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瑋
幾次延期之后,中國-世衛(wèi)組織新型冠狀病毒溯源聯(lián)合研究報告于當地時間3月30日在日內瓦發(fā)布。這份報告認為,新冠病毒最有可能的傳播路徑是病毒經由中間宿主傳染給了人類,但病毒的起源仍未明確。
這份報告是非常重要的開端,而不是結束。在當日對世衛(wèi)組織會員國的講話中,世衛(wèi)組織總干事譚德塞表示,“我們還沒有找到病毒來源”。
該研究報告由中國-世界衛(wèi)生組織新冠病毒溯源研究聯(lián)合專家組撰寫完成。專家組由17名中方專家和17名外國專家組成,外國專家團隊于2021年1月14日抵達武漢,與中國專家一起開展了為期四周的調查研究,直到2月10日離開。
聯(lián)合研究中方專家組組長梁萬年在3月31日新聞發(fā)布會上稱,聯(lián)合研究在蝙蝠和穿山甲中發(fā)現了與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具有高度相似性的冠狀病毒,但相似度尚不足以使其成為新冠病毒的直接祖先,水貂和貓等動物對新冠病毒高度易感,提示蝙蝠、穿山甲、貓科動物以及其他的物種,都可能是新冠病毒潛在的自然宿主。
梁萬年分析,在4個可能引入的途徑中,通過中間宿主引入被認為是可能性最高的;而通過實驗室引入被視為極不可能的途徑。
2020年8月,世界衛(wèi)生組織在全球范圍內招募專家參加與中國專家聯(lián)合展開的新冠病毒溯源的研究。
這個研究團隊包括流行病學家、數據科學家、實驗室專家、食品安全專家、獸醫(yī)流行病學家、動物衛(wèi)生專家。他們來自美國、澳大利亞、德國、日本、丹麥、英國、俄羅斯、荷蘭、卡塔爾和越南10個國家。外方專家團隊還包括了來自世界衛(wèi)生組織、世界動物衛(wèi)生組織的專家以及糧農組織的觀察員。聯(lián)合研究團隊分成了3個工作小組:流行病學組、分子流行病學和生物信息學組以及動物與環(huán)境小組。
這份研究報告是從流行病學、分子流行病學、動物與環(huán)境研究三個方面呈現了研究的主要發(fā)現,并對病毒起源的可能路徑進行了分析。
通過2019年底武漢和周邊地區(qū)對呼吸道疾病發(fā)病率的監(jiān)測數據,流行病學組評估了發(fā)現早期病例的可能性,認為沒有證據顯示,在疫情暴發(fā)之前,當地的呼吸道疾病發(fā)病率受新冠病毒影響。
流行病學溯源的結果還表明,武漢早期病例很多與華南海鮮市場相關,但也有很多病例與其他市場有關,一些病例則不與任何市場相關。
新冠病毒在更大社區(qū)內的傳播,可以解釋為何一些病例不與華南海鮮市場有關聯(lián),加之不與華南市場相關的早期病例,這表明華南海鮮市場不是疫情暴發(fā)的起源,但報告對華南海鮮市場的角色尚未有定論。
分子流行病學溯源部分指出新冠病毒的起源仍然待定。分子溯源工作組對從動物身上采集病毒的基因組數據進行了分析。新冠病毒被認為起源于動物,基因組分析顯示蝙蝠可能是病毒來源,穿山甲體內也發(fā)現了與新冠病毒最相近的冠狀病毒,但病毒如何從自然宿主傳播到人類的路徑尚不明確。盡管病毒首先在武漢被發(fā)現,但目前仍不確定第一起病例起源何處。
西班牙、意大利、美國、巴西和法國的一些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可能在2019年12月之前就已經出現。
報告認為,這些不同國家的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可能在最初被發(fā)現的好幾周之前就開始傳播,一些陽性樣本的出現早于在武漢出現的首個病例。報告同時指出,這些研究尚未得到證實,它們所采取的方法也沒有標準化,血清化驗可能因非特異性信號受到影響,但報告認為對這些潛在的早期事件進行調查是重要的。
報告關于動物與環(huán)境的溯源部分指出,盡管對華南海鮮市場的環(huán)境取樣顯示新冠病毒的環(huán)境污染廣泛存在,但對該市場動物產品的大規(guī)模檢測未發(fā)現陽性樣本,對中國31個省份大量家畜家禽、野生動物采樣監(jiān)測也均未發(fā)現新冠病毒,沒有找到疫情發(fā)生前后有新冠病毒在家畜家禽以及野生動物中循環(huán)的證據。
