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政琪高學杰,3童堯 韓振宇徐影
1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氣候變化研究中心,北京100029
2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100029
3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氣象災害預報預警與評估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南京210044
4營口市氣象局,遼寧營口115001
5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北京100081
新疆地區(qū)位于中國西北部,面積占中國陸地國土面積的六分之一,地處亞洲大陸腹地,遠離海洋,四周被高山環(huán)繞,地形地貌有“三山夾兩盆”之稱(由北向南分別是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及準噶爾、塔里木盆地)。其氣候特征明顯,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干旱、半干旱氣候。整個區(qū)域內(nèi)覆蓋了高山、沙漠、湖泊、冰川凍土和森林、草地植被,生態(tài)系統(tǒng)復雜且脆弱,受氣候變化的影響明顯(秦大河,2002)。自20 世紀80年代末以來,新疆地區(qū)的氣溫和降水均呈增加趨勢,其中氣溫東西向增速大于南北向,降水量增量西部多于東部,整體上出現(xiàn)“暖濕化”現(xiàn)象(施雅風等,2002;《新疆區(qū)域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編寫委員會,2013;Wang et al.,2017)。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新疆地區(qū)氣候未來進一步的變化,得到了政府和公眾的廣泛關(guān)注。
全球氣候模式是進行氣候變化模擬和預估研究的主要工具,使用如CMIP5(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較計劃)全球模式模擬集合,開展中國地區(qū)的分析工作有很多(例如:Xu and Xu,2012;Chen,2013;Chen et al.,2014;Dong et al.,2015)有部分研究針對西北和新疆地區(qū)進行,均指出新疆地區(qū)未來氣溫將升高、降水將普遍增加的較一致性結(jié)論,但在變化的具體數(shù)值和空間分布上存在一定差異(徐影等,2003;許崇海等, 2008;姜大膀等,2009)。
全球氣候模式分辨率一般較低,對區(qū)域尺度氣候及其變化的模擬存在不足,一般需要使用高分辨率的區(qū)域氣候模式進行動力降尺度,特別是在新疆這一地形復雜、氣候多樣的地區(qū)。在使用區(qū)域模式進行中國未來氣候變化預估方面也有很多工作,但具體針對新疆和西北地區(qū)的分析相對較少,與全球模式研究結(jié)果一致,未來新疆地區(qū)的升溫和降水均明顯增加,在21世紀末期高排放情景下變化幅度更大,且盆地與山區(qū)間變化存在差異(高學杰等,2003;吳佳等,2011;于恩濤等,2015;Wu et al.,2016;李東歡等,2017; Hui et al.,2018;于恩濤和孫建奇,2019)。
近年來Gao et al.(2018)完成了一套在多個全球模式和不同溫室氣體排放情景結(jié)果驅(qū)動下,RegCM4區(qū)域氣候模式對東亞21世紀氣候變化的系列模擬預估,為更好地分析新疆地區(qū)未來氣候變化及不確定性提供了有利條件。因此,本文將基于這套模擬結(jié)果開展相關(guān)分析。
意大利國際理論物理中心(The Abdus Salam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Theoretical Physics)的RegCM 系列區(qū)域氣候模式(Giorgi et al.,2012),是應(yīng)用于東亞和中國區(qū)域最多的區(qū)域模式之一,在當代氣候模擬、氣候機理分析和未來氣候變化預估等多方面有著廣泛的研究,取得大量成果(Gao and Giorgi,2017)。
本文中模擬使用新版RegCM4進行,Gao et al.(2016)經(jīng)過一系列對比試驗得到其在中國區(qū)域應(yīng)用的最優(yōu)組合,并在此基礎(chǔ)上對陸面參數(shù)(包括地表覆蓋率和地表反射率等)進行更新和改進,從而最終形成一個適用于東亞地區(qū)氣候模擬的版本(Gao et al.,2017)。模式的模擬范圍選用CORDEX(區(qū)域聯(lián)合降尺度計劃;Giorgi et al.,2009)東亞區(qū)域,水平分辨率為25 km×25 km,垂直方向為23 層。
