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宇寧/大連
人生總是這樣,走著走著就散了,走著走著就丟了,多好的朋友,至親至愛的人,走在時間的脈絡(luò)里,失散從來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
讀楊絳先生的散文集《我們仨》,就被這樣的感覺深深地攫住。這是一本悲憫、暖心的家庭生活回憶錄,有歡樂,有淚水,有相依為命的生活體驗。
第一部“我們倆老了”其實只有聊聊數(shù)語,卻拿出來單獨成章,可見“老”是一種心態(tài),也是一種狀態(tài),更是一種無可奈何的選擇。生活在世間,每個人都要面臨蒼老的考驗,面臨生死的選擇,在老和死的面前,人類是多么渺小和無能為力。
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以夢境般游離的筆法,更具有意識流的形態(tài),敘述了古驛道上的行走,相聚和失散。所謂的失散,其實是生死兩岸的守望,生與死,人世間最沉重的話題,卻被楊絳先生描述得輕靈、剔透、詩意。深一腳淺一腳走在人生的路上,見一面道一聲再見,再見一面又道一聲再見,陪他們走得愈遠(yuǎn),愈是從此不見。丈夫與女兒,一個是她精神上的支柱,一個她生活上的支柱,最終都先她而去,她眼睜睜地看著她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人漸去漸遠(yuǎn),卻無能為力,他們仨最終在人生的路上失散了。
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筆調(diào)回歸現(xiàn)實,溫暖平實地回望來時的路,記述“我們仨”生活在一起時的情景,種種瑣事,種種快樂,種種溫暖,種種磨難,事無巨細(xì),一一道來。
錢鐘書與楊絳生逢亂世,又經(jīng)歷了文革浩劫,這一對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卻仍能保持一顆淡定從容的心,與世無爭,不事權(quán)貴,隱于鬧市,躲在書齋,看書寫文章做學(xué)問。這兩個書呆子堪稱絕配,同樣對物質(zhì)生活沒有過分苛求,同樣注重精神生活,最快樂的時光就是在圖書館里看看不花錢的書,每天黃昏時分兩個人一起出去散散步。對生活要求很低,不會煮精致可口的飯菜,就到外面去吃,偶爾自己煮飯也是把一大堆的食材放到一個鍋里,唯求煮熟能吃就行。
在楊絳的筆下,錢鐘書先生是笨拙的,不會系鞋帶,不會劃火柴,東西壞了不會修,這種笨拙在楊絳的眼里是可愛的。而女兒錢媛在她的眼里無疑是完美的,一個母親看自己孩子,特別是一個早逝的女兒,心中除了愛還有憐惜和心碎。女兒懂事早熟,家中的大事小情都要這個女兒拿主意,所以女兒更像是媽媽的媽媽,更像是爸爸的兄弟。可惜天不佑人,錢媛不到60歲就生了一場大病,病中的她一直保持詼諧幽默的姿態(tài),自己躺在病床上,卻在安排父母的生活……
這是一本情感濃烈但語調(diào)卻相當(dāng)平實溫和的書,文字洗盡鉛華,于平實中含芳吐秀。所有的情感都在那些平實的句子里,但掰開揉碎,慢慢咀嚼,給人深深的疼惜和震撼。點點滴滴,在溫暖的背后,都是滴血的愛和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