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德進
(鄂州職業(yè)大學 教育與管理學院,湖北鄂州 436099)
孫權奪取荊州后,劉備懊惱至極。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 年)正月曹操病死,曹丕繼位丞相、魏王。十月曹丕禪位稱帝。劉備反對,于221 年四月稱帝,但沒有對曹丕進行軍事打擊。六月劉備對孫權發(fā)起了戰(zhàn)爭,孫權壓力遽增,有可能被魏蜀同時夾擊。曹丕此時乘隙對孫權進行誘逼,孫權只好稱臣。魏黃初三年(公元222 年)閏六月陸遜擊敗劉備,曹丕不去攻打劉備,逼其取消帝號,卻于222年9 月對孫權進行南征。孫權對曹丕進行了抵抗,曹丕失敗。224 年至225 年曹丕又二次征吳,均未獲勝,《三國演義》第85 回至第86 回進行了描繪。本文探討孫權抗擊曹丕征吳的原因、過程及其影響,旨在拋磚引玉以引起注意。
曹操赤壁戰(zhàn)敗后退回北方,孫權割據(jù)江東。曹操后經(jīng)努力,也沒能統(tǒng)一國家和稱帝。221 年四月劉備稱帝,六月劉備東伐孫權,曹丕想乘機踏平南方,統(tǒng)一國家。孫權最擔心的是劉備東伐,曹丕乘隙征吳,孫權極力避免與曹丕發(fā)生戰(zhàn)爭。
曹丕和劉備先后稱帝,孫權沒稱帝。曹劉爭正統(tǒng),孫權成為雙方拉攏的對象。孫權的戰(zhàn)略欺騙為其贏得政治優(yōu)勢。從三方政治平衡說,孫權也應稱帝,但孫權名分較劉備弱,實力又沒曹丕強,如果貿(mào)然稱帝,惹怒曹劉,可能會被討伐。孫權依然用漢廷冊封的驃騎將軍、荊州牧、南昌侯官銜,周旋于“兩帝加一侯”的政局中。
孫權“等而下之”的做法,引來了曹丕、劉備的拉攏。(221 年)十一月,曹丕封孫權吳王,要孫權上交漢廷封的印綬符策。
曹丕“今封君為吳王,使使持節(jié)太常高平侯貞,授君璽綬策書、金虎符第一至第五、左竹使符第一至第十,以大將軍使持節(jié)督交州,領荊州牧事,錫君青土,苴以白茅,對揚朕命,以尹東夏。其上故驃騎將軍南昌侯印綬符策。今又加君九錫,其敬聽后命?!盵1]666
劉備也拉攏孫權,黃武元年(222 年)十二月鄭泉使蜀“劉備問曰:‘吳王何以不答吾書,得無以吾正名不宜乎?’泉曰:‘曹操父子陵轢漢室,終奪其位。殿下既為宗室,有維城之責,不荷戈執(zhí)殳為海內(nèi)率先,而於是自名,未合天下之議,是以寡君未復書耳?!瘋渖鯌M恧。”[1]670
其實,孫權在建安五年(200 年)就有稱帝的目標。魯肅說“建號帝王以圖天下”,孫權說“今盡力一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盵1]752后來孫權與陸遜論及此事時說“公瑾昔要子敬來東,致達於孤,孤與宴語,便及大略帝王之業(yè),此一快也?!盵1]758孫權稱帝之心可見一斑。
吳黃武二年(223 年)三月,曹丕撤軍后,孫權獲得平安。四月孫權群臣又勸告孫權“即尊號”,孫權不同意并說:“‘漢家堙替,不能存救,亦何心而競乎?’群臣稱天命符瑞,固重以請。權未之許,而謂將相曰:‘往年孤以玄德方向西鄙,故先命陸遜選眾以待之。聞北部分,欲以助孤,孤內(nèi)嫌其有挾,若不受其拜,是相折辱而趣其速發(fā),便當與西俱至,二處受敵,於孤為劇,故自抑按,就其封王。低屈之趣,諸君似未之盡,今故以此相解耳。’”[1]671可見曹丕對孫權的壓力之大。
為了避戰(zhàn),孫權向曹丕稱臣。曹丕從政治上感到需要“遠人來服”,就接受了孫權稱臣。221 年十一月曹丕使臣邢貞到武昌冊封孫權吳王、大將軍,加九錫。
