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相吉 康錦謙
近年來,各地通過整理黨史、軍史,加大了對紅色資源的保護和開發(fā),取得了積極成效。然而,當前仍有一批紅色資源面臨消失風險:一些紅色遺址遺跡保護缺失;部分無名烈士陵園墓地遭到破壞;紅色歷史研究不足,英烈生平事跡宣傳推介不足,逐漸湮沒無聞……
紅色遺址遺跡面臨消失風險
1936年5月,中共中央部署西征,主要戰(zhàn)場在今寧夏同心縣,西征紅軍的總指揮部也設在同心縣。如今,縣內(nèi)仍留存有戰(zhàn)斗遺址、紅軍指揮所舊址、著名歷史場景發(fā)生地等大量紅軍西征的史跡。
西征期間,紅十五軍團在攻下下馬關城后,軍團長徐海東將指揮部設立在下馬關的南門城墻箭樓上。記者來到同心縣下馬關鎮(zhèn),爬上下馬關古城墻看到,箭樓已經(jīng)不復存在,不遠處的一段城墻因村里人修便道被鑿開一條豁口。
在川西高原,部分紅軍長征以及十八軍進藏的紅色遺址保護也較為滯后。在四川省阿壩州松潘縣,沙窩會議遺址如今是四川長征干部學院的教學點,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舉行沙窩會議的土木樓房內(nèi),樓板、土墻等已經(jīng)破舊。當?shù)鼗鶎痈刹空f,他們對遺址也在進行常規(guī)維護,但由于這個遺址是原貌保護,隨著時間推移,遺址原貌難免被逐漸侵蝕。
在阿壩州若爾蓋縣,見證黨的關鍵抉擇的巴西會議遺址留下了幾堵墻,墻上面已經(jīng)長滿雜草,墻體裂縫遍布。墻體前面的石碑上刻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字樣。
在小金縣達維鎮(zhèn),曾經(jīng)的達維會師橋見證了紅一方面軍、紅四方面軍的勝利會師。此前,這座橋的橋頭豎立著“危橋”標志。幾根圓木上鋪墊著一些木板,構(gòu)成達維會師橋橋體,橋側(cè)用鐵絲網(wǎng)作為護欄。2020年夏天的雨季,這座橋梁已被洪水沖走。
位于甘孜縣的十八軍窯洞群,是當年十八軍進藏留下的唯一成規(guī)模集中遺址。十八軍窯洞群始建于1951年,位于距離縣城4公里的布絨朗山。該紅色遺跡受風吹雨淋、鼠害等影響,損壞程度較為嚴重且仍在加劇。目前,窯洞現(xiàn)存1000余孔,完整保留的只有六七百孔。
位于大別山革命老區(qū)的湖北黃岡市是鄂豫皖革命根據(jù)地的搖籃和中心,擁有大量紅色文化遺址遺跡。然而,記者了解到,在20世紀80年代普查發(fā)現(xiàn)的文物點中,有26處紅色遺址遺跡現(xiàn)已消失。
無名烈士墓園人所罕知
山東曹縣文莊村有處無名烈士陵園,過去幾十年里,這座陵園一直由村民守墓、維護。多年前,當?shù)卣痛迕駥α陥@進行了初步修繕,建有圍墻、鐵門,栽植了柏樹。走進陵園,數(shù)十個土墳頭排列整齊,但沒有墓碑,也沒有紀念堂,墳上長滿了青草,87位烈士在此安眠。
據(jù)村民講述,1947年11月,與曹縣相鄰的河南省商丘市李門樓火車站發(fā)生了激烈的隴海鐵路阻擊戰(zhàn),犧牲的解放軍戰(zhàn)士被安葬在文莊村,每具烈士遺體的腳邊放著一塊瓦片,上面用朱砂記錄了烈士的身份信息。
2015年,曹縣文莊村無名烈士陵園門前立起“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但由于史料匱乏,石碑僅介紹了大背景,園內(nèi)沒有任何相關史實和烈士的展陳和文字信息。
記者了解到,這個陵園基礎設施建設常年未能完善,幾乎僅靠村民們自發(fā)維持。為了提升陵園基礎設施建設、利用瓦片上的朱砂信息核準烈士身份,村民們一度上訪。但是當?shù)刂两袢詻]有采取修繕、史料完善等措施。
烈士身份信息長期無法核實,讓烈士后代尋親遭遇困難。
基層干部認為,一些小型紅色教育基地存在于老百姓身邊,對于基層的黨員干部、學生群眾有很好的教育激勵作用,其效力不可小視。(摘自《半月談》2021年第7期? )