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山
荀子曰:“人生不能無群。”領導干部作為社會生活中的人,自然也不會例外,其工作崗位、社會地位決定了他們的交往活動會更多一些。那么,面對各階層、各群體,領導干部應該根據(jù)哪些原則與他們打好交道?
溝通與協(xié)作是共贏的關鍵。要實現(xiàn)共贏,必須通過充分有效的溝通和彼此之間的協(xié)作來實現(xiàn)。言能聽,道乃進。傾聽是最有效的溝通。醫(yī)生和患者、老師和學生、領導和下屬等都需要相互傾聽。傾聽是對傾訴者的一種充分尊重,是獲取信息的一條重要渠道,更是建立和保持良好關系的前提。領導干部只有認真聽取吸納各方意見,做到兼聽則明,才能急他人之所急,明他人之所難,更好解決問題。人心齊,泰山移。協(xié)作既是信息的交流、力量的匯合,也是情感的共鳴,只有懷著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情實感往一處想,才能攻堅克難。要相互尊重、以誠相見,把別人放到與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實事求是、推心置腹,打牢協(xié)作的思想基礎;要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位置和立場上來思考問題,真正找到協(xié)作的共同點和出發(fā)點;要從黨的事業(yè)和工作大局的高度出發(fā),強化團隊意識,做到互相信任、相互支持,凝聚協(xié)作的強大動力。
善疏則通,能導必安。無論是面對社會矛盾,還是面對思想波動,都要善于疏導。痛則不通,通則不痛。面對干部群眾的合理訴求和困難,只有耐心細致找到“痛點”,結合實際耐心細致地溝通情況、增進了解、做好工作,取得理解和支持,有針對性地引導,才能使下屬、同事、群眾心平氣順。同樣,只有把一個國家的體制機制理順,使其暢通,才能實現(xiàn)社會井然有序、事業(yè)穩(wěn)步推進、人民安定和諧。領導既要能領,也要能導。疏導各方面關系,在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各項工作中要能發(fā)揮“頭雁”效應,帶領大家團結一致努力奮斗,是領導干部的重要工作。要時刻注重各方面的情緒和訴求,在日常工作中關注同事下屬的心理和思想動態(tài),加強談心、交流和思想疏導,積極營造團結干事、快樂工作的良好氛圍。要與群眾打成一片,認真關注群眾關切的問題,解決群眾遇到的實際困難,把問題敞開,聽群眾說話,及時做好思想疏導,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tài)。
只要有可能就要對人謙讓一點。在不涉及原則底線的基礎上,盡可能對別人謙讓,就是君子之風、大將之風。謙讓是一種修養(yǎng),能讓領導干部隨時保持親和力,克制自己、禮讓他人,提升凝聚力號召力。后退一步也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修養(yǎng),并非所有的事只有針鋒相對一種解決辦法。適當?shù)暮笸?,能夠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問題,會讓心胸更寬廣,思路更廣闊,在謙讓中得到更大的天地。在日常群眾工作中,要處處體現(xiàn)“讓”的理念,彰顯“讓”的要求,自覺擺正自己的位置,以百姓利益為重,以百姓之心為心,處處為人民著想,事事同人民商量,絕不能與民爭利。
寬容待人贏得信任。寬容待人體現(xiàn)的是一種胸襟和氣度,能使他人感到溫暖,也是贏得信任的必要前提之一。面對失誤時,給別人一分寬容,別人會報以百倍信任。曹操在官渡之戰(zhàn)中擊敗袁紹后,發(fā)現(xiàn)了下屬與袁紹私通的信件,隨即命人全部燒掉,并說:“袁紹兵力遠勝于我,連我自己都覺得不能自保,更何況是他們?!边@一寬容待人的舉動深深贏得了所有將領的信任,極大地提振了士氣。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有時候分得太清楚,錙銖必較,那就無味之極了。一些小的失誤、無傷大雅的玩笑、善意的謊言,只是人生路上的插曲,抑或是生活的點綴,沒有寬容之心,一味指責埋怨只會讓人心生忌憚,導致雙方漸行漸遠。作為領導干部,要能夠接納各種不同性格的人,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對優(yōu)秀的人不能妒忌打擊,對他人的短處要有所包容,對他人的過錯要公正看待。做決策要有聞過則喜的胸襟和氣度,聽得進去反對的聲音,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對于帶刺的話甚至諷刺之詞,要顧全大局,學會隱忍;對一些無關大局的小事不必計較;對那些革新性、首創(chuàng)性的事,要寬容失敗。
