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對“自我”的思考總在哲學討論中占據(jù)一席之地:我是誰?自我意識從何而來?我們可以制造出具有自我感知的機器嗎?20世紀興起的認知科學,嘗試利用科學的理論和研究探索這些問題的答案。艾倫·圖靈提出了機器可能具有的思考方式,約翰·塞爾邀請讀者想象可能的人工智能,并嘗試一步步引導讀者否認它具有任何理解能力,而托馬斯·內(nèi)格爾則讓讀者想象自己是一只蝙蝠……著名認知科學家侯世達和丹尼特以嚴謹?shù)倪壿嫵尸F(xiàn)了這些思想實驗,并附上精彩的評語,讓《我是誰,或什么》這本書成了任何對“自我”感興趣的讀者都不可不讀的經(jīng)典。
“心靈/心智(mind)是什么?我是誰?純粹的物質(zhì)能思考或感受嗎?靈魂(soul)在哪里?面對這些問題時,人人都會陷入困惑之中。我們編纂此書,為的是嘗試展示這些困惑,讓它們變得生動鮮明。我們的目的不是要直接回答這些大問題,而是要動搖世人的思維:既包括那些有著嚴肅堅定的科學世界觀的人,也包括那些對人類靈魂懷有宗教或者靈性主義想象的人。我們認為,目前要想回答這些問題并不容易。我們首先要對問題進行根本反思,然后才能期望人們在‘我’這個字究竟是什么意思上達成共識。因此,本書旨在刺激、擾亂和迷惑讀者,讓顯而易見的東西變得奇異起來,也許還會讓奇異的東西變得顯而易見。”出于上述動機,兩位主編為這本書選文27篇,包含了從科幻小說、戲劇對話到哲學論文多種文體,除兩位編者的作品外,更有圖靈、博爾赫斯、道金斯、內(nèi)格爾等重要人物的代表作。
可以說,在群星璀璨、異彩紛呈的嬉皮年代,思想的深度廣度方面遠比今日想象得更為偉大驚奇,《黑客帝國》《阿凡達》《黑鏡》《西部世界》《終結(jié)者》《攻殼機動隊》等眾多科幻作品從此時獲得設定源泉,圖靈測試、控制論、身心問題、缸中之腦、人格同一性、基因機器、中文屋、可能世界等大量重要問題也在此時被推至高峰?!段沂钦l,或什么》收錄的均是代表性作者的特色文章,它們結(jié)成了一片“諸神”時代的璀璨星圖。
各篇文章圍繞自我感、精神是否存在及有否特性、身心關(guān)系、自由意志、自我意識和“自我”特性等經(jīng)典問題分類編排,每篇結(jié)尾均附主編者的評論反思。選文、反思及二者間的隔空對話,各有精彩與妙趣,對理解相關(guān)哲學認知問題、生物問題、人工智能問題等大有助益。翻譯注釋也力求還原原書俯拾即是的雙關(guān)、諧音、多文化深梗;閱讀此書,可以邊解謎邊長知識。
侯世達和丹尼特二位主編,均是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均兼具頂尖哲學家、認知科學家和故事大師等多重身份,二人合力選編此書并篇篇評論,彰顯了二人高舉又奇趣、不囿于特定學科的融合性特質(zhì)和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