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雄科,王 中,范 輝,楊賀然,王俊昌,湯偉江
(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705研究所,陜西西安710077)
超高速水下航行體利用超空泡技術具有的減阻效應,實現(xiàn)了超高速航行。在超高速航行體的航行過程中,加速段是空泡形成階段[1],該階段空泡由局部空泡發(fā)展為超空泡,雷體的流體動力特性發(fā)生很大改變[2],航速在0.08 s內從30 kn迅速增長到200 kn左右。
航速跨度大時,常規(guī)舵機舵面因處于全沾濕狀態(tài),舵機伺服系統(tǒng)無法到達操舵要求,而雙自由度舵機伺服系統(tǒng),不僅可以控制舵面偏轉改變舵角,還能通過減小舵面的沾濕面積改變舵效,滿足超高速航行體的控制要求。
在航速迅速變化過程中,舵板會承受水流產生的瞬態(tài)沖擊載荷,由于舵面直接與雙自由度舵機傳動機構相連,所以校核齒輪箱與傳動機構的抗沖擊能力是必要的。
旋轉機構是控制舵面偏轉改變舵角的執(zhí)行機構,設計中采用了九級齒輪減速機構,減速比約為803。機構輸出軸的軸端通過過渡塊與舵板固定連接,連接方式均為螺栓連接,裝配圖如圖1所示。
超高速航行體在加速階段,舵板上的瞬態(tài)沖擊載荷會對旋轉結構產生影響。根據(jù)經驗,對機構最后一級傳動與齒輪箱影響最大,通過三維建模軟件UG導出實體模型,并導入到Ansysworkbench軟件中進行仿真分析[3],驗證結構在沖擊下的瞬態(tài)動力學響應。
圖 1舵板裝配圖Fig. 1 Rudder plate assembly draw ing
1.1.1 模型前處理
瞬態(tài)動力學分析是在隨時間變化載荷下分析結構變化并確定動態(tài)響應的分析方式。將模型導入軟件中,采用45鋼材料[4],泊松比 μ=0.3, 彈性模量E=2.0×105MPa ,質量密度 ρ=7 850 kg/m3,網格劃分采用四面體單元逼近模型,網格大小為2 mm,共生成86385個節(jié)點,52330個單元。結合轉軸的實際工作條件,在軸承與軸連接面上添加Cylindrical Support,只保留軸的切向轉動自由[5],在軸上齒輪齒面接觸處添加摩擦接觸,摩擦系數(shù)為0.1[6]。在與舵板連接的軸端處,施加從0開始均勻增長的沖擊載荷,增長時間為0.08 s,值為100 N ·m。添加結果如圖2所示。
1.1.2 結果分析
在瞬態(tài)動力學仿真計算后,查看結構總變形、等效應力以及等效位移云圖,如圖3所示。
圖2 旋轉機構載荷與約束加載模型Fig.2 Load and constrained loading model of rotating mechanism
根據(jù)分析結果可知,輸出軸總的最大變形為0.0030081mm,最大等效應力為160.14MPa,都發(fā)生在舵板連接的螺栓孔中,最大等效應力低于材料的屈服極限355MPa,最小安全系數(shù)為1.5611,說明輸出軸韌性滿足設計要求,可以承受瞬態(tài)沖擊載荷。
旋轉機構輸出軸為齒輪軸,為了防止齒輪嚙合的激振頻率接近軸的固有頻率而發(fā)生共振[7],需要對輸出軸進行模態(tài)分析。經分析,得到軸的各階振型如圖4所示,固有頻率如表1所示。
齒輪嚙合的激振頻率[8]為:
圖3 旋轉機構強度校核結果Fig.3 Rotating mechanism strength check results
圖4 前7階模態(tài)振型圖Fig.4 Figure of the first seven modes
表1 旋轉機構輸出軸模態(tài)頻率與振型Tab.1 Mode frequency and shapeof output shaft of rotating mechanism
式中:Z為齒輪軸上的齒數(shù),值為31,n為軸的轉速,頻率約為0.58 Hz,激振頻率與軸的固有頻率差距較大,不會發(fā)生共振。
