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海燕
有人說,城市造就了建筑的底蘊,建筑展現(xiàn)了城市的品格。?
歷經(jīng)百年風雨洗禮以及東西方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碰撞融合,青島的歷史建筑已然成為這座城市中最響亮的名片。它們有序地分散在青島初春的陽光下,或?qū)庫o或活潑,掩映其中,構成了青島“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獨特城市特色。雖沒有大上海萬國建筑的莊重和冷漠,也沒有大連日俄遺留建筑的純凈和細膩,但這里多的是一分慵懶和隨意,一如青島百年歷史的枝與葉,鮮活地反映著城市歷史文化的脈絡,印記著城市所走過的那些坎坷而艱辛的腳步,無聲地見證著這座青春之城的發(fā)展與變遷,靜靜地訴說著青島這座百年老城的歷史和記憶。
四季更替、歲月流轉(zhuǎn),時間帶不走建筑本身的風格特點以及靈魂魅力,經(jīng)過蛻變的它們也讓青島愈發(fā)古樸厚重、韻味十足。一座座建筑無聲勝有聲,默默傳遞著悠悠歷史。
走過一條條老街,走近一幢幢建筑,去觸摸歷史的脈絡,去感受文化的底蘊,去見證百年青島凝固的歷史。
蝴蝶樓: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從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天然攝影棚”,到設施先進、配套齊全的東方影都;從開創(chuàng)中國電影先河的劇作家,到代代層出不窮的青島籍影視明星……在中國電影百年歷史上,青島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2016年,位于山海關路21號的蝴蝶樓,在經(jīng)過修舊復原后,正式對外開放。在這里,人們能俯眺上百年青島與中國電影的發(fā)軔和發(fā)展之路,品味時代的滄桑巨變。蝴蝶樓也為“影視之都”的青島呈現(xiàn)了又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由中國建筑師劉耀辰與俄國建筑師拉夫林且夫共同設計,建于1934年的蝴蝶樓是一座典型的折衷主義別墅,所謂的折衷主義式建筑則是指建筑師可任意模仿歷史上各種建筑風格,自由組合各種建筑形式,不講求固定的法式,只講求比例均衡,注重純形式之美。
1935年由當紅影星胡蝶主演、張石川執(zhí)導的《劫后桃花》就是在這里取景拍攝的,這部電影曾轟動一時,成為中國電影藝術史上的第一部現(xiàn)實主義力作,并開創(chuàng)了電影文學劇本創(chuàng)作的先河。
為了紀念這段歷史、記錄這段故事,人們把片中女主角——中國第一位影后胡蝶曾居住過的這個片場稱作“蝴蝶樓”。而這也成為青島第一棟以人物名稱來命名的建筑。
蝴蝶樓院內(nèi),地面上鑲嵌著光影四射的名貴蝴蝶標本,渲染著小樓這段影史佳話;墻面上懸掛著猶如歷史長河的電影膠片雕塑,訴說著電影誕生發(fā)展的歷程;水晶立柱上佇立著的10座金光閃閃的電影獎獎杯,濃縮著世界各地對電影藝術的追求,呈現(xiàn)出近百年影史的“蝴蝶之戀”情結。
蝴蝶樓一樓展室,能看到從國內(nèi)外搜集到的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電影器材;在以“洪深工作室”命名的展室,可以了解到1925年誕生的中國第一部電影、1931年拍攝的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在樓下的青島與中國電影室,可以知道青島不僅是影視劇的拍攝勝地,而且還有不少劇作家、導演、演員成名于此。這里用老照片和影像記錄和展示了中國電影的發(fā)展歷程,以及青島籍老中青演員活躍在影視中的精彩片段。
在蝴蝶樓二樓展室,看到的是中國第一位影后胡蝶當年居住過的客廳和臥室。在彩色玻璃落地窗的臥室里,典雅的大床上擺放著粉色的被子,高高挑起的白色蚊帳給房間籠罩起一種閨房的神秘感。墻壁上懸掛著胡蝶4張不同的彩照,整個房間華麗之中盡顯典雅,客廳墻角處擺放著一個老式的大喇叭留聲機,仿佛能聽到那個年代的流行老歌在耳畔回響。
一部《劫后桃花》,奏響了“影視之都”百年交響的序曲。一幢“蝴蝶樓”則見證了青島的百年電影記憶。
取引所:彼時全國建筑規(guī)模最大的證券交易所
