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然
又一次看到父親躺在沙發(fā)上玩手機,手機里傳來抖音小視頻嘈雜的聲響。我看不下去,忽然問了一句:“爸,你為什么現(xiàn)在都不讀書了?”他沉默須臾,隨后與我展開了一場長長的對話。
父親曾是很愛讀書的。年輕時,他曾讀遍四書五經(jīng),各種國學經(jīng)典多有涉及,也算個斯文的讀書人。他曾立志從政,走上社會后卻誤打誤撞走上經(jīng)商一途。在我小學初中時,偶爾還看到他捧著一本書坐在書房里讀,后來卻越來越少了,那些沉默的晚上,逐漸被各種娛樂軟件的吵鬧聲所取代。他說:“有時候是不愿讀,有時卻覺得是不能再讀。若一身書卷氣,是難再融入商場之中的?!?/p>
我卻只覺得這不過是借口。倘若真的想讀,總能在世俗之間留有一方凈土,不讀,不過是看多了商場的燈紅酒綠,放松了對自我修養(yǎng)的提升。況且,經(jīng)商與讀書二者,本就全無矛盾。蘭彥嶺先生曾將商人分為四重境界:
其一,草商。草商如商業(yè)叢林中的土狼,不知疲倦,富有冒險精神,憑著直覺經(jīng)驗捕捉商機。然而,因缺乏遠見和系統(tǒng)謀略,其往往會遇到瓶頸,難再做強。
其二,儒商。擁有文化知識的商人如獵豹,進退有序而運用謀略,同時信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有一定道德底線和社會責任感。
其三,商儒。商人在發(fā)現(xiàn)自己知識理論的不足后,有意學習修煉,把經(jīng)驗上升為理論,才得以指導未來。商儒側重于商,由商入道,漸臻至境。
其四,哲商。其以圣賢和哲人的眼光看待問題,以大格局大胸懷容納人才資源,海納百川,最終打造自己的商業(yè)帝國,更實現(xiàn)“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生目標。
由此觀之,不是經(jīng)商而不能讀書,恰相反,正是讀書,成就大商之道。我認為,大商的經(jīng)營,必先博覽群書,開拓思想,以“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為原則,以“達則兼濟天下”為胸懷,以“捭闔陰陽”為策略,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決心,敞開心胸,廣結義士,博施濟眾,才能有所成。
許多人對經(jīng)商存有偏見,他們真正厭惡的不過是那些草商的市儈氣。而真正的大商之道,是無法與讀書求知、完善個人修養(yǎng)相割裂的。融入商場,融入世俗,并不妨礙在心底存一份不可磨滅的信仰,也應時常提醒自己切不可因追名逐利而忘卻了生命的初衷,或者對不起心中的道德準則,甚至放棄對自我生命境界的追求。
推而廣之,我想,不僅經(jīng)商,任何一種職業(yè),從事任何一種活動,都應該讀書,或者說,生而為人,沒有什么理由能作為不讀書的借口。也正是讀書,沉淀了一個人的內(nèi)在修養(yǎng),豐盈其精神世界,在往后余生都融入骨血,指引著一個人在生命的活動里踏過坎坷,不斷求索,找尋到自己的意義。生長于世,我們難免被世俗的波浪裹挾,但我們應有煙火氣而不是市儈氣,應長存書卷氣而不是放任自己沉湎于阿世取容。
我將蘭彥嶺先生“商人的四種境界”及以上思考講給了父親聽,只盼望他重拾書本,又一次端坐桌前。
點評
此文精妙有三:一是話題的引入真實自然,生活氣息濃郁;二是由點及面、緣事而發(fā),以父親的疏遠書籍而推及父親的生意伙伴的共性化表現(xiàn),再以此為立論之根,引出商人的四種境界,然后闡釋自身觀點,說理層次清晰,邏輯周延;三是思想與文化內(nèi)涵豐厚,能夠在尋常中發(fā)現(xiàn)不尋常,卻又不強加觀點給讀者,全文淺入深出,漸入佳境。
(輔導教師 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