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門之云
蕉陰貍奴圖 明 佚名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提到南宋詩人陸游,很多人會想起那首《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然而,翻檢陸游的詩作就會發(fā)現(xiàn),同一題目的詩還有一首:“風卷江湖雨暗村,四山聲作海濤翻。溪柴火軟蠻氈暖,我與貍奴不出門?!蓖饷骘L急雨驟,屋內(nèi)柴火旺盛、蠻氈溫暖,詩人在家中與貓兒相伴烤火。也許那天晚上,柴火的溫暖讓他沉沉睡去,做了一個跨鐵馬、越冰河,收復失地的美夢。驚醒之時,看著自己僵臥孤村,惆悵間提筆寫下當夜的第二首詩。
陸游一生寫過不少詠貓詩,詩中提及他多次以鹽為聘禮迎請小貓的事。原來,按照宋代的風俗,如果看中了鄰居或朋友家的小貓,不能隨隨便便管貓主人討要,而是要用類似“下聘”的方式,把貓“聘”回家?!捌付Y”通常是鹽、紅糖或者茶葉,還要另外買一些小魚,用柳條串起來送給生下小貓的母貓。
聘貓之后,如何把貓帶回家,以及帶回家之后怎樣訓練它,也頗有講究。聘得小貓之后,要把它放進斗或者桶里,再找主人討要一雙筷子和貓放在一起,然后在斗或桶的外面套上布袋。貓認路的能力很強,裝進布袋可以防止它按原路逃回原主人處。回到家以后,將沾染貓兒氣味的筷子插到一處土堆中,貓以后就會固定在土堆附近上廁所了。這是利用貓的靈敏嗅覺,訓練它記住自己的便溺之處。
陸游將貓聘回后,還根據(jù)貓兒的體貌特征,為它們?nèi)×松鷦淤N切的名字,如“粉鼻”“雪兒”“小於菟”等。在一首《贈貓》詩中,詩人這樣寫道:“鹽裹聘貍奴,??磻蜃?。時時醉薄荷,夜夜占氍毹。鼠穴功方列,魚餐賞豈無。仍當立名字,喚作小於菟?!薄靶§遁恕钡囊馑际切±匣ⅲ娙速澦朴诓妒螅旅腿缁?。在《得貓于近村以雪兒名之戲為作詩》中,詩人深情感慨:“前生舊童子,伴我老山村?!痹陉懹蔚男闹?,“雪兒”不是一只平凡的貓,而是他前世的書童,陪伴閑居孤村的詩人度過桑榆暮景。
貓鳥花卉圖 絹本設色 明 佚名
對于“粉鼻”,陸游也是十分喜愛,曾作《贈粉鼻》夸贊其連夜與老鼠廝殺,浴血奮戰(zhàn)保護糧食的事跡:“連夕貍奴磔鼠頻,怒髯噀血護殘囷?!辈贿^,“粉鼻”后來似乎沾染了“朱門習氣”,每日飽享口福之后,就懶洋洋地躺在錦織的褥墊上睡覺。詩人忍不住發(fā)牢騷道:“問渠何似朱門里,日飽魚餐睡錦茵?”
宣德皇帝朱瞻基是明代的第五位皇帝,自號長春真人,他雅好書畫,亦喜歡豢養(yǎng)寵物。他對貓的喜愛之情,正是通過繪畫表現(xiàn)出來,因此為后人所知。
據(jù)史籍和相關文獻記載,朱瞻基繪有多幅貓圖,其中宣德四年(1429年)三月所畫的《五貍奴圖》(又名《唐苑嬉春圖》),為歷代貓圖中的巨作。畫中五只貓咪毛色不一,神態(tài)各異,或藏于花叢中,或臥于竹林下,活靈活現(xiàn),可愛至極。
花下貍奴圖 紙本設色 41.5×39.3cm 明 朱瞻基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花下貍奴圖》描繪的則是兩只小貓在太湖石旁悠閑嬉戲的場景。此畫以沒骨法填色渲染,再用細筆皴擦,凸顯出小貓毛茸茸的憨態(tài),有明前期院體花鳥畫之風,又蘊含著宋畫的味道,頗有風致。后來,這幅御筆畫流傳到喜歡鑒賞書畫的清朝乾隆皇帝手中。乾隆不僅在上面蓋了“乾隆御覽之寶”“三希堂精鑒璽”等收藏印,還為此畫賦詩一首,在詩塘處題寫了“神肖烏圓”四個大字。“烏圓”是貓的別稱。
可以想象,日理萬機的皇帝“偷得浮生半日閑”,在庭院里仔細觀察貓的體態(tài),揣摩貓的神情,再一筆一筆畫到紙上。朱瞻基對貓的喜愛,自不待言。由于皇帝愛貓、畫貓,所以明代畫院中那些擅長畫貓的畫家,晉升的機會也比其他人多一些。有《戲貓圖》《寫生貓犬花鳥圖》等作品傳世的明代宮廷畫家商喜,便是因擅長畫貓而被授予錦衣衛(wèi)指揮使的官職。
