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5月10日,一個注定被載入史冊的、可恥的日子。這一天,德國人將眾多思想家的書籍付之一炬。海因里?!ずD鶎懴碌拿洹斑@只是一個前奏。他們在那里燒書,最終也將在那里焚人”就如一段預言,德國人在預言中驕傲地邁向未來的墳墓。
80年前的5月10日
1933年5月10日,奧地利人斯特凡·茨威格提筆給法國人羅曼·羅蘭寫下了一封信:“親愛的朋友,我今天要告訴你,5月10日是光榮的一天,因為我的書在柏林劈柴堆上被焚燒了,就在我曾經(jīng)當著千人的面做過報告的那個大學面前?!?/p>
斯特凡·茨威格的語言帶有譏屑和挖苦的色調(diào),或許還有震驚。接著他寫到德國作家對此事的反應時,便是憤怒:“沒有一個作家抗議過焚燒韋費爾、瓦塞爾曼、施尼茨勒和我的書!沒有!沒有!沒有!連在私人信件中都不敢提!”茨威格一連寫了三個“沒有”,內(nèi)心的憤怒可見一斑。信的結(jié)尾,茨威格無奈地寫到:“好了,再見!再過幾小時,柏林的劈柴堆就要燃燒了。但我要繼續(xù)活下去,我希望,我的書也要繼續(xù)活下去!”
幾小時后,5月10日午夜,柏林大劇院廣場上升騰起熊熊火焰,火頭高達10至12米,共有八個劈柴堆在同時燃燒,茨威格的書被一本本撂進熊熊大火中,化為灰燼。
何止柏林?又何止茨威格的作品?這一天晚上,德國大部分大學的大學生們在各自學校,重復著同樣一件事。納粹痛恨的作家并非茨威格一人,而是一串長長的名單,他們——連同他們的作品,都要從德國公眾的視野里消失。
大學——自由之敵
現(xiàn)在,必須要談一談德國青年。
對納粹運動的性質(zhì)可以進行多方面的定義:極權(quán)主義的、國家主義的、種族主義的,但不論怎樣定性,納粹運動都還有個根本屬性:這是一場青年運動。青年是納粹運動的主體,德國青年在通向納粹統(tǒng)治的道路上,奉獻并最終葬送了自己的青春。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為德國政府總理,納粹黨從臺下走到了臺上,德國的種族主義和國家主義情緒空前高漲。為納粹黨上臺出過氣力的青年們自然也不會閑著,1933年3月,德國的大學生們成立了“德國大學生新聞和宣傳總局”,積極配合納粹意識形態(tài),主動向出版自由、新聞自由宣戰(zhàn)。
宣傳總局一成立,立刻發(fā)布了“一號通函”,宣布他們將采取行動:“作為宣傳總局的第一個措施,將從1933年4月12日開始,5月10日結(jié)束,進行一個為期四周的總行動,所有的大學生和全德公民都要參加。詳細內(nèi)容另行公布。”緊接著兩天后又發(fā)布了“二號通函”,宣布:“由于無恥煽動世界猶太人反對德國,由高等學校的大學生把對猶太人起敗壞作用的文獻公開燒毀。”通函要求大學生對“因不加思考或無知而弄進來的”書籍首先進行清理,接著把清理范圍擴大到朋友和熟人的書架、公共圖書館,最后還要求每個人必須在自己的影響范圍內(nèi)進行大規(guī)模宣傳。
為了迅速消除猶太作品對德國雅利安精神的侵蝕,他們于4月10日給純雅利安作家們發(fā)出信函,要求他們兩天后寫出文章對此進行宣傳。由于時間倉促,加上納粹上臺不久,局勢尚不明朗,德國作家們對大學生倡議的反響并不熱烈,只有少數(shù)作家提供了文章。
隨后,納粹德國的學生會公布了“打倒非德國精神的12條論綱”,其中第七條:我們要注意猶太人是外人,我們要認真面對我們的民族屬性。因此我們要求實施檢查的措施:猶太作品必須以希伯來文出版;如果用德文出版必須標明這是翻譯?!挛闹还┑聡耸褂茫覀儽仨毎逊堑聡木駨墓矆D書館里清除干凈……
這份公然反對學術(shù)自由和思想自由,并具有強烈種族主義色彩的“論綱”在德國各個大學內(nèi)四處張貼,德國的文化界、思想界、學術(shù)界卻出現(xiàn)了令人驚訝的沉默,沒有學生、也沒有教授對此提出抗議。
馬堡大學一位教授希望學校領(lǐng)導能夠清除這樣的布告,得到的回答是:“我們最好不要管它,因為以目前的情況來看,這可能會使學生更加騷動?!睕]有人愿意對此表達自己的立場。
焚書清單
