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永平
(云南省玉溪市新平縣文化館,云南 玉溪 653499)
彝族是云南省玉溪市新平縣人口最多的民族,據(jù)2020年末的統(tǒng)計數(shù)字為全縣總?cè)丝跀?shù)280455人,彝族 142119人,占50.67%。境內(nèi)有魯奎山、磨盤山、哀牢山、迤岨山等四大山系,四大山系中棲居著彝族的各個支系。清朝道光《新平縣志》就載,早在周秦時期,棲居著彝族先民“西南荒裔”,清康熙《新平縣志·沿革》中又載:漢,嶍貌蠻所居,唐,阿僰土蠻所居……又據(jù)有關(guān)史料記載可知,彝族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稱謂。自周至戰(zhàn)國時代,彝族先民活動地區(qū)居住著邛都、昆明、勞浸、靡莫和滇的部族。漢晉時期昆明人已居住于今滇池與耳海一帶,晉以后,爨(cuan)氏大姓成為滇池地區(qū),滇東北地區(qū)統(tǒng)治者,這些地區(qū)亦被稱為“爨(cuan)地”,形成東西二爨,有東爨烏蠻和西爨白蠻之分。元以后被稱為“羅羅”或“倮羅”。新平縣源于滇西的元江流域,屬爨(cuan)氏統(tǒng)治之地??梢姡瑵h唐時期居于新平的“嶍貌蠻”、“阿僰蠻”與“昆明人”、“東西二爨(cuan)”都有著密切的淵源關(guān)系。
新平縣彝族服飾中,特別是聶蘇、臘魯、車蘇等服飾,至今還保留有遠古爨(cuan)氏的痕跡。如:服飾中某些很古老原始圖案,如:魯奎山型中頭飾中的大彩虹,磨盤山型服飾中圍腰飄帶上螺紋圖案,新化鄉(xiāng)納蘇支系服飾上凸字型的圍腰及上邊古老花飾圖案,還有老廠鄉(xiāng)車蘇斜襟裳上的八角花和群星圖案,都是漢、唐、宋時期彝族先祖?zhèn)冎腔劢Y(jié)產(chǎn)物。
新平縣彝族服飾因支系、地域的不同可分為魯奎山型、磨盤山型、迤岨山型、哀牢山型等四種。魯奎山型:居于揚武鎮(zhèn)一帶,其頭飾以一條寬約5寸許的頭巾墊自額際向后纏繞,頭巾外用各色布條鑲成色調(diào)和諧的條形色階,再加蓋一塊邊角鑲滿銀芝麻鈴和各色纓穗的繡花頭巾。耳飾為銀環(huán),手配銀鐲。上身著右衽襟衣,有小衽邊擺和長至小腿的尾擺。小衽邊擺沿腰際從右向左繞一圈后打結(jié),并加褲帶纏系固定于上衣,繞過腹際處還可以盛小鏡子等類飾物。尾擺平時上折別于褲帶處,形如搭袋,跳舞時放下,隨著舞步的旋律翩翩擺動。胸前小腹上方纏一條繡有各色精美圖案的圍腰,綴滿各色纓穗和銀泡的腰帶繞至身后沿腰部下垂。兩袖中部至袖端均以繡有多種花樣的布條鑲邊成環(huán)。右掛綴滿銀泡、銀芝麻鈴的數(shù)條銀鏈。下著黑色大管褲子,腳穿繡花布鞋。磨盤山型:位于揚武鎮(zhèn)、平甸鄉(xiāng)、古城街道等地,磨盤山型的彝族婦女,以一塊兩端鄉(xiāng)有精美花樣的藍布為頭巾,纏帶時中部對齊額際,后繞打結(jié),將兩巾端別于兩耳后上方。兩截刺繡精美的巾角,宛如兩支精嫩的鹿角伸出腦后,身飾跟魯奎山型大致相似……只是做工精美、刺繡的花樣、銀飾配備等制作工藝略有差別。迤岨山型:迤岨山位于紅河西岸,上接楚雄雙柏,東連峨山縣、易門縣及綠汁江沿岸,新平縣新化鄉(xiāng)、老廠鄉(xiāng)、平甸鄉(xiāng)均屬于迤岨山系,此地自古以來棲居著納蘇、車蘇、聶蘇、山蘇等彝族支系。因此新化鄉(xiāng)、老廠鄉(xiāng)型服飾就歸為迤岨山型服飾中。新化型服飾:居于新化鄉(xiāng)與平甸鄉(xiāng)、老廠鄉(xiāng),峨山縣接壤處的村均服飾相同,此一帶的彝族服飾都為納蘇服飾。其服飾為頭纏一條一米有余的白色或五色編織巾,身著右衽襟裳,胸圍是一塊呈“凸”字型圍腰,上面鑲嵌有各色精美圖案,外加蝴蝶、小魚等精致飾品的銀飾。