報告因此建議,通過國際合作機制在世界范圍內展開新冠病毒溯源,同時繼續(xù)對中國和東南亞的蝙蝠和穿山甲進行進一步研究調查。對于病毒通過中間宿主傳播的路徑研究則需要進一步追溯華南海鮮市場和武漢其他市場的野生動物供應農場。
報告的最后部分對新冠病毒起源的四種假設進行了分析。這四種假設分別為:病毒直接從原始動物宿主傳染給了人類;病毒通過中間宿主引入人類;病毒通過冷鏈產品傳播造成人類的感染;病毒從實驗室泄漏。
研究報告對四種假設的可能性進行了排序。最有可能的一種假設是病毒經其他一種動物傳染給人類,其次是病毒直接從動物傳染給了人類,經過冷鏈產品傳播給人類的假設存在可能,但可能性不高。
支持第一種假設的意見認為,大部分人類感染的冠狀病毒都起源于動物;研究人員在中國、日本、泰國和柬埔寨發(fā)現一些蝙蝠體內帶有與新冠病毒高度基因相似的病毒;貂對新冠病毒具有高度易感性,無法排除其作為新冠病毒主要來源的可能。
但反對意見則認為,盡管與新冠病毒具有最密切基因關系的是蝙蝠攜帶的病毒,但研究顯示這兩種病毒之間仍需要數十年的進化空間,而且人類與蝙蝠或者穿山甲的接觸并不如人類與家畜或者馴養(yǎng)的野生動物那么頻繁。
支持第二種假設的證據在于新冠病毒與蝙蝠攜帶的病毒之間仍然存在缺失的連接,進化距離大約有數十年;在穿山甲體內也發(fā)現了類似的病毒,但這種跨物種傳播仍存在巨大的基因距離;對新冠病毒易感的動物包括了在充分密度下馴養(yǎng)的動物,這允許了潛在的病毒傳播。但一種反對意見認為,盡管越來越多的動物身上發(fā)現了新冠病毒,但基因和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它們是由人類傳染給動物,而不是從其他動物那里感染。
通過冷鏈食品傳播的可能性仍然與動物傳播有關,但更強調起源是通過作為食品的動物或者冷鏈產品傳播,這包括在華南市場常見的冷凍食品;支持這一假設的觀點還包括,在新冠病毒幾乎從中國消失之后,局部疫情暴發(fā)與進口冷凍食品相關。但反對意見認為目前沒有決定性的證據表明新冠病毒是通過食品傳播;大部分病毒是在2020年被發(fā)現的,它們的濃度較低,沒有通過冷鏈產品放大。
由實驗室事故引入病毒的假設,被專家團隊認為極其不可能。這一說法曾在美國前任總統(tǒng)特朗普任期內被美方官員反復提及。
支持這一假設的觀點認為盡管實驗室事故很少見,但的確存在;人類在生物安全有限、實驗室管理不當或者疏忽的情況下被感染。
反對這一假設的觀點認為,在武漢三家涉及新冠病毒診斷和疫苗研發(fā)的實驗室具有高質量的生物安全水平設施且管理完善;在2019年之前,沒有任何實驗室記錄了與新冠病毒接近的病毒;沒有證據表明新冠病毒在2019年12月之前就已在全球范圍內在人群中傳播,因此意外在實驗室培養(yǎng)新冠病毒的可能性極低。
在該報告發(fā)布后,美國和其他13個國家聯(lián)合發(fā)布聲明,對國際專家的研究缺乏完整、原始的數據和樣本表示憂慮。
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前全球衛(wèi)生高級研究員勞里·加勒特對批評研究團隊未能充分接觸到數據的聲音感到困惑。她指出,事實上報告提供了很多此前未公開的新數據,其中包括武漢各醫(yī)院的4500個病例,從2016年至2019年12月武漢和湖北省的死亡數據、武漢市76253份呼吸道疾病病例記錄、31個中國省份8萬多份動物和野生動物樣本等。
聯(lián)合專家組外方組長、世衛(wèi)組織食品安全專家彼得·本·安巴雷克在當地時間30日舉行的發(fā)布會上表示,他們從未被施壓要求去掉報告中的批評成分。他同時表示因隱私造成一些數據分享困難的問題在很多國家也存在,他們已經將獲得全面原始數據作為進一步研究的建議。
查明一種病毒的來源通常需要很長時間。對埃博拉病毒溯源的研究進行了40多年,但科學家至今未確認究竟是哪種類型的蝙蝠傳播了這一病毒。
“找到病毒的來源需要時間,但這也是我們對于全世界的責任,只有找到病毒的起源,才能采取共同的措施,降低此類事件再次發(fā)生的風險。僅僅靠一次實地調研無法提供所有的答案。顯然,我們需要在一系列領域開展更多研究,其中也包括進行進一步的實地考察。”譚德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