此前,一部反映青島開埠時期風貌的商戰(zhàn)傳奇大戲《青島往事》熱播,勾起了許多青島人對這座城市的記憶,劇中的一幕幕畫面、一個個鏡頭都想讓我們再次從歷史的塵埃中尋找它往日的故事。它講述了青島第一代移民的奮斗史,以三兄弟情為故事主線,從白手起家創(chuàng)業(yè),到為利益反目,再到聯(lián)手抗戰(zhàn),劇情跌宕起伏,在家國情懷的大背景下又不失百姓平民情懷。這部劇以青島作為時代地域出發(fā)點,主人公憑借“仁義禮智信”的堅定信念在青島艱苦創(chuàng)業(yè),跨度近半個世紀的傳奇奮斗史,講述了青島的誠信精神,折射出中國近代民族資本家的愛國主義情懷。三兄弟的人生旅程則反映了青島的過往,同樣建筑也記載了一段一段的歷史,以前曾是一片莊稼地的地方在數(shù)年間變成了青島政治、經(jīng)濟、金融、文化、商業(yè)的核心區(qū)域,匯聚著全球知名的跨國公司、扎堆矗立著一座座遮天蔽日的現(xiàn)代化寫字樓商務樓,這里云集了星級酒店、奢華品牌專營店、頂級公寓、海景別墅……其中青島的歐式老建筑風采依舊。
《青島往事》中,黃渤飾演的王滿倉在經(jīng)過不斷的努力后最終成為了一位商界精英。其中的一個重要情節(jié)就是王滿倉和日本人進行的期貨商戰(zhàn),他通過股票市場上的商戰(zhàn),利用心理戰(zhàn)打敗了日本人,攻克了日本人掠奪、侵財、霸占的企圖,粉碎了他們的陰謀。而這場戲的拍攝場地就是如今的館陶路22號——青島取引所。說到這里,也許,很多人會懵里懵懂,“取引所”是什么意思?是一個怎樣的地方?
其實,“取引所”3個字并不難理解,它是個日本名稱,意思是“買進賣出的交易場所”,翻譯成漢語就是“交易所”,簡而言之,即現(xiàn)在的證券交易中心。
翻閱青島的歷史檔案也不難發(fā)現(xiàn),取引所在當時的青島甚至全國都頗具影響力。上世紀初,德國殖民者為在青島更多地收取關稅、吸引外資,因此在中山路北段的延伸部分館陶路,建成了“洋行一條街”。至上世紀30年代,這條路又被稱作是“青島的華爾街”,成為青島經(jīng)濟的“金融貿(mào)易中心”,影響著整個華東地區(qū)的經(jīng)濟及沿海地區(qū)的出口轉(zhuǎn)口貿(mào)易。而建于1920年的取引所,則是館陶路上最大的一棟單體建筑,建筑面積為1.8萬平方米,是當時全國建筑規(guī)模最大的證券交易所。
因為建筑風格獨特,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取引所”變成為許多影視劇的取景地,早期的電影《?;辍?,近期的電影《美人依舊》,以及曾經(jīng)熱播的電視劇《大浴女》《父母愛情》都曾在這里取景拍攝。如今,“取引所”正在進行一次新的“變臉”,這次的身份是一個以影視、歷史為特色的大型酒店亮相。
安娜別墅:此時的青島最美書房
博爾赫斯曾說“如果有天堂,那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
在這個輕點鼠標就能買到書的年代,你有多久未曾踏入書店了?充滿文藝氣息的青島或隱或現(xiàn)的存在著那么一些書店,他們努力的去觸摸博爾赫斯口中的“天堂模樣”,為一眾愛好書籍的書友們提供著讀書的場所,也逐漸成為青島的時尚新地標。
漫步中山路,在商業(yè)街的繁華背后,圣彌厄爾教堂的福音籠罩之下,一處獨棟別墅就在路邊安靜地佇立了百年,這就是曾經(jīng)的安娜別墅。如今,安娜別墅已然成為了一個遙遠的故事,成為了一個家族的紀念符號。
2016年,由青島城市傳媒聯(lián)手民企打造的“青島書房”在延續(xù)歷史風貌的基礎上,向公眾推出一個全新的集圖書銷售、文獻收藏、閱讀分享、主題沙龍為一體的“體驗性、開放性城市公共閱讀空間”。
歲月如梭,即使在百余年后的今天,這座始建于1901年的巴洛克式建筑依然吸引著人們的步伐,在這里觸摸那曾經(jīng)的歷史。
作為一個曾經(jīng)的棲息之所,安娜別墅的稱謂來源于對親情的寄托,有人說,安娜別墅的建造者就是別墅的第一任主人,德國商人羅伯特·卡普勒,為了紀念愛女而將新家取名為“安娜別墅”。也有人說,羅伯特·卡普勒為了表達對母親安娜瑪麗亞的紀念,而特別命名為“安娜別墅”。
其實,也或許它就是一個純粹的家族故事,然而安娜所帶給我們的想象空間,卻使得這個并不十分浪漫的古典主義建筑,立刻就變得生動和豐富起來,雖然這是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地方,但也是一個歷經(jīng)風霜雪雨洗禮之地。
2016年,修葺一新的百年老建筑告別閑置,完成了110多年歷史上第一次全面功能的轉(zhuǎn)換,化身青島書房,重新對外開放。
如果說建設者卡普勒當初以母親的名字命名是一種溫情回歸的話,那么城市書房的建立則為這棟小樓添加了文化的情懷。青島書房處處都有老青島的印記,踏進青島書房的大門,歷史的氣息撲面而來。每一層階梯的墻上,布滿了自1900年起每10年為一組的老照片。這里還有一面長長的明信片背景墻,均出自青島本土攝影師之手,新漆的木地板仍然會發(fā)出“咯吱咯吱”的聲音,顯示著歷史的存在。
一樓的公共美學區(qū)域,與攝影大家合作的青島影像明信片陳列了一面墻,終年“不休”的主題展覽讓你從一個全新的視角看青島。此外還有獨立設計文創(chuàng)及千余種主題圖書,擺滿了書架;二樓為圖書陳列區(qū),3個房間將青島系列圖書、文學類圖書及藝文生活類圖書巧妙劃分,并引進大量臺版書籍,可坐讀,也可閑談;三樓的卡普勒餐廳,德國紐倫堡風味和青島本土菜系巧妙搭配、完美融合。而且,在二三層的每個房間都有一個小陽臺,天主教堂、城市街景、百年歷史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不需要色彩太過濃郁的濾鏡,低飽和度會賦予景物一種特別的“老舊感”。