孫權多次向曹丕奉送貢品?!督韨鳌?記載,220 年,“是歲魏文帝遣使求雀頭香、大貝、明珠、象牙、犀角、玳瑁、孔雀、翡翠、斗鴨、長鳴雞。群臣奏曰:‘荊、揚二州,貢有常典,魏所求珍玩之物非禮也,宜勿與?!瘷嘣唬骸艋菔┳瘕R為王,客難之曰:‘公之學去尊,今王齊,何其倒也?' 惠子曰:‘有人於此,欲擊其愛子之頭,而石可以代之,子頭所重而石所輕也,以輕代重,何為不可乎?’方有事於西北,江表元元,恃主為命,非我愛子邪?彼所求者,於我瓦石耳,孤何惜焉?彼在諒闇之中,而所求若此,寧可與言禮哉!’皆具以與之?!盵1]667
事實上孫權向曹丕稱藩的假象真的迷惑了曹丕。劉備東伐時,曹丕沒有對孫權出兵,孫權避免了兩面受敵的威脅。
曹操、劉備、孫權三方矛盾錯綜復雜,形勢波譎云詭。劉曹是宿敵,曹丕對劉備恨之入骨。孫權利用此,挑撥曹劉矛盾,讓曹劉開戰(zhàn),減輕曹丕征吳壓力。
建安二十四年十月,“孫權上書稱臣,稱說天命?!盵1]31“王(曹操)以權書示外曰:‘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1]31曹操看穿了孫權計謀,不稱帝。
關羽圍樊城,司馬懿向曹操建議,讓孫權偷襲荊州?!凹笆駥⒂饑苋视诜?,于禁等七軍皆沒,修、方果降羽,而仁圍甚急焉。是時漢帝都許昌,魏武以為近賊,欲徙河北。帝諫曰:‘禁等為水所沒,非戰(zhàn)守之所失,于國家大計未有所損,而便遷都,既示敵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孫權、劉備,外親內(nèi)疏,羽之得意,權所不愿也??捎鳈嗨?,令掎其后,則樊圍自解?!何鋸闹?。權果遣將呂蒙西襲公安,拔之,羽遂為蒙所獲?!盵2]3孫權殺關羽,送關羽頭給曹操,嫁禍于曹操,讓劉備攻曹操。曹操不上當,厚葬關羽。
223 年四月劉禪繼位,六月雍闿叛亂,孫權支持雍闿,孫權的反蜀姿態(tài),是引誘曹丕攻蜀,但曹丕不攻蜀,只對諸葛亮政治誘降。十月諸葛亮派鄧芝到武昌,孫權不見,不急于恢復吳蜀聯(lián)盟,也是引誘曹丕攻蜀。但曹丕不攻蜀。孫權挑撥曹劉關系,效果不好。
孫權始終警惕曹丕乘隙征吳,并多作準備。孫權擔心曹丕襲擊江東,就調(diào)整了政區(qū)。奪荊州時,孫權治所在公安,距建業(yè)遠,而孫權又不能返回建業(yè),有首尾不接之憂。建安二十六年(221 年)孫權遷治所到鄂縣(今鄂州市),并更名武昌,兼顧荊州和揚州。武昌是長江中游南岸要塞,北臨長江,西有樊水,可以發(fā)揮水軍優(yōu)勢,進可圖江陵、襄陽,退可守江東。孫權坐鎮(zhèn)武昌,呂范領丹楊太守,坐鎮(zhèn)建業(yè),防守揚州。孫權把毗鄰蜀國的巫山、秭歸二縣從宜都郡劃出,設固陵郡,以潘璋為太守,陸遜坐鎮(zhèn)夷陵(西陵),統(tǒng)籌西部防御。
盡管孫權想避免戰(zhàn)爭,但222 年9 月曹丕還是三路大軍南征孫權。曹丕要孫權對劉備“務全獨克”[1]668,而孫權卻對劉備停兵不追,暗里媾和。吳蜀關系改善,曹丕憤怒。加之,夷陵之戰(zhàn)初期,孫權答應曹丕送太子孫登到洛陽為質(zhì),但每到執(zhí)行的關鍵時候,孫權便虛與委蛇,設辭拖賴。夷陵之戰(zhàn)后期曹丕派遣侍中辛毗、尚書桓階到武昌與孫權“盟誓”并征任子。孫權卻拒絕了曹丕的要求。至此,曹丕看清孫權的“真面目”,覺得受了孫權欺騙,為此調(diào)集大軍討伐孫權。