下身著小管褲,上邊有三道精致花飾圖案,腳踏花布鞋。老廠型服飾:老廠型服飾有兩種,以老廠鄉(xiāng)的保和、苛苴、太橋、竹園村(今區(qū)劃調(diào)整歸并戛灑鎮(zhèn))一帶為聶蘇;老廠的轉(zhuǎn)馬都為車蘇。聶蘇彝族服飾,以一條長約米許、寬為20厘米的黑色或藍色布條為頭帕。岶端繡有各色花樣,鑲有數(shù)百顆銀泡。纏繞時,以五色編織巾為底固定發(fā)辮,用巾端蓋住頭頂,收攏包緊,將鑲滿銀飾的巾角纏緊后沿左耳后下垂,另一端別于包巾內(nèi);耳飾為銀環(huán),身著右袵襟有領(lǐng)短衣,脛部圍一串芝麻鈴。袖中及袖端均鑲有繡花邊條,胸戴鑲花圍腰,下著小管褲。車蘇服飾,其頭飾是一塊繡有各色花飾長約32cm、寬約15cm硬布塊及布條組成,上邊繡有滕蔓、花朵、圖案等,另外還綴滿了銀飾。其服飾是右衽襟裳,斜襟上呈現(xiàn)“廠、凹”兩個圖案,由11個不同色調(diào)的線條及色塊組成,這些色塊中繡有八角花、波紋、蜻蜓、山巒、星辰等組成,色調(diào)以藍、黑、紅、綠為主,無后擺……形成一套跟其他彝族支系迥然不同車蘇服飾。山蘇人服飾,彝族山蘇人服飾多數(shù)已趨向于彝族聶蘇,目前只有新化鄉(xiāng)老五斗村委會的營盤小組還完整地保留兩套,服飾花紋、花飾、銀飾式樣簡樸,制作簡陋,色澤以深藍色為主,飾條黑白相間。哀牢山型:屬彝族的臘魯支系,其頭飾繞一條長約丈余,寬約一尺的青布包頭,形如黑色斗笠。身著右衽襟衫,外套青色對襟短袿,以一排雪亮的銀紐為扣。前戴一塊“凸”字形圍腰,繡有各種精美圖案。上方邊緣鑲有無數(shù)銀泡,中部綴一排銀芝麻鈴,兩邊及下端以寸許為間,鑲兩排銀泡。以無數(shù)條銀鏈系在上方的兩菱角上。沿脛下挎,兩端也以銀鏈為帶,向后扣于腰部。正面觀之,整塊圍腰銀光閃閃。其袖管小而緊,中部及袖口繡有各色花飾,與胸前的圍腰和諧對應。下著青色大管褲,有時也披一件羊皮領(lǐng)褂。
針對新平縣的彝族服飾,筆者認為主要蘊含著如下文化內(nèi)涵,源于彝族的哲學、宗教、美學、習俗等方面的特有文化。尚黑,因彝族人喜著黑色服飾,并以黑為貴為美……追遡歷史,唐宋時期彝族被稱為“鳥蠻”。彝族自稱“諾蘇、納蘇”,其“諾”與“納”在彝語古籍中就有黑色之意,彝文史籍《彝族源流》稱“深邃三十三層地,成于黑色圓圈”。彝族人用黑色代表人類與地永不分離。而黑白也顯示彝人之間等級,從服飾也區(qū)分出老人、年輕人之間界線;尊虎,古時彝人曾以虎為圖騰。彝族也自稱為(邏邏)虎族,南詔的父子連名制中就有細奴邏、邏盛、盛邏皮、皮邏閣、閣邏鳳……其中邏就是老虎之意。所以“虎”是彝族們祖祖輩輩敬仰、崇拜之物……所以虎的意象、虎的紋里、虎的顏色都顯示于彝族的服飾中。敬火,火是彝族人的敬仰之物。彝族人認為,火是圣神的象征,也是吉祥物……火永遠與彝族從古至今相伴相隨,因此火鐮紋也是彝族服飾中的主要圖案。崇武,崇武是彝族的重要民族性格。彝族人以驍勇善戰(zhàn),英勇不屈而著稱。崇武體現(xiàn)彝族向上進取的精神,在遠古蠻荒時代彝族以征戰(zhàn)、墾荒、巡獵、械斗而著稱;其戰(zhàn)袍色澤、花飾加之戰(zhàn)刀都別具風格與特色。他代表彝族人強悍與英武。
云南省玉溪市新平縣彝族服飾,經(jīng)歷了史志發(fā)展上的漫漫長河,是彝族先祖?zhèn)兊闹腔劢Y(jié)晶。彝族服飾演變從原始莽荒時代的草簾、樹皮遮羞,至漢、唐、晉、宋的麻衣、土布到能著色染織,最后展現(xiàn)智慧繡出精工、雕飾的各色花朵、山川、河流、日月星辰,承載了彝族的歷史文化和人類進步的軌跡,值得廣大群眾文化工作者深入挖掘和整理,全力推進新時代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