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一
“光吃饅頭能吃下去?干咽?”南方的同事說,“我咽不下去?!?/p>
我行,我是北方人。饅頭就咸菜、就肉、就辣椒面兒行,就是干吃,也咽得下去。饅頭越嚼越甜么,怎么會咽不下去呢?
小時候,家里隔幾天就得蒸一次饅頭。大鍋,兩個籠屜,一層是饅頭,一層是油卷(花卷),更多的時候,兩層都是饅頭。干瘦面塊兒放進鍋,幾十分鐘后,大白胖饅頭個兒擠個兒?!澳憧催@暄不暄?多排場?!眿寢屢皇帜弥伾w,一手扇著熱氣說著。熱氣在灶火間飄著。記得我媽蒸饅頭時,捏過幾只小兔子、小豬。有了小孫女后,她也蒸過小動物花樣的饅頭。小鴨子、小兔子、小豬饅頭,到底還是饅頭,但小孩子就是喜歡,也覺得更香。
剛出鍋的饅頭,暄騰,冒著熱氣,燙手,一口下去,又軟又甜。怎么吃都行。灶火間只有蔥,就著蔥吃。有一袋方便面的調(diào)料,撒到饅頭上,吃著也不賴。有衛(wèi)龍辣條辣片兒就更好了,夾在饅頭里,一口下去,香。要是什么都沒有了,就光吃饅頭也行。剛出鍋的饅頭,不用啃,輕輕一咬,嚼一嚼,好吃。小孩子早上去上學(xué),拿個饅頭,家長給個買衛(wèi)龍辣片兒的錢,就不用吃早飯了。
饅頭一放硬就不那么好吃了。初中住校,周末離家返校時,總會帶上十來個饅頭。冬天還行,饅頭放得住。到了夏天,天熱,過不了幾天,饅頭就會長或綠或黑的霉點。但帶饅頭的同學(xué)還是占多數(shù),畢竟可以省一些伙食費。裝饅頭的袋子就在寢室里放著,到了晚上或者去上課時,少不了被老鼠光顧。一些調(diào)皮的同學(xué),也會趁著宿舍里沒人,從一個個袋子里找些好吃的。
食堂打完飯,吃著硬饅頭,就著菜,現(xiàn)在已經(jīng)記不起是什么味兒了。
餓的時候,饅頭能就什么,就吃什么。有一年,姨父來家里幫忙收玉米,累了半天,到家拿著饅頭就吃,就的是一根青辣椒。這么吃辣椒和饅頭,我還是第一次見到。
其實,比較起來,花卷饃要比饅頭好吃得多,但做起來麻煩了一點兒。差不多逢年過節(jié)或者閑了,媽媽才會蒸些包子、花卷。更多的時候,饃筐里總是放著饅頭、饅頭、饅頭。真有包子、花卷、油卷的話,它們也最先被吃光。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村里多了幾個賣蒸饃的。沿街叫賣時,喇叭里也高聲喊著“熱蒸饃……熱蒸饃……”。能吃上熱乎的蒸饃,自家蒸饃的勁頭兒也就小了很多。也很有可能的是,家家戶戶不大愿意蒸饅頭了,才漸漸有了賣蒸饃的生意。無論如何,現(xiàn)在在老家,賣蒸饃的多了,吃賣的蒸饃的也多了。
在朋友圈里看到山東的朋友說,剛出鍋的蒸饃,掰開,撒上白糖,壓扁了,可以吃兩三個。就白糖吃,我小時候好像也這么吃過。熱蒸饃,怎么著都好吃。
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熬菜,老家的熬跟燉差不多。一鍋熬菜里,有肥肉塊兒,有瘦肉塊兒,有粉條,有白菜,有菠菜,還有海帶絲和人造肉。盛一碗熬菜,就上一個大蒸饃,肥肉也就不會吃不下了。再放點兒辣椒羊油,咸香辣味兒就更足了,辣一點兒也沒事,有饅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