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煜晗 徐勇 王聰
(吉林省農(nóng)業(yè)機械研究院,吉林 長春 130022)
我國是世界上玉米秸稈資源擁有量最多的國家,2016年玉米產(chǎn)量約為2.2億t,按1∶1.2的草谷比計算,秸稈產(chǎn)量超過2.5億t,是農(nóng)作物生產(chǎn)系統(tǒng)中重要的農(nóng)業(yè)資源之一[1,2]。秸稈用途廣泛,如加工作燃料、轉化作飼料、還田作肥料、編織作原料、粉碎作食用菌基料等[3,4]。但由于秸稈松散、密度小,造成收集運輸儲存困難,只有少數(shù)秸稈被用作生活燃料、養(yǎng)畜飼料,以及部分秸稈還田,絕大部分秸稈都被丟棄或就地焚燒,造成了極大浪費[5,6]。根據(jù)實際需要,把秸稈在地里直接打成高密度捆后再儲存或運輸,是降低秸稈原料收集儲運成本,促進田間秸稈生物質資源規(guī)?;玫年P鍵和基礎[7,8]。
玉米秸稈打捆機是一種田間秸稈切割、收集、壓縮成型并打捆的設備,其能一次成型,減少勞動力投入,提高生產(chǎn)機械化水平。在國外,打捆機發(fā)展較早,從誕生至今已有100a以上的歷史,歐美國家在這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其產(chǎn)品多以大型的圓捆機為主[9,10];國際知名的打捆機制造商有世達爾(STAR)、克拉斯、凱斯紐荷蘭(CNH)、約翰迪爾、威猛(Vermeer)等公司。目前,打捆機的發(fā)展趨勢為大型化、智能化、高自動化[11]。
20世紀70年代,我國秸稈打捆機械開始起步,代表機型有尤耐特MK5050-G型青貯圓捆機、MRB0870懸掛式打捆機、內(nèi)蒙古華德9YFQ-1.9方捆打捆機、上海世達爾THB系列方草捆打捆機、沈陽方科FSB系列玉米秸稈撿拾打捆機和中收9YFQ-1.5方捆打捆機。國內(nèi)生產(chǎn)的打捆機以小型方捆為主,作業(yè)效率與自動化程度比較低[12-14],需要改進提高。
因此,本文以目前市場上常用的小型方捆FSB-1900秸稈撿拾打捆機為例,針對不同草條鋪放情況進行田間作業(yè)性能測試,分析現(xiàn)有秸稈撿拾打捆機存在的問題,根據(jù)試驗結果對打捆機提出改進方案,為提高打捆機作業(yè)效率提供理論支撐。
如圖1所示,試驗配套拖拉機為海山AH604,機具為沈陽方科生產(chǎn)的FSB-1900秸稈撿拾打捆機,該機為側牽引式小方捆打捆機,該機采用滑道滾筒式撿拾器,幅寬1.9m;采用雙撥叉式輸送喂入裝置,喂入量設計為2.0~3.5kg/次,喂入叉填草次數(shù)為92次·min-1;壓捆室截面尺寸為360mm×460mm,草捆長度為500~1000mm可調;打捆機構采用D型打結器,捆繩所受拉力及草捆密度比較大。
圖1 田間試驗及指標測量
試驗地點為長春市燒鍋鎮(zhèn),試驗時間為2015年10月29日,試驗地塊長300m、寬100m,玉米品種為“正丹958”,玉米秸稈由人工割倒,秸稈與壟垂直時為橫序鋪放,與壟平行時為縱序鋪放,0~10cm處土壤絕對含水率18.1%,空氣相對濕度47%,氣溫18℃。
按照國家標準GB/T25423-2010、NY/T1631-2008對打捆機作業(yè)質量進行測試[15,16],具體測量指標如下。
隨機抽取5個秸稈捆間長度,在打捆后的地段上、壓縮器后的地段上,將撿拾器漏拾的7cm以上秸稈及壓縮器在壓縮時造成損失的秸稈收集起來,稱其質量,按公式(1)計算。
(1)
式中,S為秸稈總損失率,%;Gk為測區(qū)內(nèi)秸稈捆質量,kg;Gs為測區(qū)漏拾和壓縮損失秸稈質量,kg。
從作業(yè)區(qū)統(tǒng)計打成的秸稈捆數(shù)和散捆數(shù),按公式(2)計算。
(2)
式中,SK為成捆率,%;Id為作業(yè)區(qū)累計打捆數(shù),捆;Is為作業(yè)區(qū)累計散捆數(shù),捆。
選取5個行程,每個行程測量2個秸稈捆的長、寬、高、質量,計算秸稈捆密度,按公式(3)計算,并求其平均值。
(3)
式中,ρ為秸稈捆密度,kg·m-3;V為秸稈捆體積,m3;G為秸稈捆重量,kg。
選取3個行程,每個行程抽取5個秸稈捆,5m高度自由落下,連續(xù)摔3次,記錄摔散秸稈捆數(shù),按公式(4)計算。
(4)
式中,Ks為秸稈捆抗摔率,%;Ikc為被測秸稈捆數(shù),捆;Iks為累計摔散捆數(shù),捆。
秸稈總損失率測量結果見表1。當秸稈橫序鋪放時秸稈總損失率僅為2.4%,達到國家標準要求,而當秸稈縱序鋪放時秸稈總損失率高達8.9%,主要是因為撿拾機構撿拾縱序鋪放的秸稈時,在壟溝處的部分秸稈較難撿拾,致使整機秸稈總損失率較高。
表1 秸稈總損失率結果
成捆率測量結果見表2。秸稈橫序鋪放與縱序鋪放時平均成捆率分別為94.4%和94.1%,兩者差別不大,但均略低于國家標準要求。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是玉米秸稈粗壯、質地堅硬,且喂入機構對整株的玉米秸稈粉碎程度低,導致秸稈捆內(nèi)間隙大,秸稈段較長,降低了秸稈成捆率。
表2 成捆率測量結果
秸稈捆密度測量結果見表3,秸稈橫序鋪放與縱序鋪放時平均秸稈捆密度分別為165.4kg·m-3和158.1kg·m-3,達到國家標準要求。
表3 秸稈捆密度測量結果
秸稈捆抗摔率測量結果見表4,秸稈橫序鋪放與縱序鋪放時平均秸稈捆抗摔率均為83.3%,兩者均低于國家標準,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是壓縮秸稈捆時規(guī)則度稍差,導致打結繩容易脫落。
表4 秸稈捆抗摔率測量結果
不同秸稈鋪放條件下,對秸稈總損失率影響較大,橫序鋪放時秸稈總損失率僅為2.4%,明顯高于縱序鋪放時的8.9%;對成捆率、秸稈捆密度、秸稈捆抗摔率等指標影響不大,橫序鋪放與縱序鋪放基本無差別。
側牽引式小方捆打捆機在撿拾打捆玉米秸稈時,成捆率、秸稈捆抗摔率,以及撿拾縱序鋪放秸稈總損失率均低于國際標準,撿拾機構、喂入機構等關鍵部件需要進一步優(yōu)化,以提高整機工作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