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瑤
華歆、王朗俱①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②,歆輒③難之④,朗曰:“幸尚寬,有何不可?”后賊追至,王欲舍⑤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⑥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yōu)劣。
1.俱:一起。
2.依附:此處指搭乘華歆與王朗所共同乘坐的船。
3.輒:則,就。
4.難之:感到很為難。
5.舍:舍棄。
6.寧可:怎么能。
這則故事出自《世說新語》,講的是華歆與王朗避難途中發(fā)生的故事。這兩人曾經(jīng)同乘一條船避難,路上遇到一個人也想搭乘這條船躲避追殺。華歆感到很為難,遲疑不語。王朗卻很爽快地說:“所幸這船還很寬敞,有何不可?”于是就帶上了這個人一同前行。后來,敵人追上來了,王朗很焦急,生怕船上人太多走得不快,就想把帶著的那個人丟下船去。華歆這才說:“我剛才之所以猶豫遲疑,就是這個原因。不過現(xiàn)在既然已經(jīng)答應接納他了,怎么能因為事態(tài)緊急就拋棄他呢?”于是在華歆的堅持下,兩人還是帶著那個人繼續(xù)逃亡。后來,世人便根據(jù)這件事來評定華歆和王朗品格的優(yōu)劣。
如果只看故事的開頭,我們無疑會覺得華歆是個自私自利,沒有同情心的人,面對別人性命攸關(guān)的求助還遲疑不定。相比之下,王朗一口就答應了,顯得正直無私。但看到最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王朗雖然嘴上答應得很爽快,但真遇到危險,還是想著背信棄義、拋棄別人,反倒是華歆展現(xiàn)出了信守諾言,有始有終的高尚品德。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于那些沒有把握做到的事,一定不能輕易許諾。而一旦作出了承諾,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也要信守到底,做一個謹言慎行、言而有信的君子。
《論語·學而》中說:“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逼鋵崳瑹o論是面對朋友還是陌生人,甚至是競爭的對手,我們都應堅持做到“言而有信”。在作出任何承諾之前都要深思熟慮,一旦許諾過別人,哪怕排除萬難也要遵守諾言。下面我們來看兩個故事:
皇甫績是隋朝有名的大臣。他三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一個人難以維持家里的生活,就帶著他回到娘家住。外公見皇甫績聰明伶俐,又沒了父親,因此格外疼愛他。
后來皇甫績到了上學的年齡,外公安排他到私塾讀書。私塾開學的時候,就立下規(guī)矩:誰要是無故不完成作業(yè),就按照家法重打二十大板。有一天上午上完課后,皇甫績和他的幾個表兄躲在一個已經(jīng)廢棄的小屋子里下棋。一貪玩,不知不覺就忘記做先生上午留的作業(yè)。
第二天,外公狠狠地訓斥了他們一頓,按規(guī)矩,每人重打二十大板。外公看皇甫績年齡最小,平時又很乖巧,再加上沒有爸爸,不忍心打他。于是,就把他叫到一邊,慈祥地對他說:“你還小,這次我就不罰你了。不過不做功課,不學好本領(lǐng),將來怎么能成大事?”
可是,小皇甫績心想:我和哥哥們犯了一樣的錯誤,耽誤了功課,我也應該按照私墊的規(guī)矩,被重打二十大板。于是皇甫績一本正經(jīng)地對哥哥們說:“這是私塾里的規(guī)矩,我們都向外公保證過觸犯規(guī)矩甘愿受罰,不然的話就是不遵守諾言。你們都按規(guī)矩受罰了,我也不能例外?!?/p>
后來皇甫績在朝廷里做了大官,但是這種從小養(yǎng)成的信守諾言、勇于承認錯誤的品德一直沒有丟,這使得他在文武百官中享有很高的聲望。
公元前635年,晉國的兵馬打敗了狄人,救了周襄王,并護送他回到京城。周襄王大擺酒席,慰勞晉文公,還把鄰近京城的溫城、原城、陽樊、攢茅四座城池封給了他。
晉文公拜別了周襄王,派手下去接收另三座城池,唯獨自己帶了大隊人馬去接收原城。因為原城本來是周朝士卿原伯貫的領(lǐng)地。周襄王因為原伯貫打了敗仗,就把原城改封給晉文公。晉文公怕原伯貫不肯乖乖交出城池,因此不得不親自去接收。
果然,原城關(guān)著城門,不讓晉國人進去。原伯貫對手下的人說:“晉國人一進來就要屠城。聽說陽樊的老百姓就是這么給殺光的?!彼麕ьI(lǐng)著兵馬和老百姓日日夜夜地守著城,晉國人打不進去。于是晉文公下了一道命令,要是再過三天還打不進去,就退兵。到了第三天晚上,還是沒能破城,晉文公果然下達了第二天退兵的命令。將士們很是疑惑,著急地說:“只要多留一天工夫,咱們一定能夠把這座城弄到手,怎么也不能退兵?!睍x文公說:“信用是國家的寶貝。為了得到一座城,失了晉國的信用,這可犯不上!”
到了第四天早上,晉文公吩咐將士們排好隊伍,一批一批地離開原城。原城的人瞧見晉國人真回去了,這才知道晉文公真是講信義的。再說他們已經(jīng)聽到了陽樊人并沒有遭到屠殺,于是便在城墻上插了降旗。原伯貫一瞧人心變了,大勢已去,只好順水推舟派人去請晉文公回來,開城投降。從此,晉國在洛陽附近也有了領(lǐng)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