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四川/余淼
宦官,即太監(jiān),是中國古代專供皇帝及其家族役使的奴仆?;鹿僭谙惹睾臀鳚h時期并非全是閹人,自東漢開始,宦官則全由閹人擔任。又稱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等。在中國歷史上,宦官以自己特有的形象與地位不同程度參與到朝代的更迭,乃至整個歷史的進程。通過鞋履文化的角度,透過宦官腳下的鞋履,可以更加深刻且多元地了解官宦這一特殊的歷史角色。
有資料表明,我國最早的宦官出現在殷商時代,據專家考證,甲骨文中已有相關的記載,大致因為當時的宦官數量不多,未形成規(guī)模。確切有記載宦官的資料出現在《周禮》,書中寫到:“宮者使守內,以其人道絕也”。由于宦官的特殊性,生理上的缺陷,導致宦官成為男權社會中一個地位極其卑微的群體。依附于皇權的人群屬性加劇了宦官本身的卑微程度,與權力中心接近卻身份又極其卑微,導致了在數千年的朝代更迭中宦官勢力此起彼伏。中國歷史的宦官制度始終是與君主專制制度聯(lián)系在一起的,而其賴以形成的基本前提之一,就是專制君主的多妻制。這種特有的制度現象,體現在鞋履方面體現在宦官鞋履從普通到專有的趨勢。大致而言,宦官的鞋履自秦漢以來多為平民鞋式,伴隨著朝代演進,宦官逐漸開始在朝堂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權力帶來的野心開始促使太監(jiān)群體試圖提升其政治地位待遇。膨脹的野心和實際地位,形成了畸形的訴求。在與朝臣群體的反復爭斗中,依附于皇權帶來的改變,變現為稱謂、服飾、鞋式等具象化的層面。穿蟒袍,改稱呼,著官靴,成為了許多朝代宦官共同努力的目標。尤其在等級森嚴的朝堂,穿上官靴被宦官視為自己正名的渠道,以及對朝臣群體的反擊。
確切來說,宦官是負責宮廷雜事的奴仆,不得參與國家政務,但因與皇室朝夕相處,能博取皇帝信賴,有可乘之機,有些宦官擔任朝廷大臣。在東漢、唐、明等朝代存在著宦官掌握國家政務大權的情況。早期宦官不一定都是閹人,東漢開始完全使用閹人做宦官。于是宦官出現在政治舞臺上,并且通過各種手段來穩(wěn)固自己的地位?;鹿俚男綇臇|漢開始,逐漸開始與官員鞋式趨近統(tǒng)一。行至明代,吸取了宦官干涉政治的教訓后,皇權開始對宦官階級進行打壓,將其固定于一定的職權范圍之內,并相互依存。清代太監(jiān)靴用青色,總管首領穿長簡靴,其他太監(jiān)部穿角靴。這種鞋式,與官員相近,但有一定的區(qū)別。
歸根結底,宦官的出現為的是服務于皇權,具體來說是服務于皇家的內事。為了保證在服務皇帝及其嬪妃的時候,保持絕對的高質量?;鹿倮蒙磉吽惺挛飦韼椭涮嵘召|量。比如值守夜班的太監(jiān)會在當值時,在自己的鞋里放在蒼耳。這種東西全身長滿了刺,放在腳下必定很扎,人一旦打瞌睡,腳后跟就會碰到它,刺痛感不亞于錐刺,這種來自于鞋底的疼痛感可以保證太監(jiān)在晚上瞌睡時保持清醒。除此之外,一些需要貼身伺候后宮貴人的太監(jiān),為了保證身上沒有異味,不僅會隨身攜帶香囊,在當值之前還會用一些香料熏染鞋履和衣服。畢竟即使被閹割,男性相對發(fā)達的汗腺仍然可能讓腳步散發(fā)難聞的腳臭味道,這種腳臭味一旦在伺候貴人的時候沖撞到了貴人,搞不好便是殺頭的罪過。由于宮內對于穿著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到了清朝中后期,一些太監(jiān)在凈身之前都提前預備好符合規(guī)制的衣物,鞋履往往會準備多雙。相對舒適的鞋子會讓長期保持站立的太監(jiān)減少疲憊感,能夠更好地保持精力為自己的主子效力。
作為中國封建歷史中皇權產物,宦官亦或太監(jiān),宦官其實是皇權的“家奴”,是統(tǒng)治者方便管理朝廷的“替代品”。然而不管歷史上是高光時刻,還是低人三等,宦官自從閹割后,悲慘的人生底色便被注定。從鞋履的角度來看,即使經過上百年的努力,官宦群體終于可以得到穿著皂靴的待遇,但是鞋底里一粒蒼耳又將他們打回了“奴才”的原形。這種封建主義帶來的枷鎖,猶如在無形之中為宦官腳下注入了沉重的鉛塊,讓他們寸步難行,永遠被壓抑著,并形成一種獨特的社會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