百年前,安娜別墅代表了一段城市的歷史;百年后,青島書房則塑造著一方城市的文化。
天后宮:中國民間文化的縮影
在青島,有一種說法叫“先有天后宮,后有青島市。”
天后宮是青島市區(qū)現(xiàn)存最古老的明清磚木結構建筑群,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占地面積近4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為二進庭院。其有正殿、配殿、前后兩廂、戲樓、鐘鼓樓及附屬建筑共計殿宇16棟80余間,是一處典型的具有民族風格的古建筑群。除戲樓為琉璃瓦蓋頂,其它建筑物均為清水墻、小灰瓦,且經(jīng)蘇州式彩繪點染,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在整個青島地區(qū)的古代建筑中,青島天后宮的建筑藝術和彩繪藝術都是首屈一指的。門內(nèi)還立有兩塊石碑,記載了清同治四年(1865年)和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天后宮的情景,是了解青島歷史的重要資料。
天后宮內(nèi),古木成蔭,綠草茂盛,是典型廟宇與園林風格的有機結合。戲樓兩側(cè)是鐘樓和鼓樓,前院有4株冬青樹,其中靠墻的兩株為法國冬青,花壇兩邊的兩株為本地冬青。前院東西廂門前是兩株桂花樹,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五前后,滿樹的桂花會使整個院落清香飄溢。
與山門對應的是青島天后宮正殿,正殿內(nèi)供奉天后——媽祖。這尊媽祖像是由整條樟木雕刻而成的,并且在媽祖故里莆田開光分靈,高2.8米,是目前世上最大的木雕神像之一。兩邊還雕塑有媽祖的護將“千里眼”和“順風耳”。整個正殿內(nèi)顯得莊嚴肅穆。正殿兩邊分別為財神殿和龍王殿,正殿兩邊廡房為民俗博物館,展出民俗文物100多件,不僅是集民間工藝的大全,也是中國民間文化的縮影和中國民俗藝術的寫照。如果想了解和研究青島民風民俗文化,那么天后宮將是首選之一。
歷經(jīng)百年的青島,既有數(shù)量頗多、風格各異的特色建筑,也有承載青島歷史文化、滄桑巨變的文物建筑,它們以特有的姿態(tài)矗立于山海之間,成為歷史的見證,更成為時代的驕傲。人們時常會感慨建筑本身的華麗外表,卻常常忽略在一定時間里,它們所存在的意義。只有我們走進它、了解它,才能更冷靜地感受和體會到建筑本身的美好。
After a hundred years of trials and tribulations, blending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elements from both the East and the West, Qingdaos historic buildings have become the most distinctive symbol of the city. They are scattered in an orderly manner, basking in the early spring sunshine of Qingdao. Tranquil or exuberant, they constitute the urban characteristics of Qingdao with “red tiles, green trees, clear sea and blue sky”. Neither the change of seasons nor the passage of time can erode the style or charm of the buildings. Enriched by history, they also make Qingdao striking, quaint and full of charm. Each building is silently witnessing the long march of history.
Walking through each old street, approaching every old building, one will come into close contact with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and witness a hundred years of Qingdaos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