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陽瑞 單 煒 許大為 張偉艷
(1. 東北林業(yè)大學工程咨詢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2. 南通科技職業(yè)學院,江蘇 南通 226007)
水分是限制荒漠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植被生長、發(fā)育、演替的主要環(huán)境因子,并因此成為制約脆弱生態(tài)系統(tǒng)植被恢復和重建的短板[1]。區(qū)域降水量和土壤水分儲量,決定了局地環(huán)境所能承受的植被種類、數(shù)量和質(zhì)量的閾值,當降水來源不足或植物耗水增大時,供不應求的水分平衡關系將導致植被死亡和生態(tài)系統(tǒng)退化[2]。因此,研究植物與水分的供需特征,尤其是在水分匱乏的荒漠區(qū),研究植物生長對干旱脅迫的響應機制,對于該地區(qū)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持續(xù)穩(wěn)定性評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長的基礎,是全球碳循環(huán)以及其他物質(zhì)循環(huán)的基礎和重要的環(huán)節(jié)[3]。同時,光合作用也是植物抗旱性能的主要指示指標之一[4]。光合進程不僅受植物本身生理特性的影響,同時受環(huán)境因素的制約。在光合作用中水是重要的參與因素,如果水分不足,會導致葉片氣孔閉合,無法有效吸收二氧化碳,降低反應速率[5]。檸條(Caragana korshinskii)是我國干旱、半干旱荒漠區(qū)、黃土區(qū)廣泛分布的優(yōu)良鄉(xiāng)土植物,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在防風固沙、水土保持等生態(tài)效益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6]。長期以來對惡劣環(huán)境的適應與演替,導致檸條在形態(tài)結(jié)構(gòu)上具備了旱生特征,其優(yōu)良的抗旱性、抗熱性和耐鹽堿性,以及對小氣候和土壤質(zhì)地、肥力的改良作用,使得檸條對退化生境具有很強的改善功能[7]。目前,對荒漠灌叢的研究多集中于生長生理特性[8]、林地水量平衡[9]等方面,研究灌木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特征的試驗也已較多開展[10-11],但對檸條光合生理指標對土壤含水量變化響應的連續(xù)觀測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以庫布齊沙漠檸條灌叢為研究對象,人工控制土壤水分補給量和干旱程度,利用Li-6800便攜式光合測定系統(tǒng)連續(xù)監(jiān)測葉片光合指標及水分利用效率,探討檸條灌叢對干旱脅迫的生態(tài)適應性,為干旱荒漠區(qū)檸條的人工栽培和管理提供科學依據(jù)。
研究區(qū)位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布爾陶亥蘇木(110°49′1″E,40°03′57″N,海拔1 100~1 300 m),該地區(qū)年平均氣溫在6.1~7.1 ℃,年平均降水量240~360 mm,多集中于7—9月,年平均日照時數(shù)3 138 h,年平均蒸發(fā)量2 560 mm,無霜期為130~140 d,年平均風速3.3 m/s。該地區(qū)土壤主要類型為風沙土,主要植物為檸條、沙柳(Salix psammophila)、楊柴(Hedysarum mongolicum)、油蒿(Artemisiaordosica)、狗尾草(Setaria viridis)、沙竹(Psammochloa villosa)、沙 蓬(Agriophyllum squarrosum)、霧冰藜(Bassia dasyphylla)、豬毛菜(Salsola collina)等。
1.2.1 試驗設置