試驗中RegCM4運行所需的初始場和每6小時更新一次的側(cè)邊界驅(qū)動場,分別來自5個不同CMIP5全球模式的歷史試驗和不同典型濃度路徑RCP4.5、RCP8.5(Van Vuuren et al.,2011)下的氣候變化預估結(jié)果,積分時間為連續(xù)的1971~2098年,試驗中的溫室氣體濃度在2005年前使用觀測值,2006年后分別使用上述兩種排放情景的數(shù)值。各全球模式的名稱、機構(gòu)和水平分辨率等信息在表1中給出。參加CMIP5的全球模式有40多個,這是其中分辨率較高的幾個,選用這5個模式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每6小時一次的模式結(jié)果的可獲得性;另一方面,全球模式和其所驅(qū)動的區(qū)域模式的水平分辨率差別不能太大。以往分析表明,這5個全球模式對中國區(qū)域氣候也有較好的模擬能力(Jiang et al.,2016)。
本次區(qū)域氣候模式模擬的集合在本文中簡稱為ensR,相應(yīng)的全球模式結(jié)果的集合則簡稱為ensG。文中用于檢驗其對新疆地區(qū)當代平均氣溫、降水模擬能力的觀測資料為CN05.1格點數(shù)據(jù)集(吳佳和高學杰,2013),該數(shù)據(jù)集基于中國2416個氣象站的觀測,使用距平逼近插值方法制作而成,水平分辨率為0.25°×0.25°。為方便對比分析,將ensR 的模擬結(jié)果統(tǒng)一插值到CN05.1的格點上。
圖1中給出新疆及中國境內(nèi)臨近地區(qū)(34°N~49°N,73°E~96°E)的地形分布,由圖中可以看到,RegCM4對新疆地區(qū)“三山夾兩盆”的獨特地形有較為準確的描述。此外本文根據(jù)1500 m 等高線,將新疆大致劃分為五個分區(qū),第I分區(qū)主要包含阿爾泰山、巴爾魯克山、和布克賽爾區(qū)域山地以及塔城地區(qū);第II 分區(qū)包含整個天山山脈;第III分區(qū)則主要包含北部昆侖山;分區(qū)IV 包含準噶爾盆地及其東部淖毛湖地區(qū);分區(qū)V 包含塔里木及其東北部的吐魯番和哈密盆地等。
選取模擬中的1986~2005年作為當代時段,2041~2060年和2081~2098年分別作為21世紀的中期和末期。所分析的變量除地面氣溫和降水兩個基本變量外,還包括積雪、模式輸出的總徑流(地表產(chǎn)流量與地下產(chǎn)流量之和)和表層(10 cm)土壤濕度,以及用于分析極端事件變化的5個極端氣候指數(shù)(Zhang et al.,2011):TXx(每年中日最高氣溫的最大值)、TNn(每年中日最低氣溫的最小值)、T35D(每年中日最高氣溫超過35°C的日數(shù))、RX1day(每年中一日最大降水量)和CDD(每年中連續(xù)無降水日數(shù))。
表1 用于驅(qū)動RegCM4的5個CMIP5全球氣候模式信息Table1 Information for thefive CMIP5 driving models
圖1 RegCM4對新疆及境內(nèi)周邊地區(qū)地形分布的描述(單位:m)。虛線表示文中劃分的五個分區(qū),分別為分區(qū)I:包含阿爾泰山、巴爾魯克山及周邊;分區(qū)II:整個天山山脈;分區(qū)III:昆侖山北部;分區(qū)IV:準噶爾盆地及周邊;分區(qū)V:塔里木盆地、吐魯番盆地及周邊Fig.1 Topography over Xinjiang and the surround areas(units:m).The dashed line indicates the five subregions used for the present study:I,Altai and Balluk mountains and their surrounding areas;II,Tianshan Mountain;III,northern part of Kunlun Mountain;IV,Junggar Basin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V,Tarim and Turpan Basinsand their surrounding areas
RCP4.5對應(yīng)中等溫室氣體排放路徑,一般認為可能和實際情況更接近;RCP8.5對應(yīng)排放路徑的高端,可以更好的看到氣候系統(tǒng)對溫室氣體強迫的響應(yīng)。因此參照Shi et al.(2016),本文所進行的分析,即重點針對更關(guān)心的21世紀中期RCP4.5和末期RCP8.5進行,此外給出了區(qū)域年平均氣溫和降水在21世紀的變化。需要說明的是,RegCM4在各個模擬中表現(xiàn)出了較好的一致性,無論是誤差特征還是未來變化信號,因此為簡明起見,下文的分析中一般不再對模擬和預估中的一致性進行一一說明。文中所給出的區(qū)域平均值范圍為新疆以內(nèi)的結(jié)果。
