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明軍 董玉梅
文? 題
請以“刻在心中的 ________”為題寫一篇作文。
要求:先把題目補充完整,體裁不限,不少于600字。
思路點撥
縱觀2020年中考作文,命題作文占半壁江山,半命題作文在命題作文中又占三分之一。命題大多著眼于學生生活,既可以寫自己的生活經歷,也可以聯(lián)系時事熱點,如山西“那一刻的綻放”與“藏在心底的________”、湖北宜昌“加點________,調出生活好滋味”、四川樂山“留住________”、四川德陽“美的瞬間”、四川廣元“那一刻,讓我成長”等。對此題也一樣,可以寫“生活經歷”或者“成長感悟”,也可以聯(lián)系時事熱點談感想和認識。
這是道半命題作文?!翱獭笔莿釉~,原意指用刀子在竹、木、玉、石、金屬等物品上雕刻花紋、文字等,這里指把生活中的某一事物牢牢記住,就像刻在心中一樣,留有深深的印痕。那么,如何寫好此題呢?
1.別出心裁補題。半命題作文首先要補題。能讓我們“刻”在心中的事物,一定撞擊過我們的心靈,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并且今后也難以忘記。比如以“感動”為關鍵詞,那就去捕捉讓你感動的素材;以“善良”為關鍵詞,就去打撈那些善良的人和事。找到刻在心中的東西,然后別出心裁,換一種方式補題,效果會截然不同。比如,寫一群少先隊員烈日下幫助清潔工打掃街道的故事,就可把題目補為“刻在心中的紅領巾”;寫一位老奶奶跌倒了,大家一反“常態(tài)”,爭著去扶,就可把題目補為“刻在心中的‘!”,這個題目,定能讓人眼前一亮。
2.立意要新穎別致。寫此題,避開常見立意,另選角度立意,效果會更好。比如從反面立意,將一些丑惡現象或反面人物深深刻在心中,然后提出批評,呼喚正義、崇高精神等;又如寫自然美景,先著力描繪,然后借景抒情,或與人生哲理結合起來,升華主旨,給人以啟示。
3.廣開門路選材。在選材上,可遵循“兔子要吃窩邊草”的原則,即圍繞自己的生活選材,選自己親身經歷或最熟悉的事來寫,這樣才能得心應手。不過思維不能因此受到限制,要進行發(fā)散,多角度、全方位甄選素材。如可以把熱點事件和話題納入作文中,也可以將名家名言,歷史人物、事件,文學作品中的藝術形象等用作素材。
構思一:刻在心中的美景。抓住“美景”一詞,這里的“景”既可以是自然、人文景觀,也可以是感受到的生活實景與真情,而“美”表示所寫的內容是令人賞心悅目的。比如,家鄉(xiāng)是溫暖的,無論我們身在何處,經歷何事,都抹不去對家鄉(xiāng)的記憶。而家鄉(xiāng)的“景”是最親切的、印刻在心底的。可以寫家鄉(xiāng)的美景,描繪那堵坍塌的墻曾經的模樣;展現家鄉(xiāng)四季不同的美;帶讀者領略那條承載了你兒時記憶的小河……這些風景可能不及名勝古跡美,但在我們心里是獨一無二的,將這份獨特的情感表達出來,表達對心靈港灣——“家鄉(xiāng)”的熱愛。
構思二:刻在心中的眼神。如歌詞“像一陣細雨灑落我心底,那眼神如此神秘,我不禁抬起頭看著你,而你并不露痕跡”中所寫,眼神具有多種含義,一個不經意的眼神會給我們帶來別樣的感受。除父母家人之外,學生和老師接觸的時間最久,不同的老師眼神也是不同的,有嚴厲的,有慈愛的,有充滿鼓勵與期待的……即便同一個老師,在不同的情境中也會有不同的眼神,可以捕捉最特別的眼神,加入對老師的外貌、神態(tài)描寫和自己看到眼神后的心理描寫,將這件事寫下來。
構思三:刻在心中的那個人。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有一個人,在無盡的回憶里揮之不去。也許是他的聲音、容貌讓人念念不忘,也許是他的行為、動作引人注意,也許是他的語言、性格別具一格。比如,寫某位性格獨特的同學,是班級里的開心果,行事風風火火、愛表現,喜歡表達自己,但在快樂的外衣下,卻有一顆脆弱的心,特別愛哭,受到批評或者感到委屈,眼淚就如金豆子般不停地往下掉……這樣的人物是不是讓人忍俊不禁?
