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理化生”融合先修課程;自然科學類課程;校本探索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11-0061-02
【作者簡介】孫棟梁,江蘇省蘇州中學附屬蘇州灣學校(江蘇蘇州,215200)校長助理,博士,一級教師。
江蘇省蘇州中學附屬蘇州灣學校(簡稱“蘇中附?!保嫿ɑ诠采砟畹男1咎厣n程——“理化生”融合先修課,探索出一條既能有效學習自然科學知識,又能激發(fā)學生探索自然科學的興趣之路。“理化生”融合課堂是運用物理、化學、生物學科知識和理科教學方式的特點,將理科相互交叉的知識進行整合,并對相互矛盾的知識進行學科修正,主要利用項目情境化的教學,實現(xiàn)教師“跨學科教學能力”和學生“自然科學素養(yǎng)”的共同發(fā)展。
一、課程主要特色
“理化生”融合先修課程的主要特點是學科的融合,具有多元互補、項目情境化、概念厘清化的特色。
首先,多元互補是最顯著的課程特色,它是指將物理、化學、生物三門學科中重復交叉的知識進行有效整合,學科知識進行相互補充說明。例如,生物學科的“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可以與化學學科中“二氧化碳的檢驗”相互補充;生物學科的“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yǎng)元素”與化學學科中“常用化肥的作用”相互補充;物理學科的“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與生物學科的“顯微鏡使用”相互補充。
其次,項目情境化是融合課程最常用的教學方式,它是指“理化生”融合課程以真實情境下的社會問題或生活問題為主要素材,知識學習的理論基于教材,知識學習的情境源于社會生活,知識學習的廣度會跨多門學科(如化學、物理、生物技術、材料科學和食品科學等領域)。
最后,概念厘清化是融合課程最突出的課程功能,它是指通過融合課程的學習,對多學科知識體系的矛盾點進行甄別和厘清。例如,生物學科中光合作用的產(chǎn)物為“淀粉和氧氣”,而在化學學科中光合作用的產(chǎn)物為“葡萄糖和氧氣”,化學強調反應的初級產(chǎn)物為葡萄糖,生物強調葡萄糖會聚合成淀粉。不同學科之間由于學科角度不同、學生認知水平不同,對同一個知識或概念的界定有所不同,融合課程有效地對它們進行了解釋、區(qū)分、甄別和厘清,幫助學生更為客觀、科學地認識自然世界。
二、課程開發(fā)步驟
“理化生”融合先修課程的開發(fā)步驟如下:(1)對三門學科的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有詳細的分析,找到三門學科的“融合點”;(2)根據(jù)融合知識確定融合先修課程的基本框架和學段目標,再明確融合教學的單元主題,在每個單元主題下設計適當?shù)闹R概念教學和項目情境教學;(3)編寫“理化生”融合先修課程的校本教材(表1),注重知識概念教學與項目情境教學的相互補充;(4)完成單元主題的融合課程教學;(5)教師通過課堂評價、項目評價和課程評價“三級評價”完善課程框架和修訂校本教材,實現(xiàn)對學科更深的理解。
三、課程內容構建
我們將“理化生”融合先修課程的“融合點”確定為:(1)科學知識和概念的融合。主要包括學科間重疊的學科知識,學科間需要明晰和厘清的學科知識,學科間可以相互輔助學習的學科知識。(2)科學思維和方法的融合。例如:三門學科都要求學生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探究實驗的常見方法“控制變量法”等。(3)科學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融合。三門學科都談到了人與自然、人與環(huán)境和諧相處的問題,融合課程可以促進學生從能源、物質、生態(tài)等多方面去思考環(huán)境保護和如何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
四、課程實施過程
蘇中附校的“理化生”融合先修課程是七年級和八年級學生在校內必修的一門校本課程,每周安排2課時的教學。七年級圍繞“科學探究”和“身邊的物質”兩大板塊教學,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和探究身邊的科學現(xiàn)象。八年級圍繞“物體的運動”“從相互作用到發(fā)生變化”和“自然科學與社會變化”三大板塊教學,引導學生從科學的角度認識宏觀和微觀世界,樹立正確的科學態(tài)度和價值觀。
校本教材根據(jù)物理、化學、生物的國家課程標準選取核心的融合內容,重視自然科學學科基本觀念的形成,解決生產(chǎn)和生活的實際問題,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課程采用課前課后微專題研究與微論文撰寫、課堂知識教學和項目情境教學相結合的生動多樣的方式,發(fā)揮校本教材的育人功能。課堂教學內容以真實情境導入,傳授基本的科學概念,采取多樣的探究實驗和驗證實驗來實現(xiàn)自然科學知識的融合學習,目前已開發(fā)出20多個項目式學習范例,如“絢麗多彩的物化世界”“如何實現(xiàn)海水曬鹽”“溶液里的變色龍”“融雪劑與物質的熔點”等。課程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彌補了學科學習的碎片化現(xiàn)象,為進一步學習理化生課堂知識做好了鋪墊,也讓教師實現(xiàn)了角色的轉型。融合課程真正地做到了師生在學習中的“融合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