不恥下問,博采眾長。不恥下問意為向地位、學問不如自己的人請教而不感到丟面子,博采眾長意為廣泛吸收采納眾人的長處及各方面的優(yōu)點。不恥下問和博采眾長都是一種謙恭的學習心態(tài)。學習本身沒有任何可恥之處,關鍵在于你如何看待自己、如何對待學習??鬃釉唬骸叭诵校赜形?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惫磐駚?,凡是成就大事業(yè)者,無不是主動向他人學習,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問計于下者,常得上策。我們的農(nóng)村改革從安徽鳳陽“大包干”開始,企業(yè)改革從福建企業(yè)要求松綁開始,市場調(diào)節(jié)從集貿(mào)市場開始?;鶎雍腿罕娞N藏著極大的改革動力和創(chuàng)新智慧,社會生活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人民群眾看得最清楚、感受最深。所以沒有求知的渴望,沒有放下架子、甘當小學生的精神,是一定做不好事的。
旁敲側擊也是一門藝術。在人際交往中,說話太過直白,容易傷害到別人的自尊心,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反而有時說話“拐個彎”,既保全別人的面子,也達到了交流的效果。口無遮攔,有時盡管是一片好意,但也會在不經(jīng)意間傷人心。子好直言,必及于難。直率直言是坦誠的表現(xiàn),但要分場合也要分語境。言論自由無可厚非,但是只要言論有對象,自由便有了尺度。掌握說話的藝術,善談弦外之音。說話是要講究技巧的,也是一門藝術。要把握說話的度,善于以“弦外之音”暗示對方的錯誤,避免讓對方下不來臺,將事情弄僵。有時,在某些特定的場合,通過話里藏話、曲言傳意、話藏機鋒、旁敲側擊的方式與別人溝通,傳達言外之意,往往會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不忍辱,豈能負重。忍辱負重意為只有忍受暫時的屈辱,才能擔負重任。自古以來,能忍受一時屈辱后奮起,成就一番事業(yè)的故事比比皆是。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終滅吳國;司馬遷能忍宮刑之辱,終著成“史家之絕唱”。忍辱并不是懦夫,而是為了心中的遠大目標,忍人之不能忍,是一種理性的以柔克剛、以退為進的處事方式。小不忍則亂大謀。領導干部做人做事都必須以大局為重,把眼光放長遠,為了更大的目標、更大的大局、更長遠的利益,暫時收起自己的那些血氣方剛,懂得取舍,才能義無反顧、勇往直前。沉住氣方能成大器。為官做人都要經(jīng)常面對挫折、面對逆境,這就要求我們砥礪意志品質,強定力、增韌性、穩(wěn)得住。領導干部面對工作中的大事要事急事難事,來不得半點浮躁、急躁,要成大事必須要沉住氣,練就強大內(nèi)心,保持樂觀豁達、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努力克制自己的憤怒、焦慮、煩躁情緒,把目光放遠些,把得失看輕些,遇到問題冷靜處之,走出誤解區(qū)。當然,忍辱并非無原則地退讓,當遇到原則問題時,要旗幟鮮明地進行斗爭。
