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璐 季鳳剛
山東省臨沂市中醫(yī)醫(yī)院肺病科,山東臨沂 276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指患者的肺部及其周圍組織病引起的慢性炎癥,為呼吸內(nèi)科常見疾病之一,患者病程一般超過2年以上,且每年發(fā)病持續(xù)3個月以上?;颊叩闹饕R床癥狀表現(xiàn)是長期咳嗽、咳痰,容易反復發(fā)作,不易痊愈,好發(fā)人群多見于老年人[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為急性加重期、慢性緩解期兩種分型。祖國醫(yī)學認為本病屬“咳嗽”“痰飲”,外因為外感六淫,內(nèi)因為肺脾腎所致的痰邪壅滯,可采用肺脹論治,也可按喘病、咳嗽論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急性加重期的中醫(yī)分型可分為外寒內(nèi)熱、痰濁阻肺、痰熱郁肺等。臨床上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為三個分型:氣腫型、支氣管炎型以及混合型[2]。本文將對溫肺化痰湯加減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臨床效果及其對患者肺功能的影響進行深入研究。
選取2019 年5 月至2020 年8 月臨沂市中醫(yī)醫(yī)院(我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100 例作為研究對象,將所有納入研究的患者隨機分組。其中,對照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57~85歲,平均(68.73±2.38)歲,平 均 體 重(69.31±2.14)kg,平 均病程(7.40±0.48)年;觀察組男26 例,女24 例,年齡58 ~87 歲,平 均(68.94±2.18)歲,平 均 體 重(69.97±2.62)kg,平均病程(7.27±0.73)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納入標準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醫(yī)、西醫(yī)慢性支氣管炎的臨床診斷標準,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肺系專業(yè)委員會發(fā)布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3],西醫(yī)診斷標準為:患者伴隨慢性咳嗽、咳痰、進行性呼吸困難和吸煙史,部分患者還會出現(xiàn)疲勞、消瘦等癥狀[4];進行肺功能測試時,使用支氣管擴張劑后,如果FEV1低于70%,可確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有患者均處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符合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研究標準,符合中醫(yī)痰濕蘊肺證。本研究患者及其家屬全部知情且同意。
1.2.2 排除標準 合并認知障礙或者交流功能障礙、臨床資料不全的患者;處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的女性患者,有心肺功能疾病的患者。
兩組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吸氧以及糾正電解質(zhì)紊亂的治療,增加氧飽和的狀態(tài)。對照組患者給予美洛西林(山東魯抗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5772)2 g,每8 小時滴注1 次,鹽酸氨溴索(成都森科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304)每次10 mg,2 次/d。觀察組患者采用溫肺化痰湯加減治療,組方:細辛3 g、五味子5 g、萊菔子6 g、紫苑10 g、半夏9 g、款冬花12 g、白芥子5 g、麻黃9 g、桂枝6 g、干姜6 g、桑白皮10 g。若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期患者痰多,色黃且黏稠,則加入浙貝母30 g、黃芩6 g。取上藥1 劑,水煎,分為早晚兩次服用。兩組患者的治療時間均為2 個月。
對比兩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肺功能指標[4],中醫(yī)癥候評分[5],炎癥水平及治療時間[6],治療總有效率[7]。肺功能的評價指標包括FEV1、FEV1/FVC,中醫(yī)癥候評分包括喘息、哮鳴和咳嗽咳痰,炎癥指標包括高敏C 反應(yīng)蛋白和嗜中性粒細胞。治療總有效率分為3 個等級,即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全部消失,臨床指標全部恢復正常;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幾乎消失,臨床指標幾乎恢復正常;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未消失,甚至惡化;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應(yīng)用SPSS 22.0 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采用()表示,并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并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肺功能指標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比較(±s)
