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佩,張菊,梁蕊,張馨予,鄧艷,張小明
作者單位:川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放射科,南充637000
肝內膽管細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起源于肝內膽管二級以上膽管分支的上皮細胞源性惡性腫瘤[1],是僅次于肝細胞癌的第二大原發(fā)性肝內惡性腫瘤,在全球范圍內發(fā)病率顯著上升[2]。在中國,其發(fā)病率位居亞洲國家發(fā)病率第二[3]。ICC 惡性程度高,發(fā)病原因未明,臨床表現無特異性,發(fā)現時一般處于晚期,手術切除是獲得長期生存的唯一機會,病理切緣陰性(R0)的ICC 患者生存率可達到20%~35%[4]。有研究表明,手術切緣陰性是生存期長短及預后的重要影響因素,R0、R1、R2 切除的ICC 患者,5 年生存率分別是28.6%、4.5%、0 (P<0.05)[5],而不能進行手術的患者,確診后5 年生存率僅為5%[6]。另外,淋巴結轉移也是ICC 患者的重要預后因素[7]。有文獻報道,淋巴結轉移陰性的患者5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時間和無復發(fā)生存時間均優(yōu)于淋巴結轉移陽性患者[8]。因此,盡早發(fā)現病變及準確判斷腫瘤大小、是否有淋巴結轉移可以為腫瘤分期、臨床手術方式和術后輔助治療策略的選擇提供更多信息,是延長患者長期生存期及預后的關鍵因素。而影像學方法可以實現對病灶大小、淋巴結轉移的的初步判斷。影像組學有望量化腫瘤異質性,更準確評價腫瘤的生物學特性。筆者擬對傳統影像學方法及影像組學方法在ICC的應用進行綜述。
由于ICC 無特異性臨床表現及特異性腫瘤標志物,所以主要依賴影像學方法進行初步定性。目前,常用的影像學方法包括超聲、CT、MRI、PET-CT 等,但各個方法都存在自身的優(yōu)勢和不足。對于腫瘤體積較大、影像上表現典型的ICC,各種影像學方法均能有效檢測及定性診斷;但對于腫瘤體積較小,表現不典型、淋巴結轉移及周圍脈管系統擴張等的判斷及評估上,各種方法的檢出率不盡相同,且存在漏診和較難定性的問題。超聲是可疑ICC 患者的首選影像學方法,常規(guī)超聲具有安全性、無創(chuàng)、實時性、經濟的特點,對于周圍脈管系統擴張及鄰近大血管侵犯具有較好的顯示,但在鑒別肝內病灶來源肝細胞性、膽管源性及轉移灶方面仍具有較大局限性[9]。因此,不推薦將超聲單獨作為為ICC 患者的診斷及監(jiān)測方法[10]。CT 及MRI 均是目前臨床常用的ICC 的監(jiān)測手段。CT 和MRI 可以較準確地判斷腫瘤的大小、位置及腫瘤質地、與周圍組織的關系、鄰近脈管系統侵犯及淋巴結轉移情況,可為患者提供術前的腫瘤分期及評估腫瘤可切除性,為治療方案選擇提供參考[11]。在CT 和MRI 增強掃描上,ICC 均呈延遲期向心性強化[12],這有助于鑒別肝細胞性肝癌和膽管細胞源性肝內腫瘤。并且,磁共振膽管造影可以很好的顯示病變附近膽管受累情況[13]。但是對于體積較小或強化方式不典型的ICC,CT 和MRI仍然存在不少誤診。有文獻報道,僅根據術前的CT和MRI,在鑒別肝內腫瘤類型時,誤診率可達50%[14],在鑒別淋巴結轉移上,MRI 的準確率為66%[15],CT 的敏感度為61%[1],也都相對較低。并且MRI 還受到掃描時間長、易受金屬偽影,呼吸運動影響等的限制。而對于PET-CT的應用,有文獻報道,在檢測ICC患者的淋巴結轉移和遠處轉移效果明顯,檢出率可達100%[16]。但其價格昂貴,臨床使用受限。
影像組學的概念是由Lambin 等[17]第一次提出,其定義為高通量地從CT、MRI 及PET 影像中提取大量高維、定量的影像特征,并加以分析[18],它可以通過CT 和MR 等圖像的灰度或像素強度差異來描述病變組織的異質性,量化人眼無法觀察到的變化[19]其主要流程包括四個部分:(1)標準化高質量影像圖像的獲取與重建;(2)圖像分割;(3)高通量影像特征的提??;(4)特征的選擇與建模。目前,影像組學已廣泛應用于臨床醫(yī)學,尤其在腫瘤中的應用,有助于腫瘤的精準定性、鑒別診斷、分期分級及療效判斷等,從而達到對患者個體化精準治療的目的[20]。
