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強, 呂爽, 鐘宇龍, 朱艷玲
(廣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 1 普通精神科, 2 檢驗科, 廣東 廣州510430)
精神分裂癥是我國常見的精神系統疾病, 目前利培酮作為二代SDAs 抗精神病藥物在臨床廣泛應用, 起效快、 依從性好,但單用療效欠佳, 停藥又存在復發(fā)率高的弊端, 且長期使用可導致PRL 升高, 誘發(fā)高催乳素血癥, 導致低鈉血癥、 不孕、 月經紊亂、 性欲減退或喪失、 射精減少、 勃起障礙[1]。 低頻重復經顱磁刺激 (rTMS) 為非入侵式物理治療方法, 通過調節(jié)大腦局部生物電活動和神經沖動傳播, 可緩解陰性和 (或) 陽性癥狀, 但目前對頻率的選擇尚未形成共識[2]。 本研究分析低頻rTMS、 高頻rTMS 治療精神分裂癥的臨床療效, 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廣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 納入標準: ①簽署知情同意書; ②首發(fā)精神分裂癥, 年齡為18 ~59 歲; ③PANSS≥60 分,符合《國際疾病分類 (第10 版)》 中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3];④心電圖、 顱腦CT、 腦電地形圖等檢查正常。 排除標準: ①體內有金屬、 心臟起搏器、 人工瓣膜等; ②哺乳期、 妊娠期或計劃妊娠女性; ③合并精神活性物質所致精神障礙以及其他精神障礙; ④嚴重臟器疾?。?⑤濫用毒品、 酒精; ⑥研究前1 個月行電休克治療。 根據上述標準共納入120 例患者, 按隨機數字表法等分為三組。 低頻組男26 例, 女14 例; 年齡18 ~58歲, 平 均 (47.97 ± 3.65) 歲; 病程1 ~6 年, 平均 (3.65 ±0.52) 年。 高頻組男28 例, 女12 例; 年齡21 ~58 歲, 平均(48.05 ± 2.67) 歲; 病程1 ~7 年, 平均 (3.59 ± 0.49) 年。 對照組男25 例, 女15 例; 年齡19 ~59 歲, 平均(48.31 ± 2.33)歲; 病程1 ~6 年, 平均 (3.60 ± 0.47) 年。 三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本研究獲得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利培酮口服液, 2 mL/次, 2 次/d,治療6 周。 低頻組: 采用低頻重復經顱刺激儀 (丹麥Magstim,MagproX100 型) 和 “8” 字線圈, 刺激部位為左側前額葉, 頻率1 Hz, 強度100%運動閾值, 每串時長1 s, 間隔3 s 刺激,每次20 min, 每日1 次, 連續(xù)治療6 周。 高頻組: 頻率10 Hz,強度100%運動閾值, 每串時長1 s, 間隔11 s 刺激, 每次20 min, 每日1 次, 連續(xù)治療6 周。 低頻組和高頻組均給予利培酮口服液治療, 方法同對照組。
1.3 觀察指標觀察三組的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 (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 PANSS) 總分及陰性癥狀 (7 項)、 陽性癥狀 (7 項) 評分, 1 ~7 分評分, 分值越低則療效越好。 記錄三組治療前、 治療3 周和6 周后的RPL 水平: 于上述時間點采集5 mL 空腹靜脈血, 3 000 r/min 離心處理10 min, 分離上清液, 存放至冰箱, 溫度調節(jié)為-30 ℃, 采用放射免疫法檢測,嚴格按說明書完成操作。
1.4 統計學分析應用SPSS 18.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 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 三組比較行F 檢驗, 兩兩比較行t 檢驗; 不同時間指標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 F 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 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三組的PANSS 量表評分比較治療前, 三組的PANSS 總分、 陰性癥狀及陽性癥狀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治療后, 三組的上述評分均降低, 高頻組、 低頻組均低于對照組 (P<0.05); 高頻組的陰性癥狀評分低于低頻組, 陽性癥狀評分高于低頻組 (P<0.05); 高頻組與低頻組的PANSS總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1。