試驗于2018年5—8月進行。在試驗區(qū)選擇地勢平坦、植物長勢良好且形態(tài)指標基本均一的3年生檸條灌叢樣地,樣地基本情況見表1。樣地中分別布設10塊2 m × 2 m的檸條灌叢樣方,并保證每個樣方中至少有1株檸條生長,最終確定標準株檸條21株(株高:(90±15) cm,冠幅:(120±20) cm,基徑:(2±0.5) cm,分枝數(shù):8±3)。本試驗中,利用土壤含水量降低的不同階段來模擬不同程度的干旱脅迫,依據(jù) GB/T 20481—2017[12]和參考文獻[13],荒漠草原干旱程度可分為:土壤含水量12%~15%為輕度干旱,8%~12%為中度干旱,5%~8%為重度干旱,<5%為特重干旱。試驗步驟為:1)減雨,在每個檸條樣方設置遮雨棚,高度為冠層上方1.5 m 處,遮雨量約為降雨量的60%左右,并能夠保證陽光的充足射入;2)隔水,在每個檸條樣方四周挖取1 m深隔水槽,并鋪設石棉瓦,以隔絕地表及深層土壤水分入滲補給;3)初始土壤水分設定,由于研究區(qū)降水稀少,土壤含水量在自然狀態(tài)下很難達到輕度干旱水平,因此需人工補水。5月9日開始對各個樣方進行灌水,為保證土壤水分均勻滲透及植物對水分的吸收適應過程,每5 d灌水1次,共計灌水4次,每個樣地每次灌水300 L,共計灌水1 200 L,確保試驗前1 m深土層土壤含水量穩(wěn)定保持在>15%范圍;4)土壤自然干旱過程,末次灌水后3 d開始測定植物光合特性及土壤含水量,在隔絕外界降水補給后,通過植物的蒸騰和土壤的蒸散發(fā)作用,在較長一段時間內(nèi)土壤含水量會逐漸降至特重干旱水平。
1.2.2 環(huán)境因子測定
研究區(qū)空氣溫度、太陽輻射、光合有效輻射等氣象資料由HOBO小型自動氣象站記錄(Onset,美國);使用TRIME PICO水分速測儀(IMKO,德國),分別測定各樣方0~20、20~40、40~60、60~80、80~100 cm深土層土壤體積含水量。
1.2.3 光合參數(shù)測定
采用Li-6800便攜式光合測定系統(tǒng)(Li-Cor,美國)測定光合參數(shù),使用2 cm × 3 cm葉室,選擇晴朗無云天氣,于上午10:00—11:00對供試檸條標記葉片的凈光合速率(Pn)、蒸騰速率(Tr)、氣孔導度(Gs)、胞間CO2濃度(Ci)進行測定,每次測定重復5次,求得該指標平均值。葉片瞬時水分利用效率(WUE)按公式(1)[14]計算。每株檸條選取頂端健康生長的3片葉片進行光合測定。被測葉片面積使用LI-3000C便攜式葉面積儀(Li-Cor,美國)進行測定,得出有效光照面積后,帶入測量結(jié)果并計算各項光合生理指標。
試驗數(shù)據(jù)處理及作圖采用Excel 2007及Sigma Plot 14.0軟件完成,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檢驗,采用Pearson檢驗對水分利用效率與環(huán)境因子進行相關性分析,采用回歸分析判別葉片光合特性與土壤含水量的關系,選取最小顯著極差法(LSD)對干旱脅迫下的葉片光合特性指標進行差異性檢驗(α=0.05)。
如圖1所示,檸條灌叢土壤含水量隨干旱程度加深呈遞減趨勢,平均土壤含水量由16.15%降至3.76%。根據(jù)干旱程度分級標準,檸條灌叢土壤在6月3日至6月22日為輕度干旱,6月24至7月4日為中度干旱,7月11日至7月26日重度干旱,8月3至8月16日為特重干旱。檸條灌叢不同深度土層土壤含水量有顯著性差異(P<0.05),總體表現(xiàn)為隨土層加深,土壤含水量呈先增大后減小的變化趨勢。表層0~20 cm土壤含水量最低,平均為8.37%,中間層40~60 cm土壤含水量達到峰值,平均為9.92%。試驗期間,檸條灌叢空氣溫度變化范圍是17.90~29.05 ℃,整體呈雙峰曲線變化特征,分別在6月15日和7月16日達到溫度頂點,在6月7日、6月22日和7月26日為溫度低谷。檸條灌叢光合有效輻射呈動態(tài)的波動變化,最高值出現(xiàn)在6月7日,達到1 505.37 uE,最低值出現(xiàn)在7月22日,僅為303.70 uE。
