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會
雖然羽絨制品在歷史上源遠流長,但羽絨服的發(fā)展史只有不到百年。真正以羽絨作為填充物的服裝出現(xiàn)在1940年,發(fā)明人是美國人艾迪·鮑爾。
1899年出生于華盛頓州的艾迪·鮑爾是一位狂熱的戶外運動愛好者,尤其偏好冬季垂釣。1936年,正值壯年的艾迪去參加冬季垂釣時,粗大而笨重的羊毛外套被雨雪打濕,在寒冷的氣候下結(jié)了冰,變得又冷又重,導(dǎo)致他得了低體溫癥。
艾迪差點被凍死在途中,康復(fù)后,他開始尋找羊毛外套的替代品。最終,戶外活動時看到的野鵝毛使其獲得靈感,他將目標瞄準了羽絨。
正好,1938年杜邦實驗室發(fā)明了尼龍,這種不同于棉布的織物,質(zhì)地緊密,表面的孔洞很小,大大地緩解了羽線順著棉布紋理外鉆的弊端。而且,艾迪將羽絨被所用的絎縫技法借鑒到尼龍面料上。所謂絎縫,就是把衣服縫成一個個“隔斷”,然后往里面填充野鵝絨,來解決羽絨分布不均和下滑的頑疾,現(xiàn)代意義上的羽絨服就這樣誕生了。1940年,艾迪將第一件絎縫鵝絨外套命名為“Skyliner”,并申請了專利。直到現(xiàn)在,世界各地羽絨服制造中的“鎖絨技術(shù)”,還離不開艾迪當年做出的貢獻。
一項測試顯示:穿一件普通襯衫,可以為人體增加2℃~3℃的保溫效果;而一件薄型羽絨服就可增加到12℃左右。因為羽絨不但輕、暖,還有防水的特性,即便是進入21世紀的今天,材料工程學已如此發(fā)達,研究人員還是沒有找到單位重量下保暖效果比鳥類絨毛更好的人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