組別 n FEV1(%) FEV1/FVC對照組 50 67.39±17.93 57.83±12.19觀察組 50 78.23±15.29 73.52±12.26 t 值 3.253 6.417 P 值 0.002 0.001
觀察組患者的喘息、哮鳴、咳嗽咳痰等中醫(yī)癥候評分均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中醫(yī)臨床癥狀積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中醫(yī)臨床癥狀積分比較(±s,分)
組別 n 喘息 哮鳴 咳嗽咳痰對照組 50 1.38±0.33 1.83±0.48 1.79±0.37觀察組 50 0.73±0.19 0.52±0.22 0.68±0.27 t 值 12.070 17.543 17.136 P 值 0.001 0.001 0.001
在接受治療后,兩組患者的高敏C 反應(yīng)蛋白水平和嗜中性粒細胞水平均下降,但是觀察組患者的炎癥水平指標高敏C 反應(yīng)蛋白(8.34±2.11)mg/L 及嗜中性粒細胞(7.21±1.27)%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炎癥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炎癥水平比較(±s)
組別 n 高敏C 反應(yīng)蛋白(mg/L) 嗜中性粒細胞(%)對照組 50 15.52±5.32 13.33±3.94觀察組 50 8.34±2.11 7.21±1.27 t 值 8.871 10.454 P 值 0.001 0.001
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為(7.43±1.39)d,對照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為(10.39±1.04)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8.871,P<0.05)。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n(%)]
氣候改變、過敏、感染等均可以引起支氣管病變,慢性支氣管炎容易反復發(fā)作,不易痊愈,治療時間長,如果不能在急性加重期及時治療,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引起呼吸衰竭等癥狀,危及生命。使用抗生素治療時,醫(yī)護人員要確定致病菌,根據(jù)患者對抗生素的敏感程度使用不同的抗生素藥物[8];如銅綠假單胞菌的感染,密切觀察患者的體溫變化,物理降溫的方法沒有療效時,則必須藥物降溫[9]。鹽酸氨溴索可以有效減少黏液的分泌,改善氣管黏膜受損的情況,其可增強纖毛運動,有利于痰液的排除,作用于分泌細胞,促進痰液排除,提高殺菌能力,增加血藥濃度,提高臨床療效[10]。
祖國醫(yī)學認為慢性支氣管炎可劃歸“咳嗽”“喘病”“肺脹”等范疇,患者發(fā)病的機制為肺氣上逆、痰濁蘊肺、應(yīng)為肺腎氣虛,肺脾氣虛,或肺陰不足[11],痰阻血瘀,應(yīng)以降氣化痰、平喘止咳、補肺益氣,兼以活血化瘀為治療原則(急性發(fā)作期以外邪束肺,痰濁內(nèi)蘊證型較常見,也可見痰熱,應(yīng)以解表散邪[12],溫肺化痰為治則)。臨床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中藥主要是止咳化痰平喘的藥物,因為慢性支氣管炎主要癥狀為咳嗽、咳痰以及喘息,部分患者會出現(xiàn)發(fā)熱的情況。臨床上常用的止咳化痰藥物有麻黃、荊芥、桔梗、陳皮、清半夏、瓜蔞、膽南星、貝母、紫菀、白前、杏仁等藥物[13],平喘的藥物有蛤蚧、桑白皮、五味子、射干、前胡等藥物,如果有發(fā)熱則可使用銀柴胡、石膏、知母、牡丹皮等藥物。
本研究中自擬溫肺化痰湯加減治療能夠有效控制并緩解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期患者的病情和病情。其中,麻黃具有宣肺平喘的功效,同時調(diào)節(jié)腎上腺素,松弛支氣管平滑肌[14],干姜與細辛可以溫肺化飲,同樣能夠發(fā)散風寒;另外,半夏具有降逆止嘔、止咳化痰的功效[15];五味子可益氣斂肺、生津止咳;白芍可養(yǎng)血斂陰;萊菔子、紫苑、白芥子與款冬花則發(fā)揮化痰降氣的作用[16]。全方共用,則肺得溫而達到化痰的目的,平喘效果顯著[17]。在本研究中,應(yīng)用溫肺化痰湯加減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結(jié)果表明其緩解咳嗽、咳痰等臨床癥狀,降低炎癥因子水平,使肺功能得到明顯的改善。
綜上所述,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期患者采用溫肺化痰湯加減治療的措施可以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使患者的肺功能得到明顯改善,治療時間短且藥物安全,因此,值得在臨床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