既然打算焚書,就需要一份目錄以確定范圍。這是一份131人的名單。
德國大學生們?yōu)榱思庇诒磉_自己與猶太人、與共產(chǎn)主義意識形態(tài)不共戴天的政治立場,面對這份從天而降的書目,立刻拿來為自己所用,并且改變了清單用途。這份書目成了以后納粹黨的禁書指南,上了這個名單的作者,絕大多數(shù)要么遭到迫害,要么被迫流亡,還有一部分作者的作品從此被蒸發(fā)。
4月26日開始,德國大學生們按圖索驥,到各家書店、圖書館開始沒收圖書,為防止遇到反對和抵抗,他們身著黨衛(wèi)軍制服,對圖書的擁有者進行威嚇。
德國大學生的焚書活動原本是自發(fā)的、帶有象征性的行動,當納粹黨宣傳部得知這一行動之后,立刻施加壓力,使行動變成了“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清洗行動”。在焚書過程中,納粹黨開足了宣傳機器,電臺對焚書現(xiàn)場進行了直播,同時,還有經(jīng)過排練的合唱隊高唱納粹歌曲《人民,拿起武器》。
知識分子與德國命運
焚書活動是一出鬧劇。但我們不能以一種圍觀鬧劇的眼光來看待這一事件,納粹黨在上臺之前就公然宣稱自己是一個獨裁黨,上臺后立刻采取一系列措施,以達到完全獨裁的目的,5月10日的焚書事件,是其眾多步驟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盡管這一行動并非由納粹官方發(fā)起,卻完全符合獨裁者的口味,德國人,尤其是德國青年在通向納粹黨獨裁道路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回顧德國的文化思想歷程,它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國度,從布克哈特到馬丁·路德,尤其自古典哲學開始,燦若群星的德國思想家為人類社會奉獻了極為豐厚的思想。沒有思想自由,德國的文化思想就不可能走在世界的前列成為世界文化大國。
需要譴責那個時代的德國知識精英。他們理應明白,知識分子乃是思想的掌握者和傳播者,捍衛(wèi)思想的尊嚴是知識群體的基本責任。知識分子掌握著民族的精神資源和由歷史通向未來的文化密碼,他們有責任也有義務提供符合人類生存準則和道義的普世倫理,但德國的相當一部分知識分子卻鼓吹獨裁,贊美極權(quán)。極權(quán)降臨之時,他們自動放棄了思考的責任,面對焚書——這一反人類、反文明的丑惡行動,沒有幾個知識分子公開表達反對意見,任憑罪惡的火焰燃遍德意志。有些人非但與權(quán)力眉來眼去,甚至投懷入抱,積極效忠納粹政權(quán),諸如海德格爾、施密特、波色等等,為自己的履歷寫下了可恥的一筆——這是德國整整一代知識分子的羞恥。
還要譴責那個時代的德國青年。青年歷來被標榜為國家和民族的希望,但德國青年卻有著堅定的國家主義信念、狂熱的種族主義理想,在魏瑪共和國,他們就隨著希特勒的指揮棒在德國的大地上制造了不計其數(shù)的動亂,他們用納粹思想武裝著自己頭腦,用愛國主義的旗號荼毒人民,用自己的雙手殺害了數(shù)百萬擾太人的生命,更多的在戰(zhàn)場上葬送了自己的青春。
當然,還要譴責那個時代德國人的集體沉默。一方面,納粹政權(quán)是他們投票選擇的結(jié)果,另一方面,也是他們面對極權(quán)集體沉默的結(jié)果。德國,畢竟是歐洲的德國,它與東方專制主義的一個重大區(qū)別在于,德國人并非沒有享受過自由主義的恩澤,他們要比東方思想家們更加熟稔自由主義的本質(zhì)、也能更加熟練地應用概念、定義和范疇,但他們拋棄了先賢的哲學真理以及政治道德,主動走向萬劫不復的深淵。
點燃這一堆堆熊熊火焰的,不只是青年學生的無知和沖動,更為本質(zhì)的是德意志在通向極權(quán)主義道路上所表現(xiàn)出的國家主義和種族主義狂熱。焚書,僅僅是瘋狂的開始,短短幾年,德意志人就隨著希特勒錯亂的舞步,將戰(zhàn)火燃遍全歐洲,燒向全世界,而納粹集中營里發(fā)生的殘酷一幕,徹底掃蕩了人類的恥感,人格、尊嚴這類例匯蕩然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