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春筍,挑那些剛鉆出土層筍殼嫩黃的,才特別好吃。筍的節(jié)與節(jié)之間越是緊密,則其肉質也就越為嫩滑爽口。圩區(qū)(平原河網(wǎng)等低洼地區(qū))不產(chǎn)毛竹,多為水竹、油竹,還有雅稱湘妃竹的斑竹。前二種竹,筍皆味美,唯殼上布滿麻點的斑竹筍,鄉(xiāng)人喊做麻筍或苦筍的,苦不可食。
其實,最好吃的,是那種青潤的小野竹筍。小野竹葉細枝韌,多長在荒寂無人處,如圩堤、墳頭上,混雜于野草荊棘中。其筍稍遲,約在四月初的春深時鉆出地面,恍如青玉簪,剝盡外殼,細伶伶一小條。我尤喜愛小竹筍切段同肉絲一起炒咸菜,若是再點綴些青瑩瑩的蠶豆瓣或是圓潤的豌豆粒,那真是活色生鮮了。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數(shù)年前,我應朋友邀請,去九華山下一個叫茶庵的地方探訪一位制茶大師,在那里住了兩三日,餐飲山珍,無食不筍。筍是毛竹筍,肥大壯碩,底部割斷處有汁液滲出,非常新鮮。剝凈栗色厚殼的筍,白中稍透著一層隱隱青碧,切成厚實的滾刀塊且焯過水,與肉紅燒,或攜上小排骨并加入臘肉同煮,勿需任何調(diào)料,肉爛即食,大缽大碗端上桌,滿屋子升逸著饞人的香氣。
應時而至的春筍,其本身的味道已是鮮極,無需多加調(diào)味,便能充分領略其腴嫩清新的本色。春筍越往上的部分,肉越是嫩,到了筍尖上,連殼也是嫩得一碰就碎。
春筍燒肉丁是最簡單的做法,將筍用刀拍松,切成丁,油鍋燒熱,入鍋煸炒至微黃,即加入事先已燒入味的半熟肉丁、醬油、糖,續(xù)上水,小火燒至湯汁收濃即成。其色澤紅亮,鮮嫩爽口,略帶甜味,雖是家常味道,卻百吃不厭。
春筍的吃法,可謂葷素百搭,炒、燒、煮、煨、燉都各有風味。浙人還把筍放壇中發(fā)酵制成霉筍,燉湯喝。
這些年,每至春深時,我總是要買來“江鮟”(又稱“鮰鮟”),做一款春筍魚,也別有一番滋味。鍋中油熱,魚煎香,加高湯,大火燒開,放姜、鹽、味精,小火燜至魚酥油出,投入切成滾刀塊且焯過水的鮮筍,燒到湯汁收濃即成。品入口中,魚腴厚春筍嫩脆,加上那種清香綿綿的筍味,仿佛咽下去的就是氤氳在時空深處的濕潤詩情。
(摘自《梅酒香螺嘬嘬菜》 談正衡/著 萬卷出版公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