上圖:戲貓圖紙本設色48.2×66.4cm明 商喜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下圖:寫生圖冊·貓紙本設色34.8×56.5cm明 沈周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宣德以后,明代宮廷養(yǎng)貓成為風氣。明代紫禁城內(nèi)的貓兒,大多終其一生過著逍遙富貴的生活,每天在宮內(nèi)大搖大擺地四處游走,追逐嬉戲。據(jù)徐復祚的《花當閣叢談》記載,弘治初年,乾明門(宮廷養(yǎng)貓的處所之一)養(yǎng)了十幾只貓,光這一處的貓食,每天就要耗費近5斤肉,不時還有加餐。喂貓尚且如此奢侈,不難想象宮廷內(nèi)其他方面的靡費和國力的虛耗。
明代宮廷對貓的縱容與寵愛,在嘉靖時發(fā)展到荒唐的地步。據(jù)明代文獻記載,嘉靖初年,宮里養(yǎng)了一只名貴的獅貓,它有一身淡青色的卷毛,唯有眉毛的位置“瑩白若雪”,因此得名“霜眉”。霜眉性情溫順,十分善解人意。只要嘉靖帝一呼喚它,它就馬上來到皇帝面前。它還能讀懂皇帝的表情,知道什么時候可以撒嬌,什么時候應該回避。嘉靖皇帝對霜眉也是須臾不離,連睡覺也要與之同臥。而此時霜眉必定一動不動地靜靜守候,即便饑渴或需要便溺,也要等到皇帝醒來。
貓蝶圖 紙本設色 清 八大山人
霜眉去世后,嘉靖帝悲痛萬分,不僅用純金為霜眉打造了棺材,下旨將它安葬在萬歲山以北,還將霜眉的墓命名為“虬龍?!?。明人筆記《萬歷野獲編》中記載了嘉靖帝命群臣為霜眉撰寫祭文的故事。大臣們哪經(jīng)歷過這等荒誕事,一個個抓耳撓腮,絞盡腦汁也寫不出令皇帝滿意的文章。只有侍講學士袁煒在祭文里寫的一句“化獅作龍”深得圣意。不久之后,袁煒便被提拔為少宰,人稱“青詞宰相”。
據(jù)晚明宦官劉若愚所撰《酌中志》記載,晚明宮廷里專設“貓兒房”,里面有三四個近侍,專職飼養(yǎng)皇帝寵愛的御貓。御貓們?nèi)加忻?,公貓稱“某小廝”,母貓叫“某丫頭”,已經(jīng)絕育的公貓則稱“某老爹”。如果某只貓?zhí)貏e受寵,還會被封為“貓管事”,可以獲得賞賜。明末《天啟宮詞》中有一句詩:“紅罽無塵白晝長,丫頭日日侍君王?!痹娎锩妗把绢^”指的并不是宮女,而是深受皇帝喜愛的貓兒。
雍正十二美人圖·捻珠觀貓 清 佚名 故宮博物院藏
古代的愛貓人士一方面盡力為自己的愛寵提供優(yōu)越的物質條件,另一方面,也希望深入了解貓這種動物。他們爬梳文獻,輯錄與貓有關的文獻,編纂成“貓譜”,為后人研究中國貓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現(xiàn)存的中國古代“貓譜”僅有四部:元代蘇州人俞宗本的《納貓經(jīng)》、清嘉慶年間江蘇嘉定人王初桐的《貓乘》、杭州人孫蓀意所著《銜蟬小錄》,還有咸豐年間永嘉人黃漢的《貓苑》。其中最富傳奇色彩的,當屬孫蓀意輯錄的《銜蟬小錄》。之所以說它“傳奇”,一是因孫蓀意編纂此書時年僅17歲,二是因它內(nèi)容之豐富、編纂形式之獨特。
芭蕉貍貓圖 紙本設色 清 任頤 故宮博物院藏
牡丹與貓圖 絹本設色 21.1×20cm 清 佚名
孫蓀意,字秀芬,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她出身名門望族,父親孫震元是清代名醫(yī);叔父孫熙元、孫顥元是藏書家,藏有上千卷善本書和大量書畫;哥哥孫云壑也是喜好詩文書畫的名士。在良好家風的熏陶下,孫蓀意10歲便能吟詩,成長過程中更是博覽群書,為編纂《銜蟬小錄》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清代的文人群體中,養(yǎng)寵物貓是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清初詞壇名家錢芳標首創(chuàng)《雪獅兒》詞牌用于詠貓,引來同時代及后世文人的唱和。孫氏家族也不例外,孫蓀意的父兄都喜歡養(yǎng)貓。孫震元寫有《失貓》《乞貓》等詩,孫云壑的朋友高瀾曾贈給孫云壑一只洋白貓,并作《家有洋白貓持贈孫云壑并系以詩》記述此事?;顫娍蓯鄣呢垉海雭硎菍O蓀意童年最好的玩伴。待到孫蓀意年齡稍長,出于對貓的喜愛之情,為它們編纂一本小書,便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貓趣圖 齊白石 曹克家
