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軒 王相生
摘要:繪畫和雕塑同屬造型藝術,初學者在學習雕塑的時候,不正確的學習方法可能會導致其走很多彎路。通過研究徐悲鴻先生的新七法論,發(fā)現(xiàn)新七法對雕塑的創(chuàng)作練習具有積極作用。新七法是紙上繪畫使用的方法,但對雕塑創(chuàng)作和練習也能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本文對比分析該領域的資料和新七法的理論,把新七法分解開來,闡述其對雕塑具有的積極意義。西方繪畫和西方雕塑都蘊藏著西方的情感,新七法中包含著西方文化和中方文化結合的情感。中國雕塑的發(fā)展同理,可以結合中國和西方的兩種情感,夯實中國雕塑的基礎。徐悲鴻的新七法是把中國繪畫和西方繪畫的作畫方法結合起來,總結了技法和思想等7個繪畫方法。
關鍵詞:新七法;雕塑;徐悲鴻
中圖分類號:J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5-0-02
1 新七法作者簡介
徐悲鴻生于1895年,是中國現(xiàn)代畫家和美術教育家。他在赴日、赴法留學途中接受了中西方多元文化的熏陶,后來歸國后一心投入美術教育事業(yè),使中國的美術創(chuàng)作和美學欣賞掀起了上升的浪潮。1929年,徐悲鴻在南京中央大學美術系任教期間開始推崇寫實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繪畫,后來他把中西方的繪畫方法結合起來,提出了新七法,完美地詮釋了初學繪畫的各種方法及要領。新七法的提出受到了南齊著名畫倫家謝赫《古畫品錄》中的六法論的啟發(fā),是對其加以翻新所成。
2 區(qū)別
雕塑與紙上繪畫最顯著的差別在于立體和平面之分,紙面繪畫是作者將透視、光影以及空間等因素加于畫面中,而雕塑是真實的光感、縱深感以及空間感。人眼捕捉到雕塑作品后視覺會自動生成透視現(xiàn)象反饋回大腦,產(chǎn)生了觀眾的視覺差異,畢竟真實的三維物體放到觀眾面前與平面繪畫不同。因此在雕塑和繪畫方面對于新七法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同的。
3 新七法的內容
第一法:位置得宜;第二法:比例準確;第三法:黑白分明;第四法:動作和姿態(tài)分明;第五法:輕重和諧;第六法:性格畢現(xiàn);第七法:傳神阿堵。
3.1 第一法:位置得宜(Miseenplace)
位置得宜即不大不小、不高不下、不左不右,恰如其位。
“位置”就是客觀自然在畫面中再現(xiàn)的方位,需要選擇優(yōu)質的題材和適宜的構圖,對其把握得當。這也可以說是“形”的延伸和在畫面中的歸宿?!暗靡恕笔侵缸匀晃矬w在畫面中再現(xiàn)后反映在人的視覺中,使人觀后感到美觀的一種心理感受。雕塑作品的擺設陳列同樣需要這兩點的支撐,選景和周圍的環(huán)境對作品的映襯、人物或事物雕塑和底座連接恰當?shù)奈恢?,都對雕塑作品的整體藝術美感有顯著的提升。這也是初學雕塑的第一步,在腦海中構建位置的信息,使學者腦海中有足夠的空間感,為日后的創(chuàng)作提供堅固的基石。
3.2 第二法:比例準確(Proportion)
比例準確即毋令頭大身小、臂長足短等。
