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桑德羅·瓦尼尼為了給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名錄的世界遺產一書拍攝而前往埃及,利用他的商業(yè)拍攝經驗以及藝術品拍攝經驗來到埃及拍攝,記錄考古的方方面面。同時他還在現(xiàn)場布光,拍攝了許多地方和文物不為人知的細節(jié)。這些拍攝以及文物藝術品拍攝過程包含了膠片與數(shù)碼兩種不同存儲介質的共同拍攝,最初桑德羅·瓦尼尼只在后期使用數(shù)碼技術,拍照時用的還是膠片,畢竟一開始數(shù)碼相機尺寸體積并不輕便。當時使用的是膠片拍攝4×5英寸的照片,然后用能找到的最好的掃描儀掃描一遍,這樣就能在較高質量的原片上后期了,雖然文件體積不像現(xiàn)在高清圖片那樣大,需要做的是把幾張小照片拼接成較大的照片,還原因為場景空間太小沒辦法用一張照片直接拍下全貌的場景。
當然器材的使用并不是最大的拍攝難點,最初的拍攝問題來自光。此前所有攝影師在國王谷用的都是普通的黃顏色的光或閃光燈,沒人用過HMI光源(電影中常用的高品質的光)。桑德羅·瓦尼尼的團隊則是帶了一堆火炬過去,外面放了一臺發(fā)電機。國王谷的電力不穩(wěn)定,使用到的設備又都是功率比較大的,需要穩(wěn)定的供電,所以只能在外面搞一臺巨大的發(fā)電機,給燈光、電腦、相機等等一切用電設備供電。
在埃及的另一大挑戰(zhàn)是高溫。大型陵墓里面是很深的,所以冬季和夏季溫度都很穩(wěn)定。小型的墓就不一樣了,里面離外界比較近,夏天有50多攝氏度。所有的數(shù)碼設備、電腦、相機在高溫環(huán)境中工作當然總會出問題。
另外也沒人清理這些陵墓。我在有些墓的地上發(fā)現(xiàn)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報紙,所以說這些墓有80年時間沒人打掃過了。墓里還有特別輕軟的像粉末一樣的塵土,絲毫的動作都會造成揚塵,這些塵土極易鉆進相機和電腦的通風孔里。因此只能把冰塊放在鋁箱里運進來,把電腦放在鋁箱上,相機不用的時候也放上面。為了避免揚塵,整個拍攝制作過程必須用不帶通風孔的東西來作為降溫設備。
除了艱苦的拍攝環(huán)境之外,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創(chuàng)作出優(yōu)質完美的藝術品作品也絕非易事。圖坦卡蒙的面具是用黃金鑲嵌各種寶石而成的,有泛紅的紫水晶,有青金石,還有其他深藍色的寶石。光打在面具的黃金部分上會出現(xiàn)眩光,而這些部分與最暗的部分,也就是深藍色寶石的那些地方,光圈值相差10個擋。沒有一臺相機能在不使用軟件的情況下拍好光比如此之大的照片。
解決這種問題有一種辦法,拍10張照片,把黃金和深色寶石之間的10擋光圈差異全都拍下來。先給黃金拍一張照片,然后在接下來的照片中拉低曝光,達到拍攝寶石的正確曝光。這些照片是用多重拍攝功能輔助完成的,所以實際上每張照片等于16次曝光。也就是說,為了拍這個面具,曝光了160次。然后,在后期制作時,從每一張照片中,也就是從這個無比多的圖片中取出在正確曝光下拍得最好的那部分,經過漫長后期過程才有的這一張最終的照片呈現(xiàn)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