圖2a、c、e分別給出當代年平均氣溫的觀測、及ensG和ensR 的模擬結(jié)果,各模擬觀測之差在不同分區(qū)的平均值則在表2給出。觀測中依地形分布,氣溫高值和低值區(qū)分別出現(xiàn)在盆地和高山地帶,其中分區(qū)V 的塔里木和吐魯番盆地氣溫最高,在12°C以上;低值最大的地方出現(xiàn)在分區(qū)III的昆侖山,在-6°C~-8°C間(圖2a)。ensG 和ensR 整體上均能夠模擬出新疆地區(qū)盆地氣溫高、山地氣溫低的分布形態(tài),但ensR 更好的刻畫了氣溫分布的空間細節(jié),如天山山區(qū)的低溫與其西側(cè)伊犁盆地的高溫對比這一特征,在ensR 中得到了很好的描述,在ensG 中則沒有。全球模式由于不能分辨出相對較小尺度的地形,引起了其在天山地區(qū)(分區(qū)II)較大的暖偏差(2.4°C,表2)。ensR 在山區(qū)有一定的暖偏差,但在盆地沙漠地區(qū)則有較大的暖偏差,在分區(qū)IV 準噶爾盆地達到3.0°C,其原因除RegCM4本身的誤差外,也可能和盆地地區(qū)缺少氣象臺站觀測,引起的CN05.1在這些地區(qū)數(shù)值的偏差有關(guān)。新疆地區(qū)平均,ensG 為冷偏差(-1.2°C),ensR 為暖偏差,但數(shù)值偏小一些(0.5°C)。
圖2b、d、f 分別給出當代年平均降水的觀測結(jié)果、ensG及ensR 模擬結(jié)果。由圖2b可見,新疆地區(qū)的降水主要在山區(qū),其中分區(qū)II 的天山山脈數(shù)值最大,達到500 mm 以上;盆地降水則較少,塔里木盆地東部至羅布泊地區(qū)降水量低于50 mm。從降水的空間分布上看,相比ensG,ensR 能更好的模擬出山地與盆地的降水差異,但其在山地地區(qū)存在較為明顯的高估,在分區(qū)I和II的偏差值在1.5倍左右(表2),在昆侖山地區(qū)ensR 和ensG誤差則均達到2.5倍左右。ensG 在分區(qū)V 模擬的降水也偏多,在2倍以上。區(qū)域平均而言兩者的誤差值接近,均為1倍左右,但ensR 更多是由于山區(qū)降水偏多引起的,其原因,除模式本身的誤差外,所使用觀測資料的不確定性也可能有較大貢獻,如高山和沙漠腹地氣象臺站的缺乏導致這些地區(qū)降水的低估和高估等(吳佳等,2011)。
表2 ensG/ensR 模擬的當代各氣候要素與觀測結(jié)果在新疆地區(qū)及各分區(qū)區(qū)域平均的偏差Table 2 Regional mean bias of the climate variables in the present day over Xinjiang and its subregions between ensG/ensR and observations
圖3a、d、g 分別給出當代TXx 的觀測和模擬結(jié)果。觀測中(圖3a)盆地區(qū)域的TXx 明顯高于山區(qū),其中塔里木盆地的東北部及準噶爾盆地中部的數(shù)值超過40°C。與平均氣溫結(jié)果類似,ensR 的模擬結(jié)果在空間分布上與觀測結(jié)果更為接近,但在盆地區(qū)域存在高估,其中分區(qū)IV 與分區(qū)V 的區(qū)域偏差分別為2.0°C、1.7°C(圖3g、表2)。而ensG的模擬結(jié)果不同地形間差異較小,在天山地區(qū)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估,平均偏差達到6.0°C(圖3d、表2)。整個新疆地區(qū)平均,ensG 和ensR 均為較小的暖偏差,數(shù)值分別為0.3°C和0.7°C。
TNn 的觀測和模擬特征和TXx 類似(圖3b、e、h),高值出現(xiàn)在盆地地區(qū),低值出現(xiàn)于山區(qū),ensR 提供了更多空間分布的細節(jié)。總體而言全球和區(qū)域模式都傾向于低估TNn 值,它們在各分區(qū)的模擬偏差一般均為負值,其中ensR 在山區(qū)的低估明顯,盆地偏差較小,ensG 則在天山地區(qū)的誤差相對較小,區(qū)域平均而言兩者數(shù)值接近,分別為-3.8°C和-3.6°C。
圖3c、f、i 為T35D的觀測及ensG、ensR 的模擬結(jié)果。觀測中的T35D均出現(xiàn)于盆地,大值區(qū)位于塔里木盆地東部和準噶爾盆地南部等地,在塔里木盆地東部地區(qū)高溫日數(shù)超過50 d(圖3c)。ensG 的模擬結(jié)果在盆地地區(qū)存在較為明顯的低估,其中分區(qū)V 的偏差達到了-7 d。而ensR 的模擬結(jié)果在空間分布上與觀測更為一致,但在盆地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估,達到10 d 以上(圖3f、i,表2)。新疆地區(qū)平均,ensG 和ensR 的偏差分別為-3 d和7 d。
