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真真
內容提要:鄒一桂擅長花鳥畫,其花鳥畫深受“常州畫派”惲壽平?jīng)]骨畫法的影響。鄒一桂對自然景物觀察細致,以花傳神,借物抒情,其花鳥畫設色明凈,清古,臺艷。其傳世之作《桃花圖軸》在沒骨點染、色彩語言、結構意境上都極具自身的特點。本文擬從《桃花圖軸》筆法、用色以及桃花姿態(tài)、布局等方面來分析鄒一桂花鳥畫“清潤”“明凈”的風格意蘊。
關鍵詞:鄒一桂;花鳥畫;“清潤明凈”
出生江南無錫的花鳥畫家鄒一桂,是清朝乾隆時期的宮廷畫家,“無錫六家”之一,有《小山畫譜》流傳于世。因家學和宮廷文化氛圍的熏陶,鄒一桂在乾隆年間還曾服務于皇家,他的花鳥畫深得宮廷喜愛,他熔富貴、野逸于一爐,工、寫結合,形成了清艷為主,設色明凈、清古冶艷的藝術風格,是繼惲壽平之后在沒骨花鳥畫領域頗有成就的一位大家。其傳世的花烏畫作品有《桃花圖軸》《花卉圖》《百花圖卷》等。
本文所研究的鄒一桂《桃花圖軸》是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一幅精品,紙本設色,縱120.2厘米,橫58.9厘米,印、鈐、款俱全。此作是鄒一桂79歲時所畫,那時其畫風已成熟老練。圖上描繪了在月季相伴下的一大株盛放桃樹,桃花以重粉點花瓣,再用淡色層層罩染。月季下筆先用淡粉,邊緣再用重粉點染,晶瑩剔透,柔美端莊,整個畫面設色明凈古艷,深得惲壽平之沒骨真諦。
在《桃花圖軸》中,畫面以桃花為主體,朵朵桃花盛放,雅人清致,香潤玉溫,表現(xiàn)出春日桃花灼灼的媚態(tài)。下方再加以月季的襯托,設色高雅,用筆輕快,氣息連貫,一片春回大地之生生不息的氣息。整個畫面高格不俗、清麗明凈。此圖在筆墨技法和暈染設色上都是鄒一桂繪畫風格的代表,不僅是對惲壽平?jīng)]骨寫生技法的延續(xù),也創(chuàng)造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這幅清逸潤雅的作品不僅表現(xiàn)了畫家清雅的文人氣息,也表達了他在作品中所一直追求的平淡自然的意境。
一、輕快疏秀之筆
《桃花圖軸》中,一株桃花伸出兩組枝干,花瓣疏密分布,一小枝右側伸出,平衡畫面。鄒一桂畫桃花沒有采用黃筌傳統(tǒng)的“雙鉤填彩”畫法,而是采用白粉直接點勾,烘染花瓣,其花鳥畫筆法完整,有律動性。筆尖略蘸胭脂暈染,點、染并用,一花之瓣,瓣瓣不同。以彩筆代替墨筆直接描繪,這是花鳥畫中著名的“沒骨法”。畫中的桃花,花瓣朵朵飽滿,花瓣依勢用筆,圓厚勁健,落筆濃淡交錯。花蕊健若虎須,花萼中鋒點就,葉細而有力,樹木濃淡虛實分明,出枝有序,圓潤古樸。樹枝與樹干前后交錯,枝干用筆到位,筆法流暢,柔中帶剛。散筆赭石添重墨,在樹干骨節(jié)處點苔,錯落有致,大小不同。不多一筆,不少一筆,筆筆到位。
畫中月季花,花瓣形大而飽滿,形象生動,用筆自如。葉片舒展略卷曲,姿態(tài)各異,葉脈用更濃的色勾勒。花葉正反交錯有層次,繁而不亂,與上面的桃花構成遙相呼應的和諧畫面,使得整幅作品布局錯落有致,富有生趣。
鄒一桂筆下的花卉色繁卻沒有丟失筆墨意味,用筆潔凈,筆筆生發(fā),輕快疏秀。他的“沒骨畫”在傳承惲壽平?jīng)]骨畫的基礎上,又加進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畫風清新淡雅,秀潤淡冶。
二、淡雅清麗之色
鄒一桂將北宋時期“沒骨畫”的工整富麗與元代的寫意結合得恰到好處,引領了清代沒骨畫的時代風格,為后世所稱贊。畫面整體淡雅清麗的色彩,也符合鄒一桂所處無錫江南一帶的氣候面貌。
用色彩直接點染而成的“沒骨畫”,點和染分別用兩支筆,搭配得當,處理有序,所以有很強的色彩節(jié)奏感。鄒一桂在用色上極其精致,恰如謝赫主張的“隨類賦彩”?!短一▓D軸》中的桃花千姿百態(tài),濃淡處理得心應手。以水色赭石描繪,使得枝干道勁,生氣勃發(fā)。葉子有深綠、淺綠之別,不重復下筆。白粉用過了則火氣,完全靠畫家的經(jīng)驗將白粉與適量比例的水調和,實筆浸入,下筆有力。白粉畫花,筆尖略加胭脂點染花瓣,再淡淡渲染。用赭石點染的花萼包住粉白花朵,未開的略紅艷一些,深色須多遍暈染,以防止花色匠氣而艷俗,但又能呈現(xiàn)出厚重感和深度感。紅、白、粉、赭的色彩節(jié)奏控制得當,用色深淺自然,筆筆嚴謹,使得桃樹在整個主畫面里的空間節(jié)奏感增強,又與下面柔弱的月季花姿態(tài)形成反差,更映襯出春日花海沉郁豐茂之態(tài)。
