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佳
(晉煤集團晉圣億欣煤業(yè)有限公司,山西 晉城 048200)
瓦斯動力災害威脅礦井安全,突出危險區(qū)域瓦斯治理工作嚴重制約采掘生產。實踐證明:開采保護層是一種經濟、有效的區(qū)域瓦斯治理方式[1-2]。在我國淮南、陽泉、平頂山等礦區(qū),保護層開采得到了成功應用[3-5]。晉城礦區(qū)屬于高瓦斯礦區(qū),瓦斯災害嚴重。隨著近年來高強度開采,3號煤層低瓦斯區(qū)域資源逐漸枯竭,開采向高瓦斯甚至突出區(qū)域轉移,瓦斯治理工作十分嚴峻。目前常見治理方法為在地面鉆井抽采配合井下預抽煤層瓦斯技術。然而,采區(qū)準備時間較長,采掘接替緊張。由于歷史原因,晉城地區(qū)鮮有采用保護層開采技術治理煤層瓦斯。開展下保護層開采試驗,提出采用9號煤層作為保護層治理3號煤層瓦斯。開采下保護層工作面后,瓦斯運動轉移規(guī)律等其他內部和外部也發(fā)生變化。所以,綜合晉城礦區(qū)開采條件,進行該情況巖體卸壓力學效應及保護范圍研究,為此項技術應用于晉城礦區(qū)作參考。
晉城礦區(qū)3號煤層平均厚度為6 m,開采強度大,煤層瓦斯含量為10~38 m3/t,屬于高瓦斯煤層。礦區(qū)內含煤地層共有2組,分別為二疊系山西組以及石炭系太原組,共含煤7~11層,煤層總厚13.5 m,其中主采煤層為二疊系下統(tǒng)山西組的3號煤層和石炭系上統(tǒng)太原組的9號煤層和15號煤層。在3號煤層下方約50 m的9號煤層,是低瓦斯煤層,有下保護層開采的自然條件。選擇晉城礦區(qū)某礦9號煤層94302工作面為保護層工作面,進行下保護層試驗。94302工作面是低瓦斯工作面,其工作面走向長度490 m,傾向長度150 m,平均采厚1.5 m,傾角約3°。9號煤層直接頂是粉砂巖,平均厚度為3.9 m。基本頂是細砂巖,平均厚度5.3 m。
煤與瓦斯突出產生于地應力和瓦斯壓力的共同作用。其具體表現(xiàn)為一種異常動力現(xiàn)象,即破壞的煤巖體和瓦斯突然向采掘空間異常拋出[6]。煤與瓦斯突出發(fā)生的條件,可由下式表述
W+λ=A
(1)
式中,W為煤體彈性應變能;λ為瓦斯膨脹能;A為煤破碎到粉煤時的能量。
(2)
式中,σ1,σ2,σ3為主應力,MPa;μ為泊松比;E為煤體彈性模量,MPa。
(3)
式中,V為氣體瓦斯量,m3/t;R為氣體常數,R=8.29 J/mol·K;T為煤-瓦斯體系的絕對溫度;θ為絕熱系數,對于瓦斯θ=1.3;P1,P2為初始和最終的瓦斯壓力,MPa。
由式(3)可以得出地應力、瓦斯壓力以及煤巖體力學性質是誘發(fā)煤與瓦斯突出的重要因素。要想消除或降低煤體突出危險性,應從這三個方面的因素入手。
裂隙導通和煤層滲透性的改變、對被保護層煤體卸壓作用,最能體現(xiàn)保護層的消突效果。保護層開采消突效果評價指標[7]:①煤體力學性質及瓦斯參數;②應力水平;③煤層開采過程中動力顯現(xiàn)特性。
依據規(guī)定[10-11],可知保護層消突保護有效范圍。根據現(xiàn)場情況,得到9號煤層傾角為3°,回風巷、進風巷側防突卸壓角為77°,據此,在保護工作面兩巷道內錯11.5 m作為防突有效區(qū)域,如圖1所示。該有效保護范圍根據經驗推斷,不能普遍適用于煤礦開采,需采取更先進的手段進一步判斷。
圖1 9號煤層開采后3號煤層保護范圍Fig.1 Protection scope of 3# coal seam after mining of 9# coal seam
根據現(xiàn)場實際情況,采用FLAC3D進行仿真模擬,模型尺寸為450 m×300 m×166.7 m。模型單元數為35 100,節(jié)點數為42 474。數值模型網格劃分情況,如圖2所示。
圖2 三維數值模型Fig.2 Three dimensional numerical model
模型邊界條件:模型上部邊界為自由邊界,底部和左右邊界均固定,施加上覆巖層重力。考慮到邊界效應,在采場四周各留煤柱75 m用來消除邊界效應。采用M-C強度準則作為煤巖體屈服破壞判據,對煤巖物理力學參數進行測定,得到數值計算中煤巖力學參數,見表1。
表1 煤巖的物理力學參數Table 1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coal and rock
數值模擬監(jiān)測方案:每開挖10 m,對巖體進行一次平衡計算,共30次計300 m,開挖要滿足充分采動條件。保護層工作面開挖過程中,充分布置監(jiān)測線,實時監(jiān)測上覆巖層及被保護層應力和應變等各項指標。
具體監(jiān)測位置:煤層上方粉砂巖(直接頂),細砂巖(層間關鍵層)和3號煤層頂板、底板。共4條測線,監(jiān)測方案如圖3所示。