展開機構通過2個短軸帶動旋轉機構和舵板一起做展開運動,改變舵板的沾濕面積,采用8級齒輪傳動,傳動比約為235.2。在受到沖擊載荷時,整個旋轉機構對展開機構最后一級嚙合齒輪產生力矩,驗證該機構最后一級齒輪在沖擊載荷下的響應。
將模型導入workbench的Transient Structural模塊中,同樣采用45鋼材料,自動生成網格,得到31094個節(jié)點,17204個單元。對兩齒輪添加Body-Ground的旋轉副,在主動輪的旋轉副上添加joint load,類型為rotational velocity,速度值為0,被動輪上添加jointload,類型為moment,值為50 N·m,方向與齒輪轉向相反,兩齒輪齒面上添加摩擦接觸,添加結果如圖5所示。
圖5 展開機構輸出級齒輪載荷與約束加載模型Fig.5 Load and constrained loading model of output gear of expansion mechanism
仿真時間設為0.08 s,結構總變形、等效應力以及安全系數(shù)如圖6所示。
由仿真結果可知,最大變形為0.053187mm,最大等效應力為534.25MPa,出現(xiàn)在兩齒面嚙合處,高于材料的屈服極限355 MPa,從安全系數(shù)中可以看到最小安全系數(shù)為0.4679,說明使用該材料時,在載荷沖擊工況下展開機構輸出級嚙合齒輪會發(fā)生破壞變形,需要選用屈服極限更高的材料或對其進行熱處理提高齒輪韌性。
旋轉機構齒輪箱分為上蓋板、箱體以及下蓋板3部分組成,通過螺栓連接。其中,輸出軸上的軸承安裝在上蓋板的孔中,在舵面受到載荷沖擊時,減速箱體同樣會受到沖擊,對箱體的校核同樣重要。
將箱體實體文件導入workbench的Transient Structural模塊中,材料采用Q235結構鋼,泊松比 μ=0.3,彈性模量E=2.0×105MPa ,質量密度 ρ=7 800 kg/m3,網格劃分采用四面體單元逼近模型,網格大小為2 mm,生成121870個節(jié)點,68150個單元。箱體與蓋板間的約束為Bonded[9],在減速箱兩側面的螺栓孔中添加Body-Ground的旋轉副,只保留減速箱繞X軸旋轉的自由度;與阻尼盤連接的螺栓孔上添加joint load,類型為rotational velocity,速度值為0,與展開機構輸出軸配合的螺栓孔中添加joint load,類型為moment,值為100 N·m,舵面施加在上蓋板軸承孔中的力矩為100 N·m。約束與載荷添加結果如圖7所示。
圖6 展開機構輸出級齒輪校核結果Fig.6 Check results of output gear of expansion mechanism
圖 7旋轉機構減速箱載荷與約束加載模型Fig.7 Load and constrained loading model of rotating gear reducer
仿真時間設為0.08 s,結構總變形和等效應力如圖8 所示。
圖8 旋轉機構減速箱校核結果Fig.8 Check results of rotating gear reducer
根據(jù)分析結果可知,減速箱總的最大變形為0.01244mm,發(fā)生在與上蓋板的軸承孔中,最大等效應力為155.56MPa,小于Q235的屈服極限235MPa,說明箱體結構設計與材料選用可以承受該工況下的載荷沖擊。
本文針對超高速水下航行體在加速過程中,由于速度跨度大導致雙自由度舵機承受較大瞬態(tài)沖擊載荷的工況進行了仿真校核,通過建立旋轉機構輸出軸、減速箱體和展開機構最后一級齒輪副的多剛體動力學仿真模型,進行有限元分析計算,校核各結構抵抗沖擊的韌性,并對旋轉機構輸出軸進行模態(tài)分析,仿真與校核結果為機構優(yōu)化設計提供了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