如圖2所示,試驗期間檸條葉片光合特性指標均呈現(xiàn)出隨監(jiān)測時間的推移而逐漸降低的趨勢,其中,Pn的變化范圍是2.02~44.80 μmol/(m2·s),Tr的 變 化 范 圍 是0.94~23.41 mmol/(m2·s),Gs的變化范圍是0.02~1.09 mol/(m2·s),Ci的變化范圍是238.12~323.05 μmol/mol。依據(jù)土壤干旱程度劃分光合指標變化特征,不同土壤干旱程度下檸條葉片光合指標差異顯著(P< 0.05),其中,Pn表現(xiàn)為輕度干旱(37.06 μmol/(m2·s))>中度干旱(28.23 μmol/(m2·s))>重度干旱(22.66 μmol/(m2·s))>特 重 干 旱(4.77 μmol/(m2·s));Tr表現(xiàn)為 輕 度 干 旱(18.08 mmol/(m2·s))>中 度 干 旱(9.98 mmol/(m2·s))>重度干旱(6.81 mmol/(m2·s))>特重干旱(2.21 mmol/(m2·s));Gs表現(xiàn)為輕度干旱(0.88 mol/(m2·s))>中度干旱(0.47 mol/(m2·s))>重度干旱(0.39 mol/(m2·s))>特重干旱(0.08 mol/(m2·s));Ci表現(xiàn)為輕度干旱(307.68 μmol/mol)>中度干旱(279.55 μmol/mol)>重度干旱(268.11 μmol/mol)>特重干旱(257.12 μmol/mol)。由上可知,土壤干旱程度可以顯著影響檸條葉片的光合特性,在特重干旱下,Pn、Tr、Gs和Ci大幅度下降,植物的光合作用會受到嚴重制約。
圖 1 檸條灌叢環(huán)境因子動態(tài)變化特征Fig. 1 Dynamics of environment factors of C. korshinskii plantations
圖 2 檸條葉片光合特性動態(tài)變化特征Fig. 2 Dynamics of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dexes of C. korshinskii leaves
圖 3 檸條葉片光合特性與土壤含水量的關系Fig. 3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ological indexes and soil water content of C. korshinskii leaves
通過建立回歸方程,分別采用對數(shù)模型、指數(shù)模型和線性模型擬合土壤含水量對檸條葉片Pn、Tr、Gs和Ci的影響。如圖3所示,當土壤含水量處于3.76%~16.15%范圍內(nèi),Pn隨土壤含水量增大而增大,二者的擬合關系符合對數(shù)函數(shù),且具有極顯著的相關性(P<0.01),土壤含水量可解釋Pn變化的98.69%;Tr隨土壤含水量的增大而增大,二者的擬合關系符合線性模型,且具有極顯著的相關性(P<0.01),土壤含水量可解釋Tr變化的95.60%;Gs隨土壤含水量的增大而增大,二者的擬合關系符合線性模型,且具有極顯著的相關性(P<0.01),土壤含水量可解釋Gs變化的94.57%;Ci隨土壤含水量的增大而增大,二者的擬合關系符合指數(shù)模型,且具有顯著的相關性(P<0.05),土壤含水量可解釋Ci變化的62.54%。
如圖4a所示,檸條葉片WUE的變化范圍是1.88~3.92 μmol/mmol,在試驗期間呈現(xiàn)單峰曲線變化趨勢。依據(jù)土壤干旱程度劃分WUE變化,不同土壤干旱程度下檸條葉片WUE差異顯著(P<0.05),表現(xiàn)為重度干旱(3.35 μmol/mmol)>中 度 干 旱(2.87 μmol/mmol)>輕 度 干 旱(2.08 μmol/mmol)>特重干旱(2.15 μmol/mmol)。采用多項式回歸模型擬合土壤含水量對檸條葉片WUE的影響,如圖4b所示,WUE隨土壤含水量的增大呈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當土壤含水量為7%~9%時,WUE達到最優(yōu)化,在土壤含水量較為充盈或是極端干旱的條件下,WUE均處于較低水平。WUE和土壤含水量的擬合關系符合多項式函數(shù),具有顯著的相關性(P<0.05),土壤含水量可解釋WUE變化的48.73%。除土壤水分外,一般來說,植物WUE還受到植物生理因子和環(huán)境因子等多方面的影響。通過Pearson相關性檢驗(表2),檸條葉片WUE與太陽總輻射和光合有效輻射呈極顯著負相關關系(P<0.01),與空氣溫度和Tr呈顯著負相關關系(P<0.05),而與Pn、Gs、Ci相關性較弱。
