記載:“故一代之制,未有漢人、南人為正官者?!痹y(tǒng)治者還在元初時期取消了科舉考試,這就使大批中下層儒生失去躋身上層社會的道路。儒生地位下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他們十分同情婦女的命運,理解婦女的無可奈何,同情她們的無法反抗。這些情緒在雜劇中表現(xiàn)出來,便是女性形象的意識覺醒和女性的反傳統(tǒng)性。
經(jīng)濟層面,元代經(jīng)濟大致上以農(nóng)業(yè)為主。在元順帝初年,因戰(zhàn)爭初期被大肆破壞的經(jīng)濟得到基本恢復。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的元朝受儒家思想影響較少,比較提倡商業(yè),故元朝商業(yè)發(fā)達。首都大都成為當時的世界著名商業(yè)都市?!恶R可波羅游記》寫道:“應知汗八里城(即元大都)內(nèi)外人戶繁多,有若干城門即有若干附郭。此十二大郭之中,人戶較之城內(nèi)更眾。郭中所居者,有各地來往之外國人,或來入貢方物,或來售貨宮中?!背鞘薪?jīng)濟的恢復與發(fā)展,促進了市民文化的再度興盛。元代統(tǒng)治者漢文化修養(yǎng)有限,相較詩詞更加欣賞雜劇,使得雜劇一時發(fā)展到了頂峰。而城市工商業(yè)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亦要求元雜劇滿足與之相適應的精神方面的需要。
思想文化層面,元朝統(tǒng)治時期依然延續(xù)了唐宋時期的三教合流的文化趨勢。元朝統(tǒng)治者雖然依靠漢族的儒家文化來鞏固其統(tǒng)治,但是對其他宗教并不加以抑制。除原本的三教之外,商業(yè)交換帶來的其他宗教如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在中原地區(qū)同樣得到發(fā)展。信仰的多元化,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儒家思想的影響。《元史·孝友傳》載:“元有天下,其教化未必古若也?!背讨炖韺W對思想束縛的松懈,使得長期以來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的封建禮教枷鎖隨之松動。孔齊的《至正直記》載:“浙間婦女,雖有夫在,亦若無夫,有子亦如無子,非理處事,習以成風。”理學家對于道德淪喪的感嘆,側面反映出元代價值觀的變化,也證明了元雜劇出現(xiàn)與違反傳統(tǒng)形象的女性形象是有廣泛的社會基礎的。
戲曲作為一種文學藝術形式,起源于原始社會時期的祭祀舞蹈,發(fā)展到先秦時期的歌舞、漢魏時期的百戲,繼續(xù)發(fā)展為隋唐時期的戲弄和宋代的院本,直到元雜劇登上了歷史舞臺,中國戲劇才最終定型。元雜劇與前代戲劇一脈相承,它是在唐代變文和宋代說唱諸宮調等敘事體裁的孕育雕琢下,將敘事性文學與舞蹈、說唱、伎藝等要素結合起來的新的藝術形式。但是元雜劇又與前代戲劇迥乎不同,它擁有大量與前代戲劇相反的元素。里面的歷史人物形象、在野人物形象或本文討論的女性人物形象,都具有鮮明的反傳統(tǒng)的因子。這是在當時特定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歷史等多元因素一起作用下,對于文學作品的影響所致。這一系列鮮明的女性人物形象,不僅表現(xiàn)了元雜劇作家對當時社會現(xiàn)實的反思,也傳遞了外族統(tǒng)治之下女性地位與價值的時代特征,對后世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