表1 三組的PANSS 量表評分比較 (±s, 分)
表1 三組的PANSS 量表評分比較 (±s, 分)
注: 與低頻組治療后比較, *t = 4.518, *P = 0.0000; 與高頻組治療后比較, #t = 2.896, #P = 0.0049。
治療后陽性癥狀評分高頻組 85.08±9.35 22.25±2.75 21.29±4.62 39.08±4.02 10.02±2.06* 11.52±2.41低頻組 85.25±8.98 22.41±2.63 21.29±4.24 39.92±3.98 12.48±2.76 9.89±2.62#對照組 84.99±10.21 22.53±2.68 21.31±4.35 52.62±5.65 14.92±2.62 13.75±2.87 F 2.311 0.109 0.000 108.044 38.466 21.550組別治療前PANSS總分陰性癥狀評分陽性癥狀評分PANSS總分陰性癥狀評分P 0.1037 0.8965 0.9997 0.0000 0.0000 0.0000
2.2 三組的PRL 水平比較治療前, 三組的PRL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治療3 周、 6 周后, 高頻組的PRL 水平分別為 (23.65 ± 5.12) μg/L 和 (28.25 ± 6.73) μg/L,低頻組的PRL 水平分別為 (26.54 ± 6.45) μg/L 和 (30.45 ±6.68) μg/L, 對照組的PRL 水平分別為 (36.98 ± 6.54) μg/L和 (47.00 ± 8.35) μg/L, 三組的PRL 水平均升高, 高頻組的PRL 水平低于低頻組, 低頻組的PRL 水平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P<0.05)。
單用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 隨著用藥時間的延長, HPRL患病風險升高, 發(fā)生率高達70% ~100%。 本研究中, 對照組單用利培酮, 治療3 周、 6 周后的血清RPL 逐漸升高且高于低頻組和高頻組。 考慮原因是利培酮作為5-羥色胺-多巴胺拮抗劑, 會阻斷5-羥色胺2A 受體以及多巴胺D2 受體, 競爭性結合α1 腎上腺素能受體, 從而發(fā)揮治療作用, 但因為對結節(jié)-漏斗多巴胺D2 受體的阻斷作用, 同時會引起PRL 水平上升。rTMS 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研究出的大腦功能干預治療方法, 可逆性干預腦功能, 具有無痛、 無創(chuàng)和高度安全性等優(yōu)勢, 是21世紀精神科領域舉足輕重的治療和研究工具[4]。 本研究中, 無論是低頻還是高頻rTMS, 治療后患者的血清RPL 水平明顯受到抑制, 提示rTMS 能預防HPRL, 適合與利培酮聯合應用。
本研究中低頻組治療后的陽性癥狀評分低于高頻組, 表明低頻治療更利于陽性癥狀改善。 低頻rTMS 治療時, 線圈磁場穿透皮膚和顱骨, 到達大腦皮層, 引出感應電流, 調節(jié)皮層神經細胞興奮性以及動作電位變化, 并影響多巴胺、 5-羥色胺、N-甲基-D-天冬氨酸、 γ-氨基丁酸等神經遞質的傳遞和代謝,調控神經元活動; 降低顳葉皮層代謝, 下調血液循環(huán)速度和顳葉皮層興奮性, 能緩解幻聽等陽性癥狀[5]。 低頻rTMS 能顯著改善精神分裂癥狂躁、 亢奮和頑固性幻聽等陽性癥狀, 并降低復發(fā)風險。 高頻組的陰性癥狀評分低于低頻組, 表明高頻治療更利于陰性癥狀改善, 其機制[6]可能是: 抑制5-羥色胺的過度活躍, 緩解多巴胺功能減退, 提高局部腦神經元興奮性和大腦刺激區(qū)興奮性、 前額葉皮質興奮性, 改善行為退縮、 感情淡漠等陰性癥狀。
綜上所述, 低頻和高頻rTMS 均能有效治療精神分裂癥,抑制利培酮治療期間RPL 升高, 低頻rTMS 更適合陽性癥狀治療, 高頻rTMS 更適合陰性癥狀治療且在RPL 抑制方面有更好的效果。 建議臨床根據患者陰性和陽性癥狀側重程度選擇高頻或低頻rTMS, 提高治療的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