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英廷
在我國古代,匾額是宮殿、壇廟、城樓懸掛的標志性物件,而且通常都懸掛在建筑物最明顯的部位。然而,人們卻鮮見天安門城樓上的匾額。其實,天安門城樓上原是有匾額的。資料記載,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承天門建成時,城樓上懸掛的是“承天之門”的匾額。
清順治八年(1651年),承天門重建后改稱天安門,城樓重檐之間懸掛的是“天安之門”的匾額。木匾寬2.6米,高3米。在此后的歲月里,匾額的文字和字體都曾有過幾次變化,最后定格為“天安門”。
新中國成立后,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的“天安門”匾額,在1950年9月30日新中國成立1周年前摘下,取而代之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此后時間久了,天安門的匾額也就被人們漸漸地淡忘了。巧的是,1987年冬天,“失蹤”了幾十年的天安門匾額出現(xiàn)在北京市房管一公司木材廠的露天倉庫中,即刻引起了有關人士的關注。這時的天安門匾額已經是滿目瘡痍,由幾塊木板拼接而成的匾額已多處腐朽斷裂。匾額上的刀痕和字跡與木質裂紋混雜在一起,隱約可見上有“滿、漢、蒙”3種文字,滿文居中,漢文排左,蒙文列右。漢文“天安之門”4個篆體字依稀可辨。
在清代,天安門匾額上刻有“滿、漢、蒙”3種文字,按滿語直譯為“天安之門”。后來不知何故,3種文字改為了“滿、漢”2種文字。漢文改成楷書字體的“天安門”3個字。因為去掉了“之”字,全部字體也相應擴大。匾額中的“天”字,由原來的200毫米增加到380毫米,幾乎增大了1倍。辛亥革命后,天安門和故宮均由北洋政府接管,匾額上只保留有漢文,匾額上的文字又從“滿、漢”2種文字改為“漢文”1種文字。這種“3、2、1”的變化,在匾額上留下了明顯的痕跡。為固定“天安門”3個字,“安”字放在了匾額的中間位置上,木匾的中心位置上留有當時釘鑿過的釘眼,顯然是為固定銅制的“天安門”所形成的。
1987年發(fā)現(xiàn)的天安門匾額,有可能是在清順治八年(1651年)重建天安門時開始懸掛的,一直使用到1950年9月30日新中國成立1周年前,歷時近300年。其間,匾額上字體雖然經過幾次變化,但并未更換木匾。關于天安門匾額后來的命運如何,現(xiàn)在何處留存,至今無文獻可證,難以確指。
但是,有一點可以確認,這塊神秘而滄桑的匾額,承載和見證了天安門改朝換代的歷史;見證了天安門前中國人民一次次要民主、爭自由,反抗外國侵略和反動統(tǒng)治的斗爭;見證了標志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的開國大典。
(據《六百年間天安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