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蘭
思維發(fā)展是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人民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zhì)量”。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咀嚼文本,開啟思維之窗;在閱讀互動中,綻放思維之花;在比較閱讀中,搭建思維之橋,使語文課堂綻放理性的光芒。
一、在文本咀嚼中開啟思維之窗
閱讀應該從咀嚼文本開始,教材里的每一篇課文都是精挑細選的,每一篇課文都包含著編者的匠心。如果我們能帶領孩子們?nèi)ゼ毤毦捉?,孩子們會發(fā)現(xiàn)文章是那么有滋有味,有血有肉。
咀嚼關鍵詞句,與文心共鳴。文章的關鍵詞往往是文章的“文眼”,關鍵句往往是“文心”。文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詞,確定文章的中心。找出“文眼”并不難,難的是如何去咀嚼它、消化它、吸收它,把它變成自己的“閱讀營養(yǎng)”,這就需要老師引領孩子去思考,千萬不能一晃而過。
二、在互動中綻放思維之花
現(xiàn)在的課堂流行小組討論,討論之后要互動交流,討論什么?交流什么?顯然,討論一定要討論有價值的問題,交流一定要交流自己的思考所得,討論的背后不僅僅是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問題,更重要的還是一種思維訓練的問題。
三、在比較中搭建思維之橋
比較閱讀就是把內(nèi)容或形式相近或相對的一組文章放在一起,對比著閱讀。在閱讀過程中將有關內(nèi)容比較、對照和鑒別。這樣既可以開闊眼界,活躍氣氛,使認識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別,把握特點,提高鑒賞力,在比較中為學生與文本搭建思維的橋梁?,F(xiàn)行教材也有這方面的設計,一個單元的主題雖然相同,但文體、寫作手法、表現(xiàn)形式各有不同。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往往忽視了這一點,總喜歡單獨地去學習某一篇課文,這樣不僅效率低下,而且不利于學生思維品質(zhì)的培養(yǎng)。所以我們應該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引領學生比較閱讀。
在比較中領悟文化。相同題材的作品,不同作家由于思想、觀念等差異,寫出來的作品會在選材、立意、情感等方面有許多不同。不同國別的作品因文化傳統(tǒng)不一樣,也會有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通過比較,學生的思維就能活躍起來,成熟起來。
在比較中習得方法,不同的文體特點,也可以通過比較思考來發(fā)現(xiàn)特點,學得方法。例如審議和童話最大的不同在哪,小學生往往分不清,也不是老師講講就能明白的。如果我們把一則寓言和一個童話比較閱讀,孩子們會發(fā)現(xiàn):兩者都充滿幻想,但幻想法則不一樣。童話的幻想以現(xiàn)實生活為基礎,與現(xiàn)實的結合和諧、自然,使事物按照自然的規(guī)律發(fā)展,而寓言則不那么嚴格。這樣就可以在比較中增強思維能力、習得寫作方法。
托爾斯泰說:“知識只有當它靠積極的思維結束而不是憑借記憶得來的時候,才是真正的知識?!蔽覀兊拈喿x教學如果能讓每一個孩子真正多一些理性的思維,靠“積極的思維”獲得“閱讀營養(yǎng)”,我想孩子們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湖南省漣源市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