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
這里的風(fēng)俗,有錢人家的小姐出嫁的第二年,娘家要送燈。送燈的用意是祈求多子。元宵節(jié)前幾天,街上常常可以看到送燈的隊伍,姑娘、媳婦走出來,倚門而看,且指指點點,悄悄評論。這也是一年的元宵節(jié)景。
一堂燈一般是六盞。四盞較小,大都是染成紅色或白色而畫了紅花的羊角琉璃泡子。一盞是麒麟送子:一個染色的琉璃角片扎成的娃娃騎在一匹麒麟上。還有一盞是珠子燈:綠色的玻璃珠子穿扎成的很大的宮燈。燈體是八扇玻璃,漆著紅色的各體壽字,其余部分都是珠子,頂蓋上伸出八個珠子的鳳頭,鳳嘴里銜著珠子的小幡,下綴珠子的流蘇。這盞燈分量相當重,送來的時候,得兩個人用一根小扁擔抬著。
這是一盞主燈,掛在房間的正中。旁邊是麒麟送子,琉璃泡子掛在四角。到了“燈節(jié)”的晚上,這些燈里就插了紅蠟燭。點亮了。從十三“上燈”到十八“落燈”,接連點幾個晚上。平常這些燈是不點的。
孫家的大小姐孫淑蕓嫁給了王家的二少爺王常生。她屋里就掛了這樣六盞燈。不過這六盞燈只點過一次。
王常生在南京讀書,思想很新。訂婚以后,他請媒人捎話過去:請孫小姐把腳放了。孫小姐的腳當真放了,放得很好,看起來就不像裹過的。
孫小姐是個才女。孫家對女兒的教育很特別,教女兒讀詩詞。除了《長恨歌》《琵琶行》,孫小姐能背全本《西廂記》。嫁過來以后,她也看王常生帶回來的《迦茵小傳》《茶花女遺事》,兩口子琴瑟和諧,感情很好。
不料王常生在南京得了重病,抬回來不到半個月,就死了。
王常生臨死對夫人留下遺言:“不要守節(jié)”。
但是說了也無用。孫王二家都是書香門第,從無再婚之女。改嫁,這種念頭就不曾在孫小姐的思想里出現(xiàn)過。這是絕不可能的事。
從此,孫小姐就一個人過日子。這六盞燈也再沒有點過了。
她變得有點古怪了,她屋里的東西都不許人動。王常生活著的時候是什么樣子,永遠是什么樣子,不許挪動一點。自從王常生死后,除了過年之前,她親自監(jiān)督著一個從娘家陪嫁過來的女傭人大洗一天之外,平常不許擦拭。
她病了,說不清是什么病。除了逢年過節(jié)起來幾天,其余的時間都在床上躺著,整天地躺著。除了那個女傭人,沒有人上她屋里去。
她就這么躺著,也不看書,也很少說話,屋里一點聲音沒有。她躺著,聽著天上的風(fēng)箏響,斑鳩在遠遠的樹上叫著雙聲,“鵓鴣鴣——咕,鵓鴣鴣——咕”,聽著麻雀在檐前打鬧,聽著一個大蜻蜓振動著透明的翅膀,聽著老鼠咬嚙著木器,還不時聽到一串滴滴答答的聲音,那是珠子燈的某一處流蘇散了線,珠子落在地上了。
女傭人在掃地時,常常掃到一二十顆散碎的珠子。她這樣躺了十年。
她死了。
她的房門鎖了起來。
從鎖著的房間里,時常還聽見散線的玻璃珠子滴滴答答落在地板上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