土壤水分是植物生長過程的主要決定要素之一,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植物的各種生理和生態(tài)過程,水分利用的有效性直接影響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群落生產(chǎn)力[15]。尤其是在水分匱乏的荒漠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有限的降水補給和巨大的蒸散消耗,導致該區(qū)土壤經(jīng)常性處于干旱狀態(tài),而干旱脅迫嚴重影響植物的生長生理進程,是植物受到的一切非生物損害中,最嚴重的影響因子之一。在本研究中,通過人工控制土壤水分補給量和干旱程度,結(jié)果表明土壤干旱程度可以顯著影響檸條葉片的光合特性,Pn、Tr、Gs和Ci均表現(xiàn)為輕度干旱>中度干旱>重度干旱>特重干旱,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干旱脅迫下受到嚴重制約,這與羅彬瑩等[14]對樟樹(Cinnamomum camphora)幼苗及Yin等[16]對干旱區(qū)楊樹(Populussp.)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檸條葉片光合指標對干旱脅迫的響應,與植物自身的抗旱策略有關[17]。干旱越嚴重,氣孔關閉的程度越大,導致Gs大幅下降,并造成Pn的明顯受限。氣孔關閉的同時能顯著減少水分蒸騰,防止體內(nèi)水分逸散[18]。因此,植物在干旱脅迫下的自我保護機制,是造成光合作用受限的主要原因[19-20]。
WUE能夠反映植物耗水與其生產(chǎn)力之間的關系,荒漠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植物以其獨特的抗旱策略,在水分虧缺時能以高效的水分利用方式來抵御干旱脅迫[21]。在本研究中,WUE隨土壤含水量的增大呈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當土壤含水量為7%~9%時,WUE達到最優(yōu)化,而在土壤含水量相對較大或是極端干旱的條件下,WUE均處于較低水平,這與崔英等[22]對祁連園柏及楊司睿等[18]對羅布泊人工梭梭林的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Jennifer等[23]研究也表明,土壤水分變化能夠改變植物的水分利用特征,并且植物對水分變化的適應性與環(huán)境關系密切(如持續(xù)干旱或高于平均值的降雨)。這說明荒漠區(qū)檸條對水分的利用存在一個最適區(qū)間,適當干旱的土壤水分環(huán)境,能夠促進其健康生長和正向演替。因此,在水分匱乏的荒漠區(qū)進行人工建植時,應當考慮對擬選植物種WUE的科學評價,以及對植物生長需水與環(huán)境水分承載力間動態(tài)平衡的考量,從而促進荒漠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正向演替和發(fā)展。
植物WUE既受自身因子調(diào)控,同時還受外部環(huán)境因子的影響。在本研究中,檸條葉片WUE與太陽總輻射、光合有效輻射、空氣溫度和Tr呈顯著負相關關系,這與蘇培璽等[24]對沙拐棗和泡泡刺等荒漠植物以及白靈娜等[25]對青海不同抗旱植物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植物葉片光合作用、蒸騰作用及氣孔變化規(guī)律對外部環(huán)境因子的敏感性,是葉片WUE差異性表現(xiàn)的基礎,太陽輻射、溫度等環(huán)境因子都是通過對植物的生理生化功能產(chǎn)生影響,進而間接改變了葉片的水分策略[26]。但是也有學者提出,植物WUE不僅受自身和環(huán)境因子控制,基因遺傳特性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改變?nèi)~片水力行為[27]。然而,目前對于檸條光合和水分利用的相關調(diào)控基因研究仍比較缺乏,這是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科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