魏黃初三年(222 年)九月,曹丕三路伐吳。東路以曹休為“征東大將軍,假黃鉞,督張遼等及諸州郡二十余軍”出洞口,將領有“督青州諸軍事”臧霸,兗州刺史王凌以及賈逵。中路由曹仁“督諸軍”進攻濡須,還有曹仁兒子曹泰、部將常雕、王雙、諸葛虔以及蔣濟等。西路由曹真為“上軍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假節(jié)鉞”圍攻荊州重鎮(zhèn)南郡。副將夏侯尚為“征南大將軍,荊州刺史,假節(jié)督南方諸軍事”,有張郃、徐晃作為爪牙,荊州舊將文聘,另外還有辛毗“行軍師”。
由于孫權的使臣趙咨、沈珩等出使曹魏時,觀察到“北方(曹丕)終不守盟”,孫權對曹丕做了兩手準備,曹丕南征時并不意外。此時陸遜已經(jīng)打敗劉備,從前線撤兵回防,于是孫權與曹丕爭鋒相對,兵分三路予以抗擊。東路由前將軍呂范“以舟軍拒休”,將領有全琮,徐盛,宗族有孫朗,孫韶,此外還有賀齊、吾粲、黃淵等。中路由朱桓帶兵拒敵,部下有駱統(tǒng),還有嚴圭,韓邵等人助陣。西路則是左將軍諸葛謹假節(jié),率領潘璋、朱然、孫盛、楊粲負責南郡地方戰(zhàn)事。
可是等到孫權把部隊部署完畢,孫權發(fā)現(xiàn)魏軍來勢兇猛,自己應付不及。而此時孫吳內(nèi)部山越之患再現(xiàn),孫權只好給曹丕寫信,“時揚、越蠻夷多未平集,內(nèi)難未弭,故權卑辭上書,求自改厲,‘若罪在難除,必不見置,當奉還土地民人,乞寄命交州,以終余年?!盵1]668曹丕催逼孫權非送子為質(zhì)不可,“文帝報曰:‘朕之與君,大義已定,豈樂勞師遠臨江漢?……君遂設辭,不欲使進,議者怪之?!袷∩鲜?,款誠深至,心用慨然,凄愴動容。即日下詔,敕諸軍但深溝高壘,不得妄進。若君必效忠節(jié),以解疑議,登身朝到,夕召兵還。此言之誠,有如大江!’”[1]668孫權無法,只好改元“黃武”,自立為“吳王”,臨江拒守。十一月曹丕到達宛城,吳魏軍事戰(zhàn)斗開展了。孫權在武昌指揮,在吳黃武二年(223年)三月,孫權成功阻止了曹丕的攻勢,曹丕撤軍。224 年七月,曹丕留司馬懿鎮(zhèn)守許昌,御駕親征。九月到廣陵,進入長江。當時山越躁動,孫權平叛,防備空虛,“盛建計從建業(yè)筑圍,作薄落,圍上設假樓,江中浮船。諸將以為無益,盛不聽,固立之。文帝到廣陵,望圍愕然,彌漫數(shù)百里,而江水盛長,便引軍退?!盵1]769當時曹丕乘坐的御舟差點失去控制,險些覆沒。曹丕無奈北歸。
225 年三月,曹丕再度南征,十月到達廣陵,因河流結冰,戰(zhàn)船無法進入長江。曹丕退兵時,孫權侄兒孫韶部降高壽率領五百人趕來襲擊曹丕,曹丕的副車、羽蓋也被吳軍奪去。曹丕在眾將保護下倉皇而歸。此次失敗,曹丕才明白“自今討賊計畫,善思論之?!盵1]273
曹魏土地和人口多,力量大,最有優(yōu)勢完成國家統(tǒng)一。孫權有江東和荊州,具備一定的實力,但無論如何,孫權不能應對劉備、曹丕的同時進攻。孫權有著豐富的抗曹經(jīng)驗,憑借長江和水軍優(yōu)勢,運用軍事、外交兩手,講究斗爭策略,先打敗了劉備,后又抵擋了曹丕,勝利來之不易。
孫權反曹丕是接反曹操而來,與孫堅反董卓、孫策反袁術一脈相承,具有正當性。曹操死去,曹丕稱帝,孫權出于斗爭策略,沒有反對。后來曹丕出兵吞并孫權,孫權就不得不抵抗了。孫權的正當性來自曹丕稱帝的“淫名亂制”。[1]674東漢“君為臣綱”的儒家思想規(guī)定了君臣之分和君臣之義。漢末戰(zhàn)亂引發(fā)的政爭起源于漢朝中央政權崩潰。當時漢朝廷及漢獻帝的旗幟還在,各方都在爭中央政權的重建權。曹操、劉備、孫權都只是在一定區(qū)域內(nèi)掌控政權,并沒有控制全國。