比例精準在雕塑中是一個可以略微變通的準則,因為雕塑屬于立體作品,從不同的視角觀測雕塑作品帶有一定的透視關系,少量的形體夸張可以突顯雕塑作品的縱深感的美,略微的夸張也屬于一定的比例精準的范疇。比如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大衛(wèi)》中比例非常精準,擁有青年男子的力量美,也有陽剛的形體美,同時米開朗基羅以獨特的藝術處理把雕塑手腕和大腿等關節(jié)的骨骼、肌肉拉長加寬[1],比例略微夸張,所展現(xiàn)的視覺效果更貼近人對自然事物認知的審美。再如在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黃金分割比,0.618的黃金分割比在美學中是藝術的、優(yōu)雅的。在作品《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中斷臂維納斯的身體造型比例為1∶3∶5,運用好黃金分割比可以更好地、更科學地把握造型比例,尤其是對于初學者,科學運用比例來塑造作品,可以大幅提升造型能力。
3.3 第三法:黑白分明(Clair—obscur)
黑白即明暗。位置既定,則需要尋對象最白與最黑之點,作為標準。
第三法的重中之重就是空間明暗的立體對比,明亮的物體和黑暗的物體擺在同緯度的位置時,總會凸顯明亮的物體居于前側,因此黑白分明法也就是對空間闡述的一種側面說法。在素描中明暗就是對黑白灰的把控,將明暗運用在紙面繪畫中,可以將紙面繪畫的視覺縱深效果增強。但是雕塑本就是立體的,空間關系處理用不上紙面繪畫中黑白灰的處理方式,因此黑白關系可以引申出結構和光影的對比關系。黑白分明在雕塑上也可以理解成體塊厚重飽滿,足夠厚實的體塊在光影的照射下黑白會更加分明,空間延伸感和視覺沖擊感也會更強。
3.4 第四法:動作和姿態(tài)分明(Mouvement)
對于動作和姿態(tài)分明,在初學時,寧過但不可不及。如額面上仰,寧求其過分之仰;回首,必須展示回首之態(tài)。
體態(tài)的動勢變化也體現(xiàn)著復雜的情感變化,稍作夸張的放大和變小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比如貝尼尼的作品《阿波羅和達芙妮》,兩人都呈乘風奔跑狀,彰顯作品的運動感和上升感,這離不開人物塑造中的動作姿態(tài)分明,這也是檢驗一個雕塑家基本功的不二之選[2]。(如圖1)第四法是對第二法的一種延伸,因為比例精準就是體態(tài)和動態(tài)準確,但未必做到分明和突顯。要想做到動態(tài)的多變,需要先在腦海中夸大人體的動作幅度,同時對作品賦予情感。
3.5 第五法:輕重和諧(Balancedelacompoisition)
若輕重不得宜,則上下不連貫,左右無照顧。輕重的作用就是疏密黑白、感應和諧。
這相當于進行了一個總和,是對位置得宜、比例精準、黑白分明和姿態(tài)美的一種集合。這也是使畫面產(chǎn)生對稱、相異和重復等藝術效果的一種評判。對于輕重和諧中的“輕”和“重”,在大多雕塑大師的雕塑中,“輕”總是圍繞“重”展開,有一種邊緣化的張力,而“重”往往只在中心和偏下的位置,來壓托整幅作品的重心。如貝尼尼的作品《普魯東搶劫珀爾賽福涅》中兩個人物相排斥中又夾雜著相互的吸引力,普魯東抱起珀爾賽福涅的人體充滿動感張力,這離不開輕重比例。(如圖2)在雕塑中,輕重比例和諧代表著作品有足夠張力的同時,重心也要在一個點上,否則容易出現(xiàn)“發(fā)飄”的感覺,作品里輕者多在上方,重者多在下方,這使作品的重心一直壓在一個穩(wěn)定的點上。比如古希臘時期的雕塑《拉奧孔》,整幅作品重和輕的體現(xiàn)在于拉奧孔及其兩側的兩個兒子上,拉奧孔在最中心的位置上,與左右兩側的兒子形成三角形構圖中穩(wěn)重而又相互襯托的局面。(如圖3)如果輕重調換,那么這幅作品將不再如此協(xié)調,會有種“浮”的感覺。
3.6 第六法:性格畢現(xiàn)(Caractere)
舉止的差異可以體現(xiàn)出不同性格,如硬朗剛強則方、圓潤柔美則圓等。
