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延
若非頭頂奧運積分賽重啟后的首站比賽的光環(huán),瑞士公開賽不會受到如此大的關注。以往,在每年3月初舉行的德國公開賽才是新春賽季開始的標志,緊隨其后的是在伯明翰舉行的百年全英公開賽,最后才是在瑞士巴塞爾舉辦的瑞士公開賽,以往,國羽通常是分兩批次比賽,部分球員前往參加德國公開賽和全英公開賽,另一部分球員奔赴全英公開賽和瑞士公開賽。2019年,石宇奇和陳雨菲就在瑞士公開賽上攜手奪冠。
今年2月中旬,原計劃在瑞士公開賽之后舉行的德國公開賽由于疫情被取消。作為德國鄰邦的瑞士所處的疫情環(huán)境不可能有很大不同,因此,瑞士賽的舉辦顯得尷尬且有風險。雖然比賽含有奧運積分,但之后的德國賽被取消,再之后的全英賽不屬于奧運積分賽,單一站奧運積分賽不僅意味著球員往返的高額差旅,更意味著要冒疫情風險。
年初泰國三站比賽以“泡泡賽”形式舉辦,中間雖有風波,但總體尚算平安。但本次瑞士公開賽單獨舉行,雖不允許觀眾入場,但不采取到達后隔離等措施,加之級別和積分的原因,“勸退”了大部分一流球員。中國隊和日本隊繼續(xù)全體缺席了本次比賽,印尼隊和韓國隊的絕大部分主力也未參賽。參賽陣容以每個協(xié)會在爭取奧運會第二個參賽資格線往后的球員為主,即單打第16名和雙打第8名。
對于身在強隊的球員而言,爭奪奧運資格的競爭者往往不是外國球員,而是同一協(xié)會的隊友,印度和泰國兩家男單便是如此。
普拉尼斯和王高倫分列印度和泰國兩隊的一單,分別暫時以第13和第14的排名鎖定奧運資格,但他們之后都有大批隊友追趕。奪得瑞士公開賽亞軍后,昆拉武特的奧運積分排名來到第21,成為泰國二單,離奧運資格即單打前16名還有近7千分的差距。另一個可能是,他即便不能闖入前16,只要他的排名超過師兄王正干即可。
印度名將斯里坎斯闖入四強后,積分同樣有了漲幅,排名來到第20位,離再戰(zhàn)奧運會還差6千分。在他們之后,印度的維爾瑪、普蘭諾伊、拉克什亞和泰國的科希特、塔馬辛等擠滿了第20至30這個榜單。
女單的焦點在于泰國和韓國的二單內斗,泰國一單拉差諾和韓國一單安洗瑩自然穩(wěn)獲資格,但二單和三單的惡斗已經(jīng)進入白熱化階段。憑借瑞士賽四強的積分,泰國三單李美妙的奧運積分僅落后二單布桑蘭600分,兩人分別排在第13和第12。至于韓國隊,二單金佳恩首輪出局,三單成池鉉次輪出局,兩人分別排在第15和第16,分差依然是500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她們的排名滑出前16,那么誰排在第二都毫無意義。
馬來西亞三對男雙依然在互相追逐,但作為里約奧運會銀牌得主的陳蔚強/吳蔚昇已經(jīng)與奧運漸行漸遠。瑞士賽上,“雙蔚”未進八強,被三雙王耀新/張御宇追至奧運積分僅差81分,而前面的一雙蘇偉譯/謝定峰闖入了四強,盡管排在第9位,但依然領先“雙蔚”近1萬分。
至于混雙,馬來西亞的二雙吳順發(fā)/賴潔敏和三雙陳健銘/賴沛君依然在努力,而英格蘭二雙愛德考克/加布里的缺席似乎預示著他們已經(jīng)放棄了本屆奧運會。