對極端降水相關(guān)指數(shù)(RX1day 和CDD)的檢驗在圖4中給出。觀測中RX1day 的最大值出現(xiàn)于天山山脈及其中部并深入準噶爾盆地,數(shù)值在20 mm以上(圖4a)。對比模擬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圖4c、e),二者對RX1day 的模擬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高估,以在山區(qū)和ensR 的更大,ensG則在分區(qū)III 同樣有較大高估。注意到ensR 的大值區(qū)依地形分布明顯并表現(xiàn)出精細的結(jié)構(gòu),這些特征和所使用的觀測資料有較大差別,但更加符合一般的認知,反映出更高分辨率和更可靠觀測資料在模式檢驗中的重要性。ensG 和ensR 模擬的RX1day 的區(qū)域平均偏差分別為33%和60%。
觀測中CDD的大值區(qū)主要位于南疆盆地,并延伸到昆侖山區(qū)(圖4b),相對模式模擬的結(jié)果中大值區(qū)主要出現(xiàn)于盆地(圖4d、f),在ensR中,天山和昆侖山區(qū)為低值區(qū)(小于20 d),天山山脈東部博格達—巴里坤山南部的吐魯番—哈密盆地一帶出現(xiàn)120 d 以上的最大值。在各分區(qū)CDD與觀測之差中,ensG 和ensR 均在分區(qū)III最大(分別為-72 d 和-85 d),全疆平均則分別為-14 d和-31 d。
圖2 當代(1986~2005年)年平均氣溫(單位:°C;左列)和降水(單位:mm;右列)分布:(a、b)觀測;(c、d)ensG 模擬結(jié)果;(e、f)ensR 模擬結(jié)果Fig.2 The distribution of present-day annual mean temperature(units:°C;left column)and precipitation(units: mm;right column)from(a, b)observations,(c,d) ensG model results,and (e,f)ensR model results
由上節(jié)可以看到,ensR 對當代氣候的模擬相對ensG 有較大改進,特別是在空間分布細節(jié)上,因此為簡明起見,對未來氣候變化預估的分析主要給出ensR 的結(jié)果。首先在圖5a、b給出21世紀中期RCP4.5情景和21世紀末期RCP8.5情景下,ensR 預估的新疆地區(qū)未來年平均氣溫變化??梢钥吹皆诒臼兰o中期RCP4.5情景下,新疆地區(qū)氣溫普遍升高,升高幅度一般在1.5°C~2°C之間,以準噶爾盆地腹地、塔里木盆地中部和哈密盆地、昆侖山地區(qū)升溫幅度相對較大;到了本世紀末期,在RCP8.5情景下氣溫變化的空間分布型與中期類似,但幅度更大,一般在4°C以上,最大的地方接近6°C。
區(qū)域年平均氣溫21世紀的變化特征(圖6a),為在21世紀前期,升溫幅度對排放情景的依賴性不大,中期后隨著RCP4.5情景下溫室氣體濃度趨于穩(wěn)定,升溫的變化也開始不再明顯增長,基本低于2.5°C;而RCP8.5下氣溫則持續(xù)升高,至2100年前的增溫幅度達到5°C,由圖中的陰影部分可看到,各模擬間有較好的一致性。RCP4.5和RCP8.5下的增溫趨勢分別為2.6°C (100 a)-1和5.7°C(100 a)-1。
各分區(qū)21世紀RCP4.5中期和RCP8.5末期冬(12~1月)、夏(6~8月)和年平均氣溫變化分別在表3和表4中給出。RCP4.5中期新疆地區(qū)年平均升溫為1.7°C(1.4°C~2.2°C間,預估的最小和最大值,下同),以昆侖山為主的分區(qū)III增溫較大,為1.9°C(1.5°C~2.4°C);到21世紀末期,RCP8.5情景下新疆區(qū)域平均升溫達到4.9°C(4.3°C~5.7°C,表4),同樣是分區(qū)III升溫略大。對比冬、夏季的增溫情況可發(fā)現(xiàn),除分區(qū)III以外,各分區(qū)及整個新疆平均氣溫在夏季升溫幅度要高于冬季,與以往RegCM3所得到的結(jié)果有所不同,后者冬季升溫偏高一些(吳佳等,2011)。更進一步,由區(qū)域平均逐月氣溫變化曲線(圖6c)可以看到,在21世紀中期RCP4.5情景下各月升溫幅度差別不大,在末期則表現(xiàn)出下半年升溫高于上半年,以8、9月份最為明顯,其中升溫最高的8月和最低的5月間的差值為1.3°C。模擬間的一致性在不同時期和月份有所差別,可能和該地區(qū)較大的自然變率有關(guān),如RCP8.5末期2月份的標準差最大(1.5°C),而對應(yīng)的RCP4.5中期的標準差則為0.5°C,處于全年的中等水平。
圖5c、d 為年平均降水變化的百分率。未來新疆地區(qū)的降水將普遍增加,變化百分率的大值區(qū)主要出現(xiàn)在盆地,中期在RCP4.5下的增幅在10%~25%間,末期在RCP8.5下準噶爾盆地的增幅在25%以上,塔里木盆地等則達到50%以上。相比之下山地降水變化的百分率較小,中期和末期分別在10%和25%以下(圖5c、d)。但由于盆地當代降水值很低,降水量本身變化則在山區(qū)更明顯,21世紀中期RCP4.5情景下阿爾泰山、天山及昆侖山大部分地區(qū)增幅在50~100 mm 之間,盆地則基本在25 mm 以下;21世紀末期RCP8.5下的分布型同樣類似于中期,而幅度更大,天山山脈中部和昆侖山的增幅超過150 mm,塔里木盆地的腹地部分增幅達到25~50 mm(圖略)。