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鬃影选俺扇酥?,不成人之惡”作為界定君子的一條重要標準,也是孔子所提倡的一條重要的為人原則,它是一種氣度、一種胸懷、一種風范。大氣包容的態(tài)度、磊落不凡的氣度、風度翩翩的姿態(tài),不僅適用于不同類型的文化文明之間的交流,也適用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我們要先發(fā)現(xiàn)自身之美,然后學會欣賞他人之美,再到互相欣賞、贊美,最后達到一致和融合。特別是領導干部,要樂于給別人“做嫁衣”,學會以美人之美看待他人,對待別人取得的成績,要發(fā)自真心地喝彩;對待年輕干部,要善于看到其發(fā)展?jié)摿?、成長空間,“扶上馬,送一程”;對待同事,要善于看到其長處和優(yōu)點,甘為人梯、相互支持。在成人之美的過程中,終將成就自己。領導干部的事業(yè)不是個人的事業(yè),而是黨和人民的事業(yè),只有幫助人民實現(xiàn)美好生活,幫助當?shù)仄髽I(yè)實現(xiàn)高質量發(fā)展,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shù)”和當?shù)亟?jīng)濟的“發(fā)展指數(shù)”終將變成自己的“成就指數(shù)”。
誠懇的批評是友愛的厚禮。正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普通老百姓也好,領導干部也罷,都會有缺點,都有可能犯錯誤,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的缺點在哪、錯誤在哪。誠懇的批評是提醒、是警示、是良藥,是對工作、對自己、對同志的關愛和負責,可以幫助他人走出“知人易、自知難”的困境。要敢講帶“刺”的話?;ㄈ岷?、芳香,聞著神清氣爽;刺堅硬、銳利,一不小心會傷人傷己。所以有的人奉行“多栽花少栽刺”的處世哲學。但作為領導干部,如果遇到矛盾不敢說,看到問題不想說,搞無原則的一團和氣,會耽誤同志、貽誤事業(yè)。要以誠懇的態(tài)度、善意的動機,對事業(yè)負責、對同志負責的責任感,咬耳扯袖,提醒警醒,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也要注意場合,講究方式方法,把握好度,做到動機與效果和諧統(tǒng)一。要聞過則喜,從諫如流。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批評比贊揚難開口,批評也比贊揚難接受。但如果缺乏“聞過而喜”的胸襟,沒有“知過不諱”的勇氣,甚至“諱疾忌醫(yī)”,不會聽到真話、實話。
既要熱心熱情,也要原則理性。對待別人要熱情開朗,干事創(chuàng)業(yè)要激情滿滿;但是內(nèi)心要隨時保持理智、明辨是非,作出理性決定。要有熱心熱情。和諧的人際關系少不了熱情地待人接物。在人際交往中,沒有人希望自己遭遇冷落。冷漠不但會疏遠人和人之間的距離,甚至會在人與人之間砌起一堵無法翻越的墻,而熱情使人更有親和力,更有感染力,可以帶動人、影響人。要如暖陽煦風、潤物細雨一般溫暖群眾的心、同事的心,拉近黨和人民群眾間的距離,贏得人民的信任。要講原則理性。領導干部的人際交往離不開感情、人情,更離不開原則、理性。講人情不能違背理智違反原則,不能因為講人情就不講黨性修養(yǎng),要始終在人情與原則的天平上站穩(wěn)立場、守住底線,在重大問題、原則問題上,頭腦要特別冷靜、眼睛要特別明亮、立場要特別堅定,絕不能讓步。
心存善意得人心。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歷來推崇“善”,為人處世講究與人為善、以善為美,對己主張獨善其身、善心常駐。善良是靈魂深處最美的東西,是全世界通用的語言,也最能打動人心。對領導干部來說,最持久的領導力來自于人格的力量,而在其中起主導作用的就是心存善意,時時處處為他人著想,關心他人的冷暖,樂于傾聽意見建議,幫助解決困難問題,從而贏得信賴、贏得尊重、贏得擁護。與人為善,于己為善。善良既是一種優(yōu)良品行,也是一種精神力量,更是一種智慧遠見。把善良帶給他人,他人也會以同樣的善良回報。領導干部最大的善,就是善待人民。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手握公權,就要為民辦事。一個好黨員、好干部,首先必須是一個有善良之心、富于同情心的好人,才會更多地關注民生疾苦,體察群眾難處。要始終秉持“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的擔當,真正把人民群眾當成自己的衣食父母,以百姓之心為心,一心為民干實事,把一件件小事辦成了,人民受益了,面貌改變了,自然就會得到群眾的認可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