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瀟涵
剛才看到這么一段發(fā)布在網(wǎng)絡(luò)上的監(jiān)控視頻:一個看上去十三四歲的小男孩推著電瓶車停下,對著監(jiān)控鞠了一躬。視頻介紹說:這個小男孩因為家中有事,在下午路過這里時悄悄把這輛電瓶車騎走了,晚上又趁著沒人把電瓶車騎回來放在原地了。
視頻里沒說小男孩是用了什么手段啟動電瓶車的,是鑰匙本身就掛在上面,還是動用了什么別的手段,我也不好胡亂猜測,但視頻講解者的意思是,這個小男孩的舉動讓他很感動,這樣正能量的小男孩值得贊美。果然,在下面的一萬多條的評論里,大部分是對小男孩的感動和贊美,有的說“這不叫偷,這是借,孩子好樣的”,有的說“做人最好的品德就是有借有還”,有的說“這孩子的品德很高尚,將來一定會有出息”,偶爾也有個別網(wǎng)友質(zhì)疑說“這是先偷后還吧”,然后就會有一群善良的網(wǎng)友開始跟帖怒罵他“沒人性、不分是非、誰不會遇上一點急事”……
我們很多人在看待事物都喜歡偏向于“結(jié)果論”,而不是“方法論”,在我看來,這個小男孩的行為不僅不值得感動和贊美,甚至還需要批評和教育。
沒錯,最后的結(jié)果確實是小男孩把電瓶車還回來了,但“還回來”就是“有借有還”嗎?首先,“借”的意思是“征得別人的同意”,只要沒有征得別人的同意,即便心里做好歸還打算的,但行為過程的本身也是“偷”,直到最后又趁沒人原物歸還,那么從法律的性質(zhì)上來說也不是“有借有還”,而應該叫“犯罪中止”。
至于“品德高尚”,這個說法就更是荒唐可笑了。我不確定這個小男孩遇到了什么急事,但我認為,越是天大的急事,如果向別人求助,別人越是不會拒絕。比如向路上別的騎電瓶車的人求助說家里發(fā)生了什么大事,必須要急著趕回去,我就不信人們都會拒絕他。“騎走別人的電瓶車”這種做法一來本身就是非法的,二來這也有可能是在影響甚至是在傷害他人——從理論上來說,你有事情,別人也可能有事情要急用這輛電瓶車呀!
當然,一輛電瓶車也不是特別了不起的東西,我也理解人們內(nèi)心的善意,但讓我無法理解的是人們對此所表現(xiàn)出來的無度感動和贊美,這會傳遞給包括這個小男孩之內(nèi)的更多人這樣一種信號:不管你有沒有經(jīng)過別人的同意,你會歸還就是品德高尚!
如果一個人養(yǎng)成這種觀念,最后的結(jié)果可能非??膳拢喝蘸?,他可能會以“美德”自居而開走別人的汽車,當警察來抓他的時候,他還會責怪車主說“我又不是不歸還,瞧你這小人之心,居然還報警來抓我”;如果他日后成為一名銀行經(jīng)理,他可能同樣會以“美德”自居,把人民和國家的錢轉(zhuǎn)到自己卡上炒股,等警察來抓他的時候,他或許又會很納悶地說:“我又不是不歸還,你們這么急著抓我干啥?”
“先偷后還”,只能說本心不壞,但“偷(或拿)”這個行為的本身,一定與“美德”扯不上任何關(guān)系。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沒有原則與底線的感動和贊美,盡管我相信本意是充滿善意的,但它很可能是世界上最害人的負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