原發(fā)性肝細胞肝癌(hepatic cell carcinoma,HCC)包括肝細胞性肝癌、膽管細胞癌、混合細胞癌,三者雖有相似的臨床表現,但其治療方案的選擇,包括肝切除、局部治療、化療或肝移植卻不盡相同[21]。目前,影像上區(qū)別三種腫瘤主要依靠其典型的的強化方式,但對于強化方式不典型的肝內原發(fā)性腫瘤,影像診斷仍較困難,尤其是硬化型HCC、小ICC、或低血供的HCC[22]。文獻報道,近2/3 的混合細胞癌患者存在影像學誤診[23]。影像組學的應用改善了對原發(fā)性肝癌的診斷和鑒別診斷。在MRI方面,基于常規(guī)MR T2WI[24]、MR增強圖像(平衡期)[25]、DWI 圖像[26]提取的影像學組學特征均能有效鑒別原發(fā)性肝癌病理類型。而且,ADC 直方圖與LI-RADS 分級建立的聯合模型具有更好的鑒別效能,AUC達0.90[27]。
Zhang 等[28]應用CT 組學提取特征,建立了三個模型,分別是放射組學模型、臨床模型和L-LIRADS 模型,其結果顯示三方面的聯合模型具有最好的鑒別效能,訓練組AUC 為0.942,驗證組AUC 為0.942;且該研究在勾畫感興趣區(qū)域時不僅勾畫了腫瘤最大面積上下5 mm 的體積,還勾畫了腫瘤周邊2 mm及瘤周上下5 mm的體積,提示了不同病理類型的原發(fā)性肝癌對瘤周微環(huán)境的影響不同,即基于瘤周的CT 組學也有助于鑒別原發(fā)性肝癌的病理類型。
最近,Liu等[29]應用基于CT和MRI影像組學對原發(fā)性肝癌病理分型進行鑒別,該研究采取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的非監(jiān)督學習降維方式,發(fā)現基于非監(jiān)督學習降維方式的影像組學同樣能有效鑒別原發(fā)性肝癌的病理類型。
基于PET-CT 和超聲圖像的組學也有相關方面的研究報道。18F-FDG 對比劑應用于中低分化HCC 和ICC 時,常規(guī)PET-CT 圖像顯示攝取均增加[30],因此常規(guī)PET-CT 較難鑒別。針對此情況,周子東等[31]應用PET-CT 的影像組學建模對36 例原發(fā)性肝癌患者進行病理分型鑒別,發(fā)現相較于常規(guī)PET-CT,F18-FDG PET-CT 的影像組學提高了鑒別中低分化HCC 和ICC的效能的結論。林瑩等[32]則應用常規(guī)灰階超聲對肝細胞性肝癌和腫塊型膽管細胞癌(intrapahetic mass-forming cholangiocarcinoma,IMCC)進行鑒別診斷,AUC 為0.94,證明了灰階超聲圖像同樣蘊含腫瘤異型性信息,基于灰階超聲圖像的影像組學方法對HCC和IMCC同樣具有較高的鑒別診斷效能。以上文獻報道中,均證明影像組學可以更好地鑒別原發(fā)性肝癌的病理類型,并且部分研究增加了臨床、LIRADS分級或瘤周信息,實現了更好的預測效能,提示未來影像組學應用于臨床鑒別原發(fā)性肝癌病理類型時,應當聯合多方面臨床或其他信息,實現對疾病的精準診斷。
ICC 的淋巴結是否轉移是ICC 患者手術切除后生存期長短的重要影響因素[33],在行淋巴結清掃術的ICC 患者中,淋巴結轉移占35%[34]。傳統影像學方法對ICC 患者淋巴結轉移診斷MRI上準確率僅有66%[35],而CT上的敏感度只有61%[1]。
Ji 等[36]通過CT 動脈期圖像獲取影像組學特征,聯合CA 19-9 水平對103 例ICC 患者淋巴結轉移進行預測,訓練組AUC 為0.846,驗證組AUC 為0.892,提示了基于CT 的放射組學模型可以成為預測淋巴結轉移一個可靠的診斷工具,并且可能有助于臨床決策。另外,Xu等[37]則通過MRI動脈期對ICC淋巴結轉移進行研究,他們的研究組合模型不僅聯合了影像組學提取的特征及CA 1-99的水平,還增加了影像醫(yī)生根據MRI圖像診斷的淋巴結轉移陰陽性,組成的聯合模型AUC 訓練組0.842,驗證組0.870,證明了結合影像組學、CA 19-9 水平和MRI 報告的淋巴結轉移模型可以達到術前對ICC 患者淋巴結轉移高風險的預測,提供了一種個性化的淋巴結狀態(tài)評估,幫助臨床醫(yī)生指導手術決策。以上ICC 淋巴結轉移的文獻,都是針對淋巴結轉移狀態(tài)進行評估,無法具體劃分轉移的淋巴結分區(qū),甚至達到病理報道淋巴結一一對應,并且目前文獻都是從腫瘤本身提取的組學特征,缺少從轉移淋巴結上提取特征的文獻報道,這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肝部分切除術是ICC 患者的首選治療方式,但是經過肝切除術治療后的患者,5 年生存率仍僅有20%~35%,結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是再次復發(fā)的發(fā)生率高達54%~71%[38]。大約78.8%的復發(fā)發(fā)生在24 個月內,被定義為早期復發(fā)(early recurrence,ER)。