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聽風(fēng)
每到清明節(jié),我們村的長輩就會跟晚輩們講一個傳說。傳說的主角是一個勤快的姑娘,她在地里鋤草時聽到了一段對話。
“這是一片寶地啊?!?/p>
“你怎么知道?”另一個人問。
“我現(xiàn)在插一根竹條在這里,明天它就能發(fā)芽長葉?!?/p>
姑娘循聲四處尋找,卻看不到人的蹤影,但在她轉(zhuǎn)身后,一根竹條竟插在她的田邊。姑娘當(dāng)天回家后,沒有告訴任何人這件事。一來別人也許并不相信她的話,二來她想證實一下,這里到底是不是寶地。
第二天,她一早就來到莊稼地里插著竹條的地方。昨天還光溜溜的竹條,現(xiàn)在已吐出了十幾片新葉。她相信了這是一塊寶地。
過了沒多久,姑娘要出嫁了。她沒有要任何嫁妝,只提出希望家里把那塊她經(jīng)常鋤草的棉花地送給她。后來,這片土地?zé)o論種什么,都長得特別好。種了一些年莊稼后,姑娘的后人把這里變成了他們的墳地。凡是埋在這里的人,他們的后代都過得幸福健康。此后的世世代代,也都把過世的家人埋葬于此,希望能獲得寶地的庇佑。就這樣,村里的幾代人全部長眠于此。爸爸的爺爺奶奶、我的爺爺奶奶也在其中。
每次上墳,這個故事就會被傳講一番。曾經(jīng)是我的爺爺講給爸爸聽,現(xiàn)在是我的爸爸講給我們聽。不止是我家,村里其他人家也是如此。老老少少從不同的路走來,每一家走向墳地的途中,都在講述著這個“寶地”傳說。故事的版本或許不同,人物對話內(nèi)容可能不一,但是結(jié)語都是一樣的。這個地方,是我們村的“寶地”,我們拿最好的地方,來安置逝去的親人。
我們當(dāng)然知道,這個故事只能被稱為一個傳說,但又愿意去相信我們的祖先賦予這塊土地的能量。親人離世后,被送往了這里,一代代后人在每個清明節(jié)來紀(jì)念他們時,分享親人在世時的往事,有哀思,也有甜蜜。
這個傳說,構(gòu)成了我們村清明節(jié)特有的共同回憶,也寄托著我們對于離去親人的思念和祝福。在電影《尋夢環(huán)游記》中,說人的一生會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心跳和呼吸停止的時刻,那是人生理上的死亡。第二次,是在葬禮的時候,這是這個人社會身份的消失。第三次,是沒有一個活著的人記得你了。這是最后的死亡,也是真正的、徹底的死亡。這也意味著,不會再有任何人,知道你曾經(jīng)在這個世界停留過。
我想,我們村的先人們,一定早就懂得這個道理。于是,他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寶地”的傳說,用這種智慧的方式,將一塊不起眼的土地印在后人的心中,讓后人再向自己的后代傳達(dá)它的來歷。這樣,所有的先人們都不會被忘記,他們活在親人的心中,也活在傳說的歷史中。
聽完傳說的小孩,總會帶著好奇的心理,在田埂上折幾根枝條,插在墳地的某一處。有好幾年,我也偷偷地做過這件事,但是,我從來沒有在第二天大早就去看它們,因為,我愿意相信它們已經(jīng)生根發(fā)芽。
墳地的傳說,讓我們牢牢地記住了每一位離去的親人。不僅僅是在清明節(jié),而是在每一次回憶那片土地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