曹操優(yōu)勢是控制了漢獻帝及漢朝廷,漢獻帝是傀儡,漢朝廷已經(jīng)變質(zhì)。劉備興漢反曹,孫權尊漢反曹。曹操對漢獻帝采取一種外表恭謙有禮而內(nèi)心缺乏敬重的“恭而不敬”的“恭漢”策略,但曹操不敢“廢漢”。220 年正月曹丕繼位,十月禪讓稱帝。這就涉及到漢獻帝的漢朝與曹丕的魏朝的體制問題,牽扯到政治認同、國家認同。漢朝帝位是嫡長子繼承,傳嫡不穿賢。曹丕借助上古賢德相授而禪讓,美其名曰政歸有德。實際上曹操統(tǒng)一北方,是有事功而實無德性,而曹丕將禪讓賢德相授的內(nèi)在合理性演繹為外面溫和而內(nèi)部刀光劍影的武力逼奪,實質(zhì)上是為規(guī)避“武力奪位”惡名而上演的騙人圈套。曹丕禪讓是表面的程序問題,實質(zhì)是背后的武力支撐。正如孫述圻所說:“異姓禪代,名義上叫‘禪讓故事’,實際上是宮廷政變式的‘革命’?!盵3]378
曹丕打著重新統(tǒng)一國家的旗號,南征孫權。孫權知道漢獻帝國家重新統(tǒng)一與曹丕魏國統(tǒng)一是不同的。曹丕魏國是原來曹操控制的勢力范圍建立起來的。劉備益州,孫權江東都不在曹操控制范圍內(nèi)。當時曹、孫、劉三方都堅持“大一統(tǒng)”帝國理念,三方都追求國家統(tǒng)一,都在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國家統(tǒng)一計劃,孫權抵抗曹丕南征不是分裂國家。孫權爭取由自己主導的國家統(tǒng)一目標,與曹丕的國家統(tǒng)一目標一樣,只是統(tǒng)一的領導者不同。曹丕南征,孫權理所當然地要反抗。
人類戰(zhàn)爭史表明“參戰(zhàn)各方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由于各方所處的環(huán)境和條件不同,其優(yōu)勢也各有差異。有的可能占有天時之利,有的可能占有地形之利,有的可能占有人和之利,有的可能各項兼具。擁有優(yōu)勢還有一個能否發(fā)揮和如何發(fā)揮出來的問題,有優(yōu)勢不能發(fā)揮其作用,就不是真正的優(yōu)勢。擁有優(yōu)勢,只是具備奪取勝利的可能,但還不是勝利的現(xiàn)實,要把可能變?yōu)楝F(xiàn)實,還必須將自身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出來。誰能正確認識自身優(yōu)勢,及時而充分地加以發(fā)揮,誰就掌握了打開戰(zhàn)爭勝利之門的鑰匙;誰不能正確認識優(yōu)勢并有效發(fā)揮它,誰就將與戰(zhàn)爭勝利無緣。”[4]42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是人,關鍵在于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面對曹丕的咄咄逼人,孫權認識到了自己的水軍優(yōu)勢,以及曹丕的陸軍優(yōu)勢。在長江阻隔下,在南方作戰(zhàn),曹丕就不占優(yōu)勢了。為了消除懦弱,挖掘潛力,發(fā)揮優(yōu)勢,221 年4 月,孫權將治所遷到鄂縣,改名武昌,取“以武而昌”之義,倡導“以武而昌” 之精神,表現(xiàn)出了不畏艱難的堅定意志和敢于“以劣勝優(yōu)”的雄心壯志和氣概。
戰(zhàn)爭是硬碰硬的較量,講究虛實變化。孫權長于宏觀上整體謀劃,對曹丕有一整套應對方案。而曹丕繼位后先忙于稱帝和整頓內(nèi)部,不久劉備東伐,給他一個乘隙攻伐孫權的機會。但時間倉促,來不及深思熟慮和精心謀劃,沒有制定一個詳細周密的整體計劃。