三、靈動格物之態(tài)
花鳥畫在宋朝達到院體畫的頂峰之后,在創(chuàng)作技術上和畫家真實情感終于找到了契合點,花鳥畫和文人特質形成融合,達到統(tǒng)一。鄒一桂在《小山畫譜》中道:“欲窮神而達化,必格物以致知?!眳⑼负屯凭渴挛锏谋举|,了解自然的本源,從中獲得自身感悟,才能獲得某種智慧和心得。鄒一桂在畫面的處理上,從不追求外在的逼真和刻意的描摹,追求的是表現(xiàn)自然而然的真實和天真的趣味。他認為畫一張好的作品,應該先觀察、了解花鳥、山石的形態(tài),要觀察對象的生長規(guī)律和生理結構。有了真實的感動和體會之后,筆下的花卉才會生動,才能真正體現(xiàn)畫家的心中所想。
注重寫生,反對擬古。在花鳥畫方面,鄒一桂繼承了前人注重寫生的傳統(tǒng)。為了更好地觀察花朵的形態(tài),鄒一桂在自己的院子里種植了各種花卉,以便觀察花卉的生長特征和自然姿態(tài)。在《小山畫譜》中,對花卉長期觀察的經(jīng)驗和對創(chuàng)作的理解都有詳細的敘述。
在《桃花圖軸》中也可以看出鄒一桂對桃花的花形、花苞、花蕊各部分的描畫,濃妝淡抹,隨處相宜,展現(xiàn)了他細致入微的觀察能力。一樹之花,千朵千樣。圖中的桃花和月季,一高一低,相互呼應,向背濃淡有別。桃花枝干以水色赭石刻畫,向上伸展,清高拔俗,而點、染的相互穿插讓花朵更加茂密豐富。月季花婀娜多姿,在下方蔓延生長,呈向四周發(fā)散之勢,曼妙靈動,兩種不一樣形態(tài)的花卉在畫面里和諧統(tǒng)一。中國畫的“寫生”就是寫“心”,“寫生”是以寫形入手,形就是描畫對象的形態(tài),寫“形”實為寫“物”。鄒一桂對桃花外形的描繪過程,其實就是寫“心”的過程。前者在技法上近乎精微,后者是自身的體驗和思考。對眼中之自然,畫家內心受到感動,情緒觸動,才能淋漓盡致地描繪出這樣具有靈性的花朵。
四、幽遠淡泊之境
《桃花圖軸》整體為豎向構圖,簡潔純凈。圖中絢麗燦爛的桃花,一花一葉布局皆有章法。一樹桃花朵朵不一,花瓣繁多,但交代有序。多不嫌滿,少不嫌疏,一花一萼,花苞、花蒂,來龍去脈清清楚楚。桃花為主,月季為賓,整幅作品設色清雅,別開生面。所繪桃花虛實、疏密有致,情致豐富,表現(xiàn)出一種感人的氣勢和力量,向觀者展現(xiàn)了一幅生命繁華的春日畫卷,把觀者引入一個安樂而美好的世外桃源。
清代的花鳥畫家筆下不論描繪的是花卉禽鳥還是山川,其內在都是情感的抒發(fā)。所以鄒一桂的花鳥畫,造的是自然之境,表達的是畫家所追求的一種幽遠淡泊、清凈平和的意境。
“清如水碧,潔如霜露,輕賤世俗,獨立高步。”鄒一桂在描繪這些花草時,給人“幽遠淡泊”的明凈之境,以萬物為師,達到了“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這種精神上的真自由、真解放,才能把我們的胸襟像一朵花似的展開,接受宇宙和人生的全景,了解它的意義,體會它深沉的境地?!迸c自然觀察相結合,寫“形”實為寫“神”。鄒一桂重視以自然書寫情感,把對生命的熱愛賦予繪畫,才能創(chuàng)作出像《桃花圖軸》這樣傳世的經(jīng)典之作,我們才能在他的作品中看到畫者的“花鳥之心”。
五、結語
在清朝眾多宮廷畫作中,鄒一桂把“沒骨花卉”的藝術水準提升到新的水平,繼承了“常州畫派”的技法和理論。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又在點、染技法上有了新突破和創(chuàng)新,在濃淡淺深的造境中妙極自然。他用畫面的“清潤”和內心的“明凈”來表達對自然的熱愛,守住了當時文人畫的潮流,在中國花鳥畫的發(fā)展長河中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約稿、責編:金前文、史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