《銜蟬小錄》完稿于清嘉慶四年(1799年),共8卷,分為14個子目,堪稱一部“古代貓咪百科全書”。在這本書中,孫蓀意輯錄了古代典籍里關于貓的諸多史料,包括貓字源流、養(yǎng)貓經(jīng)驗、相貓技巧、名貓品種、詠貓詩文、貓史典故……并將它們分為紀原、名類、征驗、事典、藝文等子目。年僅17歲的少女,以一人之力,從卷帙浩繁的史料中搜集如此多與貓相關的資料,并分門別類編輯成書,令人驚嘆。
貓鼠圖 齊白石 徐悲鴻
不僅如此,孫蓀意還仿照文人筆記的體例,頗為細心地為搜集的史料擬了許多小標題,如《判爭貓兒狀》《貓鼠同乳》《戴柳圈》等,增添了閱讀的趣味性。如果不是對貓格外喜愛,寄予深情,恐怕不會考慮得如此周全。
清代文人對《銜蟬小錄》的評價普遍很高,認為該書搜羅宏富,體例精當,條目清晰,歸納簡明。50多年后,清代另一本貓譜《貓苑》的作者黃漢評價,古今愛貓的女性甚多,都不如孫蓀意“著書以傳,斯真清雅”。
貓圖 徐悲鴻 江蘇省美術館藏
近現(xiàn)代的文人、藝術家們,喜歡貓的更不在少數(shù)。國畫大家齊白石不僅養(yǎng)貓,而且畫貓。當他作畫時,家中的貓就會在畫案上靜靜地觀看。他的作品《油燈貓鼠圖》就描繪了老鼠爬上燈臺偷油、貓在下面“守株待兔”的場景。畫家還在一旁題詩:“昨夜床前點燈早,待我解衣來睡倒。寒門只打一錢油,哪能供得鼠子飽。值有貓兒悄悄來,已經(jīng)油盡燈枯了?!碑嬅娉錆M了質樸而歡樂的生活情趣。
1935年,齊白石還與徐悲鴻合作了一幅《貓鼠圖》。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齊白石經(jīng)常畫貓,但在這幅《貓鼠圖》中,負責畫貓的卻是徐悲鴻。素來以畫馬著稱的徐悲鴻,也是一名資深“貓奴”,他創(chuàng)作過許多以貓為主題的作品,如油畫《撫貓人像》、素描《抱著貓兒的女孩》以及國畫《貓石圖》《雙貓圖》《貓戲圖》等。
徐悲鴻對貓和貓畫的熱愛、鉆研,從他與學生的問答中可見一斑。他曾問學生:“你們所看到的我的畫,什么最好?”有人說馬,有人說雄雞,有人說牛,唯有楊建侯認為老師畫的貓最好,徐悲鴻因此夸贊楊建侯獨具眼光。的確,由于長期養(yǎng)貓、觀察貓,徐悲鴻的貓畫形神俱佳,兼具西方繪畫的準確造型和中國畫的筆墨意蘊,有著獨到的藝術特色。在課徒畫稿中,他將貓的形體分解為貓頭、貓身、貓足三部分,并詳細講解、示范每一部分的畫法。貓足的畫法又被細分為站立時、行走時、發(fā)力躍起時等,可見他對貓的形體姿態(tài)、骨骼結構等觀察之細致。
貓立軸 紙本設色 徐悲鴻
由于近代中國積貧積弱、戰(zhàn)亂頻仍的特殊時代背景,徐悲鴻的貓畫不僅表現(xiàn)了畫家的生活情趣,也寄寓了他憂國憂民、針砭時弊的家國情懷。作于1942年的《怒貓圖》中,一只怒貓立于巖石之上,目露寒光,須直如錐,所繪貓、石用筆遒勁有力,表現(xiàn)出一派肅殺沉重的氛圍,畫邊題跋僅“壬午大寒”四字,憤怒之情卻躍然紙上。田漢看過此圖后深受觸動,當即題詩:“已是隨身破布袍,那堪唧唧啃連宵。共嗟鼠輩驕橫甚,難怪悲鴻寫怒貓?!?p>
五貍奴圖卷 絹本設色 37.5×264.2cm 明 朱瞻基(傳)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貓陪伴人類的歷史十分悠久,早在仰韶文化遺址中就發(fā)現(xiàn)了貓的骨骼。之后,野貓漸被馴化,開始向家貓、寵物貓轉變,最終成了人類的好伙伴。雖然囿于物質條件,古代的愛貓人士無法像現(xiàn)代“貓奴”一樣全方位地精心照顧“貓主子”,給它們吃配方豐富的貓糧、做全面體檢、打各種預防針,但那份愛貓、護貓、愿意了解貓的心意,是從古至今從未改變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