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芹
2020年4月,云南省屏邊苗族自治縣春意盎然,木棉花高高地掛在樹上,鮮艷欲滴,猶如英雄的鮮血染紅了樹梢。
屏邊烈士陵園草木蔥蘢,67歲的袁玉蘭站在張宜華墓前,看著照片上那張俊秀的臉,淚如泉涌,哽咽著說:“替你孝敬媽媽,我做到了。你安息吧!”
袁玉蘭是重慶市忠縣石寶鎮(zhèn)晨溪村人。1973年,20歲的袁玉蘭結(jié)識了村里的拖拉機手張宜華。張宜華年幼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為了幫母親分擔(dān)農(nóng)活,他常常天不亮就起床,天黑了才回家。袁玉蘭覺得,勤勞孝順的男人一定很可靠。
兩人互生好感,日久生情,第二年,他們訂婚了。1974年底,縣人民武裝部到村里征兵。張宜華很想報名,參軍報國是他多年的夢想,但想到常年生病的母親和即將娶進(jìn)門的未婚妻,他猶豫了。心上人的心思,袁玉蘭明白,她堅定地說:“你安心去服役,把媽媽交給我照顧?!本瓦@樣,兩人取消了來年春天的婚期,決定等張宜華退伍返鄉(xiāng)后再結(jié)婚。
1975年1月21日,張宜華離開家鄉(xiāng),奔赴西藏軍區(qū)。從此,兩人鴻雁傳書,遙寄思念。張宜華每月都會給袁玉蘭寫信,囑咐她和母親照顧好身體。每每收到來信,袁玉蘭都無比激動,看完后立刻寫回信。她還時常去張宜華家,幫他的母親干農(nóng)活,給她講張宜華在部隊的情況。
張宜華的母親袁和菊是個苦命的女人,早年女兒夭折,后來又失去丈夫,身心遭受沉重的打擊,患了一身病。為了不讓“媽媽”太勞累,袁玉蘭包攬了所有重活,農(nóng)忙時節(jié)還邀上自家的兄弟,去幫張宜華的母親收割莊稼。
生活的負(fù)擔(dān)比從前更重,袁玉蘭卻從來不言苦。想到遠(yuǎn)方的心上人,她覺得日子充滿了期待。
1979年2月初,張宜華又寄信回來了。他在信中說,他和戰(zhàn)友即將奔赴戰(zhàn)場。“打贏了這場戰(zhàn)爭,我就回家。但如果子彈不長眼,拜托你幫我照顧好媽媽……”想到未婚夫即將奔赴戰(zhàn)場,袁玉蘭的心一刻也不能平靜。
為了讓張宜華放心,袁玉蘭迅速寫了回信:“別亂說,你一定會平安回來的。你為國盡忠,我替你盡孝,是應(yīng)該的。你不用擔(dān)心,無論怎樣我都會照顧好媽媽。”信寄出去沒多久,部隊傳來噩耗:為了掩護(hù)戰(zhàn)友,張宜華被子彈射中,壯烈犧牲。袁玉蘭陷入深深的痛苦,整日以淚洗面。張宜華的母親更是幾次哭到暈厥。
看著臥床不起、傷心欲絕的“媽媽”,袁玉蘭既心疼又自責(zé),她答應(yīng)過張宜華,照顧好媽媽。想到這里,袁玉蘭擦干眼淚,握著袁和菊的手說:“媽媽,還有我呢,我會陪著您,照顧您的!”
袁玉蘭每天一早就來到張宜華家,幫他的母親做家務(wù),陪她吃飯。一天,袁玉蘭像往常一樣來到袁和菊家。只見她靠在墻邊,看著墻上兒子的照片,默默地抹眼淚。袁玉蘭意識到,對于獨居的“媽媽”來說,走出悲傷的情緒很困難。如果有人和她一起住,陪她說說話,她的狀態(tài)或許會好一點??墒?,“媽媽”沒有姐妹也沒有兒女了,誰來陪她住呢?思來想去,袁玉蘭決定自己搬過來。
第二天,袁玉蘭便收拾了衣物,準(zhǔn)備搬到袁和菊家。得知她要和袁和菊長住,家人都不贊同,同村的人也說閑話:“張宜華已經(jīng)走了,她這不是犯傻嗎?還不趕緊找個婆家嫁了!”閑言碎語傳入耳中,袁玉蘭心里很難過,但想想自己的諾言,她什么也沒有說。
每天,袁玉蘭默默地陪在袁和菊身邊,給她做飯,幫她洗衣服,陪她說話,袁和菊的心情漸漸明朗起來。因為哭泣過多,袁和菊的右眼幾乎失明,左眼也看不清楚,袁玉蘭每晚用熱毛巾幫她敷眼睛,再滴上眼藥水。袁和菊貧血嚴(yán)重,袁玉蘭四處求醫(yī),買回中藥,熬好后一勺一勺地喂到她嘴里。
因為父母和兄弟姐妹的疏遠(yuǎn),加上失去張宜華的痛苦一直縈繞在心間,袁玉蘭常常覺得有苦說不出。但無論心里有多少苦水,在“媽媽”面前,袁玉蘭總是表現(xiàn)得堅強又樂觀,只有到了深夜,“媽媽”睡著了,她才敢偷偷掉眼淚。
