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茹,李建平,彭文棟,王芳,李志剛*
(1.寧夏大學(xué)農(nóng)學(xué)院,寧夏銀川750021;2.鹽池農(nóng)牧科學(xué)研究所,寧夏 吳忠751500;3.寧夏大學(xué)資源環(huán)境學(xué)院,寧夏 銀川750021)
干旱少雨是造成干旱半干旱地區(qū)草地退化的主要自然因素,土壤水分的缺失導(dǎo)致草地普遍出現(xiàn)土壤干燥化現(xiàn)象,甚至形成土壤干層[1-3],使草地趨于荒漠化。值得注意的是,寧夏荒漠草地還大面積種植檸條(Caragana intermedia),已引起草地灌叢化,草地土壤養(yǎng)分和水分出現(xiàn)失衡甚至虧缺[4],灌叢化引起草地出現(xiàn)退化[5-6]。但是,由于開發(fā)技術(shù)不足和加工成本過高等原因,當(dāng)?shù)貦帡l產(chǎn)業(yè)化利用不足,長期生長的檸條仍在加速著草地的灌叢化進(jìn)程。目前,國際上去灌叢化的手段主要是火燒[7],未見將灌木以資源利用方式進(jìn)行平茬或去除后覆蓋保水、改良草地的研究。陳軍鋒等[8]研究顯示,秸稈覆蓋對0~40 cm土層水分、溫度有明顯影響,覆蓋技術(shù)能夠蓄積土壤水分和減少蒸發(fā),顯著改善耕層土壤水熱狀況[9]。此外,林木枝條覆蓋也可以有效保持土壤水分、改善土壤養(yǎng)分、促進(jìn)植物生長[10],使生物量增加[11]。因此,本研究擬以寧夏東部風(fēng)沙區(qū)荒漠草地大面積種植的檸條為材料,研究檸條枝條覆蓋對荒漠草原土壤水分、溫度條件的改善效果和補播牧草生長的促進(jìn)作用,旨在為寧夏東部風(fēng)沙區(qū)草地的補播改良及恢復(fù)提供新的技術(shù)支持,同時也為檸條的資源化利用提供新的途徑,對草地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hù)和資源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區(qū)選在寧夏東部草地沙化具有代表性且檸條種植面積大的鹽池縣,地理坐標(biāo)為106°03′-107°47′E,37°04′-38°10′N。該區(qū)地理位置上屬于典型過渡地帶,即自南向北,地形上是從黃土丘陵向鄂爾多斯緩坡丘陵過渡,氣候上是從半干旱向干旱過渡,植被類型則是從干草原向荒漠草原過渡,鹽池縣屬典型中溫帶大陸性季風(fēng)氣候,干旱少雨,光能豐富,日照充足,年降水量250~350 mm,年平均蒸散量為1882.5 mm,檸條在該縣面積為17.7萬hm2,天然草地55.693萬hm2,31.78%的草地面積種植檸條。
1.2.1 樣地布置 2018年7月,在研究區(qū)選擇平坦的、未生長檸條的退化天然補播草地作為樣地,在臨近有檸條生長的草地平茬其枝條用于試驗覆蓋。草地補播牧草為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牛枝子(Lespedeza potanimii)和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補播日期為2018年6月。
試驗地土壤類型為風(fēng)沙土,0~20 cm土壤pH 8.51~8.86,土壤有機碳1.25~3.32 g·kg-1,全氮0.11~0.24 g·kg-1,全磷1.17~1.88 g·kg-1。所選試驗樣地常年處于過度放牧中,草地沙化嚴(yán)重,退化草地植被主要物種依次為中亞白草(Pennisetum centrasiaticum)、瘤果蟲實(Corispermum hyssopifolium)、豬毛菜(Salsola collina)、豬毛蒿(Artemisia scoparia)、叉枝鴉蔥(Scorzonera divaricata)、鶴虱(Carpesium abrotanoides)、賴草(Leymus secalinus)等。按照毛思慧等[12]對鹽池縣草地沙化程度的劃分,試驗地屬于重度沙化草地。