表3 ensR 預估的各氣候要素在21世紀中期RCP4.5情景下,新疆及各分區(qū)平均變化及最小、最大變化值Table 3 Regional mean and the minimum and maximum values of changes as projected by ensR by the mid-twenty-first century under RCP4.5 scenarioover Xinjiang and itssubregions
表4 同表3 ,但為21世紀后期RCP8.5情景Table 4 Same as Table 3,but for the end of 21st century under RCP8.5 scenario
由新疆區(qū)域年平均降水變化百分率趨勢曲線(圖6b)可看出,未來新疆區(qū)域降水呈不斷增加趨勢,模式間的一致性也較好,在RCP4.5情景下的趨勢為12%(100 a)-1,RCP8.5情景下達到33%(100 a)-1,除21世紀初期部分年份外,降水均為增加。具體在21世紀近期,不同溫室氣體濃度下的降水增幅差異不大,隨后RCP8.5情景下的增幅加大。
由表3和表4可以看到,RCP4.5情景下21世紀末期區(qū)域平均年降水增加百分率和增加值分別為9%(8%~10%)和33 mm(25~39 mm),RCP8.5情景下則達到28%(19%~39%)和102 mm(75 mm~137 mm)。此外對比表3和表4中不同季節(jié)和分區(qū)的變化,可以發(fā)現(xiàn),RCP8.5情景下21世紀末期夏季降水在分區(qū)I和IV 還出現(xiàn)了略有減少的情況。RCP8.5情景下21世紀末期降水百分率量增幅在V 區(qū)(塔里木盆地)冬季最大,增加一倍多(125%);年平均降水增加量在分區(qū)II和III(天山和昆侖山區(qū))最大(170 mm),其次為I區(qū)(110 mm),盆地地區(qū)也有50 mm 的增加。
由新疆區(qū)域平均降水變化的年循環(huán)曲線可以看到(圖6d),冬半年(11~4月)的降水增幅明顯高于下半年(5~10月),這種差別在21世紀末期RCP8.5情景下更加明顯,具體增幅最大的為1月和12月份,數(shù)值分別為68.1%和62.9%;夏末秋初的9月份最小,僅為7.4%(在RCP4.5下21世紀中期的變化值為-0.4%)。
首先在圖7中給出三個極端氣溫指標TXx、TNn 和T35D,在RCP4.5情景下的21世紀中期和RCP8.5情景下21世紀末期的變化。和CMIP5耦合模式預估結(jié)果一致,未來TXx 和TNn 在不同排放情景和時期均將明顯上升(Yao et al.,2012;Yang et al.,2014;Li et al., 2019)。其中TXx 變化的空間差別較小,盆地較山區(qū)略高(圖7a、c),但在各個分區(qū)之間的具體增加數(shù)值,除范圍較小的分區(qū)I外,基本一致(表3、表4)。相比之下TNn 增溫數(shù)值的區(qū)域差異則較為明顯,其中準噶爾盆地增幅最大(圖7c、d),在21世紀末期RCP8.5情景下,其所在分區(qū)IV 的升溫值達到7.3°C(4.3°C~8.4°C),較升溫相對較小的II、III分區(qū)高2°C以上(表3、表4)。對比TXx 與TNn,可以看到TNn 的增幅總體高于TXx,這種特征在盆地和21世紀末期更加明顯,區(qū)域平均值在21 世紀末期RCP8.5情 景 下,TXx 的 增 幅 為4.9°C(4.0°C~5.4°C),TNn 為5.8°C(4.4°C~6.7°C),后者較前者高近1°C。
ensR 預估的T35D變化為盆地地區(qū)的普遍增加(圖7e,f),如在RCP8.5情景下的21世紀末期,塔里木盆地的增幅普遍在50~60 d 間,西部個別地方達到60 d 以上,該地區(qū)所在的V 分區(qū)平均增加52 d;準噶爾盆地的增加也達到40~50 d,分區(qū)IV 的平均值為38 d(44~63 d)。相對各以山地為主的分區(qū)則增幅較小,如天山所在分區(qū)II的增加值平均僅為9 d(3~d),增加區(qū)主要位西側(cè)的伊犁盆地。21世紀中后期RCP4.5下和末期RCP8.5下,新疆區(qū)域平均的T35D 增加值分別為10 d(6~14 d)和30 d(23~38 d)。
圖3 當代極端氣溫相關(guān)指數(shù)TXx(單位:°C;左列)、TNn(單位:°C;中間列)和T35D(單位:d;右列)分布:觀測結(jié)果(第一行);ensG 模擬結(jié)果(第二行);ensR 模擬結(jié)果(第三行)Fig.3 The distribution of present-day TXx(units:°C;left column),TNn(units:°C;middle column),and T35D(units:d;right column)extreme temperature correlation indexes:Observations(top line),ensG (second line),ensR (bottom line)