圖3 數值模擬監(jiān)測方案Fig.3 Numerical simulation monitoring scheme
3.2.1 上覆煤巖體卸壓效應
下保護層工作面開采后,原巖應力重新分布,且不斷發(fā)生動態(tài)調整。推進過程中,上覆巖層應力云圖如圖4所示。
由圖4(a)知:垂直應力和埋深正相關,埋深增加正應力也增加,應力范圍為6.4~9.0 MPa。從圖4(b)~圖4(d)看出,隨著推進距離增加,上覆巖層卸壓區(qū)范圍逐漸擴大。開挖到100 m時會對被保護層造成影響,上覆煤巖體卸壓效應明顯。為進一步分析上覆煤巖體受保護層采動影響,沿工作面推進方向監(jiān)測不同層位巖層應力變化。監(jiān)測巖層應力曲線,如圖5所示。
圖4 工作面開采過程中覆巖應力云圖Fig.4 Cloud diagram of overburden stress in mining face
由圖5可以看出:煤層直接頂(煤層上方粉砂巖)原巖應力為8.5 MPa,在工作面前方12 m處達到峰值,峰值應力為14 MPa,應力集中系數為1.6,作為工作面開挖推進后,應力劇烈下降至0。此層為冒落帶,已發(fā)生拉應力破壞,不能起到支承作用。煤層上方細砂巖原巖應力為7.1 MPa,工作面前方22 m處應力升高為9.6 MPa,應力集中系數約為1.35,工作面推過后降低為1.2 MPa。3號煤層原巖應力為6.5 MPa,靠近工作面開始增大,從工作面網球35 m處,應力升高到7.9 MPa,應力集中系數為1.1左右,工作面開挖推進過后應力降低為1 MPa左右。得出結論是受采動影響隨著上覆巖層距煤層垂直距離增加而減小,但超前影響范圍變大。
圖5 上覆不同層位巖層應力分布Fig.5 Stress distribution of overlying strata in different layers
3.2.2 被保護層應力演化及膨脹變形規(guī)律
工作面走向距離對被保護層應力演化及膨脹變形的影響,如圖6、7所示。
由圖6看出:工作面開挖推進50 m時,幾乎沒有被保護層膨脹變形,所以開采對被保護層沒有影響。開挖推進至100 m時,膨脹變形開始顯著呈“V”字型分布,最大值為15 mm。再進一步開挖推進,膨脹變形開始呈“U”型分布。在工作面開挖推進至300 m時,膨脹變形轉為呈“W”型分布,膨脹變形在采空區(qū)中部趨于穩(wěn)定,在開切眼和停采線區(qū)域最大。離層裂隙在區(qū)域內發(fā)育。
圖6 被保護層膨脹變形量Fig.6 Expansion deformation of protected layer
由圖7看出:被保護層煤體膨脹變形量在應力降低區(qū)相對較大。被保護層煤體在應力集中區(qū)出現(xiàn)壓縮變形。被保護層膨脹變形率在采空區(qū)中部為4‰左右,采空區(qū)中部為穩(wěn)定卸壓區(qū)域。臨界指標反映了保護層開采后的有效范圍,當膨脹變形率達到3‰視為達到臨界指標。得出被保護層傾向卸壓角為63°,走向卸壓角為60°。
圖7 被保護層煤體卸壓變形規(guī)律Fig.7 Pressure relief deformation law of protected coal seam
在被保護層巷道巷幫向頂板施工鉆孔,通過采動前后鉆孔電視圖像對比觀測9號煤層回采對3號煤層頂板結構的影響。鉆孔示意圖如圖8所示。
圖8 鉆孔示意Fig.8 Drilling diagram
鉆孔施工完畢后用清水對鉆孔進行沖洗,然后用鉆孔電視對鉆孔進行窺視。保護層采前與采后3號煤體圖像,如圖9所示。由開采前圖像可看出:保護層開采前,3號煤層頂煤存在寬度較小的裂隙,可能是受觀測巷道影響形成的。頂煤與頂板巖層之間沒有明顯裂隙,頂板巖層相對完整,裂隙不發(fā)育。從開采后圖像可以看出,頂煤與頂板巖層中的裂隙數量明顯增多。在頂煤與頂板巖層交接處有明顯的裂縫出現(xiàn),其原因為工作面開采后,上覆巖層的移動變形和下部煤層的沉降不一致,所以煤巖層之間出現(xiàn)離層。因為下部煤層較軟,沉降速度比上部巖層大。因此9號煤層開采后會對被保護層煤體造成損傷,而出現(xiàn)的裂縫對瓦斯的吸收有積極作用。
圖9 保護層開采前后鉆孔圖像Fig.9 Borehole image before and after mining of protective layer
(1)根據數值模擬結果得出,工作面開采后,上覆煤巖體采動應力在不同區(qū)域表現(xiàn)不同,卸壓程度隨著巖層距煤層距離的增加而逐漸減小,超前影響范圍隨著巖層距煤層距離的增加而變大。
(2)保護層開采后,被保護層膨脹變形率在采空區(qū)中部為4‰左右,被保護層傾向卸壓角為63°,走向卸壓角為60°。
(3)保護層開采前后,被保護層煤體出現(xiàn)了離層裂隙。而這種裂隙對降低瓦斯含量、瓦斯壓力均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