孫權對待曹丕發(fā)動的南征戰(zhàn)爭,孫權的策略是:不投降,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停,打不贏而又避不開時就向曹丕服軟,不與曹丕死打硬斗。
222 年九月,曹丕就命令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須;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圍南郡。孫權爭鋒相對,以硬碰硬,派遣呂范等督五軍,以舟軍拒休等;派諸葛瑾、潘璋、楊粲救南郡,朱桓以濡須督拒仁。當孫權準備與曹丕決戰(zhàn)時,孫權內(nèi)部的山越又起來造反,孫權只好向曹丕服軟。而曹丕非要孫權送孫登到洛陽為質(zhì),孫權干脆拒絕。十月,孫權與曹丕的緩兵之計無效,只得更改年號,削弱曹丕稱帝的正當性,派軍臨江拒守。十一月至第二年(223 年)三月,曹丕三路大軍發(fā)起攻勢,孫權不投降,派吳軍在東線、中線,西線殊死抵抗,曹丕沒有贏,孫權就沒有輸。
外交在軍事上有獨特作用。孫權抵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外交活動?!秾O子兵法》 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避娛率怯矊嵙Γ饨皇擒泴嵙?,兩者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孫權外交靈活多變。劉備東伐,孫權稱臣于魏,獲得曹丕信任,曹丕按兵不動,孫權打敗了劉備。曹丕南征,孫權與劉備講和,穩(wěn)住劉備,孫權抵擋了曹丕南征。而曹丕自信強大,炫耀武力,迷信廝殺,外交僵硬,效果甚微。孫權前期不敢得罪曹丕,就不敢輕易恢復孫劉聯(lián)盟。后來曹丕憑借強大的軍事力量,不斷進攻,孫權就跟諸葛亮結盟,共同對付曹丕,讓曹丕漸失優(yōu)勢。
(1)孫權對曹丕外交迷惑,黃初二年(221),孫權向曹丕稱臣。曹丕封孫權“吳王”。當時孫權內(nèi)部有人反對孫權接受曹丕封王?!督韨鳌酚涊d“權群臣議,以為宜稱上將軍九州伯,不應受魏封。權曰:‘九州伯,於古未聞也。昔沛公亦受項羽拜為漢王,此蓋時宜耳,復何損邪?’遂受之?!盵1]666-667孫權還是忍辱接受了。因為當時孫權正在向劉備請和,試圖從外交上退卻劉備之兵,劉備不從。《三國志·蜀書書·先主傳》記載,孫權遣使求和:“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盵1]531
劉備到達永安(白帝城)后,孫權又授意駐守公安的南郡太守諸葛瑾與劉備箋,劉備還是不同意講和?!度龂尽菚ぶT葛瑾傳》記載:“劉備東伐吳,吳王求和,瑾與劉備箋曰‘奄聞旗鼓來至白帝,或恐議臣以吳王侵取此州,危害關羽,怨深禍大,不宜答和,此用心于小,未留意于大者也。試為陛下論其輕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損忿,暫省瑾言者,計可立決,不復咨之於群后也。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孰與海內(nèi)?俱應仇疾,誰當先后?若審此數(shù),易如反掌。’”[1]731
