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玉
書香暗浮,留夢千古。
——題記
皓月當空,微風起,輕紗入。轉檀木門,書閣現(xiàn),書架儼然,浮動墨香。暗木桌,微硯臺,藤條椅,一人靜閱……這是幼時多遇到外祖母時的場景。
幼時,我與外祖母一起生活。母親曾說過,其實外祖母家族算不上書香門第,但是由于他們都喜愛閱讀,每次都會用省下來的錢來買書,久而久之,也就擁有了家庭書閣。如今已經(jīng)傳到了外祖母一代,而她始終相信,“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是她的最愛,也可以說閱讀是她家代代的家風吧。
由于我是個早產(chǎn)兒,一出生,身體就不大好,又因性格較內(nèi)向,也不太喜歡出門嬉戲。因而,外祖母為了給我解悶,就教我讀書識字,那時我五六歲。外祖母算是我的教學啟蒙老師,其實開始是挺困難的,我只能在外祖母口述下,艱難地讀完一本書。后來隨著閱讀量的增加,我也讀懂了那些晦澀的文字,也更深入了解那些字的含義,進而懂得了書的內(nèi)涵。
每當我閱讀時,外祖母總是欣慰地看著我。若是我問起祖母為何喜愛閱讀,她總會笑道,書中蘊藏著歷史長河的精華,孕育著眾多文化。閱讀一本好書,能帶給她精神上的愉悅。其實,那時我是不太懂得祖母的話語義。而且,外祖母也很喜歡以文字的形式記錄生活中的美好。
那時候,我的生活簡單平淡,卻又很溫馨。上學,放學,睡前閱讀,“三點一線”。不知道為何,我總是很喜歡外祖母抱著我,或許是因為她身上總會帶有淡淡的墨香味吧。我也很喜歡她的笑容:嘴角揚起,微紋細皺,眸中閃爍著光芒,似乎透過我看到某些事物。后來,我知道那是因為外祖母希望我通過閱讀能參透書中的文化奧秘。
時節(jié)更迭,變化如流,人生如旅,世事無常。在一個炎酷的夏日,外祖母離開了我,永久地離開了我,而她留下的唯有那些書。每當我想念她時,便會在書房里,看會兒外祖母的日記本,沉浸在書的世界里。或許只有在那時,我才能真正地重溫與祖母生活的點滴美好回憶。想起那些過往,我便忍不住笑了起來,可笑著笑著又哭了。我連忙將眼淚拭干,唯恐眼淚滴下來,弄臟了日記本。似乎通過外祖母的日記本,我能與外祖母進行意識上的交流。此時,我便會覺得外祖母依舊在我的身邊,與我同在。
那時,我也便真正醒悟過來。人生落苦短,生命或許稍縱即逝,物是人非,然而當用文字記錄生活時,它會得以永恒,不易被歷史長河沖刷,如同“永生花”般,永不枯萎。后人若想要了解那段歷史往事時,只需要認真地滲透其中的文字,便可在一定程度了解書中含義,明白書中所蘊藏著的文化?;蚴蔷拺讶宋?,或是傳承文化精華與再創(chuàng)新。
我想成為一名作家,很大程度上源于外祖母的閱讀習慣的潛移默化,“藝術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書是文字編寫而成的,或客觀理性或主觀感性。我想寫一本書,用文字來傳達意志,用文字來表達心聲,用文字來引發(fā)共鳴。一本益書因其蘊含著獨特文化烙印,易扣人心弦,觸發(fā)諸多感慨,引起心靈共鳴。文化以書為載體,精神價值附著于其上,傳承至后世。我希望外祖母閱讀的家風,能一代代地傳承下去。有可能的話,我希望我的書能給予社會正能量,引導青少年形成正確的文化價值觀。
而書本同樣作為勾連歷史與現(xiàn)在的時空橋梁,蘊藏著多元文化,“書以載文”。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然若想滲透其精華,須通過閱讀。閱讀可謂是書本與文化之間的紐帶,是極為重要的。若閱讀的家風能輻射整個社會,形成閱讀的習慣,更能通過閱讀書本記載的內(nèi)容,與先賢進行精神交流,從而實現(xiàn)文化的傳承,提升中國的軟實力,構建文化自信,實現(xiàn)中國夢。
我不知道未來文化生活會如何演變,但是我相信書本在閱讀輔助下會給我答案……
(指導老師:凌預)
(此文獲本次征文大賽高中組優(yōu)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