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雪晴
摘 要:2017高中音樂新課標明確了審美感知、藝術表現(xiàn)、文化理解為高中音樂教學的核心素養(yǎng),這與初中音樂課程的人文性、審美性和實踐性一脈相承。高中“音樂鑒賞”與初中“感受與欣賞”的音樂學習也形成了自然的銜接關系。高中音樂教師應加強與初中教師之間的合作交流,把初高中音樂鑒賞內(nèi)容進行整合,分析兩者的不同要求,對比兩者的深度和廣度,尋找教學內(nèi)容的生長點,這是做好初高中音樂教學銜接的基礎。
關鍵詞:探究;初高中;音樂鑒賞教學;銜接點
引言:
面對“美育”的重要性,我深感音樂教學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初高中階段,正是學生們經(jīng)受磨煉、鍛煉能力、經(jīng)歷青春期等性格與價值觀養(yǎng)成的關鍵時期。初高中音樂教學能否一概而論?怎樣做好初高中音樂教育銜接?基于此,本文就旨在分析初高中音樂教學內(nèi)容銜接點的探尋。
一、整合教材,讓銜接水到渠成
例如中國民歌教學:從人音版七上到九上五本音樂教材看,共設置了七個單元的中國民歌欣賞內(nèi)容,它們依次分別為:草原牧歌、勞動的歌、天山之音、小調集萃、雪域天音、山野放歌、西南情韻。由每個單元的標題可見:草原牧歌、天山之音、雪域天音和西南情韻明確了民歌的地域性;而勞動的歌、山野放牧體現(xiàn)出民歌表現(xiàn)的場合;小調集萃以民歌的體裁命名。而人音版《高中音樂鑒賞》教材以《腔調情韻——多彩的民歌》為第二單元民歌鑒賞的標題,劃分為:高亢的西北腔、獨特的民族風、醇厚的中原韻、飄逸的南國風四個章節(jié),清晰地體現(xiàn)民歌地域風格的特征。
二、發(fā)掘遷移點,讓銜接行之有效
(一)同一類型的不同樂曲。例如在高中《音樂鑒賞》第三單元“鼓舞弦動”——“絲竹相和”這節(jié)內(nèi)容的教學中,《中花六板》與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國樂飄香”中的《歡樂歌》皆為江南絲竹八大曲之一,是中國民族民間器樂作品的典型代表,要想實現(xiàn)初高中教學知識點的銜接,重要的就是抓住這個主題。讓學生對比聆聽同一類型的音樂作品,喚起他們內(nèi)心的聯(lián)覺反應,試著表述對“江南絲竹”曲調的初步感知;通過對“絲”——二胡、琵琶、揚琴等;“竹”——笛、簫等單一音色的聽辨與感知,對其結構、旋律的起伏變化以及加花變奏等創(chuàng)作手法的分析,探究音樂要素的表現(xiàn)作用,從審美角度深入理解作品為何流淌出“清新委婉,細膩典雅”的江南韻味。(二)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例如在“劃時代的音樂大師——貝多芬”的教學中,通過九年級上第五《命運》交響樂第一樂章作為導入,強化“動機”與主題音樂在交響樂中的作用;分辨大型管弦樂隊中不同樂器的音色,以及節(jié)奏、力度的變化在交響樂發(fā)展中的推動力;感受交響樂豐富、濃烈、富于變化的音響特征及情緒變化。由此,引導學生學習聆聽貝多芬的另一種體裁作品———鋼琴奏鳴曲。鋼琴奏鳴曲在貝多芬的改造下,發(fā)展規(guī)模接近交響曲結構,而交響樂是大型管弦樂隊的“奏鳴曲”,可見,了解鋼琴奏鳴曲是深入欣賞交響樂的基礎。貝多芬的第二十三鋼琴奏鳴曲《熱情》是其登峰造極時期的作品,也是200年來音樂會上演奏頻率最高的作品。這首樂曲實現(xiàn)了貝多芬英雄夢想,以完美的格式刻畫出人的深刻、激烈、復雜而宏偉的情感;樂曲的“第三樂章”通過一個音型的反復,帶來暴風雨般的戰(zhàn)斗歡樂與哀傷……
三、對比教學,總結方法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兩兩對比的教學對于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是十分有效的。對于不同風格、不同感情或者不同藝術表現(xiàn)形式的音樂作品來講,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如果能夠采用對比的方式來開展,可以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不同藝術形式、不同風格的具體特點,掌握更多的鑒賞方法。例如,在學唱《保衛(wèi)黃河》時,教師可以引入《愛我中華》這首與它類似的歌曲。教師在學生都了解音樂背景的基礎上,讓學生逐一對照,分析出兩首曲子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比如,相同點是這兩首歌都表達了愛國之情;不同點是《保衛(wèi)黃河》是通過黃河來寄托感情,而《愛我中華》是直接抒發(fā)我們的愛國情感。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鑒賞技巧,還能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
四、傳授學生樂理技巧,輔助學生鑒賞感知
探尋初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銜接點,并不只是單純地給學生選出與教材內(nèi)容相呼應的作品,而是要想著如何促進學生審美感知、藝術表現(xiàn)、文化理解音樂核心素養(yǎng)在特定情境中的表現(xiàn)。音樂教學的銜接點應進行延續(xù)生長點轉化,使得初高中音樂學習銜接具有可持續(xù)性。高中階段的樂理技巧教學內(nèi)容相較而言并不復雜,主要內(nèi)容是音色、節(jié)奏、旋律等音樂的基本要素。如,《c小調第五交響曲》這一作品便以“短—短—短—長”的節(jié)奏開場,并輔以很強的力度,以此展現(xiàn)命運的威嚴、冷酷。同樣,作品中還有很多地方以節(jié)奏、旋律等基礎要素將情感直觀地表現(xiàn)出來?;趯W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教師應當從兩個方面?zhèn)魇诮o學生樂理技巧。首先,教師應當先將這些基礎要素傳授給學生,奠定學生的理論基礎。然后引導學生將節(jié)奏等內(nèi)容與情感聯(lián)系在一起,豐富學生對節(jié)奏等內(nèi)容的鑒賞經(jīng)驗。最后,教師再引入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以音樂作品的節(jié)奏、旋律為基礎,引導學生進行拍手、敲擊、打響指等簡單的、重復性的動作,輔助學生進行感知。如此,教師既能讓學生擁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又能讓學生在實踐中產(chǎn)生較為獨特的審美感知。
結束語:
總之,進行初高中銜接的重點在于激發(fā)學生的聽賞興趣,使得學生自愿在課堂上學習音樂知識之后,還會自己安排時間去聆聽課外作品,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華芳.例析如何做好初高中音樂教育的銜接[J].華夏教師,2020(16):72-73.
[2]劉露.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初、高中音樂課程標準文本銜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9.
[3]尤薇.初高中音樂課程教學銜接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7.
(云南省普洱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