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金洪, 陳艷平, 譚宜家
(1. 福建商學(xué)院信息工程學(xué)院, 福建 福州 350012; 2. 福州大學(xué)數(shù)學(xué)與計算機(jī)科學(xué)學(xué)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關(guān)于Jordan導(dǎo)子已有很多研究. 1957年, 文獻(xiàn)[1]證明了特征不等于2的素環(huán)上每個Jordan導(dǎo)子都是導(dǎo)子, 該結(jié)果被推廣到不同的環(huán)和代數(shù)上[2- 5]. 文獻(xiàn)[4]證明了三角代數(shù)上 每一個Jordan導(dǎo)子是導(dǎo)子. 近年來, 人們致力于將三角代數(shù)的線性映射理論發(fā)展到廣義矩陣代數(shù)的情形[6-8]. 廣義矩陣代數(shù)的線性映射研究主要是在交換環(huán)的基礎(chǔ)上進(jìn)行討論的, 但對于交換半環(huán)上廣義矩陣代數(shù)的線性映射研究比較少. 因此, 本研究將探討交換半環(huán)上廣義矩陣代數(shù)的Jordan導(dǎo)子、 導(dǎo)子與反導(dǎo)子.
定義1[9]設(shè)R是一非空集合, “+”與”·”是定義在R中的兩個代數(shù)運(yùn)算. 如果以下條件成立:
1) (R, +, 0)是一個交換幺半群, 其中0為R的加法恒等元;
2) (R, ·, 1)是一個幺半群, 其中1為R的乘法恒等元;
3) 對任意的a,b,c∈R, 均有a(b+c)=ab+ac, (a+b)c=ac+bc;
4) ?a∈R, 0a=a0=0;
5) 0≠1.
則稱R為一個半環(huán), 記為(R, +, ·, 0, 1)或簡記為R. 這里, 加法恒等元0稱為半環(huán)R的零元, 乘法恒等元1稱為R的單位元.
如果?a,b∈R, 均有ab=ba, 則稱半環(huán)R是交換的. 如果?a,b∈R, 由a+c=b+c可推岀a=b,則稱c是加法可消的. 如果R的所有元素都是加法可消的, 那么稱半環(huán)R是加法可消的. 對于a∈R, 如果存在b∈R, 使得:a+b=0, 則稱a是R中的可反元, 并記b=-a, 這時, ?c∈R, 定義c-a=c+(-a).
定義2[9]設(shè)R為半環(huán), (M, +, 0)為交換幺半群, 若存在從R×M到M的一個映射(r,m)|→rm, 滿足下列五個條件, 即對于任意r,r′∈R,m,m′∈M, 均有:
Ⅰ)r(m+m′)=rm+rm′; Ⅱ) (r+r′)m=rm+r′m;
Ⅲ) (rr′)m=r(r′m); Ⅳ) 1Rm=m; Ⅴ)r0=0=0m.
則稱M為半環(huán)R上的一個左半模, 簡稱左R-半模.
一個左R-半模M稱為忠實(shí)的, 如果?r,r′∈R, 當(dāng)對于所有m∈M, 均有rm=r′m時,r=r′. 類似地, 可定義半環(huán)R上的右半模和忠實(shí)右半模.
設(shè)R和S是半環(huán), (M, +, 0)是一個交換幺半群. 稱(M, +, 0)是一個(R,S)-雙半模, 如果M既是左R-半模, 又是右S-半模, 且?r∈R,m∈M,s∈S, 均有: (rm)s=r(ms)成立.
定義3[9]設(shè)R是一個交換半環(huán), (A, +, ·, 0, 1)是一個半環(huán). 如果(A, +, 0)是R上的一個左半模, 且?r∈R,x,y∈A, 均有:r(xy)=(rx)y=x(ry)成立, 則稱A是R上的一個代數(shù).
定義4設(shè)A,B是半環(huán)R上的一個代數(shù),M,N是(A,B)-雙半模,η:M→N是一個映射. 如果?x,y∈M,a∈A,b∈B,η(x+y)=η(x)+η(y),η(ax)=aη(x),η(xb)=η(x)b, 則稱η為M到N的(A,B)-雙半模同態(tài).
定義5[10]設(shè)B是交換半環(huán)R上的代數(shù),MB是右B-半模,BN是左B-半模,M×N是集合M,N的卡氏積, (V, +, 0)是一個交換幺半群. 映射f:M×N→V稱為B-平衡的, 如果?m,m′∈M,n,n′∈N,b∈B, 均有:
ⅰ)f(m+m′,n)=f(m,n)+f(m′,n); ⅱ)f(m,n+n′)=f(m,n)+f(m,n′);
ⅲ)f(mb,n)=f(m,bn); ⅳ)f(m, 0)=0=f(0,n).
定義6[10]設(shè)B是交換半環(huán)R上的代數(shù),MB是右B-半模,BN是左B-半模, (V, +, 0)是交換幺半群,f:M×N→V是B-平衡映射. 二元組(V,f)稱為MB和BN張量積, 如果對任意給定的交換幺半群(W, +, 0)和任意的B-平衡映射α:M×N→W, 存在唯一的半群同態(tài)β:V→W, 使得α=β°f, 記V=M?BN,f(m,n)=m?n.