性格畢現(xiàn)是性格的全部展現(xiàn),性格展示也突出了新七法中的傳神阿堵,性格是神態(tài)的前提,性格的變化是畫面中廣義的變化,有了性格狀態(tài),神態(tài)的展現(xiàn)也就不遠了。比如米開朗基羅的雕塑作品《哀悼基督》中圣母高貴典雅的形象,她雙目注視著躺在腿上逝去的基督進行哀悼,逝去的基督?jīng)]有一點表情,但是能體現(xiàn)出死亡的虛弱和無力。圣母雖然面無表情地看著逝去的耶穌基督,但有一種溫文爾雅的愛意。(如圖4)為什么這個作品能很好地做到性格畢現(xiàn)?筆者總結了兩點:首先是雕塑家要結合前幾法的訓練,提高自己造型的客觀水平,才有能力刻畫出自己想要表達出的情感;其次是作家對《圣經(jīng)》中故事的背景有很深刻的了解,將理論與實踐結合,才能全方位地體現(xiàn)作品的性格。
3.7 第七法:傳神阿堵(Expression)
畫法至傳神而止,再上則非法之范圍。
傳神主要重于神,而傳神之難在于目。因此在塑造人物形象的過程中,要抓傳神之處,就要注重眼睛的刻畫,但是在雕塑中,對眼睛的刻畫往往并不是特別深刻,因為在雕塑中,即使是寫實雕塑也沒有像寫實的素描油畫一樣刻畫逼真。在雕塑作品上,“傳神之難在于目”就會以眼部周圍的綜合區(qū)域刻畫來體現(xiàn),共同傳達“情”與“神”。米開朗基羅的作品《摩西》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雙目威嚴,奕奕有神的目光令人毛骨悚然,但這座雕塑的造型如此傳神并不是因為眼睛的刻畫有多么細致,而是因為對于眉弓骨、鼻梁和眼睛這3個區(qū)域的整合處理。(如圖5)集合眼輪周圍組織的綜合塑造所表達出的傳神阿堵。
4 結語
新七法在雕塑世界中,從第一法到第七法是遞進的關系。第一,位置得宜是指對空間有一個大概的認知;第二,比例準確是有一定的空間認知后的造型提升;第三,黑白分明,在雕塑中雖然沒有黑與白,但是可以檢驗雕塑中體塊的厚實程度的;第四,動作和姿態(tài)分明屬于一定雕塑基礎上的抓型能力;第五,輕重和諧是指在具備抓型能力的同時也要思考重與輕的作品張力;第六,性格畢現(xiàn)是對最后一法的鋪墊,也是對前面五法的繼承;第七,傳神阿堵是終極目標,雖然雕塑中無法傳神于目,但是可以通過對眉弓和鼻梁等眼周區(qū)域的塑造來共同突顯傳神的神態(tài)。從最初的位置得宜到最后的傳神阿堵,是初學者一步步走向熟練的一個過程。
徐悲鴻的新七法不但對繪畫創(chuàng)作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對雕塑造型也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曹利華,喬何.書法的現(xiàn)代性與臨習[M].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206.
[2] 鑒賞:阿波羅與達芙妮[EB/OL].新華網(wǎng),https://baike.baidu.com/item/阿波羅和達芙妮/696587?fr=aladdin,2015-06-23.
[3] 赫里蒂奇,編號:QJ7102824894[EB/OL].全景圖片網(wǎng),https://www.quanjing.com/imgbuy/QJ7102824894.html,2015-06-18.
[4] 阿翁.西方藝術介紹[EB/OL].搜狐網(wǎng),https://www.sohu.com/a/199362149_100028727,2017-10-21.
[5] 佳翰.世界五千年(第2版)[M].陜西旅游出版社,2006:122.
作者簡介:張浩軒(1999 —),男,黑龍江佳木斯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美術學。
王相生(1964—),男,黑龍江佳木斯人,學士,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