當曹丕南征孫權時,孫權再次向劉備講和,劉備此時已被打敗,才同意講和,這樣孫權專心對抗曹丕?!度龂尽菚侵鱾鳌纷⒁秴菚吩?“鄭泉…… 使蜀,劉備問曰:‘吳王何以不答吾書,得無以吾正名不宜乎?’泉曰:‘曹操父子陵轢漢室,終奪其位。殿下既為宗室,有維城之責,不荷戈執(zhí)殳為海內(nèi)率先,而于是自名,未合天下之議,是以寡君未復書耳?!瘋渖鯌M恧?!盵1]670
吳黃武二年(223 年)四月劉備病亡后,劉禪繼位,諸葛亮執(zhí)政。孫權派馮熙去蜀吊喪,十月諸葛亮派遣鄧芝使武昌敬見孫權。吳黃武三年(224 年)夏孫權派張溫使蜀,吳蜀關系進一步改善。225 年吳與蜀重新復盟。反抗曹丕力量增強了。
(2)曹丕對待孫權,居高臨下,顯得傲慢。221年十一月曹丕使臣邢貞到武昌冊封孫權為吳王的傲慢無禮,引起孫權內(nèi)部反感。徐盛、張昭的表現(xiàn)就是例證。“及權為魏稱籓,魏使邢貞拜權為吳王。權出都亭候貞,貞有驕色,張昭既怒,而盛忿憤,顧謂同列曰:‘盛等不能奮身出命,為國家并許洛,吞巴蜀,而令吾君與貞盟,不亦辱乎!’因涕泣橫流。貞聞之,謂其旅曰:‘江東將相如此,非久下人者也。’”[1]769由于曹丕不能平等對待孫權,孫權224年后孫權就逐漸斷絕與曹魏的關系。
曹丕對待劉備不和解,失去聯(lián)合伐吳的機會。對諸葛亮誘降被拒絕,壯大了孫權抗曹力量?!逗鬂h書·董卓列傳》記載建安四年(199 年),“帝忌操專逼,乃密詔董承,使結天下義士共誅之。承遂與劉備同謀,未發(fā),會備出征,承更與偏將軍王服、長水校尉種輯、議郎吳碩結謀。事泄,承、服、輯、碩皆為操所誅?!?此事失敗,劉備跟曹操鬧翻。[5]曹操病逝后,劉備派韓冉使魏吊喪,試圖同曹丕和解,曹丕惡其因喪求好,拒絕和解,雙方戒備對立又進一步加深。劉備與曹丕之間關系沒有改善,又為孫權周旋在劉備曹丕之間,打開了外交空間。
諸葛亮執(zhí)政時,曹丕對諸葛亮政治誘降,諸葛亮寫《正議》拒絕了曹丕,壯大了孫權的反曹力量?!墩h》說“夫據(jù)道討婬,不在眾寡。及至孟德,以其譎勝之力,舉數(shù)十萬之師,救張郃於陽平,勢窮慮悔,僅能自脫,辱其鋒銳之眾,遂喪漢中之地,深知神器不可妄獲,旋還未至,感毒而死。子桓婬逸,繼之以篡??v使二三子多逞蘇、張詭靡之說,奉進驩兜滔天之辭,欲以誣毀唐帝,諷解禹、稷,所謂徒喪文藻煩勞翰墨者矣。夫大人君子之所不為也?!盵1]547諸葛亮拒絕了曹丕的誘降,增加了孫權抗擊曹丕的力量,孫權就跟蜀漢恢復盟好。
曹丕在位期間三次南征,孫權積極防御,有效地擊退了曹丕的攻勢,緩解了吳國北面曹魏的威脅。孫權三次抵抗曹丕南征,驗證了獨立抗曹的實力,大大增強了憑據(jù)長江天塹稱帝的壯志和信心。曹丕把孫權逼到絕境,孫權只好向蜀漢靠近,跟劉備諸葛亮媾和。吳蜀重新結盟又反過來共同對抗曹魏,令曹魏在魏蜀吳三角關系中處于不利的競爭位置,使魏國更加難以統(tǒng)一國家,漢代大一統(tǒng)帝國由此演變?yōu)槿龂αⅰT谥袊鴼v史發(fā)展的重要關口,曹丕有心稱帝,卻未能力挽狂瀾,使國家陷入了暫時分裂,好在280 年晉武帝司馬炎又重新統(tǒng)一整個國家,但探討漢末大一統(tǒng)帝國分裂的原因,應該說曹丕南征孫權失敗是直接原因之一。226 年5 月曹丕去世,7 月孫權“轉守為攻”,向曹魏發(fā)起了進攻。228 年孫權取得了石亭之戰(zhàn)的勝利,為其立國江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29 年孫權武昌稱帝,三國鼎立成型,這突現(xiàn)了曹丕南征的嚴重后果,從側面說明了慎戰(zhàn)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