試驗設(shè)4個處理(4種檸條枝條覆蓋厚度):TSM0,覆蓋0 cm;TSM1,覆蓋1 cm;TSM2,覆蓋2 cm;TSM3,覆蓋3 cm。每個處理3次重復(fù),每個試驗小區(qū)4 m×20 m。以上檸條枝條利用林木枝條粉碎機粉碎至5~10 cm。
1.2.2 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溫度的測定 利用TDR土壤剖面水分傳感器(AZS-100 Handheld Meter)測定,水分探測管埋于試驗小區(qū)中心位置,每次利用探頭測定深度為20、40 cm的土壤水分,每10 d測定一次,每年測定日期為4月1日-10月30日。土壤地表溫度與土壤水分測定同步進(jìn)行,利用地溫計測定土壤表層0~10 cm溫度,在測定土壤水分當(dāng)天的8:00、14:00和18:00分別測定。
1.2.3 植物地上生物量的測定 分別在每年9月底調(diào)查。每個試驗小區(qū)放置1個1 m×1 m的樣方,樣方放置位置避開小區(qū)中心測定土壤水分的探測管;同時為防止小區(qū)的邊緣效應(yīng),樣方設(shè)置還應(yīng)在小區(qū)邊緣10 cm以內(nèi)。植被調(diào)查地上生物量指標(biāo),采用收獲法進(jìn)行,將樣方內(nèi)植物分物種齊地面刈割后帶回室內(nèi),80℃烘至恒重后稱重。
采用Origin 2017作圖和SPSS 20.0軟件進(jìn)行數(shù)據(jù)處理和分析,采用LSD法進(jìn)行差異顯著性檢驗(α=0.05)。
檸條枝條覆蓋對草地土壤水分具有顯著的影響(圖1),但0~20 cm與20~40 cm變化有所不同。就0~20 cm土壤水分而言,與TSM0相比,3種檸條枝條覆蓋厚度均表現(xiàn)出具有提高土壤水分的作用,但3種檸條枝條覆蓋處理間的土壤水分曲線在試驗期內(nèi)具有交叉或重合的現(xiàn)象,而且覆蓋土壤水分平均值與對照相比差異不顯著(P>0.05,表1)。20~40 cm土壤水分不同于0~20 cm,即3種檸條枝條覆蓋明顯比對照提高了土壤水分含量,且表現(xiàn)出TSM3>TSM2>TSM1>TSM0的趨勢。說明檸條枝條覆蓋越厚,對20~40 cm土壤水分保持能力越強。此外,處理間的20~40 cm土壤水分平均值也顯示,TSM3(2018和2019年)和TSM2(2018年)土壤水分平均值顯著高于TSM0(P<0.05)。
圖1 不同覆蓋厚度下土壤20和40 cm深度含水量的動態(tài)Fig.1 Dynamics of soil 20 and 40 cm water content under different caragana twig mulch thicknesses
2018和2019年土壤水分動態(tài)變化的變異系數(shù)(表1)表明,處理TSM3和TSM2土壤水分變異系數(shù)大于TSM0和TSM1,表明這2種檸條枝條覆蓋厚度下土壤水分的變化較其他處理劇烈。即這2個處理可以在降水后快速保持水分,提高土壤水分含量。
表1 檸條枝條不同覆蓋厚度下的土壤水分平均值及變異系數(shù)Table1 Mean soil water and it’s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under different mulching thickness with caragana twigs(%)