高手普遍缺席,以安賽龍和馬林為首的歐洲大軍來勢洶洶,占據(jù)了決賽十個席位中的七個,最后捧走了四項冠軍,離五金僅差一步。馬來西亞第三女雙陳康樂/蒂娜代表了亞洲球隊最后的倔強,同時也讓人感嘆:在中國、日本、韓國、印尼四家女雙都缺席的賽場上,要預測冠軍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單就排名而言,安賽龍和馬林的奪冠幾無懸念,加上二人在年初泰國三站比賽的大勇表現(xiàn),評價他們奪冠的詞語也只有板上釘釘和囊中取物了。唯一依然令人吃驚的,是他們在決賽中碾壓式取勝的表現(xiàn)。
世青賽男單三連冠昆拉武特還不足以給一流球員造成威脅,但他在步入成年賽后依然保持了獨特的假動作,打球依然“油膩”且不急躁。在這一年多里,這位泰國天才少年又長個了,顯得沒那么胖了,他在半決賽中以2比0戰(zhàn)勝2號種子李梓嘉后闖入了決賽。
無奈的是,決賽中昆拉武特面對的是比自己年長7歲的安賽龍。安賽龍近期的狀態(tài)太好了,比賽中即便吃了假動作,他依然還能在兩拍之內重新掌握主動。面對安賽龍,昆拉武特在第一局以16比21落敗后,第二局幾乎沒有得分辦法,6比21便敗下陣來。
女單決賽和男單決賽如出一轍,面對世錦賽冠軍辛德胡,馬林經(jīng)過第一局的短暫膠著后便拉開分差,到第二局便如入無人之境。這場女單決賽本是里約奧運會女單決賽的重演,也是最近兩屆世錦賽女單冠軍的交手,但鑒于辛德胡一貫的“小賽劃水,大賽發(fā)力”特點,馬林的勝利早可預料,只是第二局21比5的比分依然出乎意料。
混雙冠軍吉凱爾/德爾呂應該是最讓人驚喜的,他們從年齡、心態(tài)、技戰(zhàn)術等方面均打破了傳統(tǒng)歐洲混雙的概念。很多人對歐洲混雙的第一印象還停留在以雷伯恩/卡米拉和尼爾森/彼德森為代表的“男女同高大、同兇猛、同大力出奇跡”流派。而在彼德森之后,不管是英格蘭的愛德考克夫婦、馬庫斯/史密斯,還是近一年有所長進的德國、荷蘭、法國等組合,女球員的“威猛”都較以前弱化,都往亞洲女球員的意識流和技術流靠近。
吉凱爾/德爾呂這對法國組合絲毫不像傳統(tǒng)歐洲混雙,他們少靠蠻力,注重連貫和打點,尤其善于給對手下套,然后抓下一球。顯然,他們的得分方式非傳統(tǒng)歐洲派的硬頂。難得的是,吉凱爾只有22歲,德爾呂也僅23歲,他們在混雙決賽中用耐心換來兩局的局末逆轉。
丹麥組合尚不足以成為兩位年輕人的點金手,吉凱爾/德爾呂也很難在本屆奧運會上打出名堂。不過,下一屆巴黎奧運會僅僅是三年后的事,屆時,他們將是名副其實地主場作戰(zhàn)。
小小的瑞士公開賽本不該濃墨重彩,但特殊的身份讓其格外顯眼。歐洲球員表現(xiàn)得越強勢,則越反襯出參賽陣容的參差不齊。上一次在巴塞爾,群雄云集世錦賽,健全人世錦賽和殘疾人世錦賽歷史性地同時同地舉辦,熱鬧非凡。
彼時,疫情尚無,一切有條不紊,奧運人人期待。
此時,疫情肆虐,事事防疫為先,奧運尚不可知。
往昔對比,讓人感慨。
男單冠軍:安賽龍(丹麥)女單冠軍:馬林(西班牙)男雙冠軍:阿斯特魯普/ 拉斯姆森(丹麥)女雙冠軍:陳康樂/ 蒂娜(馬來西亞)混雙冠軍:吉凱爾/ 德爾呂(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