讓袁玉蘭感到高興的是,“媽媽”的狀態(tài)一天比一天好。袁和菊雙眼恢復(fù)了視力,能自己吃飯了,“婆媳倆”的生活漸漸好起來。
有一天,袁和菊的哥哥來到家中,對袁玉蘭說:“你照顧阿姨這么久,孝心、愛心都盡到了,可是你已經(jīng)26歲了,不能再耽誤了。”
袁玉蘭立刻明白了,這是“媽媽”請來的“說客”。她流著淚說:“我嫁人了,媽媽怎么辦?我答應(yīng)過宜華,要替他照顧媽媽?!痹裉m如此倔強,袁和菊拿她沒辦法,就假裝跟她生氣,不吃不喝。袁玉蘭怕氣壞了“媽媽”的身體,只好勉強答應(yīng):“嫁人可以,但是我得帶著媽媽。”得知袁玉蘭的條件,說媒的人紛紛知難而退。
1981年,袁和菊的哥哥到重慶萬州打工,認(rèn)識了搬運工彭國政。他見彭國政勤勞又踏實,就牽線搭橋,讓他和袁玉蘭互相認(rèn)識。
聽聞袁玉蘭的“硬性要求”,了解到事情的來龍去脈,彭國政認(rèn)為袁玉蘭是個重情重義的好女子,對她生了幾分好感。“多個媽媽,多一份福氣?!?他告訴袁玉蘭, 他會和她一起照顧“媽媽”。后來,兩人步入了婚姻。
袁和菊怕拖累兩個孩子,說什么也不肯跟他們?nèi)トf州。彭國政只好過起了“兩邊跑”的生活,來回跑了好幾年,毫無怨言。袁和菊實在不忍心看他長年奔波,終于答應(yīng)和他們一起去萬州。
彭國政家境貧寒,只有一間小土屋。女兒和兒子相繼出生后,生活更是拮據(jù)。為了一家人過得好一點,袁玉蘭農(nóng)忙時種地,農(nóng)閑時就和丈夫一起做搬運工,常常累得腰酸背痛。盡管日子很苦,她卻從不讓“媽媽”干活,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做飯,把家里全都收拾妥當(dāng)了,才出門干活。
彭國政也很心疼“媽媽”。聽說艾草水泡腳可以祛除濕氣和內(nèi)火,他專程上山找艾草,一捆一捆地背回家,晾干、密封,以備“媽媽”長期使用。袁和菊喜歡吃雞蛋,彭國政便養(yǎng)了十幾只雞,讓“媽媽”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上新鮮的雞蛋。他還經(jīng)常到河邊釣魚,讓袁玉蘭煮給“媽媽”吃,有時釣得多,就拿小桶養(yǎng)起來,讓“媽媽”慢慢吃。
夫妻倆長年勞作,十分辛苦,但他們從不抱怨,更不舍得讓袁和菊跟他們吃苦受累。在他們的言傳身教下,兩個孩子從小就很疼愛“奶奶”,愿意把零花錢拿來給奶奶買好吃的,還拿出壓歲錢,給奶奶買了助聽器。在這個充滿愛的家庭里,袁和菊的狀態(tài)越來越好,性格也比從前開朗多了,臉上時常掛著幸福的笑容。左鄰右舍都以為她和袁玉蘭是親母女,常??渌呐畠汉团鲇行⑿模途章犃?,呵呵直樂。
有一次,袁和菊上街看戲時,不小心摔斷了股骨,住進(jìn)了醫(yī)院。一個多月里,袁玉蘭守在她身邊,給她喂飯、喂藥,幫她擦洗身子、揉腿。臥床久了,袁和菊感到渾身酸痛,不肯吃飯,還常常發(fā)脾氣。袁玉蘭小心翼翼地幫她翻身,像哄小孩一樣,輕輕拍打她的背,哄她吃飯,哄她入睡。彭國政則一日三餐變著花樣做菜、煲湯,送到醫(yī)院,生怕“媽媽”吃不好。
2019年8月的一天,袁玉蘭無意中看到“媽媽”對著張宜華的照片輕聲說話。她明白,這么多年過去了,張宜華始終是“媽媽”心里最大的牽掛。于是她悄悄委托張宜華的戰(zhàn)友,打聽他的墓地在哪兒。
2019年底,袁玉蘭收到張宜華戰(zhàn)友的來信,得知他的墓地在云南屏邊。此時“媽媽”已經(jīng)94歲了,行動不便,袁玉蘭決定代替“媽媽”去看張宜華。
2020年4月,袁玉蘭從重慶市萬州區(qū)武陵鎮(zhèn)出發(fā),跨越1300多公里,來到云南屏邊烈士陵園,她要親自告訴張宜華:當(dāng)年的承諾,她從未忘記。
(摘自七一網(wǎng) 七一客戶端/《博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