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韻
參觀故宮的時候,你有沒有注意到,在宮殿兩側(cè)的紅墻上有一些小窗戶?它們比A4紙還小,青磚制成,上有鏤空圖案,一般是在墻根及上方成對出現(xiàn),有些特別高大的墻體上是一組三個。這么小的窗戶,而且還安在墻根,肯定不是為了采光,那它們有什么用處呢?
這些小窗戶學(xué)名叫“透風(fēng)”。顧名思義,它們的功用就是通風(fēng)透氣。但它們不是給人透氣用的,而是為了給柱子通風(fēng)。
古人修建宮殿時,通常是先固定柱子和梁架,然后砌墻。木頭最怕蟲蛀和潮濕。為了延長柱子的壽命、保障整座宮殿的安全,古人想了很多辦法。為防蟲蛀,他們選用不易被蛀蝕的木材,還要經(jīng)過近十道工序,確保殺死蛀蟲,并讓木材不再生蟲。
防潮同樣重要,古人為此也下足了功夫。首先,柱子不是直接打入地基,而是落在石頭,也就是柱礎(chǔ)上。這樣可以隔絕地下的濕氣。其次,有些柱子是包裹在墻體里的。像紫禁城里的宮殿,墻都特別厚,許多柱子都被整體埋在墻中。柱子與墻體相接處濕熱空氣容易滯留,時間長了會造成柱子糟朽。于是智慧的古人就發(fā)明了透風(fēng):砌墻時,用板瓦將柱子圍住,在柱子與墻體間留5厘米左右的空隙;同時在柱子的上下兩端對應(yīng)的墻體位置留一個洞,尺寸大約是15厘米寬、20厘米高。這個洞就是通風(fēng)口。為了美觀,通風(fēng)口都砌著帶有鏤空圖案的青磚,這就是透風(fēng)。
您若是在墻根看到了透風(fēng),抬頭向上看,與之在一條垂直線的墻面上,一定還有至少一個透風(fēng)。之所以上下對應(yīng),是為了形成空氣對流和循環(huán),增強除濕效果。空氣從底部透風(fēng)進入,沿著柱身向上流動,再從上部透風(fēng)排出,可以使墻體內(nèi)柱子周邊的空氣上下流通,保持柱子干燥,為宮殿“延年益壽”。
小小的透風(fēng),古人也在上面花了不少心思。那些青磚上精心雕刻著各種鏤空的圖案,成了墻面上的美麗裝飾。紫禁城里透風(fēng)的圖案,有獅子滾繡球,還有花鳥魚蟲,大都有著喜慶吉祥的寓意。這些圖案有的平實簡樸,有的繁復(fù)細(xì)膩,兼具實用性與藝術(shù)性。
(摘自《人民周刊》2020年第21期,郭旺啟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