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劍初
2008年,我首次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五體書展”,那一年,我37歲。
辦展的初衷很單純。1997年軍校畢業(yè)后近十年,因忙于工作,習書成效不大,于2006年底,萌發(fā)了在中國美術館辦個展之念,試圖通過在最高藝術殿堂舉辦展覽,以重壓激發(fā)自己在書法創(chuàng)作方面的潛能。此舉得到恩師劉洪彪先生首肯,并定名為“周劍初五體書法展”。
通過此展的舉辦,我悟出三個道理。
一是態(tài)度決定一切。人的心態(tài)有兩面:向上或退縮。當“五體”展名確定后,當時的我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原因是,篆書從未臨過,隸書是時風,小楷有近20年未寫,行書是自由體,至于草書,除了有草情、草性,其余不值一提。就這個狀況,辦五體書展?心里確實沒底。但既然已確定下來,就沒有回頭箭,一個猛子扎下去,從零開始,遨游于“五體”海洋。我用將近一年的時間,潛心讀書;又用了近半年時間打造37件展品?;仡櫮嵌稳兆?,真可用“痛”“快”來形容。這個“痛”,首先是心理上的憂思、焦慮、郁悶、亢奮;其次是生理上的“亞健康”。不過所有的“痛”都隨著一件又一件作品的完成而抵消,那種“快”感是不可言狀的。
二是細節(jié)決定成敗。所展37件作品,完全按照美術館展廳的格局,預先確定好每件作品的位置、尺寸、書體和文字內容。在我的創(chuàng)作施工圖上,設定了一件巨幅狂草為主打作品,其它五體格式共36件分列四周。每件作品精心打造,反復推敲,每完成一件便勾消一件,每勾消一件,便感到一絲輕松。不可將就,終須講究,講究二字使我悟到了作品創(chuàng)作成功的真諦。不僅展覽獲得好評,而在接下來的展賽中得到很好驗證,全國首屆冊頁展獲一等獎的小楷作品,就是仿照此展的展品完成的。從2008年至2013年五年間,凡參加各類展賽,無一旁落,還入圍了中國書法“三名工程”,并于2010年10月在湖南省美術館舉辦了“五體書法回鄉(xiāng)展”。
三是堅持藝道并進。通過自己舉辦展覽和獲獎的經歷,我越來越感覺到,書家兼習五體的重要性。自2014年5月開始,我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開設“周劍初五體書法首期研修班”,提出了“崇尚經典、注重形式、五體兼習、德藝雙修”的教學宗旨,確立了“愉悅身心、以書養(yǎng)書、弘揚書藝、服務社會”的培養(yǎng)目標。在教學形式上,系統(tǒng)梳理五體書法發(fā)展脈絡,突出五體書法的臨習與創(chuàng)作,著重潛修自作詩文。堅持課堂教學與采風見學相結合、互動教學與個別指導相結合、臨帖創(chuàng)作與研討交流相結合、書齋歷練與參賽辦展相結合。
“雨聲吹海立,流轉韶光急。”轉眼間,又過了12年,在我年近半百之際,依舊以“五體”書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第二次個人書展,這不僅是將12年所思所想化成墨跡,向關心厚愛我的老師、家人、朋友匯報階段性學書成果,更是一次自我加壓,提升自己學書水平的歷練。
整整三十年,戎馬倥傯,筆墨不歇,是火熱的軍營培養(yǎng)了我、鍛造了我。盡管在書法上我已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我深知書海無涯,尤其一直致力于五體的發(fā)展方向,自然要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
從戎卅載無虛度,耕墨千轍再遠行。我更愿意將此次“半百展”當成我書藝之路,甚至是我人生之路的新的開始。■
周劍初 自作詩《謁韶山》 246×94cm 紙本 2020年
周劍初 自作詩《聚首黃金臺》 195×100cm 紙本 2020年
周劍初 石鐘山記 98×68cm 紙本 2020年
周劍初 蘭亭序 180×24cm×4 絹本 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