在牧草生長季(4-10月),檸條枝條覆蓋具有降低草地0~10 cm溫度的作用(圖2),而且8:00、14:00和18:00的土壤溫度總體均隨著檸條枝條覆蓋厚度的增加出現(xiàn)降低趨勢,即處理間表現(xiàn)出TSM3<TSM2<TSM1<TSM0的趨勢。研究還顯示,土壤溫度的最高值出現(xiàn)在7月,TSM3、TSM2、TSM1和TSM0的平均溫度分別為38.17、35.71、34.17和32.33℃,且覆蓋處理均顯著小于TSM0(P<0.05)。然而,對整個試驗期間的平均值統(tǒng)計結(jié)果顯示,TSM3的土壤溫度在2019年顯著低于TSM0(P<0.05,表2)。
此外,對土壤溫度的變異系數(shù)分析發(fā)現(xiàn)(表2),總體上,土壤溫度變異系數(shù)隨著檸條枝條覆蓋厚度的增加呈減小趨勢,說明覆蓋措施具有緩沖土壤溫度變化的作用,利于牧草生長。
圖2 不同覆蓋厚度下土壤溫度動態(tài)Fig.2 Dynamics of soil temperature under different caragana twig mulch thickness
表2 檸條不同覆蓋厚度下0~10 cm土層土壤溫度平均值與變異系數(shù)Table 2 Mean soil temperature between 0-10 cm and it’s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under different mulching thicknesses with caragana twigs
研究表明,與對照相比,不同覆蓋厚度對牛枝子地上生物量都沒有顯著影響(P>0.05,圖3)。而沙打旺地上生物量TSM3顯著高于其他處理(P<0.05),且其他處理間差異不顯著(P>0.05)。然而,蒙古冰草地上生物量隨著檸條枝條覆蓋厚度的增加而呈增加趨勢,且TSM2和TSM3處理下生物量均顯著高于TSM0(P<0.05)。此外,3種牧草的總生物量亦隨著檸條枝條覆蓋厚度的增加而呈增加趨勢,且TSM3處理的地上生物量顯著高于其他3個處理(P<0.05)。
圖3 檸條枝條不同覆蓋厚度對補播牧草地上生物量的影響Fig.3 Effects of different caragana twig mulch thickness on biomass of reseeded forages不同小寫字母代表在0.05水平差異顯著。Different letters 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0.05 level.
相關(guān)分析結(jié)果表明(表3),蒙古冰草、沙打旺及3種補播牧草的總生物量均與草地20~40 cm土壤水分呈顯著正相關(guān)(P<0.05),而與0~20 cm土壤水分相關(guān)不顯著(P>0.05)。即0~40 cm土壤水分的提高能顯著促進(jìn)以上牧草的生長。然而,牛枝子地上生物量與0~20 cm和20~40 cm土壤水分均相關(guān)不顯著(P>0.05),即牛枝子的生長不受0~40 cm土壤水分的影響。
表3 不同土層土壤水分與補播牧草生物量間的相關(guān)分析Table 3 Correlations between soil water in different soil layers and biomass of reseeded forages
國內(nèi)大量的研究表明,秸稈覆蓋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土壤的滲水性,減少了地表徑流和蒸散發(fā)損失[13],具有明顯的抑蒸保水效應(yīng)[14-16],在作物生產(chǎn)中可以起到保墑、增產(chǎn)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與此同時,秸稈資源也得到了利用,減輕了焚燒秸稈對環(huán)境的影響,是發(fā)展有機可持續(xù)農(nóng)業(yè)的一條有效途徑[17]。