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宣亞
單身經濟、虛擬戀愛這類新鮮詞匯正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大眾視野中,單身人群的迅速增長已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時代特征。最新數據顯示,2018 年中國單人戶數量達到了 7556 萬,占總家庭比例的16.69%(單人戶指一戶家庭只有一個人的情況)。如此高比例的單身人口,作用到經濟與社會層面,卻恰好形成了硬幣的正反兩面。正面,單身經濟日益火熱,已經成長為強勁的消費增長引擎。但反面,單身人群的增長,卻為未來的社會發(fā)展埋下了隱憂。
單身人群增長的原因有很多,從表面看,結婚年齡推遲、女性婚戀觀念轉變、男女性別比例失衡、離婚率增高等是直接原因。但深層次看,根本上還是經濟發(fā)展所致,經濟獨立讓更多人有了獨居的基礎,這才讓他們有了“獨立門戶”的底氣。
單身群體催熱的單身經濟,已經成為幾乎可以同老年經濟、嬰童經濟并列的一個消費細分市場。從消費特征來看,尋求便利、悅己、精神寄托和自我提升是單身人群的主要消費方向。有研究數據顯示,中國單身成年人口已達到2.4億,他們消費能力驚人,撐起了數萬億規(guī)模的消費市場。
但火熱的單身經濟背后,伴隨單身群體迅猛增長而來的社會問題,也日益凸顯。單身群體的增長,猶如推倒多米諾骨牌,將會引發(fā)一系列的問題,如人口出生率日趨低下,老齡化加劇,延緩國民經濟整體發(fā)展等。從長期看,單身人口比例過高確會影響社會經濟的總體發(fā)展;但短期來看,單身人口強勁的消費能力也的確有促進經濟發(fā)展之功。這似乎是矛盾而讓人困惑的怪狀。
實際上,這是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會面臨的一個問題。從市場角度來看,資本與商家是逐利的,隨著單身人口的增長,他們必然會迎合而上。例如在小家電領域、社交婚戀領域、寵物消費領域,都出現了大量針對單身群體的設計與產品,滿足了他們的各類需求。這會進一步激發(fā)他們的消費欲望,進而形成“需求擴大刺激消費促進生產”的良性經濟循環(huán),這種循環(huán)漸漸擴散到更多行業(yè),單身經濟也被越催越熱。
但是,這種蒸蒸日上的火熱,最終是否會加劇單身的社會問題,也讓人疑慮。某種程度上,如果選擇單身,能有細分消費市場充分、適恰地滿足各類需求,這的確能夠加劇單身圈層固化。例如,不可否認,現在日本的宅經濟如此發(fā)達,對助推宅文化興盛就有不可推卸之“責任”。因此,單身經濟的火爆,有助推經濟之功,同樣也存在加劇圈層固化,并引發(fā)更嚴重社會問題的“陷阱”。
而如何跨越這一陷阱,就成了擺在眼前的難題。若想越過這一道坎,僅靠市場自身調節(jié)恐怕難以實現。資本逐利,天性使然,本無“原罪”可言。根本上,跨過單身經濟的陷阱,還是要從更根源處解決單身化加劇的社會難題。這就需要從經濟、文化、社會、政策等多方面入手,多管齊下,來應對單身人口快速增長帶來的社會挑戰(zhàn)。
單身經濟陷阱這道坎早晚都要跨過。目前單身經濟方興未久,就其產生的社會效益而言更多是利大于弊,尤其是受疫情影響消費疲弱的當下,更需要單身經濟的火力助推。所以,就當下而言,不妨讓單身經濟先火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