構思四:刻在心中的那件事。寫事,重在將事情記敘下來,把思想或道理蘊含其中??蛇x的素材范圍不算大,但也不算窄,家中事、學校事、社會事都可入文。比如,一天,你和伙伴去逛街,剛走到路口就聽見一陣吵鬧聲,然后迅速被一群人包圍,和他們一起目睹了一件讓人“瞠目結舌”的事。要注意,寫事也離不開寫人,因此除了介紹事情的來龍去脈,也要刻畫人物的形象,而且,還要揭示事件折射的人生哲理或引發(fā)的思考。
佳作展示
刻在心中的那抹色彩
谷城縣谷伯中學? 楊汝迅
每當看到相同的顏色,我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一年前的那個夏天——
暴雨如注!暴雨如注!2020年的那個梅雨季節(jié),雨帶賴在了長江中下游的上空不肯離去,每天都是電閃雷鳴,大雨如注。一時間,四處告急,武漢城里處處看“?!?,南京理工大學被人戲稱為“南洋大學”。安徽、江蘇、湖北的一些農村,房子被淹得只剩下了屋頂,莊稼幾乎“全軍覆沒”。我的故鄉(xiāng)在蘇北大平原上,那些日子,同樣是陰雨綿綿,時不時就會有些地勢低洼的街道被淹,于是有人在微信上調侃:求求你白娘子,快走吧,許仙真不在我們這兒……
哪里有險情,哪里就有解放軍戰(zhàn)士的身影。從電視新聞中,我們看到,一隊隊解放軍官兵,冒著狂風暴雨,去救人,去護堤。他們或背著老人,或推著沖鋒舟,在洶涌的洪水中艱難行走;他們或背著沙袋,或打著木樁,在危險面前奮不顧身……為了節(jié)省時間,他們就坐在路邊啃饅頭,啃完繼續(xù)投入戰(zhàn)斗,那是一種怎樣的堅強啊!
突然,一個畫面深深震撼了我:一條大河波濤翻滾,水已快淹到壩頂,遠處白茫茫一片;近處是一條泥濘不堪的河堤,解放軍戰(zhàn)士身穿救生衣,一個挨著一個倚在編織袋旁休息,疲憊寫滿每一張年輕的臉。遠遠望去,沾滿泥水的迷彩服,黃色的救生衣,還有那臟兮兮的臉,匯成了天地間最獨特的色彩。
這抹色彩看上去沒有什么美感,灰暗的色調亂糟糟地搭配在一起,極不協(xié)調。是啊,滿是黃泥水的迷彩服怎么可能再迷人?滿是泥巴的臉怎么可能再秀氣?再加上昏暗的天空、混濁的河水,這樣的畫面怎么可能賞心悅目?
可是,這抹色彩雖然猛地看上去不協(xié)調,沒有美感,但只要仔細端詳,你就會覺得,這是多美麗的一道風景??!因為,在這抹臟兮兮的色彩背后,是一個個年輕的生命,是一幅幅抵御洪峰的畫面,是一曲曲感人肺腑的奉獻之歌……
一年前的洪水已退,但那抹特別的色彩,那群最可愛的人,已深深刻在我的心中,讓人難以忘懷。
點? 評
1.描繪具體,畫面感強,給人震撼。解放軍戰(zhàn)士抗洪搶險的過程中,坐在泥地里休息的畫面,并不會引起太多人的注意。不僅因為這個畫面在電視新聞中一閃而過,更因為這個畫面確實色彩暗淡,毫無美感。但作者敏銳地捕捉住了這個畫面及其蘊含的意義,通過描寫和議論,把對解放軍戰(zhàn)士的贊美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2.圍繞主題行文,環(huán)環(huán)相扣。行文過程中,作者緊緊圍繞“刻在心中”構思,先寫長江中下游遭遇暴雨,引出解放軍戰(zhàn)士參加抗洪搶險;再由此引出戰(zhàn)士們在河堤上休息的畫面,點出那是一抹“獨特的色彩”;接著,以反問的語氣,對這抹色彩進行了評議,點出其美麗所在;最后,告訴讀者,那抹色彩已深深刻進腦海,回扣題目,收束全文。文章環(huán)環(huán)相扣,一氣呵成。
刻在心中的古巷