圖8給出兩個降水相關(guān)的極端指數(shù)RX1day(圖8a、b)和CDD(圖8c、d)的變化。RX1day的變化特征為在未來普遍增加,在21 世紀中期RCP4.5情景下,大部分地區(qū)增幅低于10%,個別地方如分區(qū)V 塔里木盆地西部、吐魯番盆地出現(xiàn)超過25%的增幅(圖8a);21世紀末期RCP8.5情景下的增加值更明顯,其中分區(qū)V 大部分地區(qū)的增幅在50%以上(圖8b)。具體在21世紀中期RCP4.5情景下,RX1day 的區(qū)域平均增加幅度為7%(0~11%),其中分區(qū)V 最大,為12%(5%~26%);末期RCP8.5情景下,區(qū)域平均增幅為29%(14%~43%),在分區(qū)V 達到41%(36%~54%)。注意到雖然各分區(qū)的變化率差別較大,但增加值相對比較接近,在末期RCP8.5下在3~6 mm 間。
CDD的主要變化特征為在南疆地區(qū)普遍減少,其中分區(qū)V 的塔里木和哈密盆地減少幅度更明顯,21世紀末期RCP8.5情景下最大減少值在25 d 以上;在北疆則出現(xiàn)正負相間的分布,但變化數(shù)值不大,一般在±5 d 之內(nèi)(圖8c、d)。各分區(qū)變化平均值除分區(qū)I 為變化不大外,仍以減少為主,V 分區(qū)減少最多,在RCP4.5下中期和RCP8.5下的末期減少值分別為9 d 和18 d,對應(yīng)的整個新疆地區(qū)平均減少值分別為5 d 和10 d(表2、3)。
圖4 當代極端降水相關(guān)指數(shù)RX1day(單位:mm;左列)、CDD(單位:d;右列)的分布:(a、b)觀測;(c、d)ensG 模擬結(jié)果;(e、f)ensR 模擬結(jié)果Fig.4 The distribution of present-day RX1day(units:mm;left column)and CDD(units:d; right column)extreme precipitation correlation indexes:(a, b) Observations;(c,d)ensG;(e,f) ensR
圖5 (a、c)21世紀中期(2041~2060 年)RCP4.5情景和(b、d)21世紀末期(2081~2098年)RCP8.5情景下,年平均氣溫(單位:°C;第一行)和降水(以變化百分率表示;第二行)相對于當代的變化Fig.5 Future changes in annual mean temperature(units:°C;top line)and precipitation (percent; bottom line) relativeto the present day by (a,c) the mid-twenty-first century (2046-2065)under RCP4.5 and by (b,d)theend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2081-2098)under RCP8.5
圖6 新疆區(qū)域平均氣溫(左列,單位:°C)和降水變化(右列)RCP4.5(藍色)和RCP8.5(紅色)情景下(a、b)21世紀的逐年變化以及(c、d)21世紀中期、末期的逐月變化。陰影表示模擬間隔1個標準差的范圍Fig.6 Annual mean changes and annual cycle of changes in regional mean temperature(units:°C)and precipitation over Xinjiang relative to historical observations.Temporal evolution of temperature(a)and(b)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twenty-first century(blue and red indicate RCP4.5 and RCP8.5, respectively,with values of trend provided in upper-left corner);annual cycle of (c)temperature and(d) precipitation by the mid-twenty-first century under RCP4.5(blue)and by the end of thetwenty-first century under RCP8.5(red).The shade representstherangeof ±1 standard deviation
高山積雪及其所形成的冰川是新疆地區(qū)的重要水資源,其融化所形成的諸多河流,為下游干旱區(qū)的綠洲、湖泊生態(tài)和居民生產(chǎn)生活用水提供了基本保障。相比氣溫和降水的預估,對新疆地區(qū)積雪的預估工作則相對較少,研究指出,新疆大部分地區(qū)的積雪在未來將減少,不同地形條件下,變化特點有所差異(石英等,2010;王澄海等,2010;Shi et al.,2011)。