命題1[10]設(shè)(M?BN, ?)是半模MB和BN的張量積, 那么?m,m′∈M,n,n′∈N,b∈B, 均有:
② (m+m′)?n=m?n+m′?n,m?(n+n′)=m?n+m?n′;
③ (mb)?n=m?(bn);
④m?0=0=0?n.
設(shè)A,B是交換半環(huán)R上的代數(shù),AMB,BNA均是雙半模, ?m∈M,n∈N,a,b∈A, 定義a(m?n)=(am)?n, (m?n)b=m?(nb), 則由文獻(xiàn)[10]知, 張量積M?BN是(A,A)-雙半模; 類似地, 張量積N?AM是(B,B)-雙半模.
定義8設(shè)A是R上的一個代數(shù),d:A→A是一個R-線性映射. ?a,b∈A, 如果d(ab)=d(a)b+ad(b), 則稱d為A的一個導(dǎo)子; 如果d(ab)=d(b)a+bd(a), 則稱d是一個反導(dǎo)子; 如果d(ab+ba)=d(a)b+ad(b)+d(b)a+bd(a), 則稱d是一個Jordan導(dǎo)子. 如果存在可反元g∈A, 使得d(a)=ag-ga=ag+(-g)a, 則可驗(yàn)證d是A的一個導(dǎo)子, 稱d為由g誘導(dǎo)的內(nèi)導(dǎo)子, 記為dg.
引理1[11]設(shè)R是一個交換半環(huán),A是R上的一個代數(shù),Δ:A→A是A上的一個Jordan導(dǎo)子. 那么?a∈A, 均有Δ(a2)=Δ(a)a+aΔ(a).
Δ-dg2=Δ2, 唯一性得證.
由引理2知, 想要獲得廣義矩陣代數(shù)G的Jordan導(dǎo)子的結(jié)構(gòu), 只需給岀廣義矩陣代數(shù)G上滿足Δ(e11)=0的Jordan導(dǎo)子Δ的結(jié)構(gòu)即可.
(1)
其中:δA:A→A,μB:B→B分別是A和B上的Jordan導(dǎo)子;τM:M→M,vN:N→N,τN:N→M,vM:M→N均為R-線性映射. 同時, ?a∈A,b∈B,m,m′∈M,n,n′∈N, 以下7點(diǎn)均成立:
1)δA(mn)=τM(m)n+mvN(n),μB(nm)=vN(n)m+nτM(m);
2)τM(am)=δA(a)m+aτM(m),vM(am)=vM(m)a;
3)τM(mb)=τM(m)b+mμB(b),vM(mb)=bvM(m);
4)vN(bn)=μB(b)n+bvN(n),τN(bn)=τN(n)b;
5)vN(na)=vN(n)a+nδA(a),τN(na)=aτN(n);
6)mvM(m)=τN(n)n=0,vM(m)m=nτN(n)=0;
證明 充分性可以通過直接驗(yàn)算證明, 下證必要性.
由于Δ:G→G是一個Jordan導(dǎo)子, 故?X,Y∈G, 有:
Δ(XY+YX)=Δ(X)Y+XΔ(Y)+Δ(Y)X+YΔ(X)
(2)
(3)
其中:δA:A→A和μB:B→B分別是A與B上的導(dǎo)子;τM:M→M和vN:N→N均為R-線性映射. 同時, ?a∈A,b∈B,m∈M,n∈N, 均有:
Ⅰ)δA(mn)=τM(m)n+mvN(n),μB(nm)=vN(n)m+nτM(m);
Ⅱ)τM(am)=δA(a)m+aτM(m),τM(mb)=τM(m)b+mμB(b);
Ⅲ)vN(bn)=μB(b)n+bvN(n),vN(na)=vN(n)a+nδA(a).
證明 通過直接驗(yàn)算可證充分性, 下證必要性.
(4)
其中:τN:N→M,vM:M→N是R-線性映射. 同時?a∈A,b∈B,m,m′∈M,n,n′∈N, 均存在:
ⅰ)vM(am)=vM(m)a,vM(mb)=bvM(m),τN(na)=aτN(n),τN(bn)=τN(n)b;
ⅱ)mvM(m′)=τN(n)n′=0,vM(m)m′=nτN(n′)=0.
證明 通過直接計算可得h是G的反導(dǎo)子, 故充分性得證, 下證必要性.
因?yàn)閔是G的一個反導(dǎo)子, 所以?X,Y∈G, 下式成立:
h(XY)=h(Y)X+Yh(X)
(5)
類似可證, 當(dāng)N是忠實(shí)的(B,A)-雙半模時, 結(jié)論也成立. 證畢.
由于τM:M→M,vN:N→N,τN:N→M,vM:M→N均為R-線性映射且滿足定理1中的1)~7). 所以這些映射滿足定理2中的Ⅰ)~Ⅲ)和定理3中的ⅰ).
又由已知條件可得: ?m,m′∈M,n,n′∈N,mvM(m′)=τN(n)n′=0,vM(m)m′=nτN(n′)=0. 再由定理3知,h是G的反導(dǎo)子.
類似可證, 當(dāng)N是忠實(shí)的(B,A)-雙半模時, 結(jié)論也成立. 下證唯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