谷城縣谷伯中學? 饒國鑫
古巷深深深幾許,刻在心中難忘記。
兒時的記憶都可濃縮進一條古巷,白墻黛瓦,爬山虎不急不忙地繞上屋,鄰里的院子間也沒有高高的圍墻,只有稀疏幾叢海棠。
最令我難忘的是巷子深處的老婆婆,她家的后院有棵很大的桂花樹。當秋風染黃了桂花樹,葉中星星點點的金黃,若繁星,似殘陽。此時,風也變成了淺淺的黃色,拂過心間,蕩在臉龐。每當這時,我們幾個頑皮的孩子便會蹦跳著跑進婆婆的院內,纏著她打桂花,做成糕點。
記憶中她家的鐵門銹跡斑斑,屋瓦碎了大半,院子的鐵絲上曬著的棉絮和幾條草席似乎就是她的全部家當。她沒有兒女,喜歡看著孩子們出神地笑。
我們望著她的身影在蒸氣中忙碌,一掀蒸籠蓋,滿院飄香。她還將桂花釀成桂花酒,軋成桂花糖,讓我們給鄰居們送去,送得多的孩子還有獎勵。
酒香不怕巷子深,桂花酒的魅力沒人可以拒絕,甜絲絲的,醉人心扉。酒的香,酒的醇,在少女的笑窩里打漩,在老人的皺紋間舒展,攜著暖人的情,成為了血液中流淌的溫度。
淡墨水彩,是童年的主色調。
前些日子,搬家后的我第一次回到古巷。五色的霓虹燈交相輝映,門外的招牌上鮮艷的幾個大字招攬著顧客,古建筑已被翻新,建起了高墻。
婆婆的故居已被改作了賣點心的店鋪,穿著圍裙、持著大喇叭的售貨員在門口兜售桂花糕:“小姑娘,來嘗嘗吧,我們店的桂花糕是古法制作的!”大喇叭刺耳尖銳的雜聲刺得我鼓膜生疼。耐不住她的熱情,我買了一盒品嘗。一入口,便是糖和香精的味道,蒸的時候沒把握好火候,花的清香已蕩然無存,唯有一絲苦澀。向前走去,驚奇地發(fā)現昔日的桂花樹已被砍去,只剩一截枯死的樹樁。慢慢地,我坐在樹樁上,任憑漸沉的夕陽將我的剪影拉得很長,很長。
這已不是我認識的古巷了。不知從何時開始,這個我本應無比熟悉的地方竟變得如此陌生,但是我,該向何處,去尋找兒時的古巷?
遠處一個孩子的風箏斷了線,在孩子的哭鬧聲中,我目送著它漸飛漸遠……
點? 評
1.將人生經歷、生活經驗和社會見聞等形象化、細節(jié)化,并且將獨特的感悟匯入其中。本文作為描述家鄉(xiāng)變化的記敘文,非常精彩。文章前半部分,作者從童年切入,將童年趣味、鄰里相處、民俗文化等元素細節(jié)敲碎描述,展示了一幅記憶里熟悉的古巷風貌圖。后半部分以現在的視角切入,將今天的古巷與商業(yè)化的旅游景點結合,巧妙地寫出家鄉(xiāng)的變化,同時又反襯出對家鄉(xiāng)的陌生感。在這變化的背后,體現出作者不可多得的細致與思考。
2.在作文中挖掘深度,寫出情懷,展現內涵。那么多人寫古巷,可有幾人寫出古巷的精髓?能從俗套中展示新穎的細節(jié),這便是創(chuàng)意作文的重點!在文中,作者用淡墨水彩的顏色和桂花糕的清香將熟悉與陌生聯(lián)系起來,它們不僅是一種感覺,更是一種具象化的勾連。這一勾連,已經超越了熟悉與陌生的對立關系,將之重新聯(lián)通。世界在變化,城市在變化,古巷在變化,我們的認知肯定也在變化,可是,有什么是不變的呢?作者回到古巷,親身觸摸家鄉(xiāng)的一草一木,用行動感知古巷的變與不變。這樣的寫法會讓我們想到什么?我們應該怎么去寫?除卻新穎的視角和深刻的思考,作者的文筆同樣出色:清新優(yōu)美的語言,在細微之處泛起情緒的漣漪。例如“我們望著她的身影在蒸氣中忙碌,掀蒸籠蓋,滿院飄香”“遠處,一個孩子的風箏斷了線,在孩子的哭鬧聲中,我目送著它漸飛漸遠……”不得不說,本文實屬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