圖7 (a、c、e)21世紀中期(2041~2060年)RCP4.5情景和(b、d、f)21世紀末期(2081~2098年)RCP8.5情景下TXx(單位:°C;第一行)和TNn(單位:°C;第二行)及T35D(單位:d;第三行)相對于當代的變化Fig.7 Future changesin TXx (units:°C;top line),TNn (units:°C;middleline)and T35D(units:d; bottom line)relative to the present day by (a,c,e)themid-twenty-first century (2046-2065)under RCP4.5 and by (b,d,f)theend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2081-2098)under RCP8.5
圖8 (a、c)21世紀中期(2041~2060年)RCP4.5情景和(b、d)21世紀末期(2081~2098年)RCP8.5情景下RX1day(以變化百分率表示;第一行)和CDD(單位:d;第二行)相對于當代的變化Fig.8 Future changes in RX1day(percent;top line)and CDD(units:d; bottom line)relative to the present day by(a,c)the mid-twenty-first century(2046-2065) under RCP4.5 and by (b,d)the end of thetwenty-first century (2081-2098)under RCP8.5
圖9a 和圖9b分別給出ensR 預估的21世紀中期RCP4.5和21世紀末期RCP8.5下新疆積雪變化率。兩者的變化分布略有差異,在中期RCP4.5情景下,北部的阿爾泰山和昆侖山南部的積雪將有一定程度增加(5%左右),但模式間的一致性較差(圖中未給出),天山西部則減少25%左右,整個分區(qū)II 的變化百分率和雪水當量分別為減少10%(3%~18%)和4 mm(1~8 mm)(表3)。塔里木和準噶爾盆地等干旱地區(qū)由于基數(shù)較小,相對變化幅度更為明顯。新疆地區(qū)積雪平均值有一個弱的減少,數(shù)值為3%(0.5 mm),但具體模擬間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別為增加2%(0 mm)和減少10%(2 mm),反映出模擬間的不確定性。
至21世紀末期RCP8.5情景下,變化幅度明顯增大。其中塔里木盆地增加明顯,其西部增加率達到一倍以上;昆侖山區(qū)也有增加的地方,但除此之外的其他地區(qū)積雪將大范圍減少,減少的比例在準噶爾盆地中部最大,達到50%以上。以阿爾泰山和塔爾巴哈臺山為主的分區(qū)I由中期RCP4.5的增加轉(zhuǎn)為減少,區(qū)域平均變化百分率和雪水當量值分別為-9%(-23%~11%)和-7 mm(-25~7 mm);以天山為主的分區(qū)II減少27%(17%~35%)和10 mm(4~15 mm);包括塔里木盆地在內(nèi)的分區(qū)V,區(qū)域平均變化率也為一個負值(-5%);整個新疆地區(qū)的積雪變化為減少13%(4%~26%)和2 mm(1~5 mm)。由各模擬間最大與最小值的范圍看,積雪變化的預估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
圖9c、e 分別給出21世紀末期RCP8.5情景下總徑流量和表層土壤濕度的變化。同時參照(Zhao and Dai,2015),將總徑流低于10th 百分位值的發(fā)生頻率(P10th)作為水文干旱的指標;同樣將表層土壤濕度的P10th,作為農(nóng)業(yè)干旱的指標,在圖9d、f 中分別給出。P10th 的增加/減少對應(yīng)干旱頻次的增加/減少。
由圖9c、d 可以看到,伴隨降水增多,未來總徑流在整個新疆地區(qū)均要增加,以山區(qū)增加值最大,在100~150 mm 之間,盆地增加值則較小,大部分地區(qū)小于0.5 mm。不同分區(qū)間數(shù)值差異明顯,增幅最大的分區(qū)III(昆侖山區(qū))達到162 mm(32~258 mm),增幅最小的分區(qū)V(柴達木盆地等)僅為3 mm(-1~5 mm),整個新疆區(qū)域平均的增加值為66 mm(36~88 mm,參見表4)。但干旱頻次的變化(圖9d),則在昆侖山西北部、天山中部和西部、阿爾泰山和準噶爾以西山地及準噶爾盆地的大部分地區(qū)有明顯增加。
圖9 (a)21世紀中期RCP4.5情景下積雪相對于當代的變化;21世紀后期RCP8.5情景下(b)積雪、(c)總徑流(單位:mm)、(d)水文干旱頻率、(e)土壤濕度(單位:mm)和(f)農(nóng)業(yè)干旱頻率相對于當代的變化Fig.9(a)Changes in snow cover by the mid-twenty-first century under RCP4.5,changes in(b)snow cover,(c)total runoff (units:mm),(d)runoff P10th,(e)soil moisture(units:mm),and (f)soil moisture P10t by theend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under RCP8.5h over Xinjiang relativeto historical observations