前人研究各種有機物料的覆蓋主要是通過降低土壤溫度、抑制土壤蒸發(fā)來保持水分的[18-19],防止土地荒漠化。目前對于作物秸稈覆蓋的研究尚多,但用林木枝條覆蓋的研究相對較少,李志剛等[20]曾用楊樹(Populus)枝條碎屑和垂柳樹(Salix babylonica)枝條進(jìn)行覆蓋,得出覆蓋可以顯著降低土壤溫度,抑制土壤水分的蒸發(fā),郭軍成等[21]也用林木枝條覆蓋提高土壤有機質(zhì)的含量,并且有效地保持了土壤水分。本試驗是將檸條枝條粉碎為5~10 cm,對荒漠草地進(jìn)行覆蓋,一方面利用檸條本身的抗旱性,在荒漠草原中有效的生存,更重要的是利用荒漠草原大量種植的檸條,材料易得。研究表明,檸條枝條覆蓋有效地提高了土壤水分,使土壤含水量增加,且隨著覆蓋厚度(1、2、3 cm)的增加,土壤含水量越高,而且覆蓋對于降低土壤溫度和抑制土壤水分蒸發(fā)的效果與覆蓋量的多少呈正比關(guān)系[22],這與劉戰(zhàn)東等[23]和劉繼龍等[24]的研究結(jié)果類似。本研究還表明,覆蓋對土壤水分的影響主要在20~40 cm具有顯著差異(P<0.05),TSM3和TSM2土壤水分顯著高于TSM0,可能是因為在0~20 cm土層,雖然覆蓋對土壤含水量具有一定固持作用,但由于表層的蒸發(fā)量依然存在,只是相對蒸發(fā)量減小,使得表層的土壤含水量在不同覆蓋厚度中無顯著差異(P<0.05)。
土壤含水量與降水量也具有相關(guān)性,Chandra等[25]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在干旱的年份里采用秸稈覆蓋措施,能夠增加土壤含水率和產(chǎn)量,秸稈覆蓋后顯著提高了耕層土壤的含水量,因為秸稈覆蓋后相當(dāng)于構(gòu)建了地表與大氣之間的緩沖地帶,防止太陽光直接到達(dá)地面,降低地表土壤溫度,從而減少了表層土壤水分的蒸發(fā)[26]。秸稈覆蓋后,阻隔了土壤中的水分與大氣的交換,減少了水分的蒸發(fā)量,增加了水分向土層上部的遷移量。本試驗對2年數(shù)據(jù)進(jìn)行差異性分析,得出2018年8和9月的土壤含水量高于2019年,可能是因為2018年的降水量充足,使得土壤表層0~20 cm和20~40 cm的含水量都大于2019年,由此可知降水量對檸條覆蓋后土壤含水量的影響不容忽視。變異系數(shù)的大小也反映出檸條枝條覆蓋具有保持草地土壤水分的作用,而且覆蓋度越高保持效果越明顯,本研究表明隨著覆蓋厚度的增加,變異系數(shù)是增大的,并且在2018年TSM3處理下變異系數(shù)達(dá)到23.7%,說明降水后對水分能夠快速起到保持作用,從而快速提高土壤含水量。
研究還表明,同一天不同測定時段,不同覆蓋厚度的熱效應(yīng)表現(xiàn)出差異,大體隨著覆蓋厚度的增加土壤溫度降低,2018年8-10月日變化不顯著,2019年4-10月TSM0、TSM1、TSM2、TSM3有較大差異。土壤溫度的季節(jié)變化與當(dāng)?shù)氐臍夂蛞灿泻艽箨P(guān)聯(lián),楊長剛等[27]和王昕等[28]的研究表明,秸稈覆蓋在返青前具有普遍的增溫效應(yīng),拔節(jié)后則表現(xiàn)為顯著的降溫效應(yīng),汪可欣等[29]和蔡太義等[30]的研究也表明,秸稈覆蓋對土壤有明顯的降溫效果,且在低溫時有“增溫效應(yīng)”,高溫時有“降溫效應(yīng)”。通過大氣溫度與表層土壤溫度差可以知道,秸稈免耕覆蓋在低溫季節(jié)有保持土壤熱量的作用,在高溫季節(jié)有相對降溫的作用,這是減少氣溫變化對地上生物量生長發(fā)育過度影響的重要機制。本研究表明,2019年4-7月隨著氣溫的上升,土壤溫度逐漸增大,7月達(dá)到最高地溫38.17℃,然后在8-10月土壤溫度逐漸降低,并且變異系數(shù)也隨著覆蓋厚度的增加而減小,對環(huán)境具有很好的緩沖作用。表明覆蓋相比于無覆蓋降低了土壤溫度且變幅較小,保持了土壤溫度的穩(wěn)定性[31]。本研究還表明土壤溫度隨著覆蓋量的增加而降低,并在各覆蓋厚度之間具有顯著性差異,這與王兆偉等[22]的研究結(jié)果類似,且覆蓋帶覆蓋秸稈量越大,與土壤緊密結(jié)合的同時降溫效應(yīng)也較為突出[32]。