早期復發(fā)的IMCC 患者術后輔助經動脈化療(transhepatic arterial chem otherapy and embolization,TACE)或化療與較好的生存率相關[39]。因此,準確判斷ICC 患者是否有早期復發(fā)的高風險,對于患者個體化治療方案的選擇和臨床預后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Liang 等[40]回顧性收集了209 例ICC 患者(訓練組139 例、驗證組70 例),基于MRI 動脈期圖像提取組學特征,建立了影像組學和臨床分期的聯合模型,發(fā)現運用放射組學特征和臨床分期建立的無創(chuàng)放射組學可用于預測肝部分切除術后ICC的預后,AUC為0.90 (訓練組)、0.86 (驗證組)。Zhao等[41]在此基礎上增加了MRI 多序列和結合臨床病理進行研究,勾畫了MRI四個序列,分別是T2WI、動脈期(AP)、門脈期(PVP)及延遲期(DP),并得出AP+PVP+DP 具有最好的預測效能;臨床病理模型(CRP),包括強化方式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是否表達(P<0.05),最終形成基于AP+PVP+DP 三期的組學模型和CRP 模型的聯合模型,并證明聯合模型是較好的ER 預測模型。但該項研究病例數較少,僅有47例ICC患者,且沒有驗證組進行驗證,因此,針對ICC 患者的早期復發(fā)的研究,未來仍需要大量病例、多中心進行進一步驗證和推廣。
Sadot 等[42]和King 等[43]分別應用CT 或MRI 組學特征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表達高低相關性進行了研究,Sadot 等[42]認為CT 組學提取的特征與EGFR 表達高低無明顯相關性,而King 等[43]認為CT、MRI組學提取的特征與EGFR表達高低明顯相關(P<0.05),這可能由于Sadot 等[42]的研究僅提取了CT 紋理特征,而King等[43]的研究在CT/MRI 紋理特征基礎上,添加了血清CA 19-9、腫瘤大小、轉移淋巴結的存在、衛(wèi)星病變和血管受累的定性影像學特征,更好地實現了臨床和影像的聯合應用。
除了在CT、MRI 上的應用,有研究者還利用超聲組學對ICC 患者6 個生物學特征進行了評估,分別包括微血管浸潤、瘤周浸潤、病理分化程度、Ki-67的表達、血管上皮生長因子及細胞角蛋白7,顯示超聲組學對以上6種腫瘤生物學行為有高度的相關性[44]。
在治療效果及術后生存期方面Mosconi等[45]和Zhang等[46]分別進行了研究,Mosconi等[45]通過CT紋理分析,量化ICC結構的血管形成和同質性,認為可以在治療前預測ICC患者對于經動脈放射性栓塞(transarterial radio-embolization,TARE)的治療效果。該研究是國內外影像組學首次針對ICC 患者治療效果進行研究,但該研究只提取了紋理特征,未關聯臨床生物學行為特征如腫瘤大小、微血管浸潤及臨床生化指標,且無驗證組進一步驗證。Zhang 等[46]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了術后生存期,分別提取不同臨床、病理及組學特征構建了五個組合模型,分別應用這五個模型對原發(fā)性肝癌三種不同病理類型的術后生存期進行預測,并得出臨床、病理、組合聯合模型與術后生存期長短明顯相關。
以上針對ICC 患者的其他方面研究,主要仍局限于常規(guī)影像,未增加如超聲造影,CT 血流灌注、PET-MRI 等方面的研究,且針對治療方式及其預后方面研究較少。
ICC 臨床表現無特異性,一旦發(fā)現即處于病變中晚期,因此,早期發(fā)現及診斷該疾病對個性化治療、臨床預后、生存期等影響至關重要。影像組學運用于肝內膽管細胞癌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不足和挑戰(zhàn):(1)目前,針對ICC 患者局部治療及化療等治療措施比較方面研究較少,僅Mosconi等[45]對TARE 進行了相關研究。(2)未結合目前大數據提倡的基因組學、代謝組學等進行更深一步研究。(3)目前,報道的ICC 組學方面文獻樣本量均較小,且為單中心研究,并存在不同機型及掃描參數差異的問題。未來,有待大樣本、多中心的深入研究,實現影像組學在臨床的應用和推廣。
作者利益沖突聲明:全體作者均聲明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