未來表層土壤濕度變化同樣以增加為主(圖9e),山區(qū)的增加一般大于盆地,但不同分區(qū)間增幅差異較小,各個分區(qū)及整個新疆地區(qū)平均增幅均近似為2 mm(表4),所對應(yīng)的干旱頻次(圖9f)在新疆大部分地區(qū)都將減小,僅在昆侖山西部和天山中部部分地區(qū)出現(xiàn)小范圍增加。
基于一套在5個全球模式驅(qū)動下RegCM4區(qū)域模式對東亞區(qū)域25 km 水平分辨率的集合預估結(jié)果(ensR),在模式檢驗基礎(chǔ)上,分析了不同溫室氣體濃度下,21世紀不同時期新疆地區(qū)的未來氣候變化。
結(jié)果表明,ensR 總體上能夠較好再現(xiàn)新疆地區(qū)平均氣溫、降水的分布特征,模擬的偏差主要表現(xiàn)在盆地氣溫偏高、降水偏少,山地氣溫偏低而降水偏多,相比ensG的模擬,ensR 提供了不同要素空間分布描述上更多的細節(jié),特別是和地形相關(guān)的部分。注意到模式的調(diào)試主要是在考慮整個中國區(qū)域特別是中國東部情況下進行的(Gao et al.,2016,2017),未來尚需針對新疆地區(qū)的特殊地理和氣候,對模式進一步發(fā)展和優(yōu)化,并進行更高分辨率的模擬,以得到更可靠的模擬結(jié)果。同時新疆高山和沙漠地區(qū)氣象觀測臺站缺乏,所導致的格點化觀測資料的不確定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模式的進一步完善,未來需要搜集更多觀測數(shù)據(jù)(如水文臺站和自動氣象站等),提高其準確程度。
ensR 預估未來新疆地區(qū)的氣溫和降水將不斷升高和增加,在RCP8.5 高排放情景下和21世紀末期的變化更明顯,模擬間的一致性較好,盡管不同模擬間存在變化數(shù)量上的差別。具體在變化的空間分布上,氣溫在盆地的增幅略高于山地,降水在盆地的相對增幅明顯大于山地,但降水量變化則以山區(qū)更大。極端溫度TXx 和TNn,以及高溫日數(shù)T35D同樣將不斷升高,其中TNn 的升幅高于TXx 并有一定的區(qū)域差別,意味著這一地區(qū)未來高溫熱浪事件的增加,和低溫事件的相對減少。RX1day 呈普遍增加趨勢,表明未來新疆極端降水事件將有一定幅度的增加,盆地的增加幅度相對會更大。CDD在塔里木盆地將縮短,在北疆部分地區(qū)則有所延長。
未來新疆地區(qū)積雪變化的空間分布差異比較明顯,總體而言在塔里木盆地有較大比例的增加,但其他地區(qū)減少明顯。模式集合預估的總徑流量和表層土壤濕度均為增加,綜合考慮氣溫和降水的變化,總體而言新疆未來氣候更趨向于“暖濕化”,可能會對該地的水資源、生態(tài)環(huán)境等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變化并大不到改變新疆仍屬于干旱和半干旱氣候區(qū)這一本質(zhì),同時基于總徑流量P10th 這一指標變化的分析表明,水文干旱頻率在北疆地區(qū)將有所增加,未來新疆水資源狀況仍不容樂觀。
在本研究所得到的結(jié)果中,平均和極端溫度升高、平均降水及極端降水事件增多等結(jié)論,總體與以往基于全球或區(qū)域模式的分析相符合(吳佳等,2011;Chen and Frauenfeld,2014;Wang and Chen,2014;楊絢等,2014;于恩濤等,2015;于曉晶等,2017;Hui et al.,2018;王曉欣等,2019),但在具體數(shù)值上有一定差異。在變化的空間分布方面,有限的區(qū)域模式所給出的預估結(jié)果也有所不同。如本研究中,氣溫在盆地的增幅略高于山地,降水在盆地的相對增幅明顯大于山地,這和吳佳等(2011)年使用MIROC3.2_hires驅(qū)動RegCM3得到的結(jié)論有一致性;但Tang et al.(2016)和Liet al.(2016)基于ECHAM5驅(qū)動多個區(qū)域模式所得結(jié)果相比,降水表現(xiàn)出類似的特征,但他們所得到的升溫則在北疆更高,反映了預估中的不確定性。
最后在新疆氣候變化預估中,未來干旱狀況和水資源變化是非常重要但又非常復雜的問題,如升溫所造成的蒸發(fā)增加效應(yīng)和降水量增加之間的平衡,及最終徑流和水資源在不同地區(qū)的變化等,仍尚需開展深入地研究才能得到更可靠的結(jié)論,從而更好地為地方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服務(wù)。
致謝 黃怡、效存德博士參與了文中的分區(qū)工作;石英、吳佳和張冬峰博士等開展和參與了相關(guān)模擬及部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