本研究只分析了0~40 cm土層檸條枝條覆蓋厚度對土壤水熱的影響,檸條覆蓋有效地提高了上層土壤的儲水量,降低了土壤溫度,因此,今后有必要對深層(>40 cm)的土壤水分進(jìn)行監(jiān)測和分析,進(jìn)而更準(zhǔn)確得出該檸條覆蓋對深層土壤水熱的影響。通過不同的覆蓋方式和檸條進(jìn)行比較,分析對土壤水熱的影響。降水量對試驗數(shù)據(jù)也有很大的影響,應(yīng)將豐水年和平水年的數(shù)據(jù)也進(jìn)行測定來判定覆蓋對荒漠草原的影響。
水分和溫度對作物的生產(chǎn)具有重要影響[33],而土壤溫度是改變植物所受溫度變化的基礎(chǔ),是植物保持根系活力的重要因素,對農(nóng)田生產(chǎn)力具有較大影響[34-35],并且對改善土地荒漠化具有重要的意義。李榮等[36]研究表明,采用玉米(Zea mays)秸稈覆蓋,具有較好的降溫和保水保墑效果,土壤養(yǎng)分含量明顯增加,顯著促進(jìn)了玉米前期的生長。本研究表明,檸條枝條覆蓋抑制土壤的蒸發(fā),降低土壤溫度,達(dá)到保墑蓄水能力,在荒漠草原補播的蒙古冰草、牛枝子和沙打旺這3種牧草的地上生物量都隨著檸條枝條覆蓋厚度的增加逐漸增大,蒙古冰草和沙打旺在各處理間具有顯著差異(P<0.05),TSM3處理的地上生物量明顯高于TSM0,且在20~40 cm土層,土壤水分和蒙古冰草、沙打旺具有顯著的相關(guān)性(P<0.05),在0~20 cm沒有顯著相關(guān)性。牛枝子在0~20 cm和20~40 cm都沒有顯著相關(guān)性,表明牧草的地上生物量不僅與土壤的水熱條件密切關(guān)聯(lián),還與牧草本身的生物學(xué)特性有重要關(guān)系,牛枝子的根為軸根系,播種后當(dāng)年根長可達(dá)50 cm以上,垂直下伸,第2年才開始生長,主根入土深度可達(dá)100 cm,其枝條的長度隨著水分的多少而變比,由此可得牛枝子的根系較深,與0~40 cm水分可能無顯著相關(guān)性。由此可得出,檸條枝條覆蓋可以改善荒漠草原的墑情,提高補播牧草的豐富度,并且合理有效的治理土地荒漠化。這與李志剛等[37]用楊樹枝條進(jìn)行覆蓋提高田間持水率,改善沙化土壤的性質(zhì)如出一轍。
檸條枝條覆蓋在0~40 cm土層有效地增加了土壤含水量,且隨著覆蓋厚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漸增大,20~40 cm比0~20 cm變化更明顯,且表現(xiàn)出TSM3>TSM2>TSM1>TSM0的趨勢。此外,處理間的20~40 cm土壤水分平均值TSM3(2018和2019年)和TSM2(2018年)土壤水分平均值顯著高于TSM0(P<0.05)。在牧草生長季(4-10月),檸條枝條覆蓋具有降低草地0~10 cm溫度的作用,而且8:00、14:00和18:00的土壤溫度總體均隨著檸條枝條覆蓋厚度的增加呈降低趨勢,其變異系數(shù)也隨著檸條枝條覆蓋厚度的增加而減小。
水熱共同作用于牧草的生長發(fā)育,良好的土壤墑情可促進(jìn)植被的生長,本研究通過測定蒙古冰草、牛枝子和沙打旺等補播牧草地上生物量,發(fā)現(xiàn)隨著檸條枝條覆蓋厚度的增加,地上生物量增多,蒙古冰草和沙打旺在檸條枝條不同覆蓋厚度間具有顯著差異(P<0.05),TSM3處理的地上生物量顯著高于其他3個處理,且蒙古冰草、沙打旺及3種牧草的總生物量均與草地20~40 cm土壤水分呈顯著正相關(guān)(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